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收到”淪為新的形式主義

這幾天因為疫情防控的原因,相信多個單位都會採取網上辦公以及網上下發通知要求,相較以往可謂“猶如雪片般飛來”,鋪天蓋地的。而隨之帶來的就是不絕於耳的信息提示音,不分晝夜。所以常常糾結於看不看手機?看吧有可能是別的提示信息,不看吧又擔心錯過什麼要緊的通知,所以到最後還“抵擋”不住看一下。有時手機半天沒動靜,還拿起來確認一下,看看有無漏掉的,反正是儘量將“紅色圓點”都去掉才能放心,這算不算強迫症?

回覆內容也大都是“收到”二字,其他還有一些“已學習”等,相對較少。可恨的是有些人不管不顧不分時間的冷不丁回覆一下,我想說“老兄,一則通知有必要夜半爬樓審閱然後回覆呢?”

別讓“收到”淪為新的形式主義


“收到”不等於真的收到,回覆的人只管露個臉,一些傳達指令的人只關注回覆內容,只要有“收到”,就表明傳達到位了,只看表象不關心結果。一味地要求其他人統一回復一下“收到”,覺得自己的任務也就完成了,形式主義之風躍然手機上。如若沒有及時回覆信息,還要在群裡面@你一下,確保看到。如果還不回覆,那就要打電話關(質)心(問)一下,“咱們工作群裡邊的通知你看到沒有(視而不見)?,家裡是不是有事(你是不是有情緒)?是不是睡了(別給我裝睡),那你抽空(趕緊)看看,沒有問題就回復一下”。氣的人惡狠狠的回覆一下“已經收到了”,其實內心想說“已經受夠了”!

別讓“收到”淪為新的形式主義


高度信息化給人帶來的方便不言而喻,拉進了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增進了人和人之間的感情,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中,無論是天南還是海北。但事物總有其兩面性,手不離機機不離手,對人形成了一種無形的束縛和干擾,甚至成了網絡的奴隸,試問離開手機還能出門嗎?以前出門向著四個字“身手鑰錢”,現在一部手機就行。但是不能將其視為管理的工具,行政的手段,畢竟相互之間看不見摸不著,以“收到”來檢查落實工作,本身就是虛的表現,很不靠譜!況且,百姓也不願意被手機“綁架”了,想想以前“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取暖基本靠抖”的時代也還不錯,別太過分就行!

別讓“收到”淪為新的形式主義


電影《手機》裡有句臺詞,“手機,原來就是為了方便人的,沒它的時候,人挺自由,有了它人成風箏了。別怪手機,還是人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