創造財富和分配財富

馬克思哲學有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這句話是一個哲學基本原理。用來大白話解釋社會的話,就是講創造財富和分配財富。

人類社會發展至今,進入了較高度的文明。科技日新月異。但人類知道的越多,就越發現未來的無窮無限可能。

但所有的一切的社會生活,都是圍繞人類本身存在的。馬克思又有言,人是其全部社會關係的總和。

所以,創造財富和分配財富,就是人類最基本的二個問題。

創造財富主要在於科技,以科技實現產業革命,通過一產(農業)和二產(工業)來實現。這些也可以稱作實體經濟。

分配財富是社會的核心內容,是整個人類社會中無所不在的,人類的爭鬥都是圍繞這個分配而來,搶奪分配份額。

隨著中國的崛起,世界上多了一種現代化經濟模式。過去認為只有西方模式一個模式。說白了,關於如何分配財富,出現了中國模式和西方模式兩個模式。

西方模式,自由主義是核心,強調個人的自由、奮鬥。崇尚個人至上。通過保護、發揮個人才能到極致,能創造一種機制,讓個人發揮出最大能量,從而突破科技桎梏、產業難題。人是最重要的,而個人的解放和自由,才可以最大化地發揮其能量。所以要建立一套保障個人自由、權利的體系,並在社會文化上崇尚個體的無限可能。在這個理論體系中,相信個體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英雄之上。世界應該由一個個英雄來推進。美國是這個模式的典範,同樣,美國也是這個模式下成功者的天堂。贏家通吃,通過對個體的充分容忍來釋放其天賦才能,推動人類進步。

中國模式,集體主義是核心,中國人叫家國情懷,發展到現在實際上已成為廣義的家國情懷。小則指一國,大則指全球。家國情懷和自由主義,都是普世的。每個人都可以代入。集體主義強調個體服從集體的利益,強調責任感,也就是犧牲。人的行為要有度。通過約束個人,來成就集體,集中力量辦大事,最終服務集體,即所有人。

中國模式成立的基礎在於5000年唯一未中斷的文明,及現代的中國復興。

中國模式,是通過服務大眾成就自我的自我實現路線。西方模式,是通過個人的充分釋放來實現自我,服務大眾的路線。

兩種模式都有走入歧途的可能。西方的新自由主義過頭就會導致社會分裂,需求不足。集體主義則在歷史上也有過左傾、右傾。

資本主義在近現代創造了無數輝煌,最近100年科技日益發達,越發展越快。但為什麼資本主義還不斷出現經濟危機(金融危機),甚至美國這個資本主義的盟主還相對地顯得衰落了呢?

從科技的發展來說,創造財富是在逐漸增多的。那麼,出問題的必然是在分配財富環節。由於分配不合理,還一定程度反向影響到財富創造能力。

西方模式的問題,是一個分蛋糕的選擇問題。按贏家通吃的路子走下去,財富日益相對集中到一個小群體身上,社會由中產階級佔主體變成中下階級佔絕對主體,從而出現嚴重的若干不足。

首先,需求不足。中低收入的人口越來越多,購買力總量可能在上升,但上升速度小於科技發展的速度。

其次,人才湧現的土壤越來越貧瘠。有足夠多的人口基數,然後新生兒長大都能受到教育,這樣,才能湧現越來越多的人才。而新自由主義必然造成資源的相對集中,精英人數有限。美國等通過移民獲得了大量的人才,但這條路不可持續。

這就導致了,西方很難形成大範圍的良性循環。簡單來說,創造出來蛋糕,一種分法是有能力的人拿一大部分,多數人拿一少部分。然後後面蛋糕很難做大,甚至還可能變小。那麼實際算賬,總蛋糕的基數不夠大。以方程式表示,精英層所得為Y=X(總數)XP%。P%為精英層分得的百分比。

用大白話來說,西方的自由主義強調個人的能力和功勞,能者多得,是最大的公平。適者生存,存在即合理。這個模式認為,如果不這麼分,就不能刺激個體的奮鬥,不能體現公平。只有這麼分才能最大化地把個人的能力發揮出來,引領人類社會的進步。英雄主義。

中國模式下,精英層則反其道而行之。通過讓更多人來分蛋糕,壯大群體,從而形成更大的消費需求,然後蛋糕就做大了,就算分的份額小一點,所得的絕對值其實不小。

中國模式講究可持續發展,在中國哲學裡有無數這方面的論述。

兩種模式都是要鼓勵人的奮鬥,但採用的方法不同。也就是說,在財富製造上,大家沒有分歧,都是要依靠科技。區別在如何分配財富上。

中國模式本質上是中國過去5000年中國文明的繼續延續,只是在新時代裡的版本。中國模式的風險在於精英層對這個分配比例的滿意度的問題,無論左還是右都是可能出問題的,中庸之道是文化的核心。同時,中國模式下的精英層的流動性是非常強的,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特點。西方模式則是自由主義會否過度的問題。兩種模式其實很大程度上非常相似,又非常不同。

西方模式有點象中國古代門閥士族時代的分配模式,晉、唐時代,風流繁華一時,有根基之憂。但在現代科技發展如此發達的今天,西方模式的生命力是遠遠不是門閥政治能比的。而且美國也曾有羅斯福新政、凱恩斯主義這樣的調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