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采石矶:长江三大名矶之首


采石矶位于马鞍山市区西南约 5 千米处的江边,大石激水,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叫作矶。三国东吴时此地产五彩石,前来采石者众多,采石矶由此得名。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采石矶出名是因为诗仙李白。李白有写采石矶的诗作,他在《夜泊牛渚怀古》中写道:“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牛渚北端突入江中,也就是采石矶。后人还演绎出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明月之夜,浪漫的李白在采石矶跳江入水,捉月骑鲸,上了九天。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图源:采石风景名胜区


采石矶与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因山势险峻,风光绮丽,历史悠久,古迹众多,采石矶名列三矶之首,有“千古一秀”之美誉。


乘船从江面上远观采石矶,巨石突兀,绝壁凌空,水流湍急,巨浪滔天,采石矶如同一只巨大的手扼住了大江的咽喉。如此地形,自古兵家必争。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南宋时期,发生于此的宋金“采石之战”是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金兵完颜亮率军入侵,南宋主将虞允文亲领一路兵马抵达采石矶对岸,与金军隔江对峙。虞允文带领勇将,用“神臂弩”射击敌船,大败之。


游人到马鞍山,走过锁溪桥,便见拔地而起的翠螺山。翠螺山原名牛渚山,山上松翠欲滴,山形酷似蜗牛,故名翠螺山。山间古木参天,蔚然深秀,西麓突兀于江中的悬崖峭壁便是千古垂名的采石矶;西北临江低凹处,是一大片滩涂湿地,人称西大洼;北边高高隆起的山脊梁叫蜗牛尾,山势陡峭;南麓一派蓊蓊郁郁,亭阁若隐若现,太白楼等文物古迹皆分布在这一带,最高处是翠螺峰。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翠螺山 图源:采石风景名胜区


翠螺山上有太白楼。它面对长江,周围古木森然,浓荫簇拥之下,更添古朴之气。它与著名的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合称为江南“三楼一阁”。太白楼初建于唐元和年间,原名谪仙楼。清雍正八年(1730)重建,始称“太白楼”。楼里嵌有两块壁石,一块是《清代重修太白楼碑记》,另一块是记载李白生平的碑文。登上太白楼,读碑文,看陈列,对诗仙李白的一生便有了更多了解。同时,也可明白李白为何留恋采石矶。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太白楼 随鱼欢游 摄


翠螺山半山腰,有李白衣冠冢,墓用青色块石垒砌,高约两米,墓碑上镌“唐诗人李白衣冠冢”。四周苍松翠柏,芳草萋萋,肃穆幽静。


三元祠又称三官洞,是采石矶最大的天然石洞,位于蛾眉亭西侧岩下,石洞傍山临水,嵌于崖壁间,江水拍击洞门崖壁,浪花四溅,触目惊心。石洞分上下两层,洞内有洞,曲径幽深,通向大江。洞内怪石嶙峋,情态各异,别有意趣。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三官洞 图源:徽文化


采石矶,美在自然,名在人文。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


裕溪河:沟通古今一濡须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安徽省的中东部有一条河,将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与中国第一大河长江连接,这条河叫裕溪河。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裕溪河 图源:合肥发布


裕溪河,古称濡须水。口口相传中,因长江南北口音差异,濡须河被误传为裕溪河。


裕溪河是巢湖最早的通江河道,属长江支流。因流域长,水资源极为丰富,河面宽阔,是我国古代三国时期以前东南交通的主干线之一,古称西路。至目前,也是流域范围内水上运输的主要航道。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从岱山顶上鸟瞰裕溪河


裕溪河不但连接长江水系,还通过巢湖、淝水沟通了淮河水系。


三国时期,曹操对吴用兵,因运粮需要,对濡须水一段进行了扩建。至明清,裕溪河一直是漕运动脉,江淮的漕粮就是从这里进入长江到达镇江北上的,所以裕溪河一段也被称作运漕河。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晚清时期,芜湖米市兴起,江北岸的裕溪口由此发展成一个集镇。


1958 年,在裕溪口建成了中国第一座机械化内河港口——裕溪口港。这里也是淮南铁路的终点,北煤南运也通过这里转运到长江下游的各个城市。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1962 年,在裕溪河与巢湖的接口处建巢湖闸。巢湖闸不但很好地调节了巢湖和裕溪河的水位,对防洪抗旱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成为今天裕溪河上一个著名的人文景观。


据传,远古时,濡须河水至巢湖东南三十里的濡须山、七宝山处受阻,大禹治水时凿山而通,故后人称河东之山为东关、河西的七宝山为西关。濡须水至此,这里被称濡须口(也称“濡须坞”)。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濡须口


清人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濡须水出巢湖,东流经濡须山、七宝山之间,两山对峙,中有石梁,凿石通流,至为险阻,即东关口也。濡须水出关口,东流注于江。”


因濡须口地势险要,两岸经济发达,古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楚两国就曾在濡须水流域展开过大大小小几十次战争。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古濡须河边的一船清荷,似在纪念曾经


发生在濡须口的战争,最有名的当属东汉三国时的魏吴之战。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四征东吴,在濡须口有过两次大战。当时,孙权在东岸(东关)筑城陈兵,曹操便也在对岸的七宝山与锥山立栅布阵,故濡须口又称栅口。


《三国演义》中有一章精彩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也发生在裕溪河,只不过借箭的是孙权,而不是经过艺术演绎的诸葛亮。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213)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初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曹操担心有诈,不敢出战,下令弓弩齐发。不一会儿,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于是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权安全返航。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裕溪河对岸,曾是孙权的散马场


曾被曹操立栅陈兵的锥山,原称濡须山,又称龟山。民间流传,朱元璋起兵反元时,军师刘伯温在山顶建锥塔一座,以塔镇“龟”,以锥定山。


“龙虎相争志不侔,濡须旧坞使人愁。丈夫不学曹孟德,生子当如孙仲谋。七宝山开红树晓,巢湖水共白云秋。登临不尽英雄恨,万里长江天际流。”这是明代董会写的一首七律。昔日刀光剑影、鼓角争鸣的裕溪河两岸,今天已是河网纵横、良田万顷、稻香鱼肥、景色优美的鱼米之乡。


山水人文看安徽山水篇(十三)

河湾里放牧的鸭群


曾经的历史与遗留,为裕溪河增添了神韵,成为人们探古寻幽的佳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