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力量让纪录片“深入人心”?

近年来更多类型的纪录片涌入大众视野,其中不乏全民追捧的“网红产品”。


而“网红纪录片”被广泛追捧,是纪录片将观众置于纪录片语境,真正将受众放在眼里来建立“联系感”而产生的结果。


“陶瓷组的妹子纪东歌,最喜欢趁周一闭馆时,在太和殿广场上踩单车。上一个这么做的人,是末代皇帝溥仪”,无论《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哪,底下的热门评论里都有这句话。


什么力量让纪录片“深入人心”?


不仅仅是因为纪东歌作为这样特殊职业的一员,能够做末代皇帝才做的事情而让人感到新鲜。更多的,这句话和观众建立了联系感。


故宫,庄严的红墙暗格中不知曾有多少暗流涌动,如今却有人可以骑着自行车在其中转悠,千百年斗转星移,我们仿佛掉进历史的漩涡之中,和故宫产生了联系。


什么力量让纪录片“深入人心”?


“联系感”是如今大热的文化类纪录片的共同点。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集的人头壶,一句讲解词是“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颗心跨越时空,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和。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


什么力量让纪录片“深入人心”?


六千年的长度,其中的我们都如沧海一粟,然而即便这样,人头壶仍然微微仰头,凝望着我们的来去。


在这样的表述中,我们,观众,和人头壶建立了联系。国宝不再陌生,它不是冷冰冰放在博物馆的文物,而有着最为厚重情感的“朋友”。


什么力量让纪录片“深入人心”?


作为纪录片中的“泡面番”,为了保持与观众贴合的风格,也为了赋予国宝感性的传播。


《如果国宝会说话》几乎每集结尾都升华于“国宝”与现代世界的联系,与观众的“共存感”。第七集讲良渚玉琮王,最后一句是“中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不同地域文化间究竟发生过怎样的互动和流转。


这双眼睛穿越五千年,注视着我们,引领我们一步步走向历史的深处”。国宝始终注视着我们,国宝从未离开。


什么力量让纪录片“深入人心”?


这就是这部纪录片最想传达的理念,它以一种更为文艺,更加流行的语言对事实再次阐释。这就是正中靶心,深入人心的传播了。


但联系感也不一定只能建立在陌生事物与观众之间。《早餐中国》就体现了另一种风格的联系感。


“每个老板都有自己的单曲循环”,《早餐中国》每集都有这样一个环节,不只是为了用歌曲弥补对店主性格没来得及描述的部分,也是为了带给观众一种“联系感”。


什么力量让纪录片“深入人心”?


一首歌曲,也许观众自身不听,但观众的家人,老一辈人却常常播放,或者是自己家楼下的早餐店摊主每天早上就会伴着腾腾热气哼起属于自己的小曲儿。


歌曲是意象,联系起观众的情感。让纪录片的力量延续至屏幕之外,让“早餐中国”变成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吃到的、感受到的“中国早餐”。


“网红纪录片”的层出不穷,这背后是技术革新,是观众诉求。“联系感”说到底,就是把陌生变为熟悉,将远方的事物拉至眼前,让观众的情感与纪录片内容产生共鸣。


什么力量让纪录片“深入人心”?


“联系感”在纪录片中是调味剂,但不应是强硬地加入。应专注于内容的“硬核”,加以“联系感”使传播,体现出一部纪录片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观念,从而引发广泛关注。


5G时代即将到来,5-8分钟的“中视频”可能会逐渐取代短视频。这样的时间区间给了短型纪录片新的机遇,用“联系感”让纪录片“活”起来,开创新型纪录片风格,引发新时代的纪录片热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