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养中蜂为何难以长期维持强群?

王潮涛


土法养中蜂要想长期维持强群,要注意以下几点:(1)蜂箱要做大一点,因为是土法养蜂,无法加继箱扩大蜂巢,所以必须把蜂箱做大些,让蜂群在里面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提供一个比较合适的尺寸供参考:长70厘米,宽37厘米,高38厘米。(2)不过度取蜜,一年最多取两次,不取带子的蜜脾,尽量取颜色较深的老旧蜜脾。(3)每年清扫两次箱底,不让滋生巢虫,夏秋季节也可在箱内放置巢虫清木片。


太极峡蜂情


土养中蜂为何难以长期维持强群?

无论是土养中蜂还是活框养殖中蜂,长期维持强群都是难以实现的。这是中蜂的特点,也是中蜂的弱项。中蜂不能维持强群的因素很多,除了中蜂自身的特性限制外,更多原因是养殖方式。蜜蜂种类主要有中蜂、意大利蜂、东北黑蜂等。大家都知道,东北黑蜂与意蜂在养蜂过程中都需要不停地追花转场,这样就形成了蜂群连贯的产蜜链,蜂群所处的气候温度等环境基本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工蜂不断采集,后勤饲喂蜂不间断给蜂王和幼虫饲喂蜂乳,由于营养供给即时合理,迫使蜂王产卵,幼虫繁育不休,这是东北黑蜂与意蜂强盛的关健所在。

中蜂则宜于固定养殖,这就造成蜜源植物的单纯性。工蜂采集链时断时续,而且气候温度变化等因素。由于外界蜜源和温度的变化,蜂王产卵受到很大限制,这就是中蜂不能维持强群的原因。我们一般认为,标准蜂箱七至八脾的蜂群就是强群了。就这样的蜂群越冬之后也所剩三到四脾,越冬减员一半甚至更多。




百花土蜂


感谢提问:关于土养中蜂为何难以长期维持强群?采用土法饲养中蜂,在我国已有很长的历史了,是我国传统的养蜂方式,目前仍然还有很多蜂农使用此方法,有利也有弊,说土养中蜂不能长期维持强群,真的是这样吗?

土养中蜂的利与弊

土养中蜂的好处:投入养蜂本钱少,花费的养蜂精力也不多,采用土法养蜂的人,大部分都是兼职或者业余爱好,与主业互不冲突,土法饲养的中蜂,受到人为打扰较少,弱群扶强的速度相对快,群势发展比较稳定。

土养中蜂的坏处:检查蜂群比较麻烦,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对于蜂群自然分蜂,难以掌控,这也是许多人说土养中蜂难以维持强群的原因,割蜜对蜂群影响较大,蜂蜜产量也不高,不易更换蜂王。

土养中蜂为何难以长期维持强群

蜜蜂自然分蜂:在很多人看来,土养中蜂难以长期维持强群,是与蜜蜂产生自然分蜂有关,土养中蜂不好人为控制分蜂,强群遇上分蜂期,就会把强群分化为几群弱群,一年中蜜蜂有两次自然分蜂期,这是长期维持不了强群的原因。

养蜂人:在山娃看来,土养中蜂难以长期维持强群,原因不只是分蜂期,主要与养蜂人有关,虽然土养中蜂的历史悠久,但绝大多数的蜂农都属于业余养蜂,所以在管理上投入的精力不多,自然产生不了好的效益,甚至于对中蜂的习性都不是很了解,在山娃的家乡,有几位70多岁的老蜂农,虽然有几十年的养蜂经验,但是对蜜蜂习性并不是很了解。

蜜源:蜜蜂发展好与不好,与蜜源有着密切的关联,蜜蜂要长期维持强群,需要外界有丰富的蜜源做支撑,不说四季都有,起码一年当中至少有两次大蜜源。

蜂王:蜜蜂之所以会产生自然分蜂,与蜂王也有一定关系,蜂王不够优质,或者老化严重,维持不住强群,蜜蜂便会筑起自然王台,从而产生分蜂,破坏群势。


土养中蜂如何饲养强群

把土养中蜂发展为强群并不难,但要长期维持强群,还是可以做到的,需要多下点功夫,把几个方面做好。

首先是养蜂人,一定要了解中蜂的习性,熟悉掌握好土养中蜂的技能,不要总认为土养中蜂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其实投入的精力与收获是成正比的,为什么别人能够长期饲养强群,就是别人投入的精力肯定比你多,掌握的养蜂技能也比较全面。

采用人工育王,在分蜂期到来之前,进行人工换王,能够阻止蜜蜂起自然王台,蜂群就不会出现分蜂,强群也就不会被自然分割,在配合日常合理检查蜂群,根据不同的季节,做好蜜蜂病虫预防,冷要保温,热要通风,合理取蜜,才能保证蜜蜂长期维持强群。


总结:土养中蜂不能长期维持强群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原因不在蜜蜂,而且养蜂人的能力与付出,与蜜源也有一定关系,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土养中蜂的群势比现在强,与这些年减少的蜜源不无关系。


山娃养蜂


当“巢过梁、宽达肩、蜂近底”即可割蜜。巢过梁,是指巢脾超过中间十字架以下。宽达肩,是指超过十字架以下的所有巢脾两边,都粘连在蜂桶两壁。蜂近底,是指包裹蜂巢的蜂群接近蜂桶底部。这时蜜、巢、蜂与桶达到最佳群势,割蜜不会出现坠脾,因割蜜而破损的巢脾修复快,倒转蜂桶后造脾快。2•什么时间割蜜?油菜花中期至中秋节为止,这中间都可割蜜。油菜花中期,自然桶的中蜂繁殖旺盛,虫卵子脾连片,花粉大量涌进,蜂蜜反而不多,虽能割蜜,产量不高。此时正值分蜂期,从最后一次分蜂开始计算,二十天前后割蜜,产量最高。柑桔花,芝麻花等都在花期结束时割蜜。.中蜂3•箱内储蜜的判断“弹指问箱”,如何不开箱判断内部储蜜情况。在箱外用手指从上往下轻弹几下,声音沉闷是即蜜层,轻响是子脾层,空响则无。声音判断靠经验积累,时间长了就能掌握。“提箱试重”把箱用手轻轻抱一下,特别沉重,就是蜂蜜收获时候4•割蜜工具干艾叶一扎,菜刀,长窄刀,割脾刀,饭勺,瓷盆。5•如何割蜜?用刀把在箱外轻轻敲击,让其骚动。提前发个信号,会降低中蜂凶狠度。用艾叶烟对箱内吹几口,蜂群会扎进巢内大量吸蜜。蜜蜂遇到危险后,吸蜜飞逃,是遗传基因决定的。稍等一会,这时吸饱蜜的蜂就温顺多了。拿刀在蜂桶上盖四周用力一划,揭开上盖,满满的巢蜜就呈现在你面前。把蜂桶按巢脾方向与地面成九十度放平,在底部垫一厚木块,使蜂蜜这边低于另一头。艾烟驱蜂,瓷盆在桶口接好,用长刀沿桶内壁四周切到十字架为止。需要巢蜜的客户,拿割脾刀顺蜂路插进后,扭转90度,平稳地从这头划到另一头,小心取出整张巢蜜脾。只需液态蜜,就用饭勺直接挖到盆中。边挖边看,挖到粉脾即停。若蜜脾还在十字架以下,也只能挖到十字架为止,以防坠脾。边割边驱蜂,割完蜜后,蜂桶复原,箱外的蜜蜂自会爬进桶内。蜜蜂修复巢脾一夜,第二天,把蜂桶倒转,蜂儿又会从上往下做脾发展。结束后用水冲、土盖处理掉在地面的蜂蜜。

蜜蜂(Bee/Honey bee)在昆虫分类学上属于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蜜蜂总科、蜜蜂科昆虫的统称,是膜翅目重要的类群。

根据化石资料,蜜蜂在第三纪晚始新世地层中己大量发现,蜜蜂科的许多种类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就有对蜜蜂及其用途的记载。不少种类的产物或行为与医学(如蜂蜜、王浆、蜂毒)、农业(如作物传粉)、工业(如蜂蜡、蜂胶)有密切关系,它们被称为资源昆虫。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人工驯养用来酿蜜的意大利蜜蜂和东方蜜蜂[1] 。

蜜蜂属膜翅目、蜜蜂科。是一种会飞行的群居昆虫,它们被称为资源昆虫。体长8—20毫米,黄褐色或黑褐色,生有密毛;头与胸几乎同样宽;腰部较胸部、腹部纤细;触角膝状,复眼椭圆形,口器嚼吸式,后足为携粉足;两对膜质翅,前翅大,后翅小,前后翅以翅钩列连锁;腹部近椭圆形,体毛较胸部为少,腹末有螫针。蜜蜂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态。

蜜蜂是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三型蜂都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成蜂)4个发育阶段。蜜蜂的4个阶段在形态上均不相同。

卵:香蕉形,乳白色,卵膜略透明,稍细的一端是腹末,稍粗的一端是头。蜂王产下的卵,稍细的一端是巢房底部,稍粗的一端朝向巢房口。卵内的胚胎经过3天发育孵化幼虫。

幼虫:白色蠕虫状。起初呈C字形,随着虫体的长大,虫体伸直,头朝向巢房。在幼虫期由工蜂饲喂。受精卵孵化成的雌性幼虫,如果在前3日饲喂在蜂王浆里加有蜂蜜和花粉的幼 虫浆,它们就发育成工蜂。同样的雌性幼虫,如果在幼虫期被不间断地饲喂大量的蜂王浆,就将发育成蜂王。

工蜂幼虫成长到6日末,由工蜂将其巢房口封上蜡盖。封盖巢房内的幼虫吐丝作茧,然后化蛹。封盖的幼虫和蛹统称为封盖子,有大部分封盖子的巢脾叫做封盖子脾(蛹脾)。工蜂蛹的封盖略有突出,整个封盖子脾看起来比较平整。雄蜂蛹的封盖凸起,而且巢房较大,两者容易区别。工蜂幼虫在封盖后的 2日末化蛹。

蛹:蛹期主要是把内部器官加以改造和分化,形成成蜂的各种器官。逐渐呈现出头、胸、腹3部分,附肢也显露出来,颜色由乳白色逐步变深。发育成熟的蛹,脱下蛹壳,咬破巢房封盖,羽化为成蜂。

成蜂:刚出房的蜜蜂外骨骼较软,体表的绒毛十分柔嫩,体色较浅。不久骨骼即硬化,四翅伸直,体内各种器官逐渐发育成熟。


勐海宋郭茶业


怎样才能让桶养中蜂达到旺群,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反过来想,反过来的意思就是为什么中蜂达不到旺群。其实相对来说土养的中蜂达到旺群是比较简单的,只要养殖的地方蜜源不是过少,基本上能够快速达到旺群,根据观察,土养的中蜂不是达不到旺群,而是达到旺群以后维持的时间不长,要么越分越小,要么最后逃群或者灭群,所以我们可以从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入手,找到解决的办法。

一、土养的中蜂为什么容易达到强群?

对于土养的中蜂来说,一般只要我们养殖,蜂群达到强群的条件就是一个,蜂王质量好,对于我们养殖的位置和蜂箱处理科学,这样蜂群一般几个月就会达到强群,但是往往达到强群以后就比较难以维持。为什么容易达到强群呢?主要是土养的中蜂管理上以一个蜂群为单位,我们是不用经常开箱检查的,而且土养中蜂大多是自生自灭形式,只要蜜源稍好,蜂群达到强群就比较快,主要还是养蜂人打扰比较少,蜜蜂充足,土养的养殖方式更加符合蜜蜂的野生习性。

二、为什么土养中蜂难以长期维持强群?

个人认为这才是土养中蜂的重点,那就是为什么难以维持强群。从个人养殖的经验来看,造成土养中蜂难以维持强群的原因主要有取蜜方法不科学、没有巢虫防治概念、从来不饲喂、从来不换王、没有培育适龄蜂的概念。

第一:取蜜不科学

对于活框养殖的取蜜我们都知道,虽然活框养殖可以过度取蜜,但是一般在取蜜后只要遇到恶劣天气或者接近蜜源枯竭时间,养蜂人都会通过饲喂来满足蜂群的日常营养需要。但是土养的很少这样取蜜,一般土养的就是选择一个时间取蜜,根据养蜂人的感觉,想取多少取多少。由于土养的蜜蜂很多子脾上也有蜂蜜,有的朋友在取蜜的时候把幼虫脾也去掉,导致幼虫大量死亡,一旦遇上恶劣气候,蜜蜂难以度过难关,最后被饿死。

第二:没有巢虫防治概念

这是土法养蜂最常见的现象,在小时候注意观察过,我们当地没有巢虫的说法,一般说棉虫,其实就是巢虫。我们当地养殖的中蜂很少有防治巢虫的,一般就是等巢虫自生自灭,所以在我们当地养殖蜜蜂,一般三年左右蜂群就灭亡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比较简单,因为巢虫滋生的时间一般在一年左右,因为新的蜂群中巢虫是不会滋生的,但是超过一年以后如果蜂群中还有较多的老旧蜂脾,巢虫必然泛滥,强群勉强坚持一年多,弱群一年都坚持不了,造成了大量的土养中蜂养殖失败。

第三:从来不饲喂

对于土养的蜜蜂来说,饲喂比较困难是一个问题,养蜂人从来没有饲喂概念也是一个问题,虽然听起来是纯天然的蜂蜜,没有饲喂过,但是在过去那么多年蜜蜂的发展中,没有经过饲喂蜂蜜的产量一直上不去,应该说蜂蜜的产量提升除了活框养殖出现外,科学的饲喂也是一个关键。在这里我们不否认有部分蜂蜜因为饲喂出现质量问题,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就算蜂蜜质量高,其产量也远远高出了过去的养殖方式。

第四:从来不换王

由于土法饲养的蜜蜂培育蜂王比较困难,对于单纯采用土法饲养的蜜蜂来说,蜂王几乎都是自生自灭,最后导致蜂场中产生大量的老龄蜂王,虽然说蜂王分走的时候是老王分走,但是有点养蜂经验的养蜂人都会把分蜂团收回来,实际上我们蜂场中老蜂王的数量并没有减少,导致蜂群中存在大量的老龄蜂王,带群能力差,产卵能力差,难以繁殖为强群。

第五:没有培育适龄蜂概念

这里我们说的适龄蜂一般包含两种,一种是适龄的采集蜂,一种是适龄的越冬蜂,这两种养殖方式在传统土养的蜂群中都是没有被采用的,导致了蜂群在该采蜜的时候夺取大蜜源能力差,在该越冬的时候适龄越冬蜂数量少,最后产蜜不高,越冬失败。

三、解决办法

其实找到了原因,想要解决就比较简单了,我们根据上面的原因来寻找解决办法。

第一:科学取蜜

怎么科学取蜜呢?可以采取一扫而光的取蜜方式的,但是必须根据取蜜后的气候条件进行喂养,该奖励的奖励,该辅助的辅助,保证蜂群不会因为取蜜而饥饿。

第二:坚持巢虫防治

土养的蜜蜂如何防治巢虫其实在过去就已经有了方法,小时候我们当地的老人也采用割脾的方式来对巢虫进行防治,但是并没有注意到老脾对蜂群的危害,所以在过去防治巢虫都是割掉多余的巢脾,其实仅仅是保持了蜂群的强群,如果我们在养殖的过程中割掉旧脾的同时,注意每年取蜜的时候分批取蜜,把蜂箱中的旧脾全部去除,然后定期打扫, 这样巢虫就无法危害蜂群了。

第三:科学饲喂

蜜蜂饲喂是一个科学的养殖方式,这不管是多权威的书籍或者机构都提倡的方法,不要因为消费者认为不行就不使用,否则我们养蜂的产量会很低,养殖也容易失败,只要我们养殖过程中注意蜂产品的质量把控即可,至于饲喂方法,土养的蜜蜂并非没有办法饲喂,不管采用蜂团底部饲喂或者蜂箱壁挂喂都是可以的。

第四:活框与土养结合

对于活框保持蜂王优质来说,比较困难的问题就是育王,那么我们如何让土养的蜜蜂保持蜂王优质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养殖几箱活框的蜜蜂,采用活框的蜜蜂来培育蜂王,在每年我们最后一次取蜜的时候换掉土养蜂群中的老王,这样蜂群中的蜂王就能够长期保持优质了,分蜂性会大大减弱,产蜜和产子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第五:坚持培育适龄蜂

对于适龄蜂的培育来说,活框养殖讲究可以控制蜂王产卵,但是土法饲养想要控制蜂王产卵是比较困难的,一般培育适龄采集蜂是不需要控制蜂王产卵的,所以我们可以计划好大流蜜期时间,提前培育适龄采集蜂,对于越冬蜂来说,我们无法保证培育出来的越冬蜂都能够不参与哺育和采集工作,但是只要我们在越冬前进行大量的饲喂,让蜂王大量产卵,到了冬季的时候还是会有大量没有参与哺育的适龄蜂存在的,越冬能力自然提升


野外猎人小莫


中蜂是中华大地上的土生蜂种,比较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中蜂土养也有数千年的历史,但依然野性十足,依然爱分蜂、爱飞逃、难于长期维持强群。土养中蜂难于长期维持强群,蜂语语认为,主要是下面五种原因。

土养中蜂为何难以长期维持强群?

一、土养中蜂没有有效控制分蜂热

土养中蜂最大的优点就是管理少、用工少,最大的弱点就是管理麻烦,很难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管理,甚至根本就没有管理。在外界温度适宜、蜜源丰富的季节,拥有一定群势的蜂群很快就能发展为强群,出于生存的本能、繁衍的目的,工蜂便会筑造王台,发生自然分蜂,不加以人工干扰,任由分蜂,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自然分蜂,不管多强的群势,刹那芳华便土崩瓦解。因此,

土养中蜂野性难驯,如果对蜂群的自然分蜂不加控制,任由发展是不可能长期维持强群的。

二、土法取蜜无异于杀鸡取卵,有碍蜂群持续发展

有些土法取蜜,不管季节、气候,采取“一锅端”割蜜,无异于杀鸡取卵,严重阻碍蜂群的持续发展。大多数的土法取蜜,都是毁巢取蜜在繁殖期,中蜂王产卵按每天600粒计算,工蜂21天羽化,那么,一个蜂巢中就有卵、虫、蛹合计20天*600=12000只,全部羽化成蜂,相当于4脾足蜂。杀鸡取卵式取蜜后,20天内少了4脾工蜂羽化,新陈代谢的老蜂会不断死去,整个蜂群的蜜蜂数量呈锐减趋势。虽然土养中蜂一年只取蜜1-2次,对蜜蜂来说,每次都是灭顶之灾,一旦有个风吹草动,生存都成问题,更别说长期保持强群了。

三、土养中蜂,蜂王缺乏更新

什么样的蜂王就带领什么样的蜂群,新蜂王产卵力强、能维持强群、不易产生分蜂热 ,而老蜂王产卵逐渐减少,只要蜂群得到一定的发展,就会遭到工蜂嫌弃,只能另立门户、重建家园。当新家一旦繁荣,产卵越来越少的老蜂王又得抛家舍业、重开礓土。如此循环,总是新桃换旧符,所有蜂王都难逃此却,所有蜂群也难免此难。长此以往,不更换蜂王的土养中蜂,是不可能长期维持强群的。

四、蜂群定地养殖的消长规律

土养中蜂,一般采取定地养殖,定地养殖的蜂群,会随着气候环境和蜜源状况的变化,而呈现周期性的消长规律。外界温度适宜、蜜源植物丰富的季节,往往蜂群就强盛。反之,高温或低温、蜜源缺乏的季节,蜂群就会逐渐变弱。定地养殖的蜂群,不可能一年四季都风调雨顺、蜜源不断,土养中蜂不能长期维持强群,也在情理之中。

五、土养中蜂缺乏科学管理

相对于活框养殖来说,土养中蜂缺乏科学管理,没有计划和目的、听之任之,这样发展起来的强群,是很难维持长久的。

1.自然繁殖的蜂群,往往在蜜源之物开花流蜜时,蜂群还没有发展起来,浪费大量的资源,等到蜂群发展起来了,流蜜期已经过了,反而大量增加饲料消耗,严重阻碍蜂群持续发展。这样的蜂群,一旦进入蜜源匮乏的度夏期,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强群,眨眼间,就不复存在了。

2.越冬前,蜂王的产卵量会随着温度越来越低,变得越来越少,不加以管理和控制,任由发展,好不容易培育起来的越冬蜂就会越来越少 ,对于越冬期短的地方来说,造成的后果也许不算太严重,但如果对越冬期长的地方来说,这样的蜂群,看起来很庞大,但真正的越冬蜂数量非常少,即使能够顺利越冬,蜂量也所剩无几了。

总结:土养中蜂野性难驯,如果对蜂群的自然分蜂不加控制,任由发展是不可能长期维持强群的。土法取蜜,不管季节、气候,采取“一锅端”割蜜,无异于杀鸡取卵,严重阻碍蜂群的持续发展。不更换蜂王的土养中蜂,是不可能长期维持强群的。土养中蜂,一般采取定地养殖,定地养殖的蜂群,会随着气候环境和蜜源状况的变化,而呈现周期性的消长规律。相对于活框养殖来说,土养中蜂缺乏科学管理,没有计划和目的、听之任之,这样发展起来的强群,是很难维持长久的。


蜂语语


怎样才能让桶养中蜂达到旺群,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反过来想,反过来的意思就是为什么中蜂达不到旺群。其实相对来说土养的中蜂达到旺群是比较简单的,只要养殖的地方蜜源不是过少,基本上能够快速达到旺群,根据观察,土养的中蜂不是达不到旺群,而是达到旺群以后维持的时间不长,要么越分越小,要么最后逃群或者灭群,所以我们可以从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入手,找到解决的办法。

一、土养的中蜂为什么容易达到强群?

对于土养的中蜂来说,一般只要我们养殖,蜂群达到强群的条件就是一个,蜂王质量好,对于我们养殖的位置和蜂箱处理科学,这样蜂群一般几个月就会达到强群,但是往往达到强群以后就比较难以维持。为什么容易达到强群呢?主要是土养的中蜂管理上以一个蜂群为单位,我们是不用经常开箱检查的,而且土养中蜂大多是自生自灭形式,只要蜜源稍好,蜂群达到强群就比较快,主要还是养蜂人打扰比较少,蜜蜂充足,土养的养殖方式更加符合蜜蜂的野生习性。

二、为什么土养中蜂难以长期维持强群?

个人认为这才是土养中蜂的重点,那就是为什么难以维持强群。从个人养殖的经验来看,造成土养中蜂难以维持强群的原因主要有取蜜方法不科学、没有巢虫防治概念、从来不饲喂、从来不换王、没有培育适龄蜂的概念。

第一:取蜜不科学

对于活框养殖的取蜜我们都知道,虽然活框养殖可以过度取蜜,但是一般在取蜜后只要遇到恶劣天气或者接近蜜源枯竭时间,养蜂人都会通过饲喂来满足蜂群的日常营养需要。但是土养的很少这样取蜜,一般土养的就是选择一个时间取蜜,根据养蜂人的感觉,想取多少取多少。由于土养的蜜蜂很多子脾上也有蜂蜜,有的朋友在取蜜的时候把幼虫脾也去掉,导致幼虫大量死亡,一旦遇上恶劣气候,蜜蜂难以度过难关,最后被饿死。

第二:没有巢虫防治概念

这是土法养蜂最常见的现象,在小时候注意观察过,我们当地没有巢虫的说法,一般说棉虫,其实就是巢虫。我们当地养殖的中蜂很少有防治巢虫的,一般就是等巢虫自生自灭,所以在我们当地养殖蜜蜂,一般三年左右蜂群就灭亡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比较简单,因为巢虫滋生的时间一般在一年左右,因为新的蜂群中巢虫是不会滋生的,但是超过一年以后如果蜂群中还有较多的老旧蜂脾,巢虫必然泛滥,强群勉强坚持一年多,弱群一年都坚持不了,造成了大量的土养中蜂养殖失败。

第三:从来不饲喂

对于土养的蜜蜂来说,饲喂比较困难是一个问题,养蜂人从来没有饲喂概念也是一个问题,虽然听起来是纯天然的蜂蜜,没有饲喂过,但是在过去那么多年蜜蜂的发展中,没有经过饲喂蜂蜜的产量一直上不去,应该说蜂蜜的产量提升除了活框养殖出现外,科学的饲喂也是一个关键。在这里我们不否认有部分蜂蜜因为饲喂出现质量问题,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就算蜂蜜质量高,其产量也远远高出了过去的养殖方式。

第四:从来不换王

由于土法饲养的蜜蜂培育蜂王比较困难,对于单纯采用土法饲养的蜜蜂来说,蜂王几乎都是自生自灭,最后导致蜂场中产生大量的老龄蜂王,虽然说蜂王分走的时候是老王分走,但是有点养蜂经验的养蜂人都会把分蜂团收回来,实际上我们蜂场中老蜂王的数量并没有减少,导致蜂群中存在大量的老龄蜂王,带群能力差,产卵能力差,难以繁殖为强群。

第五:没有培育适龄蜂概念

这里我们说的适龄蜂一般包含两种,一种是适龄的采集蜂,一种是适龄的越冬蜂,这两种养殖方式在传统土养的蜂群中都是没有被采用的,导致了蜂群在该采蜜的时候夺取大蜜源能力差,在该越冬的时候适龄越冬蜂数量少,最后产蜜不高,越冬失败。

三、解决办法

其实找到了原因,想要解决就比较简单了,我们根据上面的原因来寻找解决办法。

第一:科学取蜜

怎么科学取蜜呢?可以采取一扫而光的取蜜方式的,但是必须根据取蜜后的气候条件进行喂养,该奖励的奖励,该辅助的辅助,保证蜂群不会因为取蜜而饥饿。

第二:坚持巢虫防治

土养的蜜蜂如何防治巢虫其实在过去就已经有了方法,小时候我们当地的老人也采用割脾的方式来对巢虫进行防治,但是并没有注意到老脾对蜂群的危害,所以在过去防治巢虫都是割掉多余的巢脾,其实仅仅是保持了蜂群的强群,如果我们在养殖的过程中割掉旧脾的同时,注意每年取蜜的时候分批取蜜,把蜂箱中的旧脾全部去除,然后定期打扫, 这样巢虫就无法危害蜂群了。

第三:科学饲喂

蜜蜂饲喂是一个科学的养殖方式,这不管是多权威的书籍或者机构都提倡的方法,不要因为消费者认为不行就不使用,否则我们养蜂的产量会很低,养殖也容易失败,只要我们养殖过程中注意蜂产品的质量把控即可,至于饲喂方法,土养的蜜蜂并非没有办法饲喂,不管采用蜂团底部饲喂或者蜂箱壁挂喂都是可以的。

第四:活框与土养结合

对于活框保持蜂王优质来说,比较困难的问题就是育王,那么我们如何让土养的蜜蜂保持蜂王优质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养殖几箱活框的蜜蜂,采用活框的蜜蜂来培育蜂王,在每年我们最后一次取蜜的时候换掉土养蜂群中的老王,这样蜂群中的蜂王就能够长期保持优质了,分蜂性会大大减弱,产蜜和产子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第五:坚持培育适龄蜂

对于适龄蜂的培育来说,活框养殖讲究可以控制蜂王产卵,但是土法饲养想要控制蜂王产卵是比较困难的,一般培育适龄采集蜂是不需要控制蜂王产卵的,所以我们可以计划好大流蜜期时间,提前培育适龄采集蜂,对于越冬蜂来说,我们无法保证培育出来的越冬蜂都能够不参与哺育和采集工作,但是只要我们在越冬前进行大量的饲喂,让蜂王大量产卵,到了冬季的时候还是会有大量没有参与哺育的适龄蜂存在的,越冬能力自然提升!


我是张二哥


为什么土养中蜂难以长期维持强群?

个人认为这才是土养中蜂的重点,那就是为什么难以维持强群。从个人养殖的经验来看,造成土养中蜂难以维持强群的原因主要有取蜜方法不科学、没有巢虫防治概念、从来不饲喂、从来不换王、没有培育适龄蜂的概念。

第一:取蜜不科学

对于活框养殖的取蜜我们都知道,虽然活框养殖可以过度取蜜,但是一般在取蜜后只要遇到恶劣天气或者接近蜜源枯竭时间,养蜂人都会通过饲喂来满足蜂群的日常营养需要。但是土养的很少这样取蜜,一般土养的就是选择一个时间取蜜,根据养蜂人的感觉,想取多少取多少。由于土养的蜜蜂很多子脾上也有蜂蜜,有的朋友在取蜜的时候把幼虫脾也去掉,导致幼虫大量死亡,一旦遇上恶劣气候,蜜蜂难以度过难关,最后被饿死。

第二:没有巢虫防治概念

这是土法养蜂最常见的现象,在小时候注意观察过,我们当地没有巢虫的说法,一般说棉虫,其实就是巢虫。我们当地养殖的中蜂很少有防治巢虫的,一般就是等巢虫自生自灭,所以在我们当地养殖蜜蜂,一般三年左右蜂群就灭亡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比较简单,因为巢虫滋生的时间一般在一年左右,因为新的蜂群中巢虫是不会滋生的,但是超过一年以后如果蜂群中还有较多的老旧蜂脾,巢虫必然泛滥,强群勉强坚持一年多,弱群一年都坚持不了,造成了大量的土养中蜂养殖失败。

第三:从来不饲喂

对于土养的蜜蜂来说,饲喂比较困难是一个问题,养蜂人从来没有饲喂概念也是一个问题,虽然听起来是纯天然的蜂蜜,没有饲喂过,但是在过去那么多年蜜蜂的发展中,没有经过饲喂蜂蜜的产量一直上不去,应该说蜂蜜的产量提升除了活框养殖出现外,科学的饲喂也是一个关键。在这里我们不否认有部分蜂蜜因为饲喂出现质量问题,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就算蜂蜜质量高,其产量也远远高出了过去的养殖方式。

第四:从来不换王

由于土法饲养的蜜蜂培育蜂王比较困难,对于单纯采用土法饲养的蜜蜂来说,蜂王几乎都是自生自灭,最后导致蜂场中产生大量的老龄蜂王,虽然说蜂王分走的时候是老王分走,但是有点养蜂经验的养蜂人都会把分蜂团收回来,实际上我们蜂场中老蜂王的数量并没有减少,导致蜂群中存在大量的老龄蜂王,带群能力差,产卵能力差,难以繁殖为强群。

第五:没有培育适龄蜂概念

这里我们说的适龄蜂一般包含两种,一种是适龄的采集蜂,一种是适龄的越冬蜂,这两种养殖方式在传统土养的蜂群中都是没有被采用的,导致了蜂群在该采蜜的时候夺取大蜜源能力差,在该越冬的时候适龄越冬蜂数量少,最后产蜜不高,越冬失败。

三、解决办法

其实找到了原因,想要解决就比较简单了,我们根据上面的原因来寻找解决办法。

第一:科学取蜜

怎么科学取蜜呢?可以采取一扫而光的取蜜方式的,但是必须根据取蜜后的气候条件进行喂养,该奖励的奖励,该辅助的辅助,保证蜂群不会因为取蜜而饥饿。

第二:坚持巢虫防治

土养的蜜蜂如何防治巢虫其实在过去就已经有了方法,小时候我们当地的老人也采用割脾的方式来对巢虫进行防治,但是并没有注意到老脾对蜂群的危害,所以在过去防治巢虫都是割掉多余的巢脾,其实仅仅是保持了蜂群的强群,如果我们在养殖的过程中割掉旧脾的同时,注意每年取蜜的时候分批取蜜,把蜂箱中的旧脾全部去除,然后定期打扫, 这样巢虫就无法危害蜂群了。

第三:科学饲喂

蜜蜂饲喂是一个科学的养殖方式,这不管是多权威的书籍或者机构都提倡的方法,不要因为消费者认为不行就不使用,否则我们养蜂的产量会很低,养殖也容易失败,只要我们养殖过程中注意蜂产品的质量把控即可,至于饲喂方法,土养的蜜蜂并非没有办法饲喂,不管采用蜂团底部饲喂或者蜂箱壁挂喂都是可以的。

第四:活框与土养结合

对于活框保持蜂王优质来说,比较困难的问题就是育王,那么我们如何让土养的蜜蜂保持蜂王优质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养殖几箱活框的蜜蜂,采用活框的蜜蜂来培育蜂王,在每年我们最后一次取蜜的时候换掉土养蜂群中的老王,这样蜂群中的蜂王就能够长期保持优质了,分蜂性会大大减弱,产蜜和产子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第五:坚持培育适龄蜂

对于适龄蜂的培育来说,活框养殖讲究可以控制蜂王产卵,但是土法饲养想要控制蜂王产卵是比较困难的,一般培育适龄采集蜂是不需要控制蜂王产卵的,所以我们可以计划好大流蜜期时间,提前培育适龄采集蜂,对于越冬蜂来说,我们无法保证培育出来的越冬蜂都能够不参与哺育和采集工作,但是只要我们在越冬前进行大量的饲喂,让蜂王大量产卵,到了冬季的时候还是会有大量没有参与哺育的适龄蜂存在的,越冬能力自然提升。


青松垂钓S


怎样才能让桶养中蜂达到旺群,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反过来想,反过来的意思就是为什么中蜂达不到旺群。其实相对来说土养的中蜂达到旺群是比较简单的,只要养殖的地方蜜源不是过少,基本上能够快速达到旺群,根据观察,土养的中蜂不是达不到旺群,而是达到旺群以后维持的时间不长,要么越分越小,要么最后逃群或者灭群,所以我们可以从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入手,找到解决的办法。

一、土养的中蜂为什么容易达到强群?

对于土养的中蜂来说,一般只要我们养殖,蜂群达到强群的条件就是一个,蜂王质量好,对于我们养殖的位置和蜂箱处理科学,这样蜂群一般几个月就会达到强群,但是往往达到强群以后就比较难以维持。为什么容易达到强群呢?主要是土养的中蜂管理上以一个蜂群为单位,我们是不用经常开箱检查的,而且土养中蜂大多是自生自灭形式,只要蜜源稍好,蜂群达到强群就比较快,主要还是养蜂人打扰比较少,蜜蜂充足,土养的养殖方式更加符合蜜蜂的野生习性。

二、为什么土养中蜂难以长期维持强群?

个人认为这才是土养中蜂的重点,那就是为什么难以维持强群。从个人养殖的经验来看,造成土养中蜂难以维持强群的原因主要有取蜜方法不科学、没有巢虫防治概念、从来不饲喂、从来不换王、没有培育适龄蜂的概念。

第一:取蜜不科学

对于活框养殖的取蜜我们都知道,虽然活框养殖可以过度取蜜,但是一般在取蜜后只要遇到恶劣天气或者接近蜜源枯竭时间,养蜂人都会通过饲喂来满足蜂群的日常营养需要。但是土养的很少这样取蜜,一般土养的就是选择一个时间取蜜,根据养蜂人的感觉,想取多少取多少。由于土养的蜜蜂很多子脾上也有蜂蜜,有的朋友在取蜜的时候把幼虫脾也去掉,导致幼虫大量死亡,一旦遇上恶劣气候,蜜蜂难以度过难关,最后被饿死。

第二:没有巢虫防治概念

这是土法养蜂最常见的现象,在小时候注意观察过,我们当地没有巢虫的说法,一般说棉虫,其实就是巢虫。我们当地养殖的中蜂很少有防治巢虫的,一般就是等巢虫自生自灭,所以在我们当地养殖蜜蜂,一般三年左右蜂群就灭亡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比较简单,因为巢虫滋生的时间一般在一年左右,因为新的蜂群中巢虫是不会滋生的,但是超过一年以后如果蜂群中还有较多的老旧蜂脾,巢虫必然泛滥,强群勉强坚持一年多,弱群一年都坚持不了,造成了大量的土养中蜂养殖失败。

第三:从来不饲喂

对于土养的蜜蜂来说,饲喂比较困难是一个问题,养蜂人从来没有饲喂概念也是一个问题,虽然听起来是纯天然的蜂蜜,没有饲喂过,但是在过去那么多年蜜蜂的发展中,没有经过饲喂蜂蜜的产量一直上不去,应该说蜂蜜的产量提升除了活框养殖出现外,科学的饲喂也是一个关键。在这里我们不否认有部分蜂蜜因为饲喂出现质量问题,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就算蜂蜜质量高,其产量也远远高出了过去的养殖方式。

第四:从来不换王

由于土法饲养的蜜蜂培育蜂王比较困难,对于单纯采用土法饲养的蜜蜂来说,蜂王几乎都是自生自灭,最后导致蜂场中产生大量的老龄蜂王,虽然说蜂王分走的时候是老王分走,但是有点养蜂经验的养蜂人都会把分蜂团收回来,实际上我们蜂场中老蜂王的数量并没有减少,导致蜂群中存在大量的老龄蜂王,带群能力差,产卵能力差,难以繁殖为强群。

第五:没有培育适龄蜂概念

这里我们说的适龄蜂一般包含两种,一种是适龄的采集蜂,一种是适龄的越冬蜂,这两种养殖方式在传统土养的蜂群中都是没有被采用的,导致了蜂群在该采蜜的时候夺取大蜜源能力差,在该越冬的时候适龄越冬蜂数量少,最后产蜜不高,越冬失败。

三、解决办法

其实找到了原因,想要解决就比较简单了,我们根据上面的原因来寻找解决办法。

第一:科学取蜜

怎么科学取蜜呢?可以采取一扫而光的取蜜方式的,但是必须根据取蜜后的气候条件进行喂养,该奖励的奖励,该辅助的辅助,保证蜂群不会因为取蜜而饥饿。

第二:坚持巢虫防治

土养的蜜蜂如何防治巢虫其实在过去就已经有了方法,小时候我们当地的老人也采用割脾的方式来对巢虫进行防治,但是并没有注意到老脾对蜂群的危害,所以在过去防治巢虫都是割掉多余的巢脾,其实仅仅是保持了蜂群的强群,如果我们在养殖的过程中割掉旧脾的同时,注意每年取蜜的时候分批取蜜,把蜂箱中的旧脾全部去除,然后定期打扫, 这样巢虫就无法危害蜂群了。

第三:科学饲喂

蜜蜂饲喂是一个科学的养殖方式,这不管是多权威的书籍或者机构都提倡的方法,不要因为消费者认为不行就不使用,否则我们养蜂的产量会很低,养殖也容易失败,只要我们养殖过程中注意蜂产品的质量把控即可,至于饲喂方法,土养的蜜蜂并非没有办法饲喂,不管采用蜂团底部饲喂或者蜂箱壁挂喂都是可以的。

第四:活框与土养结合

对于活框保持蜂王优质来说,比较困难的问题就是育王,那么我们如何让土养的蜜蜂保持蜂王优质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养殖几箱活框的蜜蜂,采用活框的蜜蜂来培育蜂王,在每年我们最后一次取蜜的时候换掉土养蜂群中的老王,这样蜂群中的蜂王就能够长期保持优质了,分蜂性会大大减弱,产蜜和产子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第五:坚持培育适龄蜂

对于适龄蜂的培育来说,活框养殖讲究可以控制蜂王产卵,但是土法饲养想要控制蜂王产卵是比较困难的,一般培育适龄采集蜂是不需要控制蜂王产卵的,所以我们可以计划好大流蜜期时间,提前培育适龄采集蜂,对于越冬蜂来说,我们无法保证培育出来的越冬蜂都能够不参与哺育和采集工作,但是只要我们在越冬前进行大量的饲喂,让蜂王大量产卵,到了冬季的时候还是会有大量没有参与哺育的适龄蜂存在的,越冬能力自然提升。


苦恼的乌鸦


土蜂也要引进外面的蜂王进行杂交改良,优选能维持大群的蜂王,长期不引进容易造成近亲繁殖,维持不了大群,按照西蜂管理方法,产量能增加一倍,中锋也可以小转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