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多将广的吴三桂,已得大清半壁江山,为什么还是败给了康熙?

吴三桂,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也是我国历史上一名颇具争议的将领,他被大明崇祯皇帝封为辽东总兵,却“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还杀了南明永历皇帝。之后又宣布抗清,占据了半壁江山,建立大周政权。但最终却依旧还是败给了康熙皇帝,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镇守辽东,献关降清

吴三桂,字长伯,锦州总兵吴襄之子。他的上半生为明朝的忠臣猛将,为明朝守卫边疆、英勇杀敌,做出过不少贡献。明崇祯期,吴三桂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

崇祯十七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投降清朝,被封为平西王。

兵多将广的吴三桂,已得大清半壁江山,为什么还是败给了康熙?

率军南下,镇守云南

清军入关后,用高官厚禄收买了很多前明官僚,吴三桂与其他官员最大的不同,是他拥有自己统帅的一只军队,政权不稳的清政府对其既要示宠,亦存疑虑。吴三桂为了表示自己对于大清的忠心,同时也报自己的家仇,出师山东,平定李自成的余部,对农民军进行残酷的镇压,斩尽杀绝,甚至屠城。顺治八年,与八旗将领李国翰率军入川,平定重庆、成都后,一路南下云贵,攻向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永历皇帝。

兵多将广的吴三桂,已得大清半壁江山,为什么还是败给了康熙?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吴三桂派军出师缅甸,手刃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此后,吴三桂晋爵亲王,开藩设府,镇守云南。吴三桂在云南十余年,位尊权重,不仅大力发展经济和农业,而且还招兵买马、招降纳叛,培植党羽,扩充自己军事实力,“日练士马,力利器械”。

吴三桂作为一方封疆大吏,独掌云贵地区军政大权,同时还拥有西南地区的选官权利。

【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

康熙撤藩,吴三桂起兵

康熙十二年,20岁的康熙认为削藩时机已然成熟,下令撤藩。吴三桂与清朝中央政府的矛盾激化,自己独掌云南的美梦破碎,毅然背叛了“忠心”了30年的清廷,诛杀了云南巡抚,自称“天下督招讨兵马大元帅”,联合尚之信、耿精忠起兵造反,发布檄文指责满清“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声称要“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

如此煽动性的言论立即席卷全国,许多汉族人士暂且忘记了吴三桂杀死永历皇帝的事,纷纷反叛满清。吴三桂虎踞云南,兵精粮足,在战争开始阶段屡战屡胜,一路攻克贵州全省、湖南长沙等重镇,清朝半壁江山尽掌握在吴三桂的手中。面对清廷岌岌可危的处境,康熙立即派大军镇守荆州、武昌、宜昌,由于吴三桂大军势头正猛,并不敢渡江与其决战。

兵多将广的吴三桂,已得大清半壁江山,为什么还是败给了康熙?

贻误战机,衡州称帝,大势已去

战争形势对吴三桂非常有利,但因为吴三桂已经60岁了,在占据半壁江山后并没有一鼓作气继续北上,却一心想与清廷划江而治,就因为这一犹豫贻误了战机,给了康熙皇帝喘息的时机。

康熙迅速整合江南、华北地区的军政财力,陆续平定了各路叛军,同时由于各路叛军心怀各异、互相争夺,战争形势急转直下。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眼见大势已去,在衡州登基称帝,国号大周,五个月后便撒手人寰,时年67岁。

兵多将广的吴三桂,已得大清半壁江山,为什么还是败给了康熙?

吴三桂的两个儿子都被康熙所杀,他的孙子吴世璠继位。但吴三桂死后大周政权如同一盘散沙,人心不安,康熙乘势进行反击,三年后清军攻破昆明城,吴世璠自刎而亡。


关于吴三桂的评价众说纷纭,有褒有贬,说他是乱臣、还是英雄、亦或是叛贼。在中国历史的交叉点,明朝快要灭亡之际,吴三桂是一个可以定乾坤的人,他有能力左右历史发展的走向。

当时吴三桂面临两个选择:投清,或者投向李自成。吴三桂作为明朝的将领,一直是忠君爱国的,也为明朝报效了许多年,所以吴三桂向清朝投降并不是他的本意。在李自成和皇太极都拉拢吴三桂的时候,皇太极称“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而李自成却夺走了他最重要的两个人——父亲和妻子陈圆圆。所以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山海关,让清兵入关。

虽然大家对于吴三桂的评价一直颇有争议,英雄也好、逆臣也罢,但他作为一个杰出的将领,还是可圈可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