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丨我勸你別活得太“乾淨”,該惡的時候惡,該拒絕就拒絕

心理學丨我勸你別活得太“乾淨”,該惡的時候惡,該拒絕就拒絕

我想你一定在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狀況,一個有一些聯繫,但不怎麼重要的人來到你的面前,非常殷切的想要你幫他做一些事情,但你聽了他的訴求之後內心十分拒絕。那這時候的你一般會怎麼選擇呢,是直接拒絕,還是勉強自己同意?

心理學丨我勸你別活得太“乾淨”,該惡的時候惡,該拒絕就拒絕

我一直都覺得真誠的做自己很重要。但現實中,我們真的能那麼坦誠麼?

"老師,現在馬上過年了,但我真的很煩,一點也不想回家。"

"嗯,是因為家裡逼婚麼。"

"那倒沒有,結婚這點家裡倒不著急。我現在在外面自己開公司嘛,效益慢慢起來了,家裡人也蠻支持我先以事業為重的。本來過年是挺開心的,但現在每次回家,不是這個親戚叫吃飯,就是那個親戚喊著聚一聚。一開始也沒想那麼多,誰喊都去了,可誰知聊著聊著、吃著吃著,就是變成了想麻煩我辦點事。有想讓自家孩子去我那上班的、有想我幫忙參考一下投資的,還有直接想讓我投資的。本來都是自家人,沒多想也都多少幫襯一下。誰知去年過年又是這樣。去又不想去,躲呢,人家就說看不起。搞得好像我在外面辛辛苦苦掙錢是為他們服務一樣。跟老婆抱怨兩句,老婆居然說我太無情無義了。現在這又要過年了,真是要把我愁死了。"

"嗯,朋友你提到了'不想去,不能躲',那為何不見你提到拒絕這個選項呢?"

"拒絕?那一個個都是長輩、都是直系親屬,連'不給面子'都用上了,我哪兒能拒絕呢。拒絕了以後還想不想安寧了,老師,你可別開玩笑了。"

"我並沒有想要開玩笑。我只是覺得,眼前的你面臨兩個選擇,一是違心的去,二是從心出發的拒絕。選擇違心的話,就必然讓自己難受,選擇聽從自己內心的想法,就需要承擔一些非議。選擇權始終在你的手裡。在這裡,我覺得為什麼你不能拒絕,只能違心的原因,應該稍微探討一下。"

心理學丨我勸你別活得太“乾淨”,該惡的時候惡,該拒絕就拒絕

如果類似的情況發生在你身上,你會怎麼選擇呢,是想去了去,不想去不去、壓根拒絕不去,還是選擇委屈委屈自己,在看似熱烈實則煎熬的酒局、茶局中,一邊表面賠笑,一邊內心嘆氣?

我想選擇最後一種的可能性比較大吧。畢竟,也就如這位朋友所說的"那都是長輩",不去就要背上一口"不給面子"的黑鍋。

而相對於這些朋友,我可能就要被人說"不懂人情"、"冷血"、"不尊重長輩"、"不重視朋友了"。因為大概已經有快1年的時間,我連週末也都在家。平時如果有親戚、朋友邀約,除了必須要去的,我一律都以自己要做的事情為重。可就在剛剛,我給一位之前頻繁聯繫,後來慢慢沒什麼聯繫的朋友打了電話,但收穫到的並不是冷淡,而是"久別重逢"式的喜悅。

是的,我想你也知道,一些真正的朋友,是不可能因為一段時間的不聯繫,就把互相給淡忘了的。

心理學丨我勸你別活得太“乾淨”,該惡的時候惡,該拒絕就拒絕

為什麼在這裡牽扯到自己,一方面是想要傳遞出,保持適度的距離,其實能夠協助你分辨究竟誰會選擇理解你,進而長久的留在你的生活中;一方面是希望通過我的經歷,讓你看到,為了重要的事,與他人保持相對的距離,這未必會讓自己陷入非常尷尬的境地。

是的,尷尬的境地。剛剛故事裡的朋友,就是不希望、不想、害怕自己陷入"被親戚疏離"、"被家人誤解"的尷尬境地裡,所以才失去了說不、拒絕的勇氣。只能被動的煎熬,只能夾在自己真實想法與對方訴求之間,獨自生著悶氣。

我想,我的經歷,可能會帶來一些"即便在必要的時候說不,自己生活也不會真的變很差"這樣的可能。但想讓這份可能變成信念,甚至變成支撐你面對生活、面對非議、面對不被理解的力量,可能還需要有一些深入的思考。

心理學丨我勸你別活得太“乾淨”,該惡的時候惡,該拒絕就拒絕

為什麼我們會沒有勇氣說不呢

就像剛剛提到的,選擇權始終在我們自己的手裡,我們有權選擇拒絕、有權選擇交流達成共識,當然,也有權選擇被動違心的接受。

我覺得因為怕"陷入尷尬境地",然後只能選擇違心,這樣的說法有些不夠準確。畢竟生活中也確實有能夠說"不"的人,以及我們自己也有說的出"不"的時候。

這裡我們就一起來簡單梳理一下流程:

收到邀約——對邀約對象進行判斷——根據判斷選擇去——到達約定之地——就餐或閒談——對方講述真實訴求——對訴求進行判斷——感受到壓力——礙於壓力產生糾結——不知道該如何選擇——考慮到對方身份——考慮到可能產生的結果——壓力增加——被迫同意

這時候你也看到了,讓我們難以做出決定的,不是對方的身份、事件本身、我們不想出現的"尷尬境地",而是壓力的不斷增加。

這讓我想起來,曾經應朋友之約到某傳銷裡面去"學習"的經歷。課程中呢,他們也是不斷的用"你考慮好,別到時候做的決定讓家裡人知道後,認為你是'家族的罪人'"來給人施壓,讓人在面對不了壓力的時候,不自覺的屈服於壓力,進而聽他們的。

所以,這時候重要的是這樣幾個問題:

1、 哪些因素促使我們面對的壓力不斷增加(內外部因素);

2、 哪些因素使我們難以面對壓力(內部因素)。

心理學丨我勸你別活得太“乾淨”,該惡的時候惡,該拒絕就拒絕

促使壓力變大的原因

01融入社會

我想你肯定經歷過被孤獨感包圍的時候,並且當時的你,內心肯定也滿是恐懼與不安,想要儘快找一個突破口、想要儘快找一個人進入到自己的生命中,來協助自己面對這些。

是的,在自然與客觀面前單個的我們是非常渺小的,所以我們需要他人、需要大眾。而在大眾之上又形成了社會。

大眾與社會都是自帶力量的,而面對大眾我們總是弱勢的一方、無助的一方。

作為弱勢的一方,面對諸如"自家人要照顧自家人"、"要尊重老人"、"不照顧自己人就是自私"等社會觀念的時候,自然沒有那麼大的底氣去反抗、自然會因為這與內心的真實想法有牴觸,而產生巨大的壓力。

心理學丨我勸你別活得太“乾淨”,該惡的時候惡,該拒絕就拒絕

02一個完美的社會我

社會作為一個集體、一個整體,為了保證自己能夠順利運行,它需要它的每一部分都能夠達到它的標準、儘可能的按照它的規律運行。那麼,對於不能適應的、不符合標準的,就會將其淘汰掉。所以,社會是具備排他性的。

而為了保證生存、獲得安全感,我們會不自覺的想要融入社會。

這時候,大眾認同的一些觀念與規定、一些我們依賴的人的要求與期待,便成為了我們需要達到的標準。

就像孩子為了“不被父母拋棄”,便很在意父母對自己的看法,即便內心中並不是非常願意,也還是不自覺的活成了"好孩子"。慢慢的我們開始長大,也不自覺的為了"融入社會",在成長過程中演化出了一個社會和他人需要的"社會我"。這個“社會我”見人微笑、在長輩面前保持禮貌、在領導面前成熟穩重,可真正獨處的時候卻是另外的樣子。

我要生存,就需要成為一個"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家人眼中的好成員",要被親戚認同、要被他人接受,而並不是我們天生就能做到這一點,所以,大多數時候,我只能委屈自己順從他們。

這時候,他們的要求便對我造成了壓力,而同時維持一個好的"社會我"、一個乾淨的"我",這本身也是壓力。

心理學丨我勸你別活得太“乾淨”,該惡的時候惡,該拒絕就拒絕

03真正需要承擔的代價

"尷尬的境地",我想是很多人都想要避免的。畢竟,誰也不希望自己與親戚的關係越來越差、自己陷入道德的泥沼,任人批判。

於是,我們不自覺的認為"尷尬的境地"是需要避免出現的。而為了避免自己承擔這麼沉重的代價,自然也就只能屈從於他人或社會訴求了。

就像曾經聽朋友講的一個故事,一位60多歲的老父親,非逼著兒子給自己買老年車。兒子覺得父親上了年紀,就沒同意。可父親不樂意了,就到處說兒子不孝,然後弄的鄰里都來為老父親說情、都來說他的不是。最終實在受不了,就給老父親買了老年車。

我想你能明白為什麼兒子有擔憂,以及擔憂什麼。而好巧不巧的是,沒過多久老父親出了點小車禍。而這時候那些個來"教育"他的人,都閉了嘴。

在這個故事裡,"尷尬的境地"就是被很多人教育。為了避免它出現男主選擇了順從,結果卻需要承擔老父親出車禍的代價。

相對於前面的"尷尬境地",我覺得後者才是真正的代價。或者說,我們承擔"尷尬境地"這個代價,是為了避免車禍這個真正代價的出現、是在承擔"真正為父親著想"這個責任。

再換個角度,我們選擇拒絕一些不必要的應酬,然後才能有充分的時間與精力讓自己成長。如果為了避免"被人說自私"、"被人疏遠",而把大量的時間放在應酬上,那最終自己可能落得一個"好名聲",但可怕的是,最終也只是落得一個"好名聲"。

生活,不會因為你有一個"好名聲"而善待你。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一些朋友雖然口碑不錯,但總是得不到重用、生活質量始終下滑的原因吧。

那麼你看,不去承擔真正的代價,只顧著關注表象,那壓力增多,也是自然的狀況。

心理學丨我勸你別活得太“乾淨”,該惡的時候惡,該拒絕就拒絕

哪些因素使我們難以面對壓力

01乾淨

這裡的乾淨,並不是指長的乾淨或者衣著乾淨,而是指沒有任何缺點、沒有任何汙點、非常優秀、非常完美的人。

我想每個人都能理解這裡的邏輯,並且可能也都曾想過成為這種滿身是光的人。可人不可能沒有缺點只有優點。

所以,當我們想要去維持一個非常好的"社會我"、一個溫良純善完美乾淨的我時,我們就在排斥自己的缺點、在讓自己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而如果“我”只能乾淨,那有一些東西就面對不了了,不是麼。

心理學丨我勸你別活得太“乾淨”,該惡的時候惡,該拒絕就拒絕

02順從

從認知行為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每一次逃避、每一次不直面、每一次逃跑,其實都在變相的加重內心的恐懼、焦慮,加重正在面對的問題。而且逃的多了,就成了習慣,內心也形成了"出現這種情況我只能逃"的刻板印象,並且只要一聯想到正面對的東西或將要面對的東西,壓力就變的更多。

那麼,在我們礙於壓力一次次選擇順從的時候,我們下定決心做正確選擇的勇氣就會越來越少。

本來我們只是想避開一些東西,誰成想卻因為這種努力,而讓面對的問題越來越難以面對、越來越難以解決。

看樣子,我們只能只是“乾淨”的。

心理學丨我勸你別活得太“乾淨”,該惡的時候惡,該拒絕就拒絕

03對自身惡的排斥

雖然不能說剛剛那位朋友不給老父親買車,就一定能避免未來的事故。但他做了他能做的事情、承擔了該承擔的非議,即便意外發生了,至少內心裡不會產生"因為我的不堅持,才讓父親遭遇這些"這樣的想法。

那麼這時候當初的堅持,是對父親的忤逆、是自身的惡,但同時也是盡職盡責保護父親的努力。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並沒有看到"以惡為表現的善",所以不自覺的想要避免自己表現出"惡",進而產生自我壓抑。

說到這一點,也讓我想到了大學時代的一個故事。

那時候是下午從校外回學校,我坐在學校裡面三人一排的觀光校車上。左邊是一個男孩,右邊是一個樣貌出眾的女孩。

我承認,在當時我也想多看女孩兩眼,可我只是在用眼角悄悄的看。沒錯,我擔心被她看出來我在偷看、我擔心她認為我是一個低俗的人。但當我扭正了頭,卻發現我左邊的男孩一直側著頭,直直的看著女孩。

當時我的內心裡還在嘲笑他,"這麼明顯"。可現在想來,也許並不是他太過明顯,而是他的心中沒有惡意,單純的只有對美的欣賞,所以才能那麼直白的看著。

是的,我們對惡的壓抑、排斥、否定,其實就是在排斥自己,其實就是活的不夠坦然。而不坦然不是天生的,是我們為了保持完美的"社會我"而故意為之的。

故意,便等於我們在給自己施加壓力,而太多的故意也就使得壓力變得難以面對,不是麼?

心理學丨我勸你別活得太“乾淨”,該惡的時候惡,該拒絕就拒絕

現在你也看到了導致壓力越來越大、自己沒勇氣說不的原因,那也許你會有這樣一些想法:

1、 我不可能成為一個完美無缺的人,缺點是我的一部分,我需要接受這個"有缺點的自己";

2、 我的缺點,有時候也是我的優點,而只有當我的缺點存在,我的優點才會存在;

3、 有了我的缺點,我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4、 我本來就是一個完整的自己,所以也需要展現出一個完整的、全面的自己;

5、 可能我身上的一些缺點、稜角、弱勢,會不被人接受,但我自己需要接受它們;

6、 在需要展現惡的時候,就應該將惡展現出來;

7、 人是善惡相間的,善留給適合的人、惡贈與應得的人。

心理學丨我勸你別活得太“乾淨”,該惡的時候惡,該拒絕就拒絕

改變自己"沒勇氣說不"的狀況,需要認知能有所改變,也需要一些具體的努力。

認知在剛剛我們已經提到了,而關於具體的努力,也有一些方向分享:

1、 不要輕易向外界的壓力屈服,該貫徹自己的時候,請不要退縮;

2、 識別"尷尬情景"背後的真實代價是什麼;

3、 自己的行為與努力,應以真實代價為目標,不要過分糾結表面代價;

4、 不要過分的將自己的缺點藏起來,不暴露在陽光下,便會成為自己靈魂上的負累;

5、 展現真實的自己,這確實可能讓我們遭遇一些挫折,可經歷挫折的打磨後,這份真實才能成長、才能強大;

6、 不要逃避挫折,沒經歷過挫折洗禮的安逸,其實是空中樓閣。

心理學丨我勸你別活得太“乾淨”,該惡的時候惡,該拒絕就拒絕

你需要乾淨,你也同樣需要惡,你覺得呢?

感謝你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