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採石磯:長江三大名磯之首


採石磯位於馬鞍山市區西南約 5 千米處的江邊,大石激水,水邊突出的岩石或石灘叫作磯。三國東吳時此地產五彩石,前來採石者眾多,採石磯由此得名。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採石磯出名是因為詩仙李白。李白有寫採石磯的詩作,他在《夜泊牛渚懷古》中寫道:“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牛渚北端突入江中,也就是採石磯。後人還演繹出了一個美麗的傳說:明月之夜,浪漫的李白在採石磯跳江入水,捉月騎鯨,上了九天。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圖源:採石風景名勝區


採石磯與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合稱“長江三磯”。因山勢險峻,風光綺麗,歷史悠久,古蹟眾多,採石磯名列三磯之首,有“千古一秀”之美譽。


乘船從江面上遠觀採石磯,巨石突兀,絕壁凌空,水流湍急,巨浪滔天,採石磯如同一隻巨大的手扼住了大江的咽喉。如此地形,自古兵家必爭。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南宋時期,發生於此的宋金“采石之戰”是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金兵完顏亮率軍入侵,南宋主將虞允文親領一路兵馬抵達採石磯對岸,與金軍隔江對峙。虞允文帶領勇將,用“神臂弩”射擊敵船,大敗之。


遊人到馬鞍山,走過鎖溪橋,便見拔地而起的翠螺山。翠螺山原名牛渚山,山上松翠欲滴,山形酷似蝸牛,故名翠螺山。山間古木參天,蔚然深秀,西麓突兀於江中的懸崖峭壁便是千古垂名的採石磯;西北臨江低凹處,是一大片灘塗溼地,人稱西大窪;北邊高高隆起的山脊樑叫蝸牛尾,山勢陡峭;南麓一派蓊蓊鬱鬱,亭閣若隱若現,太白樓等文物古蹟皆分佈在這一帶,最高處是翠螺峰。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翠螺山 圖源:採石風景名勝區


翠螺山上有太白樓。它面對長江,周圍古木森然,濃蔭簇擁之下,更添古樸之氣。它與著名的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合稱為江南“三樓一閣”。太白樓初建於唐元和年間,原名謫仙樓。清雍正八年(1730)重建,始稱“太白樓”。樓裡嵌有兩塊壁石,一塊是《清代重修太白樓碑記》,另一塊是記載李白生平的碑文。登上太白樓,讀碑文,看陳列,對詩仙李白的一生便有了更多瞭解。同時,也可明白李白為何留戀採石磯。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太白樓 隨魚歡遊 攝


翠螺山半山腰,有李白衣冠冢,墓用青色塊石壘砌,高約兩米,墓碑上鐫“唐詩人李白衣冠冢”。四周蒼松翠柏,芳草萋萋,肅穆幽靜。


三元祠又稱三官洞,是採石磯最大的天然石洞,位於蛾眉亭西側巖下,石洞傍山臨水,嵌於崖壁間,江水拍擊洞門崖壁,浪花四濺,觸目驚心。石洞分上下兩層,洞內有洞,曲徑幽深,通向大江。洞內怪石嶙峋,情態各異,別有意趣。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三官洞 圖源:徽文化


採石磯,美在自然,名在人文。自然與人文相得益彰。


裕溪河:溝通古今一濡須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安徽省的中東部有一條河,將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與中國第一大河長江連接,這條河叫裕溪河。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裕溪河 圖源:合肥發佈


裕溪河,古稱濡須水。口口相傳中,因長江南北口音差異,濡須河被誤傳為裕溪河。


裕溪河是巢湖最早的通江河道,屬長江支流。因流域長,水資源極為豐富,河面寬闊,是我國古代三國時期以前東南交通的主幹線之一,古稱西路。至目前,也是流域範圍內水上運輸的主要航道。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從岱山頂上鳥瞰裕溪河


裕溪河不但連接長江水系,還通過巢湖、淝水溝通了淮河水系。


三國時期,曹操對吳用兵,因運糧需要,對濡須水一段進行了擴建。至明清,裕溪河一直是漕運動脈,江淮的漕糧就是從這裡進入長江到達鎮江北上的,所以裕溪河一段也被稱作運漕河。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晚清時期,蕪湖米市興起,江北岸的裕溪口由此發展成一個集鎮。


1958 年,在裕溪口建成了中國第一座機械化內河港口——裕溪口港。這裡也是淮南鐵路的終點,北煤南運也通過這裡轉運到長江下游的各個城市。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1962 年,在裕溪河與巢湖的接口處建巢湖閘。巢湖閘不但很好地調節了巢湖和裕溪河的水位,對防洪抗旱也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成為今天裕溪河上一個著名的人文景觀。


據傳,遠古時,濡須河水至巢湖東南三十里的濡須山、七寶山處受阻,大禹治水時鑿山而通,故後人稱河東之山為東關、河西的七寶山為西關。濡須水至此,這裡被稱濡須口(也稱“濡須塢”)。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濡須口


清人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記載:“濡須水出巢湖,東流經濡須山、七寶山之間,兩山對峙,中有石樑,鑿石通流,至為險阻,即東關口也。濡須水出關口,東流注於江。”


因濡須口地勢險要,兩岸經濟發達,古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據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吳楚兩國就曾在濡須水流域展開過大大小小几十次戰爭。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古濡須河邊的一船清荷,似在紀念曾經


發生在濡須口的戰爭,最有名的當屬東漢三國時的魏吳之戰。據《三國志》記載,曹操四徵東吳,在濡須口有過兩次大戰。當時,孫權在東岸(東關)築城陳兵,曹操便也在對岸的七寶山與錐山立柵佈陣,故濡須口又稱柵口。


《三國演義》中有一章精彩的“草船借箭”,這個故事也發生在裕溪河,只不過借箭的是孫權,而不是經過藝術演繹的諸葛亮。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213)正月,曹操與孫權對壘濡須。初交戰,曹軍大敗,於是堅守不出。一天孫權借水面有薄霧,乘輕舟從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曹操擔心有詐,不敢出戰,下令弓弩齊發。不一會兒,孫權的輕舟因一側中箭太多,船身傾斜,有翻沉的危險。於是調轉船頭,使另一側再受箭。一會,箭均船平,孫權安全返航。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裕溪河對岸,曾是孫權的散馬場


曾被曹操立柵陳兵的錐山,原稱濡須山,又稱龜山。民間流傳,朱元璋起兵反元時,軍師劉伯溫在山頂建錐塔一座,以塔鎮“龜”,以錐定山。


“龍虎相爭志不侔,濡須舊塢使人愁。丈夫不學曹孟德,生子當如孫仲謀。七寶山開紅樹曉,巢湖水共白雲秋。登臨不盡英雄恨,萬里長江天際流。”這是明代董會寫的一首七律。昔日刀光劍影、鼓角爭鳴的裕溪河兩岸,今天已是河網縱橫、良田萬頃、稻香魚肥、景色優美的魚米之鄉。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河灣裡放牧的鴨群


曾經的歷史與遺留,為裕溪河增添了神韻,成為人們探古尋幽的佳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