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硬生生撑到高铁里程数世界第二,为何留下的更多是教训?


西班牙硬生生撑到高铁里程数世界第二,为何留下的更多是教训?

最近,意大利和西班牙成为全球感染新冠病毒新增病例最多的两个国家,也成为全球疫情新的中心地带。

不光在公共卫生方面,在西欧国家中,西班牙和意大利这俩国家在经济社会其他方面也显得很弱鸡。

然而,虽然常常被西欧其他国家甩在后面,但西班牙有时候也有争强好胜之心,比如在高铁建设方面,西班牙既没有巨大人口总量作为市场,也没有充分的高铁技术自主研发优势,但却硬生生的把自己建设成全球高铁里程数第二的国家。

前不久,西方媒体报道,一家西班牙公司计划在2020年给出500公里时速的超级高铁设计方案。

这不禁让人感觉,在高铁建设的路上,西班牙犹如该国文学名著《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一样,拖着羸弱的身躯,却有着打遍天下的宏大愿望。

为了把自己建设成高铁世界第二的国家,西班牙做了哪些努力和牺牲?又有哪些坎坷和曲折?西班牙这个强撑着的高铁大国,又有哪些遗憾和教训?

西班牙硬生生撑到高铁里程数世界第二,为何留下的更多是教训?

▲西班牙高铁站台


一、重回欧洲大家庭,修路成了西班牙重头戏

现代西班牙真正走上正常国家的道路,还是1975年佛朗哥独裁政权垮台后的事情。

那时候,西班牙为了回归欧洲大家庭,迅速开始了加入欧盟(当时叫“欧共体”)的工作。自1977年,历经九年漫长的努力,西班牙总算是拿到了欧盟成员国资格。

刚刚加入欧共体的西班牙,可不是现在经济低迷的样子,而是一派繁荣的景象。

1985年到1987年期间,西班牙的外汇储备增加了一倍。另一方面通货膨胀率又更加合理,1983年西班牙通胀率都是14%,到了1987年加入欧共体后第一年,通胀率降低到4%。许多国际大企业也竞相来西班牙购买资产。

西班牙人尝到了融入世界的甜头。同时,信心和憧憬,让西班牙全国上下都有了更高的期许。建设高速铁路,让这个偏居欧洲西南一隅的国家走到欧洲舞台中央,成了西班牙人的新目标。

但是,对于西班牙的地形地貌来说,建设铁路大国是不容易的。1986年的时候,西班牙刚刚完成了耗时6年的一条铁路建设,也就是首都马德里到南部城市科尔多瓦的“安达卢西亚新铁路”。

西班牙硬生生撑到高铁里程数世界第二,为何留下的更多是教训?

▲科尔多瓦火车站附近

这条距离仅仅300公里的铁路之所以花了6年,其中一大原因就是西班牙多山的地形,使铁路建设不得不修建很多隧道。

西班牙硬生生撑到高铁里程数世界第二,为何留下的更多是教训?

▲西班牙地形图,南边海拔较高,经济也比较落后

西班牙铁路建设的先天不足,不仅仅在于地形地貌,还在于其奇葩的铁轨标准。

在进入欧共体之前,西班牙的铁轨一直采用的是专属的“伊比利亚轨距(1.674米)”,而目前世界上其它国家都在用的是“标准轨距(1.435米)”(顺便一提目前中国也在用这个“标准轨距”)。

西班牙硬生生撑到高铁里程数世界第二,为何留下的更多是教训?

西班牙和葡萄牙处在欧洲西南端的伊利比亚半岛上,所以其独特的轨距标准被称为伊比利亚轨距。

不管怎样,轨距标准如此与众不同,意味着如果要接入其他国家(主要指邻国法国)的铁路网,那么列车都得重新定做。

这样,西班牙发展高铁的事情就非常麻烦了,如果说按照“伊比利亚轨距”定做高速列车,那相当于把自己困死在伊比利亚半岛,邻国法国的轨道接不进来不说,订做费用就十分高昂。

而要是考虑长远,那就把旧有轨道全部扒掉,换成“标准轨距”。这样做虽然很省钱,可行性高,但是整个西班牙之前那么密集的铁路网少说要几十年才能换掉,单是这条“安达卢西亚新铁路”这条线路就得重新修。

西班牙硬生生撑到高铁里程数世界第二,为何留下的更多是教训?

西班牙硬生生撑到高铁里程数世界第二,为何留下的更多是教训?

▲不同国家不同轨距分布

再困难也要上,因为形势紧迫不得不抓紧建设高铁。因为1986年这一年还发生了几件大事,迫使西班牙抓紧建设高铁。

首先是1986年巴塞罗那赢得了1992年奥运会主办权,其次是西班牙南部城市塞维利亚就早就决定在1992年举行世博会。两会相接,六年后的1992年注定是西班牙年,这使得高铁发展的硬性指标,无论西班牙政府用什么方法,在1992年必须又快又方便的运输所有来西班牙的游客。

再三考虑后,西班牙政府还是决定要修建“标准轨”来引进高铁(放弃之前只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才有的“伊比利亚轨距”标准)。

既然1992年巴塞罗那和塞维利亚两座城市都将举办盛会,那么只要修建首都马德里通往两地的“标准轨距”就行了。于是在1988年,西班牙发出“世纪大标”,吸引列车制造公司。最后来自法国的一家公司中标,为西班牙提供“标准轨距”列车。

即便如此,西班牙依然没有钱来同时修建

两条“标准轨距”。当时“安达卢西亚铁路”往南延伸一下就能抵达塞维利亚来照顾世博会,当然也可以修建一条马德里-巴塞罗那的“标准轨”来照顾奥运会。

现在,两个方案只能挑一个方案执行。巧合的是,时任西班牙总理费利佩·冈萨雷斯是塞维利亚人,虽然很多人指控他偏袒自己的家乡,但费利佩·冈萨雷斯还是“公正”的决定重修“安达卢西亚铁路”,并把终点延长至塞维利亚。这就是西班牙的第一条高铁线路。

这意味着,刚刚修建好没两年的马德里到科尔多瓦的“安达卢西亚新铁路”,要重新改造。

巴塞罗那没有成为西班牙第一条高铁的目的地城市,其实也没啥好郁闷的。毕竟,1992年奥运会能落户巴塞罗那,和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是巴塞罗那人,也有很大联系嘛。看来,西班牙官员照顾家乡、回馈桑梓是有传统的。

西班牙硬生生撑到高铁里程数世界第二,为何留下的更多是教训?

▲中国老一代体育迷熟悉的萨马兰奇,生于巴塞罗那,葬于巴塞罗那,1992年巴塞罗那能举办奥运会,他居功甚伟


二、不顾自身轨距缺陷,强行加快高铁建设速度

西班牙在高铁上使用“标准轨距”,这个代价还是十分明显的,整个“安达卢西亚铁路”因为轨道不同完全丧失货运能力,而且能在这条铁路线行驶的也只有从外国订购的高速列车。

但不管怎样,1992年4月16日西班牙的高铁投入运行,马德里到塞维利亚仅仅需要2小时20分钟,而之前需要将近6小时,时间足足缩短了三倍。

西班牙硬生生撑到高铁里程数世界第二,为何留下的更多是教训?

▲西班牙第一条高铁的路线

值得一提的是,西班牙语中“西班牙高速铁路”的缩写“AVE”,正是西班牙语中“鸟”的意思,正如飞快形式的高铁,西班牙的经济,尤其是南部经济总算有起飞的迹象了。

西班牙硬生生撑到高铁里程数世界第二,为何留下的更多是教训?

▲“AVE”西班牙高速列车

但是轨距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目前的西班牙只能新旧铁路混杂。新旧轨距混用,带来了不少麻烦。

西班牙人乘火车从一处到另一处,可能刚出发没多久倒是高铁,到了一站马上又要换成普快了,普快坐了一段又是高铁,最后一段路因为是旧铁路就还是普快。如此一来虽然节省了部分时间,但繁琐的操作毫无便捷可言。

为了解决新旧铁路混杂的问题,西班牙政府突发奇想:如果说国内有两种铁轨,那为什么不发明一种可以在两种轨道上运行的列车呢?

看似痴人说梦的项目,但是之前合作过的法国公司还真就表示能研制出来,因为在遥远的日本,自1994年就开始研究变轨距列车了。那时日本研究变轨距列车主要是因为日本的旧铁路用的是“窄轨距(1.067米)”,需要与使用“标准轨距”的新干线相连,而且在1998年已经出现了实验车。

西班牙硬生生撑到高铁里程数世界第二,为何留下的更多是教训?

▲日本的FGT变轨矩列车

相比日本夸张的“窄轨距”,“伊比利亚轨距”就与“标准轨距”很相近,曾中标西班牙高铁列车的这家法国公司觉得可以试一试,于是接下了订单,与一家西班牙公司合作。

不久,在2004年,西班牙版的变轨距列车真的横空出世,一举解决了西班牙地区的轨距问题。该种列车可以在“标准轨距”以250km/h行驶,只需要不到一分钟就能转换到“伊比利亚轨距”,但是速度会下降到220km/h。

西班牙硬生生撑到高铁里程数世界第二,为何留下的更多是教训?

▲西班牙最早投入使用的变轨列车

变轨距列车的投入给西班牙高铁发展打了一针兴奋剂,一方面西班牙可以在“标准轨距”高铁上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旧线路也能继续使用。2006年西班牙高铁列车创下403.7km/h的世界记录,2011年马德里-巴塞罗那线路列车提速至310km/h。

投资方面也是大踏步迈进。截止2010年,西班牙已经总共投资300亿欧元建成了2700公里的高速铁路,位列欧洲第一。而当时,东方某个基建大国的高铁,才刚刚起步一两年。

此时的西班牙铁路分为“标准轨距”的高速列车,拥有“可变轨距”的快速列车,和依然行驶在“伊比利亚轨距”的慢速列车。

相对于其它国家的稳扎稳打,变轨车大量投入使用更像是“投机取巧”的办法。因为这样不必须重新修建铁路,旧有“伊比利亚轨距”铁轨也可以算作高铁里程。

然而一味的追求发展里程,背后的隐患层出不穷,等待着这个高铁线路世界第二国家的,是一场惨绝人寰的灾难。

西班牙硬生生撑到高铁里程数世界第二,为何留下的更多是教训?

▲这是2014年西班牙铁路示意网,其中长途火车仍然是“伊比利亚轨距”,而高铁则是标准轨距


三、一场列车车祸让西班牙高铁弊端暴露无遗

高速列车的广泛定义是“速度超过200km/h”的列车,无论是“标准轨距”的列车,还是“可变轨距”的列车,都归属到高铁范围,都属于西班牙的“AVE”列车。

而之前说过,“可变轨距”列车在切换轨距后,速度不得不下降,虽然下降的不多,于乘客来说无所谓,但对于某些高铁司机来说,这是让人不爽的。

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在西班牙北部城市圣地亚哥。这个圣地亚哥可不是美国加州的圣地亚哥,也不是智利、古巴、多米尼加的圣地亚哥,西班牙也有个叫圣地亚哥的地方。西语世界真的太喜欢用词当城市名称了。因为这个词语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很能体现西班牙文化血脉中传统天主教色彩。

当然,西班牙的这个圣地亚哥也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宗教城市。7月25日正是圣徒“圣·詹姆斯”的纪念日,每年大批来自世界各地虔诚的天主教徒涌向西班牙的圣地亚哥。

西班牙硬生生撑到高铁里程数世界第二,为何留下的更多是教训?

▲西班牙的圣地亚哥虽然城市不大、人口仅有10万,却是个宗教胜地,也是西班牙西北部的政治中心城市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班牙铁路的发展顺风顺水,绝大部分民众开始选择铁路出行。2013年,正值西班牙高速铁路建设高歌猛进之后的这一年,两百多名乘客,在2013年7月24日乘坐了前往圣地亚哥的快速列车。然而这班列车却毁在这个变轨距系统和一位玩脱的司机手里。

这位当班司机和很多其它高铁司机一样,平常就很不爽列车在变轨时候突然减速,经常在社交圈子发一些超速变轨的照片。虽然平时都有惊无险,但这一次却玩大了。列车在一个本应该降速至80km/h的弯道依然保持192km/h的高速,火车瞬间脱轨。

西班牙硬生生撑到高铁里程数世界第二,为何留下的更多是教训?

▲事故现场

电视画面显示,列车13节车厢全部出轨,其中4节车厢相互挤压,翻转在地。有一节车厢还冒出黑烟。许多遇难者遗体已被清理出车厢,临时安放在铁轨旁,被布单覆盖。

就在同年早一些时候,2013年的一月份,西班牙东北部高铁正式于法国接轨,西班牙的列车终于可以驶向法国了,巴塞罗那到巴黎的路程被缩短至6小时。这可以说是西班牙高铁发展的巅峰,而7·24火车脱轨也发生在同一年,虽然人为因素占主要原因,但无疑是给西班牙敲响了警钟。


四、西班牙高铁,留给世界更多的教训

事发后的几天,全国线路上都多了许多警示信标,这次事件后西班牙减缓了高铁的发展,更多的是注重铁路的质量建设,包括对于从事人员的素质培养。冷静下来的西班牙重新改造了“可变轨距”列车,直至现在所使用的型号。西班牙总算记住了,另辟蹊径固然可以,但安全才是重中之重。

不仅仅在安全设计上,西班牙曾经一路高歌猛进的高铁建设,还带来了很多其他遗憾和缺陷。刚才提到2013年西班牙的高铁连入法国高铁网,其实连接这两个国家的高铁网也只是新修了长度仅有44公里的菲格雷斯—佩皮尼昂线。

西班牙硬生生撑到高铁里程数世界第二,为何留下的更多是教训?

然而,仅仅过了一年,这条铁路线的运营公司就亏损了1.1亿欧元(约合9亿人民币),又过了2年,该运营公司直接破产。究其原因,就是这条线根本没有那么多运输需求。

除了修建一些根本没多少人乘坐的列车外,西班牙高铁规划也很奇怪。西班牙高铁网络仍然以马德里为唯一的中心。大多数高铁线路都从马德里放射发出,构成一张蜘蛛网式的高铁网。

这非但没有减轻首都马德里的城市负担,也没能让其他城市因为高铁的通车而彻底改变区位劣势,还让原本可以留在一些小城市的资金、人才很方便的回到马德里这样的大城市。

虽然位居世界高铁里程第二,但西班牙带给世界高铁产业乃至基础建设方面更多的是教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