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全球經濟影響有多大?中日美官方數據出爐!

疫情之下,全球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全球金融風險陡增。在整體經濟環境受損的背景下,進出口貿易勢必進入動盪模式。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推算,中國2020年GDP增長為5.6%,相較1月更新的《世界經濟展望》預測低了0.4%,且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測較當時下調0.1%至3.2%。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運行帶來較大沖擊,其中旅遊業、餐飲業、酒店業和航空業受影響最大。

而嚴重依賴中國進出口貿易的美國和日本是否受到影響?經濟數據表現又如何呢?隨著中國逐漸開始復工復產,美日受中國停工停產影響的統計數字逐漸出爐,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日本製造業受影響最大,進口額降低約50%

日本2月製造業景氣指數為34.9,與1月相比降低了2.7。由於疫情影響,中國製造業生產線停產,極大地影響進出口。除了鋼鐵·非鐵·礦業行業外,與汽車相關的運輸機械·器具製造等領域也明顯受到影響。另外,採購的延遲也影響了供應鏈。

從帝國數據銀行(TDB)的調查數據來看,至今年2月底日本企業有30%稱已經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遠超2003年SARS時期17.3%的受影響率。TDB的調查還顯示,自去年12月份至3月15日,日本上市企業中有87家受到中國工廠停工的影響。截至3月17日,帝國數據銀行統計了79家企業(其中製造企業38家),營業額整體減少5553億4100萬日元(約合357億5074萬人民幣)。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日本各大企業營業額掉血慘重。

疫情對全球經濟影響有多大?中日美官方數據出爐!

疫情對全球經濟影響有多大?中日美官方數據出爐!


3月18日,日本財務省公佈2月份日本從中國進口額比去年同期減少47.1%。影響日本企業製造領域的進口額降低了約一半,其中汽車部件降低了46%,金屬製品降低了50%,有機化合物降低了45%。此外,日常衣用類和食品類也分別降低了66%和34%;手機等通信器材的進口額降低了56%。

隨著2月中旬之後中國工廠陸續開工,進口額大幅減少的情況預計會逐步緩和,但歐美疫情的相繼爆發也會對其產生惡劣影響。

美國七八成公司稱供應鏈受到嚴重影響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3月11日公佈了新冠病毒(COVID-19)對美國企業和供應鏈影響相關調查的第一輪結果。根據ISM的數據顯示,近75%的公司報告稱由於新冠病毒引發的交通運輸限制,部分產能出現供應鏈中斷;超過80%的公司認為,由於COVID-19的影響,他們的營業將受損,其中有16%的公司報告稱,他們已將收入目標平均下調了5.6%。

主要報告的供應鏈影響包括:(1)57%的受訪者表示,從中國採購的一級零部件的交貨時間更長,平均交貨時間比2019年底增加了一倍多;(2)超過44%的受訪公司表示並沒有應對中國供應中斷的計劃;(3)在預期供應鏈影響的企業中,預計2020年第一季度後嚴重程度將上升;(4)62%的受訪公司延期收到來自中國的訂單;(5)超過一半(53%)的企業難以從中國獲得供應鏈更新信息;(6)48%的公司在中國境內的貨物運輸出現延誤。

ISM的CEO表示,數據表明,在病毒爆發後,企業面臨著恢復正常運營的漫長過程,那些經歷了關稅影響後及時調整自身供應商基礎並使其多樣化的企業,這次更有能力應對COVID-19對其供應鏈的影響。ISM本次共調查了主要代表美國製造業(52%)和非製造業(48%)的628名企業負責人。以美國蘋果公司為例,其在全球809個零部件供應商中有47%在中國,受疫情影響,蘋果手機第一季度的銷售量將比預估減少600萬部。

而我國經濟受到的衝擊除大面積停工外,也體現在進出口上。疫情前期,我國商品因物流受阻無法輸出;疫情中後期,我國物流逐步恢復,但其他國家疫情不斷擴張,進出口仍面臨重大困境。


專家點評

據日本經濟學家點評,此次新冠病毒首要衝擊的是實體經濟,受到影響的實體會波及到債券金融部門,而金融市場的震盪又會再次影響實體。歸根到底,各國乃至世界經濟的走向可以說是病毒的蔓延情況。但此次新冠病毒期間是否會爆發金融危機,還是看不清形勢的,需要再繼續觀望病毒的影響範圍和持續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