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通常是藍領有加班費,而白領沒有?


為什麼通常是藍領有加班費,而白領沒有?

HR的一種職業病就是會關注各種招聘信息:阿里程序員、酒店服務員、工廠普工,關注其招聘要求、工作條件、薪資福利。

最近有一個現象引起我的注意,那就是我發現工廠的招聘信息往往寫的非常具體,底薪範圍、工作時長、各項福利等等,尤其是通常還會寫清楚加班費是怎麼計算的,而這點招聘網站上的白領崗位通常是沒有的。

當然這種現象並不是最近才出現的,只是我剛注意到罷了。

按道理說,相比藍領,白領的受教育程度更高,平均薪資更高,也更懂得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為什麼結果反而是藍領通常有加班費,而白領沒有呢?

跟在工廠做過的朋友和一些HR同行討論過這個問題。

我看到最多的一種說法是:因為白領的產出不好量化,而工人的產出方便量化;

藍領的工作特點是體力工作為主,工作成果容易量化,好衡量;

白領則正相反,“知識工作者”其工作的努力程度、工作成果的質量往往很難評價;

這種說法貌似有道理。

但只要我們擴大一下視野就會發現:

是否有加班費,顯然只有國家之間的差異,而沒有工種之間的區別。

跟在一些歐洲工作的朋友聊過這個話題,發現大家的共識是:“8小時工作制才是正常的,除了工作還得有生活,如果有加班則必然有加班費”。

比如法國人,早在2000年的時候,每週的工作時長就已經由39小時減至了35小時。也就是說,他們一週最多工作35小時,每個工作日只需上班7小時,如果公司要求員工在下班時間額外工作,就要支付高額加班費。公司需要給一週工作35至43個小時之間的員工,加工資10%的加班費;一週工作超過44個小時的,需要付工資50%的加班費。

加班有加班費或者不加班這一歐美職場“理所當然”的共識,為什麼在我們國內卻十分罕見(除了外企國企)?

為什麼通常是藍領有加班費,而白領沒有?

按重要性排序,我把目前想到的幾個原因總結了下:

1.市場供需的結構失衡;

這是我認為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目前中國勞動力市場有兩個特點:一是老齡化加速,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二是高校畢業生規模持續增長。

雖然我國總勞動人口自2012年就開始下降了,但高考錄取率這些年卻一直在提升;每年幾百萬應屆生進入勞動力市場。

為什麼通常是藍領有加班費,而白領沒有?

為什麼通常是藍領有加班費,而白領沒有?

這意味著什麼呢?

在製造業尚未大規模轉移海外的情況下,市場上的藍領年紀越來越大(因為年輕人越來越少了),而供給越來越少(還要面對服務業比如外賣行業的競爭),工廠想要招聘到足夠數量的工人,招聘要求就會降低(年齡、性別、熟練度等),而待遇需要更好(薪資待遇、各項福利等),加班費自然是其中一項。

反過來呢,自本世紀初教育產業化以來,高校畢業生持續增長,這帶來了互聯網等行業的快速繁榮,也造成了大量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困難,尤其是當整體經濟的高速增長開始放緩時,這一現象就更為明顯。

為什麼國家今年要出臺政策擴大研究生招生和公務員招考,其實就是為了緩解因為疫情而放大了的大學生就業困難。

一個是供不應求,一個是供過於求,二者的待遇有所差別也是可想而知的,這是當前的市場環境決定的。

所以,就近幾年的國內就業市場來看,上個藍翔未必比讀個普通本科差。

2.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歐美國家的“8小時工作制”是怎麼來的呢?

八小時工作制最早由社會主義者羅伯特·歐文於1817年8月提出。他還發明瞭一個口號, “8小時勞動, 8小時休閒, 8個小時休息”。

百度百科上說:8小時工作制是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長期鬥爭的結果。資本主義早期,工人階級為爭取8小時工作制就開始進行罷工、示威活動。1866年9月在日內瓦召開的國際工人代表大會上,根據馬克思的倡議,首先提出“8小時工作制”的口號。十月革命勝利後,蘇維埃政權於1917年11月11日頒佈了《關於8小時工作制》的法令。第一次世界大戰後,8小時工作制被1919年10月國際勞工會議所承認。以後資本主義各國被迫陸續確認了8小時工作制。建國後,我國也實行這一制度。

但是實際上,工人們的多次罷工並沒有為工人們真正爭取到“8小時工作制”。

為什麼通常是藍領有加班費,而白領沒有?

真正開始施行8小時工作制的是美國福特公司。

1914年亨利·福特給員工實行8小時工作制(有觀點說:不是因為福特“發善心”,而是“經過精密計算的最優解,工人工作超過8小時精力就會下降,產量反而受影響”)。

福特執行8小時工作制之後,很長時間裡其它企業並沒有跟進,直到聯邦政府通過法案,要求各行業降低工作時間,1938年羅斯福總統通過《公平勞動標準法案(Fair Labor Standards Act)》要求全行業實行44小時工作制,到1940年終於確定為40小時工作制。

我們的情況不一樣,在中國,自1995年開始實行每週5天,每天8小時的工作制度,如今已經度過了整整25個年頭。

我們的《勞動法》也明確規定了加班需要支付加班費:平時加班,如晚上需要支付勞動者1.5倍工資,週末加班需支付勞動者雙倍工資,法定節假日需支付三倍工資。

但實際上呢?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去年初國內有一場關於996的全民大討論。

馬雲說“996是福報”。明明勞動法已經寫得很清楚了,而996是明顯違反勞動法的,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全民大討論?

因為執法部門態度曖昧。

這是去年人民日報的評論:

為什麼通常是藍領有加班費,而白領沒有?

作為官媒的代表,不討論996在法律層面的對錯,卻引導為價值觀的交鋒。

之所以如此曖昧,是因為從國家利益角度,考慮到我們目前的追趕姿態,批判996一定是對的,沒有任何爭議;但也要考慮不能因此讓企業束手束腳降低競爭力。嚴格禁止996,這很容易,但會不會快速增加企業成本、損害互聯網企業的競爭力?

再進一步想想,其他行業,比如工程、科研這些加班同樣很嚴重的行業也反對怎麼辦?

3.工會的缺位;

說到工會,這個詞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熟悉又陌生,我們(尤其是我們的長輩)好像都跟工會打過交道(發福利、牽紅線),但又不知道工會真正的作用是什麼。

我們的工會和國外好像完全不同。

去年大火的紀錄片《美國工廠》,講了一箇中國資本家智鬥美國工會和工人的故事。

如果從文化衝突的角度分析,很容易得出結論,美國人自由散漫,天生不適合需求吃苦耐勞的製造業。

這個分析當然有道理,卻不是問題的根源。

為什麼通常是藍領有加班費,而白領沒有?

對於勞動權益的高度關注,這才是中美工廠員工之間真正的差異。

中國人開的“美國工廠”,本質上遇到的不是文化衝突,而是勞工權益與資本利益的衝突,轉換成政治課本里的術語,就是剝削與反抗,就是剩餘價值該歸誰。

這個矛盾變成電影的核心事件:要不要工會。

美國的製造業實際上是被勞工權益打垮的。

影片中,工會問題專家給工廠分析工會帶來的最嚴重的問題,不是漲工資,也不是罷工,而是工廠不能直接僱傭工人,也不能直接管理工人,一切只能通過工會傳達。

為什麼通常是藍領有加班費,而白領沒有?

美國勞工運動高潮的五六十年代,也是美國製造業稱霸全球的時候,企業就算倒閉,工人們也很容易再找到工作,這正是工會有恃無恐的原因。

紀錄片裡講的美國現代工會權力的過度膨脹當然是有問題的,但這不代表為員工爭取合法權益也是錯的。

要知道,勞動法規定的權益只是底線。

歐美國家(雖然美國並不是高福利國家),大都有著完善的工會體制,有相當的話語權,會幫助員工處理勞資糾紛,也會關心員工的生活,為維護員工權益提供保障。

但我國的工會,功能大不一樣。

這有政策環境的因素,有權利意識的因素。但本質上,工會能否發揮作用,受勞動力供需結構、國家產業政策影響更大。

總之:勞動力供需市場的結構性失衡是根本原因,而員工無力集體博弈和執法機構態度曖昧,是有制度無保障的直接原因。

當然,也有人說(主要是老闆):

白領崗位本身工作成果就不好量化,一下班員工就準時離開,怎麼保證工作結果?會不會說明工作安排有問題,要麼是當天事情沒做完但不管了,要麼是工作安排不飽和提前就做完了,效率能有到保障嗎?

但實際上,這就是管理知識工作者的一大挑戰:

如何盡力改善工作安排,讓員工在8小時內完成儘可能多的工作;讓員工把精力集中在最有價值的事情上,而不是把工作時長當成最重要的衡量標準?

比如下班時忽然有個想法,就立刻拋出來,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地討論,或者十萬火急就要上線。

因為一旦有了加班費,加班就是最不划算的,加班工資都要乘係數,如果加班加得多,還不如索性多僱人。

為什麼通常是藍領有加班費,而白領沒有?

知識型工作者的絕大多數工作浪費(不管是8小時以內還是以外)其實都來自組織效率的低下。

我們國內企業家說創業困難,都是缺錢卻資源缺政策,但從來沒有像歐洲,“員工勞動力的供給時間”也是一種稀缺的資源。可能只有到20年後我們完全進入老齡化社會,再也無法“只考慮35以下人員”,就會不得不從管理中要效益而不是逼迫員工996。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那時候AI+機械化,已經讓大多數人類可以從工作中徹底脫離出來。

最後,說幾點可能是題外話:

1.白領工作只是面子好看,卻未必實惠:

很多人認為我們應該學習美國的高科技企業。實際上,美國今天的貧富分化問題,中產空心化問題,病因都在於製造業的衰落,因為金融業和高科技產業受惠的永遠只是一小部分人(少數的高級白領)。

以中國的人口來說,製造業的衰落對老百姓的影響更大,發展高端製造業是根本(多數的高級藍領)。

就個體來說,雖然高級白領的收入仍然遠超藍領,但藍領的平均收入已經追上或部分反超普通白領了。

更重要的是要看到:高級藍領白領化和低端白領藍領化的趨勢。

2.藍領工作在穩定性和保障性方面比白領稍弱;

尤其是服務業,其特點是與工作場所緊密相關,且往往是按小時計薪,這次疫情導致的歐美大面積失業就是典型表現。

最底層的藍領,即使有加班費,日子仍然過得艱難(普工同理,工廠可以壓低工資基數)。

3.不管是白領還是藍領,都要學會為自己發聲;

歐美勞動者的今天,並不只自然結果,也是鬥爭結果。

自己的利益只能自己維護,不能依賴其他人發善心。只要發聲了,就讓別人知道這裡有阻力。聲音大一點,就讓人知道這裡的阻力大一點,但如果無人發聲,改變就無從談起。

原創不易,求轉發,覺得好請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