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英国为什么要在印度建立殖民地?

手机用户69718514286


我们讨论英国殖民印度时,容易有代入感,自觉不自觉地拿来和中国比。莫卧儿帝国与清王朝看似很多的相关,都是非主体民族的统治政权,又都在西方列强的欺凌中分崩离析。这种认知方式的形成原因符合逻辑,我们总是需要用熟悉的模型去理解陌生的事物,但多了解一些就会发现,印度与中国,完全不同。

历史学家告诉我们,殖民国家实现对印度的政治统治是当时的必然。 把历史故事讲得很清楚了,我提供一些其他角度的思路。

一定要明辨,中华帝国式的中央集权政制并不存在于彼时的次大陆。在西方殖民者抵达印度时,不论是早期的葡萄牙人,还是后来法国人与英国人,他们在这片陌生土地上摸索时,发现这时的印度根本就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不论是西海岸的马拉巴海岸还是到孟加拉湾沿岸的马德拉斯或者孟加拉地区,莫卧儿皇帝的权威都太遥远,这些地区的行政长官(纳瓦布或者土邦王)可能连莫卧儿的宗主权都不认。对东印度公司而言,最初的目的当然不是在政治上接管整个次大陆,而是找到原料产地、市场售地与国际贸易中转地。直到他们发现,政治上的接盘根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

放到英国人的实际情况上考虑,在十八世纪中叶的那段时间里,他们的主要对手根本就不是莫卧儿朝廷,而是地方势力,以及同样野心勃勃的法国、葡萄牙、荷兰等殖民力量。事实上,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占领孟加拉,随后五十年的时间里他们一直在远离莫卧儿王廷治理范围的东部和南部与法国人和南部的苏丹、尼扎姆们抢地盘,并最终实现了有效控制。

而那个时候,次大陆西部与北部的莫卧儿陷入了与马拉塔人为代表的印度教势力的纠葛中,无暇顾及。

看上图中红色的区域,那是英国人在十九世纪初的地盘。他们基本上赶走了法国人和法国人的买办,培养起了属于自己的政治势力。事实上,英国资本主义的到来刺激了印度资本的兴起,虽然这些买办资本家的存在意义主要是为了服务英国的全球贸易。那时的印度东部和南部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内陆零售体系,铁路与海港的发展也将这些地区绑在了一起。

事实上,在印度民族大起义前后的二十年里,东印度公司正经历着一系列重大利好:此前积累的铁路与基建工程使原料采购商与商品供应商能够深入到印度内陆;逐渐掌控了农业与特种经济作物控制权的东印度公司也在这段时间疯狂积累财富,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与美国内战,当然,还有对华鸦片贸易的蓬勃发展,又从外部继续刺激了英国资本深化对印度的控制。

当然,不要以为东印度公司真的是单纯的贸易者,强大的资本与技术支撑着远强于本土力量的军事实力。英国东印度公司之所以能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实现制霸次大陆,主要还是它的军事专制。在从孟加拉地区不断向恒河平原与德干腹地的试探里,他们扩张脚步随之加速。至1790年时,常备的军队力量已经超过150000,世界上最大的欧式常备军之一,十年前还能与英国人互有胜负的马拉塔人和迈索尔人,都被打疼了。

所有这些,只为说明一个问题,在1857年前后,东印度公司的资本与军事力量已经足够撑起他们的政治统治——唯一的问题在于,是否真的有“征服”印度的必要?

从1757年冒进杀下孟加拉的克莱武,到开创了孟加拉大好局面的黑斯廷斯,最后到英属印度大总管达尔豪西,他们都没能真正“殖民”印度。归功于莫卧儿的军事采邑制与包税制,东印度公司早就在其控制孟加拉与迈索尔时,就已经掌握了税收——坐拥资本市场、税收与军事保障,英国人为何不满足呢?

第一,印度没有成为亚洲的巴西,种植园经济支撑的殖民地并未形成。除了像铁路与特种作物这样保险的投资,英国的资本几乎不会投入当地经济,利润大量回流欧洲,但当地经济却并未能提供更多的机遇。作为对比的例子是澳洲、南非,甚至南美。英国新教在其他殖民地从未遇到如此强烈的抵抗,不仅没有吸收到新的力量,反而在与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对立中加深了这种民族界限。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英帝国时期。

第二,印度的本土资本和政治力量的对英国资本的阻挠同样严重,脱胎于大地主柴明达尔或者农村头人的农村资本力量与英国人的合作虽然给后者带来榨取税收的机会,却极大地桎梏了农业的发展。在英国人拿下旁遮普之前,他们幻想的高效率自由主义农业在印度根本没有土壤。在那样一个远比封建复杂的土地制度中,英国人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政治经验并没有提供有效的解决路径。

当然,还有更多军事上、经济上的考虑,英国人正式接管印度在当时的决策者眼里是不可不为的行动——1857年民族大起义只是一个契机。在那之前的百年中,英国人已经在事实上完成了对印度的征服,而且以孟加拉为辐射中心,对恒河中下游、德干东部实施了有效的治理。

从英国正式把印度纳入帝国的那天起,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就吵个不停。他们是否真的需要形式上的英印帝国,来帮助英国的资本打入并且繁荣于印度市场——毕竟,英国人在那个时候已经控制了亚洲、欧洲和拉美的大部分市场。消极点说,英国需要从印度身上榨取的一切,可能不需要通过“征服”来获得;但征服之后短暂的辉煌景象后,呈现出的问题似乎更多。

哎哟,是不是又把印度给黑了


江南蓬蒿人


在欧洲历史上,一共有过多个被简称为东印度公司的企业,他们是英国、法国、荷兰等继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扩张后,17世纪新兴的殖民国家为了处理在殖民地地区的一些事物而成立的机构。 分别是英国东印度公司(1600)(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荷兰东印度公司(1602), 丹麦东印度公司(1616), 葡萄牙东印度公司(1628),法国东印度公司(1664)(French East India Company) 和瑞典东印度公司(1731)。 东印度公司(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 英国东印度公司徽章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或“英国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简称BEIC,EHIC,有时也被称为约翰公司(John Company),是一个股份公司。1600年12月31日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而组成。实际上这个特许状给予“可敬的东印度公司”(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于东印度贸易的垄断权21年。随时间的变迁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在1858年被解除行政权力为止,它还获得了协助统治和军事职能。 编辑本段创建立足 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最初的正式全名是“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The Company of Merchants of London

Trading into the East Indies)。它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所组成。这些商人在1600年12月31日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的15 1600年至1707年的公司旗帜 年的贸易专利特许。公司共有125个持股人,资金为7.2万英镑。1613年,英国在印度西部的苏特拉设立贸易站,不久,又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拉斯建立商馆。1698年,东印度公司向印度莫卧儿政府买下了位于孟加拉湾恒河口岸的加尔各答。加尔各答村庄虽小,作用却非常大,其周围盛产大米、黄麻,河流纵横交错。平原一望无边。东印度公司在这里设立了贸易总部,把印度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编辑本段加速扩张 东印度公司实力越来越强,逐渐就占领了上面提到的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和另外一个城市孟买。在这里设立了三个管区,各设一名省督管辖,把这些地方变成了进一步侵占印度其他地区的根据地。东印度公司训练雇佣军,表面上是印度封建王公所拥有,但这些封建王公因受到东印度公司 英军在印度疯狂占领掠夺 的“保护”,实际上是为英国人服务的。它由欧洲军官指挥,对英国占领印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支雇佣军,英国就不可能征服印度。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疯狂进行殖民掠夺,除了上述抢劫孟加拉国库外,1799年,攻陷迈索尔首府时,又抢劫了价值1500万英镑的王室珍宝。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另一种掠夺手段是垄断鸦片、食盐和烟草贸易。其中,鸦片收入约占公司总收入的七分之一。强迫孟加拉农民种植鸦片,再走私运到中国销售,从中牟取暴利。 编辑本段鸦片贸易 在18世纪,中国对鸦片的需求十分之高,而在1773年,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取得了鸦片贸易的独占权。但由于东印度公司的船只被禁止运送鸦片到中国,所以在孟加拉地区生产的鸦片要先在加尔各答出售,再在那里运到中国 关天培与英军在穿鼻洋进行海战 。尽管中国政府一直禁止鸦片入口,又在1799年重申禁烟,但公司仍从孟加拉透过贸易商和中介走私鸦片到中国广州等地,平均每年更高达900吨。鸦片源源不绝的输入中国,使中英贸易形成了庞大的逆差,尽管中国输出茶叶、丝绸和瓷器,仍未能阻止白银大量流出的问题。在1838年,当时鸦片输入中国的数量高达1400吨,中国不得不对走私者处以死刑,并派出钦差大臣林则徐监督禁烟。禁烟与日后的销烟引发了1840年鸦片战争,最终使中国租借香港岛予英国。 编辑本段垄断与反抗 七年战争的结果是法军战败,这打击了法国的帝国梦,也削弱了法国境内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军统帅罗伯特克莱武少将在印度获得了一次出奇的胜利,战败了那里的法军,重占圣乔治堡。在1763年的巴黎条约中法国在印度的势力仅限于本地治里、马希、雅南等几个没有武装的贸易点。虽然这些小贸易点在此后两百年中保留在法国手中,但法国对印度土地的愿望被打破了,对东印度公司来说这消灭了它的一个大的经济对手。相反的,东印度公司此时拥有一支有纪律、有经验的军队 英东印度公司促使了美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发生 ,它得以从其在金奈的基地出发不受任何其它殖民强国的影响保障其从孟加拉到加尔各答的利益。与此同时,当地统治者依然反抗东印度公司的统治。1757年克莱芙在普拉西战役中击败了法国支持的最后一支反抗力量。这次胜利却使得英国与莫卧尔帝国之间的关系恶化。在奥郎泽布皇帝被废黜后,莫卧尔帝国已经处于分裂过程中。在与公司作战失败后,莫卧尔皇帝放弃了对孟加拉、比哈尔邦和奥里萨邦的统治。克莱芙由此成为第一位英国在孟加拉的总督。传奇的迈索尔国王提普苏丹也为英军制造了一些麻烦。他是法国的同盟者,在四次英国-迈索尔战争中,他继续反抗东印度公司的统治。1799年英军占领迈索尔,提普苏丹被杀。此后公司继续逐渐削弱当地的反抗势力,占据了孟买及其附近地区。在这些战争中,阿瑟韦尔斯利,后来的第一代威灵顿公爵,初露锋芒,这是他通向半岛战争和滑铁卢战役的道路的起点。这样英国占据了整个南印度、东印度和西印度。最后的阻力来自北部德里、奥德、拉杰普塔纳和旁遮普的地方势力。公司通过施加压力、挑拨离间、提供可疑的保护等手段有效地防止了这些公国联合抗英。从1757年到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东印度公司不断加固其统治,它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国家,而不像一个贸易企业了。 编辑本段对印度的负面效应 一旦变成了英国殖民者的殖民地,印度就落入了苦难的深渊。英国殖 1707年至1801年的公司旗帜 民统治给印度带来的最大灾难就是毁灭了印度的传统手工业。在18世纪中叶前,手工棉纺织业是印度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然而到了18世纪末的产业革命发生前,上千年曾经辉煌于世界的印度手工业从此一蹶不振。英国的殖民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印度的手工业,使千百万的手工业者失去了生活来源,大批人因饥饿而死亡。达卡城的人口由18世纪中期的15万下降到1840年的三四万人。“这种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织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的平原漂白了”。一位东印度总督曾经这样说。英国的殖民统治还造成了印度的饥荒。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赚钱而横征暴敛,在其统治印度东部以后不久就将田赋提高了近一倍,造成了连年的饥荒,仅1770年的孟加拉大饥荒就饿死了1千万人,约占孟加拉人口的三分之一~“在1769年到1770年间,英国人用囤积全部大米,不出骇人听闻的高价就拒不出售的办法制造了一次饥荒。”在西欧殖民者到来之前,印度一直是世界上最繁荣富庶的地区之一,而在变为英国的殖民地之后,印度就成了一个被西方人鄙视的“落后国家”。从18世纪60年代起,东印度公司开始走下坡路,1813年,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被取消,同年,英政府又取消了它对中国的贸易垄断权。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特权被取消后,来广州十三行贸易的英国商人从原来统一由东印度公司组织而变为散商,英国政府特派官员与中国政府交涉商务事宜,使原来商人与商人之间的交涉一变而成为政府间的交涉,由此而埋下了中英两国冲突导火线的种子。种种权力被取消后,东印度公司走向了破产的道路。1858年,东印度公司用尽毕生精力为英国聚敛到足够的财富之后,被一脚踢开,东印度公司被英国政府正式取消,英国政府开始直接统治印度至1947年。 编辑本段公司覆灭 东印度公司的破产不是偶然的,其原因有三: 1.公司职员贪污走私成风,使公司总收入锐减。 2.因公司对印度人民的横征暴敛,造成印度人民不断起义。而公司要镇压起义,就需大笔开支。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公司陷于重重危机之中。 3.东印度公司是商业垄断资本的代表,而工业资本在英国迅速发展壮大,商业资本逐渐失去了它往日的地位。这点,也是公司垮台的最主要原因。 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行政管理成为英国公务员制度的原型。1813年公司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后公司渐渐脱离了贸易业务。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后公司将它的管理事务也交付给了英国政府,印度成为英国的一个直辖殖民地。1860年代中,公司在印度的所有财产交付政府。公司仅帮助政府从事茶叶贸易(尤其是与圣赫勒拿岛)。《东印度公司股息救赎法案》生效后公司于1874年1月1日解散。《泰晤士报》评论说:在人类历史上它完成了任何一个公司从未肩负过,和在今后的历史中可能也不会肩负的任务。 在1987年,有咖啡商人成立了一间名为“东印度公司”的有限公司,并于1990年申请以原东印度公司的纹章作为自己的商标。但专利局则指“使用这个纹章的公司不能称呼自己为‘东印度公司’,但到了1996年,该公司更为自己成立了网站。该公司现时仍以“东印度公司”的名义售卖圣赫勒拿岛的咖啡,并有出版一本介绍东印度公司历史的书。但是要注意的是,尽管该公司声称成立于1600年,但它与原公司在法律上完全没有关系。

编辑本段历史印记 1、扩张大英帝国领土。 2、殖民掠夺,积累商业资本。 3、战略要地,北指阿富汗,南指东南亚,东指中国。成为有力的战略支撑点。 4、加深殖民化,成为英国工业品的销售市场,支持了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推进了殖民化浪潮。 5、排挤了欧洲其他殖民大国。 6、东印度公司统治为日后帝国政府的直接统治管理积累了经验。 编辑本段对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评价 东印度公司与今天的跨国公司并不相同。都是从自己政府那里获 东印度公司位于英国总部的大楼 得贸易独占权而且拥有军队(包括舰队),在殖民地建立政府机构,对殖民地进行残暴的政治统治、经济掠夺以至于贩卖奴隶、毒品的军政经合一的殖民机构。它们产生和存在于16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对各 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 16世纪末17世纪初,先后有葡、英、荷、丹、法等国在东半球的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亚等地成立东印度公司。至于为什么都取名“东印度公司”,这和哥伦布错把美洲当作印度并以讹传讹有关。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今天中美洲的西印度群岛,错把它当作印度,把当地土人当作印度人(今天仍把美洲原住民称为印第安人,在英文里与印度人是同一个单词)。以后人们发现错了(哥伦布本人至死不承认自己错了),但仍然将错就错,把真正的印度(甚至印度尼西亚等一些东南亚国家)叫做“东印度”,把美洲加勒比海的岛屿叫做“西印度”,上述这些殖民公司的名称就由此而来。 荷、英、法为什么都在东半球设立东印度公司,这是因为17——18世纪,这三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殖民国家(还有西班牙,不过它主要在西半球扩张),它们在东半球的争夺尤其激烈,争相成立东印度公司是它们之间争夺的重要表现和手段。最后,英国取得胜利,英国东印度公司也最有名。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逐步完成,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已成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这种特权公司已不适应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要求,18世纪中期,先后被各国政府解散








周朝文DMU


17世纪,荷、英、法在印度展开了争夺殖民优势的斗争。英国1600年创立的东印度公司,荷兰1602年创立的东印度公司,法国1664年创立的东印度公司,是这些国家侵略印度的主要工具。英国殖民者在苏拉特以及马德拉斯、孟买、加尔各答设立商馆。法国在印度的殖民活动中心是本地治里市。

18世纪中期以后,英、法在印度的争夺加烈。在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期间,英、法的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发生了战争。战争初期,法国人占领了英国的许多据点。

7年战争爆发后,英、法争夺印度更趋激烈,1756年,孟加拉那瓦布西拉吉·多拉出兵,收复了加尔各答等地。东印度公司派罗伯特·克莱武于1757年1月重占加尔各答。3月,克莱武攻占法国在孟加拉的据点昌德纳果尔。法国便与多拉结盟,共同对付英国。1757年6月23日,双方在加尔各答以北30余里的普拉西村大战。

克莱武事先以同意孟加拉军的将领米尔·伽法取得孟加拉那瓦布的宝座为诱饵,将他买通。战斗进行中,伽法按兵不动。

结果,克莱武只有800名英军和2000多名雇佣军,却打败了约7万名孟加拉军队和一支前来支援的法军。伽法当上了孟加拉那瓦布,克莱武则当上了东印度公司驻孟加拉的省督。普拉西战役标志印度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根据1763年巴黎和约,法国在印度只能保留本地治里等5座不设防城市以通商。


海洋中的双鱼00


这是因为自人类开启大航海时代之后,英国作为后起之秀。也随其他欧洲国家踏上了殖民扩张的步伐,开始不断在世界上寻找殖民地。把殖民地作为本国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以及掠夺工业原材料的基地。这就要求殖民地要有,庞大的人口以及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适宜的气候,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条件印度都具备,肥沃的恒河平原滋养了印度大量的人口,印度的气候可以使他的农作物一年可以收获三季,同时印度半岛的自然资源也是十分丰富的,再加上印度国内长期混战,始终形成不了一个统一的国家,这就为英国去征服印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在英国殖民入侵下,各个土邦被各个击破,不断被蚕食和鲸吞。最终整个印度被英国殖民。




鹤诛


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

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西班牙为了进行香料贸易,率先开启远洋航行。

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1492年,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到达印度。

因印度地理位置优越,土地幅员辽阔,

一直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相继争夺的地方。

随着英国打败西班牙、荷兰,

成为海上霸主后的迅速崛起,

英国急需一块利于世界贸易的殖民地,

印度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乐幼思能量驿站


种鸦片


南山湘鄂


在哪里建立殖民地,其实就跟建房子差不多,看那个地方能建,建起来有多大的价值。英国之所以在印度建立殖民地,是因为印度当时分裂成好几个国家,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容易占领。其次,印度也是物资丰富的国家,棉花,鸦片,香料等可以大量种植。当然了,从战略地位来讲,也是占领亚洲的桥头堡,是征服中国的重要战略前沿。鸦片战争时候,英国的船只就是在印度维修和补给的。


历史直达


首先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与印度的地理位置的联系是分不开的。在恒河的哺育下,印度有充足的条件发展农业,故其农业文明非常丰富、农业技术也非常发达。但对英国来说,当时国内注重工业的发展,所以其急需一个农业体系非常成熟的殖民地为其提供充足的物资原料,印度显然很符合这一要求。

其次,印度由于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种族来源等不同,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虽然其当时的国土面积也非常大,但始终没有一个人能改变这一现状。长期的分裂也就造成其民族的凝聚力下降,这就大大方便了英国的统治,其无需花费过高的成本代价去镇压持续不断的国家独立运动。

最后,印度长期实行的是种姓制度,这一制度将人明确地划分为三六九等,对于那些处于最底层的人来说,他们根本没有翻身的机会,即便是现在的印度,这种制度依旧深深根植于人们心中,这也极大地遏制了下层百姓愤而反抗的意识,对他们来说,不管处于谁的统治下,都无法使自己出人头地,只能将自己的命运寄托于下一辈子。在这种现状下,英国治理和统治任何一个地方显然都没有统治印度来得轻松。


看历史英雄


一、南亚次大陆的分裂状态给殖民创造了机会。

十八、十九世纪的印度处于分裂状态,莫卧尔王朝正在衰落,即便是在莫卧尔王朝最鼎盛的时期,也没能统一印度,当然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王朝统一过现在印度的疆域,尤其是中南部,印度也一直没有一个占主体地位的民族。分裂状态为西方殖民者提供了机会,葡萄牙、英国、法国相继在印度南部建立殖民地,而毫无触及强大的莫卧尔王朝的利益,可以毫无夸张的说,没有英国殖民者就没有统一的印度,印度的统一来自于殖民者。

相比之下,当时的中国处于清王朝的统治之下,经过清代几位帝王的励精图治,进入十八世纪,清王朝的疆域空前辽阔,虽然从嘉庆帝开始清王朝实际上在走下坡路,但是清王朝在全国建立并维持了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制,保证了国土的统一,欧洲人曾经数度企图在中国建立殖民地,早在十七世纪,西班牙人、荷兰就曾相继占领台湾,俄国人侵入黑龙江,但都被中国政府驱逐,这使得欧洲殖民者始终不敢对中国有多少妄想,直到鸦片战争。可以说强大的中央政权的存在迟滞了欧洲殖民者侵略的步伐。

二、印度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其更容易受到新崛起的欧洲的影响。

欧洲人很早就知道了印度的位置,早在古希腊时代,亚历山大就曾经入侵过印度,历史上与欧洲相临的波斯也曾多次侵入印度,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南亚次大陆与阿拉伯的疆土相临,印度通过阿拉伯中间商与欧洲保持着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上的联系。进入奥斯曼帝国时代,奥斯曼土耳其截断了印度与欧洲的贸易。与此同时欧洲的航海家开始了大航海时代,通往印度的新航线被发现,印度与欧洲第一次实现了直接联系,欧洲殖民者通过坚船利炮相继在印度建立新的殖民地。经过一番较量,英国最终战胜了其它欧洲殖民者独占了印度(少数地区除外)。

虽然中国历史上通过多条丝绸之路与欧洲保持着经贸文化的交流,但双方远隔万里,交流非常不便。欧洲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马可波罗游记》让欧洲开拓了眼界,并引导不少欧洲传教士与商人来到中国,但是双方的交流仍然非常有限。直到十六七世纪,随着新航线的开辟和亚洲殖民地的建立,欧洲人与中国的交流才变得顺畅,欧洲也才对中国有了更多的了解。

三、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建立有着复杂的成因。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虽然列强不断侵扰,但同时中国的内部也在发生着变化。一方面欧洲列强初来乍到,地位不巩固,而且多方竞争给中国留下的机会;另一方面,中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近代革命运动,从农民起义到革命起义,清王朝在内忧外患中耗尽了自己的阳寿,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