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诗中表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航祖母G


谢敬!

忽见到此题时,我并不知道它是陆游的诗词,当看到网友们的回答,这才知道诗作的原由,其中有几个网友释解的与诗词表达的别无二致,怎么就没有点赞的呢,打开他们的主页,原是他们的粉丝少,不是大咖的粉丝量多吗!这才导致聚赞很少,这里没有持贬友们的意思,而是说,只要有粉丝量,作品就会好看,点赞量也就多,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陆游诗人,他以愤懑忧感著诗之称,一生写作几乎都离不开他忧国忧民的情怀,那这首诗,也不例外,道出了陆游老矣不知朽,还能发余热的胸襟,提笔写下这酣畅淋漓的诗文大作,



本人根据此诗的历史背景浅析如下,

就是说陆游虽然生活在一个偏远的山村,却没有感到孤独,而是心系黎民百姓,时刻都在担忧国家的生死存亡,当突然听说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他纵有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的气节,但这时对于陆游来说,却是一场梦,不得不面对现实!他的国家可能随着他一起被埋葬,这首诗,也是陆游和国家无奈的命运!…!兴亡交替,历史必然!只是陆游空虚叹!!!


(谢悟空!谢阅)!

(本文原创于2、23日,与其它无关!)!敬请指正!


转运中的幸福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写陆游在宋光宗绍熙三年十一月四日这一天夜晚,面对风雨交加的暗黑夜晚,陆游思绪万千,陷入一场铁马冰河的梦境。这些描述,到底表达了陆游怎样的感情呢?下面进行解答:

一、陆游的爱国情怀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出生在1125年。这个年份,刚好是北宋和南宋的分界线。公元960年赵匡胤封帝建立宋朝,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北宋灭亡。康王赵康后来在南京继位,建立南宋。

也就是说,陆游一出生,就面临北宋风雨飘扬,继而灭亡,中原被金兵侵占的残酷现实。到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再度渡江南侵,陆游的父亲陆宰不得不举家投奔东阳,家境才开始逐步安定下来,时陆游年仅四岁。少年时,陆游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爱国思想在他心中扎下深深的根。宋高宗时,陆游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的排斥而仕途不畅,到后来也是几经波折和颠沛。

陆游空有一心振兴北宋的抱负,满腔的爱国热情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反而还常常因此遭人的排斥,甚至贬谪。正是满怀的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累积在陆游的心间,让他时时刻刻惦记的事情,就是“王师北定中原”。

古语云:诗言志。陆游的很多诗词作品都能用来反映他的爱国抱负。最有名的无非是陆游在1210年,85岁高龄时写下的最后一首遗作《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看,陆游知道什么都将是一场空梦,却还是不能忘记九州统一、收复中原这件事,还提醒子孙们如果有好消息,还要在他的坟头及时告诉他。拖着老兵之躯,用颤抖的手把满腔的爱国之情涂画在纸卷上,如斯深情,溢于言表。

陆游还有一首组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其一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两首诗完成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68岁,年近古稀,也是他被罢官回到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的第四年。村居生活并不能使陆游的心平静下来,当他想到中原已沦陷于金人之手60多年,他再也无法安睡。天将黎明之时,他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出篱笆门,心头怅触,构思出了这两首诗。

这里的第一首诗,起笔写银河向西南方向下坠,公鸡打鸣天将要蒙蒙亮了,他拖着病躯走出门去,想到心中未实现的壮志,不觉抚摸着斑白的头发怅然遗憾,表现了陆游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无限感慨。

第二首,写中原的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陆游内心中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陆游常把收复中原的爱国之情融入诗作中,以至于宋代的诗人叶绍翁这样评价他:

天资慷慨,喜任侠,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自商贾、仙释、诗人、剑客,无不徧交游。宦剑南,作为歌诗,皆寄意恢复。

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表现的情感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上文提到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陆游在同年(1192年)11月所作。其中的第一首,写了大雨天诗人独居室内的情景,第二首则将视角从家转到国,写了自己“僵卧孤村”仍旧在思考要去为国戍守边疆的深切情意。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先来看下这首诗的诗意:

“我拖着老病之躯,直挺挺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却并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依然滚烫着的念想,是替国家守卫边疆。”

“夜已经很深了,我躺在土炕上,听到那疾风骤雨如两军交战的混响,却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穿着铠甲,骑着战马,正飞跨过北方战场冰冷刺骨的河流。”

从字里行间,我们看得出陆游虽然“老骥伏枥”,却“壮心不已”,于老病之际,仍怀着一颗赤胆忠心,渴望着收复中原,家园回归。

其实这首诗采用了“痴情化梦”的手法,也就是作者不直接写爱国的情怀有多深沉,热情有多高涨,而是通过写梦中铁马冰河之景,来表现愿为家国收复而奔赴战场,奋勇杀敌的壮志雄心和爱国热情。

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连,甚至可以理解为后句是对前句的解释和补充。“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的补充和解释。而“僵”、“卧”、“孤”等字眼,写出了作者老病之时凄凉的境遇,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情绪急转,又表现出一种豁达、乐观的气概,表现出陆游为了国家,可以置老病之躯、凄凉处境于不顾,甚至愿意为国而战、为国而死的志向。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面的两句。写陆游因思绪翻滚而久久不能入眠,以至于夜漏更深。加之破窗外的风吹雨打声作催化,让陆游想到了国家的风雨飘摇,继而在终于熬不住,隐隐睡去之时,联想到了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出了最后一句“铁马冰河入梦来”。写出了作者对收复中原日思夜想,甚至夜不能寐的惦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陆游心系家国的深厚情怀。

所以,这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表达的同样是陆游满腔的爱国之情,只是他用“不自哀”和“戍轮台”,“夜阑卧听”和“铁马冰河”这种近似矛盾的心态来表述,更是把那种在现实中难以看到希望,只能在梦里寻求希望的悲凉表现了出来。

三、写在最后

每个诗人,他的诗歌所写的领域和题材,大体上都是相对固定的,就像王维和孟浩然,因为写大自然的山水美景居多,所以被冠以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高适和岑参写边塞相关的诗歌居多,被称作边塞诗人,等等。

所以,陆游作为爱国诗人,他的很多诗作,包括一些词作,自然也表现的是他的爱国情怀。从这个角度上切入,经过对诗句的逐一剖析,自然可以把握到八九分。


顾南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特别是当国家处于衰亡之际,爱国诗人常常为国事而忧,通过自已的诗歌,充分表达出自已热爱祖国奋勇杀敌的滿腔热血壮志。

南宋时期的爱国诗人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后人多称其为陆放翁),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是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当时的南宋小朝庭面对金兵侵掠,不图积极抵御,只是一味求和,偏安一隅。风雨交加,国势衰微。以陆游、辛弃疾等为代表的爱国主义诗人,虽然滿怀激情,积极主张抗战北伐收复中原,终不为朝廷采纳,于是,他们只好将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融入诗词之中,写下了大量光辉灿烂的诗词作品存世。

其中,《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便是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陆游罢官后退居家乡山阴时写下的两首七言绝句诗,诗被收入《陆游集》卷二十六之中。

原诗共二首七绝,第一首“其一”主要表现了诗人在一个大风雨天的感观所处。

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是一首首句仄起入韵式七言绝句诗,押平水十灰韵,其平仄声律为: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人当时虽已年届七旬,且闲居山村,但爱国之雄心壮志絲毫未减。在风雨交加的深夜里,虽然自已只能直挺挺地卧躺在孤寂的乡村家里,但脑海中一心思量着的仍然是为国戍边披甲杀敌,那怕就是在睡梦中浮现的依然是战场当中的铁马冰河情景,这是何等的爱国主义情怀!

同样在诗人的另一首七律诗《书愤》中,诗人也写道:“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始终不忘的是“北望中原气如山”。

但是,在那个时代,诗人空怀从军北伐,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却不为南宋朝庭所重视,只能够僵卧孤村,仰天长叹,在梦境之中慷慨激烈为国戍边杀敌了!但诗人投身抗战,收复失地的宏愿至老至死不衰。后来临终时诗人还再三嘱咐儿孙:“王师北定中原时,家祭勿忘告乃翁。”

全诗感情深沉悲壮,充满了诗人满腔的爱国主义情怀!


欣雨朱新渝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情感激昂,精神饱满。作者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荟文堂主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此诗作于公元1192年(南宋光宗绍熙三年)十一月四日。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易梵八字


此诗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作,为一诗组,共2首,为诗人罢官故居故里后所作。逢风雨大作,触景生情,风声、雨声如那战场的喊杀、刀枪的碰撞,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仍心系祖国想要上战场厮杀,无奈不受重用,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其二)抒情,(其一)写景,写风雨大作,所以才有了(其二)的感触,先简单的翻译一下。((其一)主要写景,想必您也了解过了,在这里就不作过多解释了,是(其二)的铺垫,使情感的书抒发更自然、更合情合理。)

我穷居孤存却不悲哀,仍想着戍守边疆。深夜风雨交加,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穿越冰封的河流出征战场。

白话翻译之后,就很容易理解了,虽然穷困潦倒,孤身一人,但是仍然心系祖国安危。很明显这是壮志未酬,一生驰骋疆场,可最终未见胜利,不甘之心油然而生。从陆游一生的经历来看,也不难发现有不受重用、不得志的伤感。即便这样,仍愿意投身戎马,为祖国效力。这种爱国情怀,非言语能表达。

  • 深夜将睡,听到风雨声,确犹如金戈铁马、战场厮杀之声,这就是心里想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如果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一颗爱国之心,很难有此联想。如果换做没心没肺的我,正好睡一觉,我最喜欢雷雨天睡觉了,睡的特别香甜。

  • “入梦来”三字为神来之笔,真的是梦境吗?也未必尽然。不是梦境吗?非梦而又似梦。这是诗人复杂的心理活动,只能将现实中的梦想,付诸于梦中,表达了深深的无奈之情。而做梦都要奔赴战场,这是诗人真挚、强烈的爱国之心。譬如我,总梦见自己在梦中飞,这就是我的最大梦想,而又无法实现。同比陆游也是一样,铁马冰河也只能是梦想了,现实根本无法实现,却又不甘心。

这是诗人被罢官之后不久所作,时年70岁左右,而在他临终前的一首《示儿》更为著名。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可见其被贬二十年中,日日想着祖国边疆,想必每逢风雨,都会心潮澎湃且惴惴不安,怎奈历史总爱开玩笑,陆游也只能带着遗憾而离去。


语留人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是陆游的诗词,全诗如下: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从这首诗里面我们不难读出诗人想要表达的何种感情:

其一,僵卧孤村不自哀,诗人独自睡在孤村里,却不自哀,可以看出诗人想表达乐观豁达的心态。

其二,尚思为国戍轮台,从中可以看出诗人还在想着为国戍守边疆,表达了愿意为国的赤胆忠心。

其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睡梦中都如此的想为国上阵杀敌,可以看出诗人想表达强烈的为国尽忠的心愿。

其四,综合全诗来看,可以看出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自己得不到重用的无奈;以及为祖国处在外敌当前的焦虑。所以想表达的感情是忧国忧民,也忧自己。




若忆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澜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是号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南宋诗人陆游晚年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

当时南宋已经走向衰落,官场腐败,政治黑暗,再加上强悍的北方游牧民族金的入侵,百姓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刚正不阿的陆游得罪权贵,遭奸人弹劾被罢官,回家乡过着隐居的生活。

这首诗的意境是:由于连年征战,积劳成疾,晚年的陆游饱受身体伤痛的折磨,只能在偏野的乡村,躺在床上苦度余生,但陆游并没有因自己的艰难处境而颓废,在自顾不暇的窘境下,还想着为国家守卫边关,收复失地。孤寂漆黑的深夜里,陆游躺卧在床上难以入眠,外面突然风雨大作,听着外面的风雨声,陆游似乎听到了当年在边关战场厮杀的声音,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渐渐入睡,当年披挂铁叶的战马在结冰的河流里疾行的壮美景象出现在梦乡里。这从侧面也反映当时戍边将士所处环境的艰苦,即使这样,晚年的陆游还念念不忘的想为国家戍边,这更加彰显了陆游的爱过情怀。





牵着骆驼流浪的稻草人


本诗的创作背景是诗人被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老体迈,但是依然收复国土的愿望强烈。可是在现实中已经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战场的愿望。

全诗情感激昂,精神饱满。作者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