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先生曾被稱"當代草聖",他的書法到底如何?應怎樣欣賞?

馨泉丁毅書法工作室


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為其出大名很晚,數十年寒燈苦學,專心致志,積學厚,涵養富。

不僅其書法功底至深,而且,又因其做人之真誠和在詩主義辭及繪畫等多方面的成就,滋養了其書之氣、韻、意、趣,使之能上達超凡的極高境界。


也正因為其書具有超凡脫俗的境界、深邃雋永的意韻,才能使書界中人對之品賞愈久,得益愈多,感受愈深,認識愈深。


而認識愈深,也就更增敬仰嘆服之情,可以說,他的書法藝術中蘊涵著其人之真、詩之韻、畫之意。這是我們在解讀林散之書法時不可不知的。


林老的藝術成就是非常高的。有評價這樣說,我們中國書法,從王羲之、顏真卿到宋代蘇、米到現代林散之為止,是幾座高峰。


林散之用筆極其講究,他在 創作中,筆毫隨手腕在紙面上滾動、絞轉、皴擦,力量通過手腕、筆意的運行,直達筆尖,增加筆力而使線條渾厚,呈現立體感。

用筆有所禁忌:忌尖、忌滑、忌扁、忌輕、忌俗;宜 留、宜圓、宜平、宜重、宜雅。”“凡運筆應‘留 處皆行,行處皆留“意即行筆時沉穩,快慢 適中,不可一滑而過;平則線條平穩,沉著含蓄;圓即圓渾, 具有立體感;重則內蘊力度

林散之的書法顯得很雅,雅則 是氣象高古,與他深厚的學養、開闊的胸襟和高遠的境界密 不可分。他早年深得黃賓虹先生教誨,加之自身勤奮好學, 一生臨池不輟,在詩、書、畫方面都有很深造詣,書法作品自然體現“雅”的韻味,也是他畢生追求的藝術境界。


令人欽佩的是 林散之七十三歲時全身不慎嚴重燙傷,雖經過極力救治,手指握筆不同以前,但這只是導致他握筆的指法有了改 變,不但沒有影響他的書寫,反而促進了他的“衰年變法”。


晚年,他對筆鋒的運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各種筆鋒並 用,無所不能,尤其是在用筆時融進了山水畫中的“皴法”意 趣,巧妙地拓展了他筆法的表現力,既新又古。


這種筆法是 國畫創作時用於乾擦的散鋒,也是林散之先生晚年用筆的 獨到之處,再加上他慣於使用的長鋒羊毫,不斷創作出豐筋 多力、酣暢淋漓、氣勢磅礴的大草,呈現出一幅幅精妙絕倫 的書法作品。


林散之先生最了不起的 地方是,他完全是個藝術家、詩人,他不把心思花在怎樣操作而使自己的知名 度提高或者潤格提高,而是把整個心思放在研究古代的書法、讀書、作詩等方 面,所以他這個人正如孔子所說——“君子坦蕩蕩”。


晚年雖然他耳聾了,但心胸仍然很開闊,所以林老最後寫出來的線條,不僅是一種藝術品,實際上在點 線中包括了他的人生閱歷和道德修養。20 世紀四五十年代,他的用筆已經非常凝練精到,焦墨比較多的作品是60年代初的作品。


林老曾說自己六十歲才開始學草書,當我們看到80 年代的作品時,就確實讓人激動不已了,如我喜歡的那一副最大的橫幅和那兩副對聯,線條裡中鋒、側鋒全都絞在一起,使你能感覺到他在寫的時候就很有激情。林老寫字的時候,紙上是有沙沙的聲音的,筆是 吃進去的;眼睛睜得很大,嘴巴咬緊,非常專注。


所以說書法是一個人精神的物化,雖然林老已離開了這個世界,但通過他的作品,他的精神將永遠地保留下來,而且這個精神是活生生的,我們可以去體會,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就能夠感覺得到,就能夠和他的精神對話。


花拾間文化




海峰9736


林散之先生有一首詩很出名:

拍案驚心六十秋,未能名世便殘休。

心猶未死手中筆,三指懸鉤尚苦求。

這首詩極為坦蕩地承認了一位書法藝術家對名望的刻骨銘心的追求。

可是林散之先生生不逢時,他的一生,戰亂、苦難、運動等等都趕上了,等到他終於得到社會對他的書法藝術認可的時候,林散之先生已經老了,等到他朝思暮想的中國書法復興熱潮終於湧來的時候,老先生卻溘然長逝了。

在他身故之後,的確曾被多家媒體以“草聖”之名進行過報道。林先生的草書藝術水平果真能夠達到與懷素張旭一較高下的水平了嗎?

我看不見得。

在改革開放之初,百廢待興,書法藝術也在悄然復甦,在那個特殊歷史時期,林先生的書法,從其審美觀到書法形式等等都對國內書壇產生了巨大影響,可以這麼說,林先生對現代中國書法藝術事業的貢獻可謂“功莫大焉”。

但是把林先生的書法造詣放到中國書法史上去考量,我覺得較之於懷素、張旭,甚至徐渭、王鐸、黃庭堅等等,都還有很大的差距。

表現在林先生的書法作品上,我個人覺得林先生草書的優點是,青煙古寺,意境悠遠,書卷氣濃郁,沁人心脾,法度森嚴,不胡來等等,但不可否認的是,筆法單一、無力,作品缺乏氣勢。

我無意否認林先生對中國書法發展的貢獻,更無意對已故的書法大家指手畫腳,單單對“草聖”這個頭銜表示一點看法,我想林先生如在世的話,他也不會答應!


永書101


林散之(1898~1989年),安徽和縣烏江人。原名以霖,號三痴,別號散耳,江上老人等。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書法家,有"當代草聖"之譽。

林散之出身書香世家,他天資聰穎,三歲就能寫寫畫畫,五、六歲開始了書法學習。先後拜張青甫學畫,師範培開學習書法,並從張慄庵學詩及文辭,後去上海拜書畫大師黃賓虹為師,打開了通向書畫藝術殿堂之門。在老師"師古人,更要師造化"的教導下,林散之用八個月,歷經九省,行程一萬六千餘里,觀摩歷代刻石書法,胸襟與眼界大開,為他的詩書畫創作提供了深厚的素材。林老成名很晚,在1972年,為慶祝中日邦交正常化,他在"人民中國"日文版雜誌進行的"中國現代書法作品選"的評選中,他的草書條幅毛主席詞"清平樂.會昌"得到郭沫若、趙樸初、啟功等權威人士高度評價,書法才被人們所識。這一年林散之已經75歲高齡了。1984年5月,日本書道訪華團拜訪林散之,訪華團團長日本書壇巨臂青山杉雨敬題"草聖遺法在此翁"為贈。從此,林散之"當代草聖"之譽傳頌四方。林散之是我國現代少有的書法大師,他的名字和他書法永載史冊。


田園106341609


原中國書協主席沈鵬書評:"林散之沒有摻入其他因素,進入了書法最高殿堂。″林散之認為,學草書要"以楷入草″。要"先剛後柔″,要"中鋒用筆″。他的草書有極高藝術價值。

啟功、趙樸初稱之詩、書、畫"當代三絕″,被譽為"草聖"。

林散之墨法學王鐸、黃賓虹,書法創作時,強調枯潤濃淡變化。一筆寫數字,墨要盡時,仍以枯筆力行,筆畫出現絲絲飛白,飄飄渺渺。枯潤濃淡的變化使其書法作品有節奏變化,空間變化,尤顯其意韻高遠。

林散之草書手卷《李白草書歌行》,是林散之草書作品中之精品。(見下圖)。

此作品用筆有"澀″味,"澀″是運筆效果,沈尹默說:"澀的動作,並非停滯不前,而是使毫行墨要留得住,留得住不等於不向前推進,不過要緊而快地戰行。"戰″字仍當作戰鬥解釋,戰鬥的行動是審慎地用力推進,而不是無阻礙的。″

林散之《李白草書歌行》,瘦硬有力,剛強和柔和互為補充。象音樂一樣抑揚頓挫,有起有伏。十分和諧。豪邁奔放,猶如騰雲駕霧一般。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下圖草書《李白草書歌行》為林散之書。











神韻軒書法


林老的仙體豈是你們凡夫俗子所識,哪麼多前輩大師們都推崇,難道說對林老的書法認知不如你們,不要再發表令人發笑的言論妄評林老啦!


老三屆20


散之書法,強弱虛實,抑揚頓挫,節奏感,心靈律動,非常獨特、特別是他的幹筆,託筆運用非常到家,有自己獨特的用,筆,節奏。非常難得、永彪書史。


樂在水墨


所有的草書,不管是歷史還是現實都是以線條替代筆劃,以線條的畫替代書法的寫!草書,其實就是潦草的書寫,說是藝術,其實都是扯蛋!尤其是名人的草,自己寫的草玩意的字,自己認識嗎?!傳承的方塊漢字被汙染成線條,還美其名曰藝術,扯的什麼蛋?!


阿拉蕾9895


當代草書無出其右者!

懂林散之就有很高的草書欣賞水平,只可惜,全國懂林散之的肯定不上千人


書道中人


第一次看到林散之的草書是在七幾年的時候,給人的印象非常深。林散之在草書方面的造詣非常高,大多評論也都是讚譽有加。他的草書用筆很老辣,給人感覺是無拘無束,有超凡脫俗的境界。他寫的字結體多變,很顯韻味,特別是他的枯筆,運用非常到位,就目前來說,一般人很少有人能達到他的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