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歷史為什麼會有五千年之久?

南柯396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我們的文明已經被證實的是周朝,大約公園前1600年左右,也就是至今3700年左右。特別是屬於東周時期的春秋戰國,中華文明百花齊放,記錄較為詳盡,諸子百家的學說得以流傳。

其次,關於夏朝,目前還沒有鐵證證明它真是存在過。記錄於周朝的甲骨文已經翻譯出來的內容,基本對夏朝隻字未提。我們所看到的夏朝的記載都是後世所記,比如《史記》等。

最後,目前夏朝的斷代史工程正在進行,二里頭遺址被認為極有可能就是夏朝首都。就後世流傳和記載來推測夏朝應該誕生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

總之,所謂文明在西方的詞彙中是城市這個詞的衍生詞,所以二里頭遺址成為夏朝斷代史的重中之重。如果夏朝真實存在,那麼我們的文明就是五千年。


中原一條蟲


中國五千年曆史,是始於夏代的始年為公元前2070年,至今為五千年。

其中夏代的始年為公元前2070年,商代的始年為公元前1600年,盤庚遷殷為公元前1300年,周代始年為公元前1046年。專家們對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的過程進行了梗概式描述。

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一、中國五千年曆史是由“夏商周斷代工程”與“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共同證源的。

1、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中國的一項文化工程,是一個以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中國歷史上夏、商、週三個歷史時期的年代學的科學研究項目,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聯合攻關的系統工程。

1996年啟動,是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重點項目。該工程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相結合,設置9個課題44個專題,組織來自歷史學、考古學、文獻學、古文字學、歷史地理學、天文學和測年技術學等領域的170名科學家進行聯合攻關,旨在研究和排定中國夏商周時期的確切年代,為研究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創造條件。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一個以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中國歷史上夏、商、週三個歷史時期的年代學的科學研究項目,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聯合攻關的系統工程。該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九五計劃”中的一項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該工程正式啟動於1996年5月16日,2000年9月15日結題。

2、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繼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後,又一項由國家支持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歷史與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

該項目首先進行了為期三年(2001—2003年)的預研究。在預研究的基礎上,2004年夏季,國家“十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啟動。

該項目發佈最新成果:在距今5000年前,我國已進入文明階段,出現了國家,進入“古國時代”。

二、研究成果:

多年來,探源工程專家聚焦良渚、陶寺、石峁、二里頭等都邑性遺址,以田野考古工作為中心,並將實驗室“搬”到了考古工地,擦亮已經沉睡數千年的文明“星斗”,也為實證5000年中華文明提供重要證據。

在浙江良渚遺址,發現了建於距今約5000年前,面積近300萬平方米的內城和更大規模的外城。為了防止古城遭到洪水的侵害,在古城以北的山前地帶,良渚人堆砌起巨型水壩,其工程量在全世界同時期的建築中首屈一指。

在山西陶寺遺址和陝西石峁遺址,分別發現了面積在280萬乃至400萬平方米的巨型城址。這些城址內社會分化嚴重,高等級建築周圍有高高的圍牆圍繞。這一時期,墓葬中反映的階級分化非常明顯,小墓一無所有,或者僅有一兩件武器或陶器;大型墓葬隨葬品可達到上百件,不僅製作精美,而且表明等級身份。

“像這樣的社會,顯然不再是原來我們認為的部落聯盟,應該已經進入到國家階段。”探源工程負責人之一、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巍說,“所以我們覺得,中原地區在這個時期已經進入到初級文明階段。”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表示,基於90年來中國田野考古學成果的科學總結,經過多學科聯合攻關研究,探源工程研究團隊還從社會分工、階級分化、中心城市和強制性權力等方面,提出了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突出特徵。

擴展資料:

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既缺乏資料,也缺乏系統的認識。因此,中華文明雖然具有悠久的歷史,但真正有文獻記載年代的“信史”卻開始於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見於《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在此之前,中國的歷史只能是傳說和半信史,時間脈絡十分模糊。

但由於夏商周斷代工程缺乏有力的考古實證,公佈《夏商周年表》以後,引發了不少商榷批評的聲音。為了彌補這個缺憾,2001年開始啟動旨在揭示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的重大科研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經過十幾年之後,5月28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佈會上透露,截至目前探源工程已取得重大進展,以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

當“上下五千年”不再成為“傳說”,國人的激動之情,溢於言表。“考古實證中華文明有5000年”的消息,在朋友圈呈刷屏之勢。

“上下五千年”不再成為“傳說”,是迴歸歷史的真實。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是一段沒有被文字直接記載下來的歷史,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進展,我們已經可以成功實現對這段歷史進行描述,從而填補了歷史上這一關鍵時段的空白。

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也是世界人類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的組成部分,因此,這還填補了世界文明史上的空白。

“上下五千年”不再成為“傳說”,是對“西方中心論”的有力駁斥。西方中心論,是隨著中華文明近代的落伍、西方文藝復興後產生工業革命殖民全球的產物。西方中心論是一種從西方的角度來看整個世界的一個隱含的信念,自覺或下意識感覺到歐洲對於世界的優越感,是對文明文化和歷史的誤解。

認為西方文化優於、高於非西方文化;或者認為人類的歷史圍繞西方文化展開;或者認為西方文化特徵、價值或理想帶有某種普遍性,從而代表非西方未來發展方向……這些都帶有西方中心論的色彩。

對中華文明在人類文明史中的歷史地位進行正確的定論,關係到中華民族的精神原動力,進而關係到人類文明的根本走向這樣的大問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用豐富的證據和科學的研究揭示出中華文明獨立起源的客觀事實,使“中華文明西來說”等謬論不攻自破。

“上下五千年”不再成為“傳說”,更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對於公眾而言,歷史的價值與魅力就在於其和現實之間的密切關聯。

經過幾十年高速發展之後的中國,深感於精神家園建設之迫切與重要。任何個人或民族,都不可能與過去割裂。從民族的歷史和文明源頭汲取營養,無疑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和最佳選擇。

探源工程實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幷蓄、綿延不斷”的總體特徵。這既揭示了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秘密,更對於堅定文化自信、思考中華民族的未來,具有重要意義。


懸疑日誌2


5000年是通用說法,實際是3800到4000的歷史有記載,再往前的1000年是公孫軒轅時代,傳說為主。

四大文明古國真正有5000年以上歷史的是古巴比倫,在現今的伊拉克。


小高讀書


遠不止五千年,標準是人定的,為什麼要用國外的標準去衡量中國的歷史呢?文明的三條標準來源於1958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當時召開了個研討會(此所在近東考古和歷史方面的研究是很權威的),叫“近東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會上有一位學者叫克拉克洪,他提出了文明的三條標準,而後經丹尼爾補充,通過《最初的文明》一書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三條標準即城市、文字、禮儀建築。

此標準在東方並不具有普適性,於是我們又加了條青銅冶煉技術,然而這條標準卻不適合其他地區,比如瑪雅,一直都沒有出現這項技術,但能說它不是文明嗎?

單獨挑其中一項標準拿出來審視也有很大問題,比如文字:漢字是表意象形文字,西方多是表音字母文字,想想也知道,表意比表音複雜得多,也“難產”得多。表音字母可以很自然地實現口語到文字的過渡,但我們的象形文字和口語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系統,二者之間的融合轉換很困難,需要長時間的文明積澱,還需要整個族群都具備相對發達的抽象思維能力,這得需要多少年的演進才夠?好比人很早就能說話,但要做文章,有的人一輩子也不會(也可類比白話和文言)。這也是為什麼西方以及印度有成熟的神話史詩,而中國沒有,並不是沒有,而是不便記載,此乃口語向文字轉變是否順利的最好證據。漢字出現得晚不僅不能說明文明出現得晚,恰恰反證出文明的早熟與發達。當然,這點老外是不承認的,因為體會不到。

中國國力的逐步強盛也會增強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話語權,處處迎合國外標準的風氣在逐步改善,未來等著吧,許多所謂的標準該改了。



咕咕考古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中國上下5000年是個流傳已久的說法。其實國際公認的歷史是從商開始的,距今3500年左右。所謂的歷史其實就是文明史。國際是有標準的。文明的3大標準是文字 冶煉金屬 城市的出現。 歷史必須是有文字記錄的。一定要說中國歷史是5000年其實我們是從傳說裡的炎帝黃帝開始的。


一夫壹歷史


你好,我是故事領域創作者,文字玩家文武公,好高興回答這個關於“中華五千年淵源故事”的問題。

按照國際或者說西方的標準來看,一個文明的起點應該具備三大要素,即城邦、青銅用器及文字。三者缺一不可。這是國際公認的標準,中國學界同樣普遍承認。按照這個普遍標準,中華的文明為3600年左右,商朝是公認的中華文明起始朝代。

而五千年文明的說法則必須算上我們自己認為的夏朝,目前的夏朝存在證據還略顯單薄,不足以讓全世界信服。除了有很大爭議中的二里頭遺址外,目前還沒有任何其他力證。

而關於二里頭遺址這個所謂的“孤證”,也只是國內少部分專家認為它是夏都,國外大部分專家與國內大部分專家則認為它是商朝前期的一處文明遺蹟。

以上為一家之言,分享故事,品味生活,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感謝閱讀。





文字玩家文武公


中國歷史有信史記載是從傳說中的軒轅黃帝到現在大約五千年的歷史,因此稱為中華上下五千年,黃帝大約生活在公元前三千年,他教人造宮室指南車等,與神農炎帝結成炎黃聯盟,以此為基幹形成華夏族,最後發展為中華民族。西漢太史令司馬遷的《史記》可稱為中國第一部信史,就記載了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四年約三千年的歷史。我國第一個王朝夏朝,據李學勤先生主持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研究,建立於公元前2070年,距今已近四千一百年了,炎黃二帝在夏之前,中間還有五帝沿襲,因此來說,中華歷史五千年是可信的!


穿山甲780


這個只是傳統的說法,事實中華文明不止五千年,一般來說這個五千年是從大禹治水那時算起的,大禹治水的時間根據目前的考證應在公元前2200多年。也就是距今4200多時。不過五千年文明之說早已有之,以當時的學術水平自然不能考證得很清楚,因此只能大概地說五千年了。所以說中國有5000年曆史。


緣禦寒


其實這個只是傳統的說法,事實上中國歷史不止五千年。

一般來說這個五千年是從大禹治水那時算起的,大禹治水的時間根據目前的考證應在公元前2200多年也就是距今4200多年,不過五千年文明之說早已有之,以當時的學術水平自然不能考證得很清楚,因此只能大概地說五千年了。

一般講文明史,是以城、青銅和文字為標誌的。

考古工作者已在河南發現了一座屬於黃帝時代的古城遺址-,在這裡發現了標誌文明的青銅和文字。

就文字而言,通常把甲骨文看做是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估計距今三千年左右。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發現了黃帝時代的骨刻文字,專家認為這才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科學家還發現山東大波口文化中晚期“陶文”與的甲骨文有一脈相承的跡象,估計 陶文距今約五千年。

1993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山東的一座古城遺址中又發現了一種與甲骨文差別較大的“陶文”。

陶文是刻在陶片上的,有11個宇,分五行排列。第一行3宇,其餘各行皆2字,文字大小均勻,筆劃纖細。

陶文距今也接近五千年。專家們還發現了河圖和洛書。河圖刻有一到十個自然數排列圖形,洛書刻有一到九個自然數排列圖形。這些圖形是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的龜甲上,人稱 "河洛文化"。有人稱這是中華文化的源泉。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城頭山遺址發現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古城和祭壇。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遺址的文明程度也有力地證實中國的歷史在五千年以上。


左史右經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之一。中華文明史源遠流長,其實上下5000年記載於《史記》,具體的時間是從三皇五帝時期直到現在。由於《史記》是中國第一本正史,並且司馬遷有具體的考察論證,人物很正面、值得信任,所以這一說法最被後人接受並傳誦。於是就成了現在口口相傳的上下5000年。

傳說是三皇五帝、炎黃始祖等等。在實事的考據中對應的是:黃河中游的磁山、裴裡崗、半坡(仰韶)文化遺址的發現;黃河下游大紋口、龍山文化遺址發現;長江中游的屈家嶺文化;長江下游的河姆渡、馬家浜文化遺址;以及北方的紅山文化等。這些文化或者文化遺址群的發現,給我們大致勾勒了一個輪廓,就是傳說與現實的對應有了基礎。說明中華文明是多地起源,不斷融合、發展演變的結晶。

希臘神話裡,火是普羅米修斯偷來的;而在中國的神話裡,火是中國人鑽木取火堅忍不拔摩擦出來的;面對末日洪水,希伯來人在諾亞方舟裡躲避,但中國人戰勝了洪水。這說明中國人勇於抗爭,不是把生存的希望寄託給神,而是用自己的力量改變自己的命運。盤古開天、女媧補天、燧人取火、倉頡造字等神話中,蘊含著中華民族偉大的創造精神。

中國古代先民們不屈不撓,披荊斬棘,不畏懼任何挑戰,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智慧不斷開創中華文明的未來。從上古時期,大禹治水,疏通大洪水,讓黃河奔流到海不復回;秦皇漢武,北擊匈奴,消滅威脅中華民族、中原王朝生存的遊牧民族。幾千年來,無數先民們扛起了為中華民族、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旗幟,全球通史上就說中國留下了豐富的歷史資料,這是任何其它國家無法比的,讓中華文明傳承有序,昂揚獨立在世界的東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