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帶你瞭解什麼是耕讀傳家


三分鐘帶你瞭解什麼是耕讀傳家

古代很多家族置放宅院裡的耕讀傳家石匾


張豐毅主演的電視連續劇《長沙保衛戰》裡有一個與耕讀傳家有關的片斷,反映的是抗日戰爭時期長沙保衛戰即將打響前三個市民到一個大宅子門口思考與商量的情景。


三分鐘帶你瞭解什麼是耕讀傳家


我們需要留意一個現象,近年我國文學作品與影視作品中呈現了不少與耕讀傳家相關的內容,《長沙保衛戰》只是其中一例。

《白鹿原》是前年非常火的一部電視連續劇, 裡面有一集講到,朱先生領著白嘉軒到了祠堂一塊寫著“耕讀傳家”四個字的牌匾底下,叫白嘉軒把牌匾裡他親筆題寫的“耕讀傳家”四個字挖了,或是拿一塊布把它蒙上,說是沒臉見祖宗。為什麼沒臉見祖宗就要把牌匾摘了呢?原來啊,“耕讀傳家”這四個字就是他們白家祖宗的家訓,要求白家子孫後代一定要以耕讀傳家,否則就不是白家子孫。


三分鐘帶你瞭解什麼是耕讀傳家

《白鹿原》裡朱先生親手寫的耕讀傳家牌匾


三分鐘帶你瞭解什麼是耕讀傳家

朱先生要白嘉軒挖掉四個字的就是這同一塊牌匾


那麼什麼是耕讀傳家呢?

大家一查百度百科,上面是這麼寫的:“耕讀傳家指的是既學做人,又學謀生。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穀,養家餬口,以立性命。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

我認為這個定義很有問題,它解釋了耕田與讀書的意義,但未觸及“傳家”這個“耕讀”的目標指向,從而忽略了這個詞語的由來與提出者的根本目的,也就是說未在整體上、關鍵點上進行闡述,因此這個定義至少是不準確、不嚴謹、不完整的。

幾年來,以耕讀傳家為路徑重塑好家風,慢慢在全國各地形成的聲勢可用浩大來形容,各基層單位、社區、民間教育機構不斷開辦耕讀博物館、開展耕讀文化節、好家風演講比賽、耕讀傳家教育,傳統媒體在這過程中非常支持力度很大,比如,央視曾開過《耕讀傳家》欄目,安徽衛視開辦《中華好家風》節目一直熱播至今,這兩檔節目都是由著名主持人楊瀾主持,主要專家嘉賓為錢文忠與酈波兩位教授。

當然,術業有專攻,學術界關於學術方面可以有不同意見,對於兩位教授在電視上關於耕讀文化與耕讀傳家的解讀,不少方面我的持保留態度的。

我給耕讀傳家下的定義:“耕讀傳家”指的是通過在大自然中勞作並在勞作之餘讀書學習、創作研究、體悟安身立命為人處世之道,以此建立與傳承良好家風,使家族基礎紮實至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家族傳承方法與文化現象,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思想終極目標的縮影與實現的路徑。


三分鐘帶你瞭解什麼是耕讀傳家

楊瀾在主持安徽衛視《中華好家風》節目中講述耕讀傳家


理解耕讀傳家定義的前提是對“耕”、“讀”、“傳”、“家”四個字的來源與語境分析。

一、耕

耕,是“耒”與“井”二字組合的會意字,根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耒”,可看作犁的前身;“井”,這裡指的是田,由於我國周朝初年已盛行具有一定規劃、道路和水渠縱橫交錯的形狀像“井”字方塊田的井田制土地制度,此處指的即是田地。因此,“耕”的本義為犁田,以犁翻鬆田土,泛指耕種、農耕之事,這是狹義之耕。

我認為,“耕讀傳家”語境之“耕”,應回到其情景語境與文化語境中來,才能對此達到正確的理解,應為包括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在內的第一產業裡對外輸出勞動量或勞動價值的人類腦力與體力運動,這是廣義之耕。至於指代寫作、以口謀生、讀書、求道的“筆耕、舌耕、目耕、道耕”等“耕”的使用可歸為耕讀文化範疇,與具體的“耕讀傳家”情景語境不符,顯得過於氾濫,宜棄之。


三分鐘帶你瞭解什麼是耕讀傳家

錢文忠教授在《中華好家風》節目中解讀中國耕讀文化


二、讀

原指讀書,“耕讀傳家”語境裡,不能等同於誦讀抄寫諸如《論語》《三字經》《弟子規》儒家經典著作、唐詩宋詞、《章氏家訓》或《曾國藩家書》之類書本的知識搬運層面,而是人們在閱讀、學習、創作與研究等過程中與知識相關活動的總稱。

這裡的“讀”與“知識”,同樣不可等同於現在人人皆知的國學,更不能等同儒學,當前國人潛意識裡對國學的認識,在經典方面停留於儒家四書五經,在人物方面止步於孔孟朱熹王陽明以及其他廖廖數人,實在是一大誤區,可見中國文化在常識普及程度上的脆弱。關於國學的定義,除基本定義外,在具體的定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尚未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一般來說“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

三、傳

為傳授、傳遞、傳承之意,是某種物體、動作、狀態或精神的轉移、延續。

四、家

家的甲骨文圖形是三面及頂上圍著的“豕”。“豕”,象形,“豬”的意思,從造字本意來看,“豕居之圈曰家”,是非常溫馨的一幕場景:可避免風雨日曬的地方之內蓄養著動物,是屋頂下之人與可視為財產的蓄養眾生的共存。“耕讀傳家”之家則不僅僅是家、家庭,指向的是多個以血緣關係為紐帶聯結起來的家庭的集合:家族。


三分鐘帶你瞭解什麼是耕讀傳家

酈波教授在《中華好家風》節目中解讀耕讀文化


耕讀這兩個字對於耕讀傳家這個家族傳承方法來講,不能拆分,就像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一樣,不能將“知行”拆分,有人認為“認識到了之後去行動”就是知行合一,這是錯誤的理解。

怎麼樣?這裡顛覆了你對耕讀傳家與知行合一原先的瞭解吧?

耕讀傳家自從1100年前由福建人章仔鈞首次寫進章氏家訓以來,深深影響了我們中國的歷史進程,變成我們中國人品格與價值觀的一部分,堪稱先人留下的為人處世寶典,在中國古代家庭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歷代帝王將相對此都很注重,民間更是如此。北宋中期以“耕讀傳家”為核心內容的家訓蔚然成風之後,類似於“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感悟與耕讀相關的建築、匾額、石碑、家書、生活方式、家族傳承方法一起成為對中國文化影響最深刻也最為有效的家訓類型。

現在我們所看到影視作品裡耕讀傳家的場景,正是中國幾千年來的耕讀文化與宗法制度、家族傳承方法相結合的情景再現,事實上,根據歷史記載,我們的耕讀傳家傳統從上古時代四千多年前的舜帝在歷山耕讀就已經開始,五代十國時期的章仔鈞只是第一次明確把這四個字作為一個整體寫進家訓,使後世將這四個字作為一個成語使用,形成影響深遠的一個文化現象與家族傳承方法,只是近幾十年,我們差點把它給忘了。


三分鐘帶你瞭解什麼是耕讀傳家

刻有耕讀傳家四字的門樓,這種情形散見於全國各地


清朝的時候,曾國藩、左宗棠就是以耕讀傳家治家治軍與行政管理,成為一代聖人或成為被梁啟超高度稱讚的人。

好了,這期我們就講到這裡。喜歡我們這篇文章的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經常一起交流關於耕讀傳家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