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混战时,宋哲元攻破凤翔城,为何将城中数千守军残忍杀光?

raoyaoting


凤翔城的守军是陕西土著军阀之一的党玉琨部。自辛亥革命以后,陕西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土著军阀,割据一方,历任陕西督军大多只能管管西安周围,其他地方只能任由这些军阀盘踞。

这些地方军阀里,其中有胡景翼、杨虎城等这样倾向革命的,也有很多只是为了自己利益而割据一方的。特别是一些出身绿林的军阀,完全是半军半匪,在自己地盘上作威作福,绑架勒索,奸淫掳掠什么都干。

虽然现在很多资料常说杨虎城是西北军,实际上他却是陕军出身,直到五原誓师,冯玉祥解围西安时才一度隶属西北军,但是很快也分道扬镳。因此杨虎城一直以陕军自居,而不说自己是西北军。

说起来,宋哲元也是和这些陕军军阀打交道很久了。辛亥革命以后,其上司冯玉祥曾经两度入陕,一度还担任陕西督军,和这些土著军阀没少打交道,但是也一直没能收服他们。

宋哲元是冯玉祥的五虎将之一,以七七事变而出名

北伐战争期间,冯玉祥率西北军在五原誓师,宣布参加北伐,挥师东进,首先解了西安之围,然后出潼关进军河南,配合北伐军作战。杨虎城等部陕军也加入了革命行列,但是麻振武、黄德贵、党玉琨、耿庄等土著军阀则继续割据地方,拒绝服从冯玉祥的命令。

冯玉祥以甘肃为基地,又兵出河南,陕西地处中间,所以也是视为己物,而且事关大军后路,自然不容这些土著军阀成为不稳定因素,因此决心以武力解决。

从1926年开始,冯玉祥的西北军就有相当部分部队一直在陕西围剿这些大小军阀。然而这些军阀割据地方多年,大多把老巢修建的非常坚固。西北军虽然作战勇猛,但是在坚固的工事下进展缓慢,而且损失惨重。

以盘踞同州的麻振武为例,不过4、5千人,上万西北军前后打了6个月,出动了韩复渠等大将都没能拿下。最后集中了5万西北军又围攻了两个月,才最终攻克,并抓获了3千俘虏。宋哲元建议将俘虏全部杀死,以儆效尤,慑服其他军阀,使得他们不敢顽抗。但是张维玺觉得这样杀戮太重,于是将他们全部释放。

而在凤翔之战时,西北军再次遭遇了顽强的抵抗。凤翔是党玉琨的老巢,党玉琨出身绿林,其老上司郭坚当年就是因为桀骜不驯,加上军纪极差被冯玉祥设计诱杀。党玉琨接管郭坚所部以后,恶习不改,部队土匪习性很重,宋哲元就没把他们当军队看,一直把他们视为土匪。

凤翔之战也是前后历时8个月,宋哲元所部伤亡了4、5000人,最后才攻克凤翔,并抓了5000俘虏。此次宋哲元不听张维玺的劝告,决定大开杀戒,全部处死,以震慑那些还试图顽抗的军阀。

农历7月25日,宋哲元亲临现场监斩,在关帝庙前公开先处死500战俘。这500人中只有1人因为其父赶来求情,说是被党玉琨强行抓的壮丁,张维玺于心不忍,做主将其放走,其他499人都被处死。

其他的的4000多俘虏,宋哲元也分配给各部处死。其中第17师师长赵凤林也不愿意杀俘虏,所以将分配给自己的1000多俘虏中大部分偷偷释放。

宋哲元此举果然让其他军阀噤若寒蝉,甄士仁等主动赶到宋哲元司令部,表示愿意投降,老老实实交出兵权。所以说宋哲元杀俘虏,并不是天性凶残好杀,而是武力镇压损失惨重,所以要借人头立威,慑服地方,平定陕西局势,也是无奈之举吧。


不沉的经远


宋哲元“杀降”这件事儿发生在1928年8月期间,是在攻克陕西宝鸡市凤翔城后发生的一件惨事,宋哲元把凤翔城里的五千俘虏统统杀死了。

自古有云“杀降不祥”,历史上杀降的人都没有好结果,比如秦时白起坑杀40万赵国降卒,他自己最后被人逼迫自尽;西楚霸王项羽,坑杀了20万秦军,最后项羽被韩信逼的在乌江自刎。

难道宋哲元不知道“杀降不祥”这一说法吗?其实宋哲元杀降另有原因。

宋哲元(1885~1940)山东省乐陵市城关镇赵洪都村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冯玉祥手下西北军五虎将之一。


▲宋哲元

他可歌可泣的战绩是在抗战期间,当时他是血战喜峰口29军军长,面对日寇,他发出了“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誓言。宋哲元在56岁时因中风去世,死后被国民政府追认一级上将。

话说1928年期间,宋哲元已是国民政府的军事重要将领,西北军冯玉祥的嫡系将领。

8月期间,冯玉祥委任他全权指挥陕西剿匪工作,就在这时候,他和盘踞在凤翔城的陕西靖国军首领党玉琨相遇了。

党玉琨(1887~1928)陕西富平人,任陕西靖国军将领,靖国军本来是保护地方的一支队伍,但是在党玉琨的影响下,成了一只不折不扣的土匪军队。

盗墓、抢劫、黑吃黑,各种坏事做绝。据说党玉琨把陕西的陵墓几乎都盗掘了一遍,他和东陵大盗孙殿英有得一拼。


▲党玉琨

当时党玉琨得知宋哲元亲自督阵强攻凤翔城,心想:“两强相遇必有一死”,咱们看看谁先死!党玉琨决心与宋哲元决一死战。

宋哲元兵围凤翔城,随即进行组织了5次强攻,但都被城中守军击退,宋哲元看到凤翔城易守难攻,墙厚城坚,决定放弃强攻,如果再继续强攻,国民军必定损失惨重。

此时宋哲元调来了张维玺的十三军增援,十三军以“围城歼灭战”而声名远扬。张维玺号称冯玉祥的十三太保。当他见到了宋哲元时,通过了解提出采用挖地道的办法攻下凤翔城,宋哲元觉得是个好办法。

地道是从城外附近一家民宅开始掘进的,经过连续不断的挖掘,5天就挖到了离城墙100米的地方,然后向下掘进。

经过6天的努力,终于挖好了地道,宋哲元调来了4000公斤的炸药,全部运到了地道里面。



到了12天头上,当一切准备好后,宋哲元大手一挥,1500门大炮一齐开火,炮弹落到地道附近。爆炸引燃了地下的炸药。只听地动山摇“轰隆”一声响,城墙炸出了一个二、三十丈的一个大豁口。

冲锋号吹响了,国民军士兵像潮水一般涌进来凤翔城,经过激战的巷战,凤翔城终于被攻占。

经过统计,凤翔城守军死伤2000余人,剩下的5000官兵全部做了俘虏,党玉琨在混战中被击毙。

到了第二天,宋哲元找到张维玺,提出要杀掉这5000俘虏。刚开始,张维玺觉得这样做有点血腥,不忍下手,宋哲元说:“杀降就是杀鸡给猴看,附近的土匪(陕军)盘踞一方,不杀降不足于震慑其投降,我们也是逼不得已”。

最后张维玺不再反对,于是二人商量屠杀的地点和办法。



屠杀的刑场设在凤翔城东关帝庙前的空场,空场的南边有一口约几十丈深的大枯井。宋哲元觉得这是一个天然杀人场,杀后把人一埋既干净又卫生。

9月1日上午8点,屠杀正式开始了。50名手持大刀的刽子手轮流行刑,砍头砍的人都手软了。有的俘虏还没砍就吓得半死,刽子手也懒得再砍,直接一脚把他踢进了枯井里。

不怕死的耿直脖子一刀就痛快解决了。越是怕死,越耷拉着脑袋的却被连砍三四刀,惨叫声连续不断,令人毛骨悚然。

当5000俘虏砍到一多半时,突然一个老农冲了进来,抱住一个青年的腿大喊道:“要杀就杀我吧,放了我的儿子,我儿子是被抓壮丁抓去的。”

随之青年和老农相拥痛哭失声,这时坐在关帝庙前监斩的宋哲元喝着茶水无动于衷,当时坐在他旁边的张维玺说道:“请总指挥饶他一条命吧?老农怪可怜的!”



宋哲元喝了一口茶水,点了点头,总算给了张维玺一个面子。这个青年是这次屠杀唯一死里逃生的人。

以上就是宋哲元杀降的经过。

按照宋哲元的说法,杀降主要是为了震慑其他陕军将领投降,这一点他做到了,随后各地陕军纷纷投降。那么,宋哲元的这种做法是否得当?也许亲们见仁见智,各有想法。但我持否定态度,不管怎么说,杀降是一种很残忍很不道德的事!你觉得呢?


秉烛读春秋


宋哲元杀俘,一是为了报复,因为攻城时损失太大。二是为了震慑,用屠城来吓唬其他敌人。

当时陕西省的军阀割据特别严重,大小军阀独霸一方和各自为政的形势,陕西省内形成无数封建割据的独立王国。这些军阀无一不是横征暴敛,作恶多端。

宋哲元,虽然出身书香门第,本人也是私塾教师出身,但却杀人不眨眼。其人军阀意识根深蒂固,在七七事变前后为维持自己在华北的割据,对日寇步步退让,对华北的迅速沦陷负有直接责任

1926年,冯玉祥部国民军在五原誓师后,取道甘肃、陕西,东出潼关,参加北伐战争。但是陕西军阀在其侧后,所以委任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宋哲元为陕西省主席,统一陕西的惨烈战事自此打响。在1927及1928两年当中,陕西境内的守城战先后发生不下一、二十起之多,其中又以同州、风翔两城的攻守战进行的最惨烈,时间最长,费劲最大和死伤最多。

张维玺,作为辛亥革命烈士彭玉珍的学生,他一直很有底线,十分反感宋哲元的杀俘行为。抗战时期因拒绝日伪任命被毒死

从1926-1927年,冯玉祥先后派方振武第五军、韩复渠第八军、刘汝明第二军进攻同州,都未能攻克。后来增派张维玺第十三军,采用坑道爆破法,终于在1927年8月26日攻克同州,击毙军阀麻振武。这一战役,光是第十三军的官兵前后死伤近两千人,第十七师师长赵凤林也受了重伤。

宋哲元闻讯后急电张维玺,请他把负隅守城的麻部俘虏三千人全数斩尽杀绝。以儆效尤,冀使其他土著军阀闻风丧胆,知所畏惧,不敢再有守城抗拒的举动。张维玺不肯,发给路费后把三千俘虏全数释放,令其各回家乡谋生。

古董店学徒出身的凤翔军阀党玉琨是个文物大盗,他对斗鸡台一带的秦汉古墓群进行了大量的盗掘。盗取了大量的青铜器和玉器,其中以西周夔纹铜禁和珂尊最为著名和珍贵。致使一部分国宝流落到了海外

1928年初,宋哲元用了三万多人的兵力,自春至夏围攻凤翔达半年之久,官兵伤亡约有四、五千人,却始终未能打开凤翔城。后来张维玺部三万余人奉命来增援,仍用坑道爆破法,于8月25日攻克凤翔,击毙军阀党玉琨,俘虏五千余人。

宋哲元就和张维玺商议,要把五千俘虏全杀掉。张维玺起初并不同意,但宋却用同州之战来堵张的嘴:“去年你打开同州时,我曾请你把‘麻老九’(即麻振武)的那几千俘虏斩尽杀绝,而你却把他们一个个地都放走。假若你那时听我的话,把他们都杀掉,其他那些土匪就可能没人再敢于守城负隅顽抗,我们也不会在凤翔再费这样大的气力。现在甄士仁、张九才等人还霸占着隐州、邰阳、宝鸡、郿县。我们若是把‘党拐子’(即党玉昆)的这些俘虏一齐杀掉,他们就将为之胆寒,不敢再战,而我们也可能少死多少人,少费多少事。我想不妨试试看,看他们还敢不敢再守城。”

西北军擅使大刀,杀俘时亦用大刀砍头

宋的资历更老、地位更高,张终于不能扭转宋的成见。除了第十三军的第十七师赵凤林师长,认为这种搞法太惨无人道,私自放走一千多俘虏外,其他近四千俘虏全部被杀,而且是采取残酷的斩首。

这一场骇人听闻的集体大杀戮,风声所播,无远弗届,很快地传遍了陕西全境。盘踞在陇州、郃阳、宝鸡、郿县等地的军阀甄士仁、张九才等人,吓得魂不附体,果然都在几天之后主动求降:“只要开恩不杀,甘愿缴械,献出城池。”宋哲元的这一手,果真奏了奇效,从此关中底定,军阀全部被肃清。


海军史研究会员



宋哲元“杀降”这件事儿发生在1928年8月期间,是在攻克陕西宝鸡市凤翔城后发生的一件惨事,宋哲元把凤翔城里的五千俘虏统统杀死了。


民国16年(1927),冯玉祥部宋哲元任陕西省主席后,欲继续以武力统一陕境,在攻克东府大荔后,于1928年春亲率所部又围攻西府重镇凤翔城。至9月上旬城破后,曾下令将俘虏的党玉琨所部官兵全部杀尽。时人闻之,无不毛骨惊然,当时即受到了省内外舆论的责难。


这场骇人听闻的集体大屠杀,究竟杀了多少人?


至今仍说法不一。


1992年8月出版的新编《凤翔县志》,仅在《大事记》中记述“城破,全歼党毓琨(–作玉琨)部。”在《军事篇》中记述说:“攻城军”按部署先绕城墙实行大圈包围,再分途逐街巷捕杀败兵,先后共杀1600多人,党毓琨死于乱军中。”对此次大屠杀未能详载,殊觉遗憾。


1992年12月新出版的《陕西民国战争史》中,对此事件是这样记述的;“1928年春,冯军宋哲元、张维玺两部,打开凤翔城,消灭了原陕军卫定一部的党玉琨混成旅,杀党玉琨、雷赤诚、曹耀南、杨云栋等多人,又将已缴械的官兵300余人,驱至纸坊村风女台畔,用机枪扫射,一律掩埋(内有未死的)。”文中虽已涉及大屠杀,但时间、地点以及屠杀的人数与史实有很大出入。

倒是张宣武的回忆文章《宋哲元杀戮陕军俘虏五千人目击记》的记述较为详细。张当时曾先后任冯玉祥部十三军直属坑道营、手枪营代理营长,并且在这场大屠杀中“负责指挥行刑”。因此,他的“目击记”当属信史。


被杀的党玉琨守军,党玉琨到底是何许人也?


党玉琨(绰号“党拐子’)也是郭坚的旧部。


当郭坚任陕西靖国军第一路司令时,党玉琨任第三支队长。


郭坚死后,该路某些部分分化出去,另找出路,而大部分则由党玉琨代领其众,编为省防军的一个旅,由党任旅长。自1917到1928年,党玉琨一直盘踞在风翔府,前后达十二年之久,不臂谁来担任陕西省的军政首领,一切军令政令他概不听从,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的小土皇帝。党


玉琨本人是一个具有沉重鸦片烟瘾的大烟鬼,腐化堕落达于极点。他的部队,纪律更是极端废弛,杀人越贷几无宁日,当地的百姓无不恨之入骨。


党玉琨是盗窃地下文物的大盗   


民国以来,军阀挖掘古墓盗取财宝的盗窃案层出不穷,规模较大、次数较多因此以盗宝出名者有三人:


一个是举世皆知的流氓军阀孙殿英,在1928年6月间挖掘了清室东陵乾隆皇帝墓和慈禧太后墓,盗窃了无法估价的珍贵财宝;


另一个是北洋军阀靳云鹗,在 1921年前后任第八混成旅旅长驻防河南新郑时,挖掘过新郑一带所有战国时代的古墓葬,盗窃了无数的历史文物,


第三个是陕西土著军阀党玉琨


在他盘踞凤翔一带的十二年中间,先后把关中西路地区上自周秦下迄汉唐各个朝代的古墓葬几乎挖掘一空,盗窃的古代文物更是不可胜数。   


在风翔城内党玉琨的司令部里,有一座建筑非常坚固面未被炮火摧毁的库房,其中摆列着上百口的大板箱,每口箱子里边都存放着许多异常珍贵的历史文物。

据曾经参观过这批古代文物展览的王赞亭先生(当时在张维玺部第十三军二十师五十九旅任旅长)说:“由于自己是外行,只见那些古物是五光十色,琳琅瞒目,光怪陆离,美不胜收。现在依稀记得其中有周朝的大铜鼎,有秦穆公时的车、盖、碗、筷,以及金马驹子、如意石(古代的镜子)等等。”这批古代文物,后来宋哲元都交由他的军法处长萧振瀛负责运往西安,以后怎样处理和下落何处,外人都无从知晓。   


在党玉琨的司令部里,另外还有一座库房,其中堆着四、五十箱子鸦片姻,每箱至少也有五十斤,总数约有四、五万两。这批鸦片烟,宋哲元也是交由萧振瀛运往西安,听说后来宋哲元在西安举行的群众大会上当众悉数焚毁。




宋哲元屠杀俘虏过程


冯军攻克凤翔后的第二天,宋哲元找张维玺商议,要把俘获的党部5000多宫兵全部杀掉。张起初并不同意,认为这样未免太残忍和不人道,但在宋的坚持下,为震慑各地陕军,张亦放弃了自己的意见。于是便开始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凤翔大屠杀。


大屠杀的刑场,设在凤翔城东八里纸坊镇东头关帝庙前七、八十米处的空场,空场南边有一眼约几十丈深的大枯井,宋哲元觉得这是坑杀俘虏的一个理想场所。时冯部十三军手枪营,即大刀队驻在关帝庙西侧一民房大院里,在那里看押着党部500名俘虏官兵。宋哲元宣 布由手枪营执行杀人任务,并亲自参加监斩。

当500名俘虏杀完后,宋哲元立即集合在场的营以上军官下命令说“各师、旅、团所拘押的俘虏,限令在今天夜里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许留,一个也不许放。”于是另外4500名俘虏中,就有3000多名都在当天夜里惨遭杀戮。唯有张维玺十三军第十七师赵凤林师长,认为这种作法太惨无人道。他不敢公然抗拒宋的命令,只好暗示所属旅、团长严守秘密,趁夜深人静,悄悄放走一千数百名俘虏,使他们得以虎口余生。


盘踞凤翔的党玉琨,称霸一方,作恶多端,他和其部下头目被杀,是罪有应得,死有余辜。然而凤翔大屠杀,公然违反古今中外共同遵守的“优遇已无战斗力俘虏”的人道主义原则,杀人过滥,理应受到历史的谴责。这场战火,使千古名城遭到严重破坏,又死伤了许许多多无辜老百姓,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

总结:违背历史规律的军阀混战,不论谁胜谁败,都不是正义的。和历史上所有腐朽没落的势力一样,只不过是黎明前的垂死挣扎而已。


路之意


绝笔历史,带你看不一样的历史!

作为冯玉祥的五虎将之一,宋哲元在民国时期也算一个人物,并且在西北军里面,如果说冯玉祥是一号人物的话,那么宋哲元就是二号人物。不过在中原大战之后,西北军被蒋某人瓦解,而宋哲元被张学良收编,之后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

当然宋哲元这辈子,有两件事情可以让他骄傲一辈子了,第一件事情便是帮助冯玉祥平定西北,另一件事情便是率领二十九军抗战。



说起冯玉祥,大家都知道他是西北军奠基人,但是冯玉祥却不是地地道道的西北人,他出身在直隶,也就是现在的河北。而在北洋政府后期,因为北伐军北伐的缘故,因此北洋军阀自顾不暇,很难管束西北陕甘地区,导致陕甘地区非常混乱,谁有枪谁就可以称王称霸。

也就是在这时,原靖国军将领党玉琨,占据凤翔为非作歹,大肆盗取三秦国宝,其行为堪称孙殿英第二。面对这种情况,宋哲元奉命,攻下凤翔。当然从大的角度来说,宋哲元打凤翔,是为了国民政府统一,但是最真实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扩大冯玉祥势力范围。因为在当时,冯玉祥算是外来势力,而党玉琨乃陕军出身,他本身就是陕西富平人,凤翔也算是自己家。



但是冯玉祥为了一统陕西,所以必须得让陕军归顺,但是陕军一众将领对于冯玉祥、宋哲元等外来势力都是很排斥的,不过最终宋哲元攻克了凤翔,并且5000多俘虏就杀掉了近四千,此等手段,震慑了陕军,也奠定了冯玉祥西北霸主的地位。

当然冯玉祥一统西北军之后,拥兵超四十万,实力不亚于蒋介石的中央军,但最终在中原大战中输得一干二净,否则冯玉祥赢了的话,估计国民政府就定都于西安了。而在冯玉祥失败后,宋哲元归顺张学良,担任二十九军长。之后他率部参加过长城抗战,而且他的部队是在七七事变之后打响第一枪的中国军队。



不过二十九军最让人佩服的还是走出了不少战死沙场的抗战名将,例如张自忠、赵登禹、佟麟阁等等。而宋哲元则在1940年因中风去世,死后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一级上将。

喜欢点个关注吧!


绝笔历史


1928年非常特殊,在这一年时间里,民国的主导政权改换成了以蒋介石为主导的国民政府。

而除了国民政府统治民国之外,当年还发生了一些比较著名的事情,比如孙殿英东陵盗宝、比如宋哲元凤翔屠杀俘虏等事情,都是当年发生的历史大事件。

孙殿英东陵盗宝的事情大家都非常熟悉,在这里就不过多介绍,接下来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宋哲元屠杀俘虏的事情。

宋哲元屠杀土匪

1928年时,宋哲元正担任着陕西主席的职务,不过当他在治理陕西的时候,他却遭遇到了一些麻烦,那些麻烦不是别的,正是那个时期活跃于陕西各地的土匪部队。

在那些土匪中,最为刺头的是盘踞在凤翔县城的党玉琨土匪部队,这支土匪部队的人数非常多,足有7000多人,平常在凤翔一带非常嚣张,各种为祸百姓的事情一点都没有少做。

因为他们的实力在陕西众多土匪中是最为拔尖的存在,所以宋哲元就把他们当成了杀鸡儆猴的那只猴子,准备通过剿灭他们来震慑其他陕西土匪。

但是在宋哲元对党玉锟土匪部队进行清剿的时候,他却发现自己有些小瞧了党玉琨这个大土匪,愣是打了几个月都没有把凤翔城给拿下来。

在迟迟拿凤翔县城没办法的情况下,宋哲元只能让他老大冯玉祥派遣其他西北军部队来陕西支援自己、增加了对凤翔县城的围剿兵力。

援兵到来之后,宋哲元并没有用人命去填凤翔县城,为了减少士兵伤亡,他派人把地道挖到了凤翔县城城墙下,通过在城墙底下引爆大量炸药而一举炸塌了阻碍他们很长一段时间的城墙。

当时看着轰然倒塌的城墙,宋哲元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指挥军队铲除了凤翔城里的土匪部队。

在那一场进城战中,宋哲元部队一共击毙了包括土匪首领党玉琨在内的2000多个土匪以及俘虏了5000多个土匪。


在俘虏了那些土匪之后,赶来支援宋哲元的西北军将领建议宋哲元对那些土匪进行收编、把他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力量。

但是宋哲元拒绝了这个建议,他当时的态度非常坚决,那就是把这些土匪部队通通给杀了,只有这样才能震慑当时盘踞在陕西各地的土匪们。

为了实行自己的想法,宋哲元首度指挥军队对500名土匪进行了屠杀。

那一场屠杀在他的亲自监管下,除了有一名年轻土匪在他老父亲的求情下保住了性命之外(按照老父亲的说法,年轻人是被挟持加入土匪部队,属于无辜),其他人通通都丢掉了性命。

在杀了那500多人后,剩下来的4500名土匪宋哲元并没有亲自动手,直接把他们分配给了自己手下的部队和前来援助的部队,让他们自行处决。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那个过来援助的将领并不认同宋哲元杀俘的做法,所以他就把分配给自己的1500多人给放走了。

至于剩下来的3000多人,则无不例外被杀了个一干二净。

宋哲元屠杀土匪的原因

对于宋哲元当时毫无不留情的做法,现在的很多人非常不理解,不明白宋哲元何至于把事情做得这么绝。

虽然说不理解,但是宋哲元当时这么做,也有着他的一定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那些土匪的反复无常,那个时候的土匪大多反复无常,如果只是简单收编,他们找到机会还是会继续去落草为寇、到时候还会出现大问题。

第二个原因是为了给自己的手下们报仇,在围攻凤翔城的几个月时间中,宋哲元手下出现了大量折损,杀掉那些土匪,能发泄他内心的怒火。

第三个原因则是杀鸡儆猴,想通过屠杀震慑住陕西境内的其他土匪、减少自己接下来剿匪工作的阻力,要不然如果剿灭每个大规模土匪都出现那么大的伤亡,可能他宋哲元的所有部队都得搭在剿匪上。

而效果果然如同宋哲元想象中那样,在他屠杀了凤翔县城那些土匪后,陕西境内的其他土匪们都不敢再顽抗下去,纷纷主动归降于他。


从动机上来说,我觉得宋哲元当时的做法无可厚非,因为那些土匪确实为祸百姓已久,不铲除的话,不知道还会有多少百姓会继续受苦。

另外,那些土匪也并不是在破城前投降的,他们是在宋哲元损耗大量兵力破坏城墙后才选择的投降,并没有提要求的资格。

要说哪里不好的就是宋哲元当时并没有区分好真正的土匪和无辜者,正如那个被老父亲救下的年轻人一样,土匪队伍中肯定还有不少被拉壮丁的无辜百姓,没有区分这些人就决定把土匪全杀光,未免有些不分青红皂白。


孤客生


杀俘不管咋说 肯定不对 。

当然了在当时的环境下 可能让宋哲元一个一个的 收服这么些多如牛毛的土匪 代价太大。如果用血腥杀俘的方式 能够震慑他们 。可能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