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为什么要黄泉见母?

红红火火讲历史


黄泉掘地见母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在东周乱世,兄弟成仇父子反目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兄弟为争夺诸侯国继承权而产生的故事。

郑庄公寤生一气之下下令将母亲武姜软禁在都城之外并发誓“不到黄泉,绝不再见。“然而郑庄公据说是个孝子,很快就后悔,可是君无戏言,实在不知道怎么办。

于是一个谋士给郑庄公出主意说“:黄泉即地下,如果挖一地道,找到泉水,盖上地宫,在地宫里与母见面,就如同黄泉见母。这样既尽了孝,又没违背誓言。郑庄公大喜立马开始挖泉该地宫,母子终于在”黄泉“相见,母子二人冰释前嫌。成就了一段黄泉见母的佳话。这个是大众的看法。

其实我认为这个事情,有因才会有果。真正的原因起源于郑庄公的母亲,对两个儿子厚此薄彼,纵容小儿乱国夺位,实是愚蠢之行。但是郑庄公不能深明大义,耐心加以说服劝导,而是深藏不露,欲擒故纵,害死了亲弟弟。我想到了古语讲不孝有三,排在第一条的就是,知道父母有错而不说。并且发誓,不到黄泉不见其母。此举有违天道人伦,于是背上了不孝不义的坏名声。不过后来又采纳谋士掘地见母的歪主意,实在是可悲可叹又可恶。


特别能睡


黄泉见母这个典故我第一次是在阅读《东周列国志》时看到的,那是在《东周列国志》第四回秦文公郊天应梦,郑庄公掘地见母的章节里做了详细的描述。我后来翻阅《史记》与《左传》发现同样也有记载。

典故的大意为,其母武姜在生郑庄公时险些丧命,所以很不喜欢他,反而对后来出生的小儿子太叔段疼爱有加。郑武公过世后,郑庄公继位,其母和弟弟太叔段企图里应外合谋权夺位,结果弟弟太叔段兵败自刎,其母被软禁颍地。据《史记·郑世家十二》记载,郑庄公誓言曰:“不至黄泉,毋相见也。”但是之后郑庄公又为此事感到后悔,加上思念母亲,不过自知自己身为一国之君,一言九鼎,正左右为难时,颍考叔给郑庄公出了个主意,说可以挖地、找泉、盖地宫来让郑庄公母子相见,这样的话既可以尽了孝道,也没有违背当初的誓言,何不美哉?于是郑庄公就按照颍考叔的建议来实行,最终母子二人得以相见,言归于好。

《左传·隐公元年》的记载比《史记》里的记载要更为详细,其中最后一段写道: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可见这是赞美和推崇孝道的典故。


小洛神


俗话常说血浓于水

说的意思是亲人之间总是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的

而且这份联系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斩断丢弃的

即便是从前有再多的怨恨与不解

这句话放在春秋时期的郑庄公的身上是非常合适的

他曾经非常怨恨自己的母亲

但是真的等到狠话说出口了

心里又不是滋味

那么郑庄公他是怎么做的呢?

要说郑庄公为什么会那么恨自己的母亲

根源还是他的母亲恨他

但母亲为什么恨他?

郑庄公母亲我们称呼为武姜

他是郑庄公父亲的原配

也就是说

武姜所生的孩子都是嫡子

而郑庄公正是嫡长子

按理说

古人既然重视嫡长子

自然对郑庄公应该很爱护才是

为何武姜却是这样的态度呢?

因为武姜在生郑庄公的时候难产

他是脚先出来的

并非是头先出来

要知道

难产在现在还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更何况古代

所以武姜非常不喜欢这个孩子

尤其与她的对第二个孩子的态度对比一下就更明显了

武姜不喜欢郑庄公

郑庄公偏偏又成为了新君

母子关系当然是非常紧张的

武姜当然不希望郑庄公成为新君

却没办法反抗自己丈夫的意愿

但她一直都希望自己的二儿子继承王位

怎么办呢?

谋反

武姜为二儿子谋取了一些政治势力

但这些其实郑庄公都看的很明白

但他深知什么叫做“多行不义必自毙”

他们自己造下的苦果

只能自己来吃

于是

郑庄公一直都在等

他没有在弟弟调动军队占领郑国军事重地的时候动手

他觉得现在还不是时候

而在他的安排计划之下

武将也落入圈套

最终使得弟弟兵败自杀

而面对母亲

郑庄公有一句话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这可以说是明摆着要和她断绝母子关系了

但是后来郑庄公又掘地见母是怎么回事?

郑庄公那句话一说出来

其实已经后悔了

他不知道为什么母亲对他和对弟弟完全是两种态度

可他还是后悔了

但是话已经说出去了

怎么办?

这时,有一名隐士颖考叔听说了这件事

想来劝劝郑庄公

当得知他并不是真的想要那么绝情的时候

给他想了一个办法

既然说“不及黄泉”

那就挖出一个“黄泉”来

他们在地下挖了一个很深的地道

挖到泉水做黄泉

再在这里打一口井

井边建了一间侧室

武姜这个时候或许也和以前不一样了

她也在后悔

都是儿子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呢?

母子二人终于重归于好

也算是一段佳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