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吳、蜀到後來都不堪一擊?

鵬友程


這個問題小編來回答一下吧。 首先為什麼吳國蜀國後面會不堪一擊呢。首先我們應該都知道一個詞叫唇亡齒寒吧!

吳國蜀國就屬於唇亡齒寒。兩國只有這些合作才能擊敗魏國。我們都知道在赤壁之戰中,吳國,蜀國是在聯合的情況下擊敗了曹操。我認為以當時的實力,吳國跟蜀國沒有一國能有單獨實力跟魏國抗爭。蜀國主要欠缺的是人口。

雖然有諸葛亮進行輔佐,也多次擊敗過魏國的進攻,但是可以說沒有起到根本的作用。雖然我們都知道蜀國有很多的能人巧匠。但是這種情況也只維持了一段時間。諸葛亮對蜀國的改變極其重大。

但是沒有取得根本性的進展。我們說一說吳國,吳國大將雖然也很多,但是奈何沒有好的皇帝。當然我不是在說孫權。如果你聽說過孫皓你就知道了。他是東吳最後一個皇帝。

他雖然繼位初期實行過仁政。但是後期縱酒狂歡,不問政治,暴虐成性。而且孫權後代繼位出現了各個皇子爭奪皇位到處互相殘殺的情況。這就是為什麼蜀國跟如果無法對抗魏國的進攻了。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啦,希望在這兒做點贊,關注評論轉發,謝謝大家的觀看。


最強大的我們


最主要的還是看國力,首先魏國地理位置處在中原佔有一定的優勢,魏國土地廣闊,繼而人口數量和經濟實力要更強,參戰的兵力自然也比吳、蜀兩國要多不少。加上曹魏時期和後期司馬家族的經營策略,使經濟國力更上一層樓。蜀國地處偏僻的西南,後期劉禪昏庸懦弱無能,寵信宦官,政治日漸荒廢,國力越來越弱。吳國地處東南,實力稍強一點,但比起魏國還差太多,後期掌權者孫皓荒淫、殘酷,導致內鬥不斷,政治混亂,國力也大不如前。長期下去,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強國更強,弱國更弱,導致吳、蜀後期都不堪一擊。



歷史的殿堂


吳、蜀後期實力不堪一擊的背後,既有地理人文因素的影響,又有統治者的更替,造成原來的政局發生了“質”的改變。


國力差距,繼承人影響了時代

1、魏國地處中原,經濟相對發達,綜合實力較強。加上魏武帝(曹操)時,曹魏推行屯田制,組織流民耕種官田。又有後期司馬氏家族的經營,使得國富民豐,實力大增,在三國相爭中佔據優勢地位。

2、西蜀位於西南,蜀漢後期雖然有姜維,諸葛亮的次子諸葛瞻這種智勇雙全的將領,廖化、王平這種先鋒,但地處偏僻,還有劉禪昏庸懦弱,朝中奸佞擅權,姜維被迫屯田避禍,政治日漸荒廢,國力大減。

3、東吳處在東南,實力略強,但也遠不比魏國,後期國君孫皓濫殺無辜,昏庸無度。而且百姓也厭戰了所以才會顯得這麼不堪一擊。

這樣形成了一種強國更強、弱國更弱的局面。綜合國力的強大是三分歸晉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其實若是劉禪和孫皓當時都願意守,可能也能能守住。可惜的是他們的信心不足!


唇亡齒寒,貪圖安逸最後總會害己

公元263年,魏國的司馬昭派鍾會、鄧艾率領十五萬大軍攻擊蜀國。鍾會與姜維對峙於劍閣,鄧艾偷襲陰平,直入川蜀腹地,諸葛瞻戰死綿竹,後主劉禪投降鄧艾,蜀漢被魏國滅亡。蜀軍作戰不利,劉禪投降。

吳國聽說蜀漢失敗,派兵向西而行,假稱救援,實則襲擊羅憲,意圖攻佔永安。羅憲說:“我國傾復,吳國是唇齒之邦,不撫卹我們的災難,卻想求利,我寧可作投降的俘虜。"導致羅憲投降曹魏。

由於再也沒有第三方勢力的牽制。加上最後一任吳國君主孫皓的昏庸,陸抗等能臣也慢慢在憂慮中死去,吳國越發的衰落。為晉的順利滅吳,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每個人都有懶惰的時候,若是一昧的好逸惡勞,不思進取,總有一天會坐吃山空!

夏宇坤


原因很多,政治,經濟,軍事,人才等等,關鍵還是國力吧!

我們來分析三國後期各國國力:

在封建統治時期,衡量國力強弱的標準主要應該是人口與土地,總管三國時期,其人口數量由東漢高峰時期的五千六百萬直接跌落到西晉初年的一千多萬,整個人口銳減了近五分之一,因此,控制土地的多少將直接影響後期的人口數量,在這裡面,魏國土地最廣,吳國其次,蜀國最差,因此,人口數量和兵力也是按照這個排名的。

蜀國:根據蜀國官方的《士民簿》,蜀的戶口和人口是“領戶二十八萬,男女人數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同時蜀國只佔據益、梁二州。

魏國:戶口60萬3千,人口443萬2千。”估計其兵力接近五十萬,吏三十萬左右。魏佔冀、幽、並、青、兗、豫、徐、河南、雍、涼、秦十一州。魏國實力最強,佔據中原地區富饒之地。

吳國:在吳的全盛時期,“戶口52萬3千,人口240萬。”其兵力將近三十萬,吏十萬。吳佔揚、荊、廣、交、荊州五州。

由上面我們可以看出,三國中後期,魏國的實力已經超過吳蜀兩國之和,這就為後來晉朝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

再看各國的社會情況,三國後期,蜀國、吳國先後陷入動亂,劉禪重新宦官黃皓,孫皓荒淫無度,殘酷無比,對兩國國力都有一定削弱作用,而人才的匱乏更是加劇了國家的衰落,此外,兩國的政治情況也不穩定,蜀國姜維改變防禦重心,由漢中變為隴西,並多次伐魏,雖有一定勝利,但對魏國影響不大,而自身影響卻很大。而吳國同樣如此,魏國諸葛誕在淮南叛亂反抗司馬氏統治,吳國先後集結20萬兵力援助,但以失敗告終,自身損失慘重。兩國在此過城中更是一蹶不振。

反觀魏國,在司馬家族的統治下,魏國經歷多年休養生息,已經逐步強大起來,人口、兵力,稅賦都遠勝於兩國之和,最終西晉代魏,以強大的國力消滅兩國。


M墨墨M


吳國因為孫皓不分青紅皂白亂殺人,導致朝中無人輔佐,國內民心渙散,整個國家一盤散沙,人民苦不堪言,慢慢地,國家就敗落了。

蜀國因為丘陵地形,地勢險惡,糧食產出不如魏國、吳國兩個以平原為主的國家。生產生活水平落後,經濟發展水平較差,而且君主劉禪能力不足,久而久之,就不再有之前的強大。


文章是自己的好


先從人口分析,吳國人口大概500萬左右,蜀國在300萬左右。不過吳國後期戰將大多都是平庸之輩,人才不出眾。蜀國自五虎上將死後,上將軍戰力也不高,有那麼一句話,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在加上蜀國交通不便,曾經魏國大將夏侯霸投奔蜀國,到半路不得不殺馬充飢。還有蜀國黨派之爭嚴重,文臣武將不合。



當烈焰戀上雪


再後來魏不是也亡了?


南洋漁夫a1612616653


首先魏國所處的地勢就是有利於人才和經濟的補充,而鄧艾鑿險過無人之地直取蜀漢則是因為劉禪將本來諸葛亮生前留在那條小道的軍隊給撤走了。而蜀、吳也並非沒有了人才。

蜀國後期就有姜維,諸葛亮的次子諸葛瞻這種智勇雙全的將領,廖化、王平這種先鋒,而吳相對就多了一些不然怎麼能熬到魏國、蜀國都被滅後才被滅掉。吳國後期就有陸抗、鍾離牧、丁奉等傑出將領,甚至人才比魏國還要好。但為什麼吳在打仗時顯得不堪一擊呢?那就是因為當時吳的軍隊都不想打戰,因為已經很多年都沒有打過大戰,士氣不足,在加上吳的最後一位君主孫皓的濫殺無辜,昏庸無度。而且也厭戰所以才會顯得這麼不堪一擊。其實若是劉禪和孫皓當時都願意守那就一定能守住,可惜他們信心不足


往事如回眸


人才斷層嚴重,綜合國力也比魏國差了很多。

關鍵還是領導人的格局,劉阿斗就是個二貨沒有統一的遠大理想,吳國在長沙之戰後最大夢想就是當個富農,偶爾小打小鬧一把。


孤山老叟


歸根結底還是人太差,後期蜀漢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廖化跟魏延比都差遠了,更不要說跟五虎上將比啦!吳國後期的頂梁支柱是丁奉,丁奉最早只是周瑜身邊的小將!吳蜀後期都是這樣的三流人在撐著,最後焉能不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