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们》:文化大师们留给我们的财富


《先生们》:文化大师们留给我们的财富

《先生们》封面

《先生们》是著名作家、人文学者李辉的最新作品,记录了他与巴金、毕奂午、冰心、丁聪、冯骥才、萧亁、黄宗英、贾植芳、唐弢、汪曾祺等重量级文化大师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过程。

李辉用三十二篇文章,写作了与三十五位文化大师的风骨,其中两篇记录了两对夫妻。“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文化大师便是这样的先生们。每位先生的记录都从李辉与之直接交往,或间接交往为视角展开,并结合了交往过程中的合照、手札等珍贵照片。这拉近了读者与先生们的距离,让读者知道那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文化大师们也是凡人,也有着凡人都有的喜怒哀乐,但却有着不同于凡人的真诚与执著。

先生们对待在各自的领域里,独立思考,说真话,做实事。巴金先生反复强调着“讲真话”。“讲真话”在任何时代都是必须的。“真”不仅是对自己的忠诚,更是对人民的忠诚,这样才不枉自己在世上忙活一场。冰心对其这一观点和态度都是无比赞同的。生在七八十年代的我们乃至更年轻的一代可能对“讲真话”这一要求认识不够深刻,自认为好像没有什么难处。但处于先生们的那个年代,“讲真话”着实让一部分人受尽了委屈,饱尝了煎熬的滋味。但越是经历了这些的老先生,依旧说出要“讲真话”才显得更难能可贵。正所谓,明知山有虎,偏要虎山行。这就是先生们的傲骨,是先生们留给后人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先生们对自己钟爱的事业,全心投入,无怨无悔。无论是文人、画家、学者、艺人,先生们都无不将爱灌注于其中,将自己与之所爱之事物完美地结合起来。冰心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关注和为知识分子的勇敢呼吁,直至晚年,这正是老一代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体现。大漠痴魂,敦煌石窟的守护者常书鸿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敦煌,他是敦煌之幸,更是中华民族之幸。

先生们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与感悟无私地传授给晚辈人。书中有很多李辉与先生们的书信往来照片或摘录,无一不是对晚辈人的关怀和厚爱。先生们对李辉学习或工作上直接帮助,给予他必要的资料或引荐重要的人物。除了这些,先生们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晚辈们。经历过冤屈和痛苦经历的先生们,并没有失去享受生活的信念,依旧怀着感恩的心过好此生。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更是在文革期间面对即将被批斗依旧在进场前黑色幽默了一把。乐观坚强,豁达开朗,是先生们传给晚辈的一笔精神财富。萧亁的书信更让晚辈人泪眼模糊,他在李辉迷茫时期对其的谆谆教诲,让此刻的我们也从中受到鼓舞。正是有了萧亁适时及时地对李辉的开导与点拨,才使得李辉的写作之路更加开阔,让他走得更远。

读《先生们》是读者从新的角度,进一步了解文化大师们的过程,也是跟随作家李辉回忆他在文化之路上的成长历程。李辉是幸运的,他出生于1956年,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大一下学期开始和同窗陈思和的一次闲谈中,发现了两人对巴金作品的共同兴趣,之后,便开启了他们求学路上的新篇章。因为对巴金及其作品的研究,他结识了当时在资料室当管理员的贾植芳老师,因贾植芳老师的相助,他们的研究得以深入,并有了探望巴金的机会,这一探望,便持续了二十多年。

贾植芳老师对李辉除了学习资料方面的帮助,还有自己朋友的引荐,介绍李辉去认识毕奂午。毕奂午和贾植芳老师一样有着热心肠,关爱着求知心切的晚辈成长,他不但在文学研究和写作方向上给了李辉重要的指导,还为李辉引荐了对李辉日后成长一样重要的老师萧亁。之后和众多文化大师的结交,有着类似的情况。那个时代,是复杂的,复杂到因为一篇文章或一副漫画便足以下牛棚、蹲大牢;那个时代,又是简单的,简单到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一副漫画、一封书信、一本书就足以让友人的心暖上一辈子。

当然,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李辉对机会的把握便是这样的,他对巴金作品的研究及其做学问的态度,赢得了文化大师们的称赞。惺惺相惜,正是这个道理。无论是求学期间,他与同窗陈思和对巴金作品研究的认真与深刻,还是在步入工作岗位,作为一名报纸副刊编辑,他都为自己的研究和写作付出了心血。李辉的人生就像一幅古诺牌,他遇到了一位又一位助力自己成长的老师,与志同道合的友人,让他的文学之路走起来仿佛是一气呵成,但最开始给这幅牌发力的人是他自己——他无限的求知欲和他的待人真诚。

李辉称《先生们》是为前辈们所写,用以留存先生们的细节,其实,《先生们》更是给晚辈们的财富,让我们沿着包括李辉在内的先生们的路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