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下”普联春光美

“云下”普联春光美

“云下”普联春光美

播种希望

清晨群山云雾缭绕,眼见之处是波澜壮阔的层层云海,行驶在蜿蜒的盘山路之间,一路向下仿佛无意闯进了仙境之中,越来越接近“云下之村”——普联村。

普联村村落分散,从前徐家寨组、鸡蛋山组、锅圈岩组等村寨间来往不便,现在却今非昔比。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仅2017年,普联村就完成余家寨至威宁交界跨县公路2.9公里、普联村至播落村通组路6公里、岩头至上寨通组路2.985公里硬化。到2018年,普联已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寨公路全部硬化。

路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面镜子,从以前天擦黑出门就要打着电筒到现在穿着拖鞋就可以走家串户,从最远的组到村委会要走2个小时到现在骑车只需15分钟,路的变化,直观展现了普联村的改变。“村民常备的电筒和雨鞋已经全部‘失业’啦!”同行的普联村村主任余光盘幽默地说。

路的通畅带来的好处远不止于此,运输便利进一步推动了普联村产业的发展,村民种的农作物能够及时运出去,回村翻修房屋的建材也可以方便地运进来,一出一进间,是群众日子越过越好的印证。

脱贫攻坚带给普联村的变化,还体现在水的使用上。

按照余光盘的话说,以前村民是“靠天吃水”,但“现在木缸和水窖也‘失业了’!”

由于缺乏水源点,得座组、上寨组、锅圈岩组的村民不得不徒步三至四个小时到余家寨组背水。“每天天不亮出发去背水,运回的水大约50斤,只够一家人一天的生活用水和牲畜饮水。如果需要大量用水,比如洗衣服,就要扛到河边去洗。”张忠德老人一边说着,一边拿出一件“老古董”给我们看——一个被水常年浸润已经看不出木头原色的“木缸”。他说,这是从前背水用的工具,背水的时候,要在缸沿围一圈竹叶,以此防止行走间水大量洒出。老人熟练地套上木缸的背带,现场展示了如何将木缸稳稳地背在脊背上。

后来,家家户户修起了水窖。雨水充沛的季节,可以囤积雨水、屋檐水作为生活乃至农业用水。但水窖难免落进树叶、尘土甚至掉进老鼠,作为饮用水极其不卫生,是威胁村民健康的一大隐患。

2018年,安全饮水提升工程给普联村民带来了福音。如今,全村实现自来水覆盖100%。村民在自家院子或房头只要拧开水龙头,清澈的水便汩汩而出,不仅不愁用水,而且能够实现安全用水。

除了路和水,还有文明进步离不开的电。据介绍,普联村虽然早已实现电网全覆盖,但于2017年投资3000万元建成的坪寨西苏变电站,切实解决了普联村逢雨天易停电的问题。随后实施的农村电网改造,更是让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电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

……

硬件设施的完善,从根本上改变了普联村的面貌;农业产业的发展,则为群众脱贫致富插上了翅膀。

普联村的地势和气候适宜种植红香椿、核桃和烤烟,但一直不成规模,仅靠个别村民的力量无法打开市场。

近年来,村支两委依托合作社,鼓励村民积极发挥优势,种植红香椿共600亩,覆盖农户116户468人,其中贫困户47户199人。2019年打造的红香椿示范基地166.99亩,受益农户97户428人,其中贫困户39户154人。

趁着天气好,79岁的钱光荣正在给自家地里的红香椿除草追肥。原本只有低保和养老金微薄收入的老人,现在多了一项种植红香椿的收入。“红香椿受人欢迎,采摘时节会有餐馆专门开车来收,去年2亩地卖了5000多元。”老人说。

老人家里只有一个独女外嫁,如今老两口年纪大了,身子骨虽硬朗却也干不了太多重活,而管护红香椿只需要付出种植玉米1/3的劳动力,相对以前种植传统农作物轻松了许多。“今年发芽早,勤摘的话至少可以摘3道,越摘得快越发得快。”看着已经冒芽的红香椿,老人乐得合不拢嘴。

余光盘告诉记者,进入红香椿采摘丰收的季节,村民可以选择自己采摘向外出售,也可以选择以20元/斤的价格通过合作社收购。“村民只要勤劳肯干,每年仅红香椿都会有一笔不错的收入。”他说。

据悉,普联村还于2019年种植烤烟530亩,产值220万元以上,覆盖农户53户211人,其中贫困户14户64人,户均增收2万元。全村还种植核桃480亩,覆盖农户105户388人,其中贫困户45户173人。

在普联村下铺梯的一片山坳间,一排排红顶白墙的平房十分显眼,这就是水城县温氏一体化(一期)坪寨乡养殖小区的所在。该项目共投资2100万元,为普联村解决就业11人(含贫困9人)就业,利益联结贫困人口33户117人。

项目驻点技术员杨德浪告诉记者,自2019年6月进苗以来,养殖规模最多时达9040头,截至采访时已售出近2000头。“我们是全机械化养殖,员工平时主要做一些饲养的基础工作,同时学学饲养技术,大家工作热情很饱满。”他透露,招聘进来的村民平均工资有3000多元,外加500元生活补助。

营后头组村民张贵军是养殖场招聘的员工之一。从迷途少年转变成养殖场里的“打针能手”,说起张贵军,余光盘十分感慨。张贵军从小失去父母,依靠政策兜底长大,由于缺乏管教差点误入歧途。2019年,村委会推荐他进入养殖场工作,他踏实肯干,勤奋好学,很快就掌握了给猪打针的娴熟技术。由于年纪最轻,张贵军在集体中颇受同事照顾,和大家相处愉快,这位少年不仅找到了一个新的大家庭,更找到了他未来人生的全新道路。

正所谓“布衣暖,菜根香,生活滋味长”。在普联村,我们看到的是家家户户红火的日子,看到的是村民的生活越来越有滋味。相信随着脱贫攻坚的持续深入,普联村将迎来更加喜人的变化。


“云下”普联春光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