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父母:為什麼我的孩子一身“刺”


中國式父母:為什麼我的孩子一身“刺”

國民心理健康網,國家級心理助推平臺。

關注“國民心理健康網”公眾號,獲取更多心理資訊。

中國式父母:為什麼我的孩子一身“刺”


1.

你的禁止令,孩子會聽嗎?


上週閨蜜找我吐槽,因為疫情,她和兒子很久沒出去玩了。昨晚他們去小區公園透透氣,結果剛下樓就闖了個禍。


“出門前跟他說多少遍,不準亂跑不準亂跑,”閨蜜在視頻那邊氣呼呼地說:“這小子可好,一下樓就撒開腳丫子狂奔,喊都喊不住,你看這摔得!”


她扔過來一張照片,孩子的嘴唇腫得老高,血糊糊的,看得真叫人心疼。


閨蜜也心疼,可她又忍不住抱怨:“他以前很乖的,現在也不知道怎麼了,越說他反倒越淘氣,整天和我對著幹!”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體會,孩子漸漸不聽話了,像是從小天使變成了小惡魔。

中國式父母:為什麼我的孩子一身“刺”

不准他“爬高上低”,他不當一回事兒,在家上躥下跳製造躁音,惹得樓下鄰居上門投訴。


不准他咬指甲摳鼻子,他就是不聽,結果把手指咬禿、鼻子摳得流血。


不准他吃亂七八糟的零食飲料,他撒潑打滾也要吃。不准他看電視玩手機,那更不得了,越禁止他越要玩。


如果說好玩好動只是孩子的天性,但有時候,他簡直像長了一身刺,非要與父母作對。


當我們說“不可以”“不允許”“別這樣做”的時候,孩子的表現是拒絕的、反抗的,讓他別做什麼,他非要做什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2.

越禁止,越誘惑


在兒童心理學中,有一種說法叫“可怕的2歲”

,就是根據父母的觀察,孩子差不多從2歲左右開始進入比較自我,不那麼聽話,動不動就和大人對著幹的階段。


不聽話,是自我意識的覺醒。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意識到自我是獨立的個體,對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明確的慾望,會朝著自己認定的方向走。父母越禁止,這種反應就越強烈。


在心理學上,這也叫作禁果效應。禁果效應跟兩種心理有關,一種是好奇,一種是逆反。


“禁果效應”也叫作“潘多拉效應”,亞當和夏娃原本在伊甸園無憂無慮地生活,卻禁不住蛇的誘惑,去偷吃了知善惡樹上結出的禁果;潘多拉是希臘神話中送給人類的女人,她擁有各種各樣的禮物,都是美好的、可愛的,唯獨宙斯給她一個被詛咒的魔盒,眾神告誡她千萬別打開這個盒子,但她還是好奇地打開了,禍害、災難、瘟疫全跑了出來。

中國式父母:為什麼我的孩子一身“刺”

越是禁止的東西,越是充滿了無窮的魅力,誘使人們去接觸去探究。


在童話故事中,睡美人的咒語,是碰到紡綞沉睡一百年。為了保護女兒,國王把全國的紡綞都燒掉了。可是,長大後的她還是逃不脫自己的宿命。


我不信國王和王后沒教過女兒一點安全知識,作為尊貴的公主,她不在安逸的房間待著,非要闖入鐘樓上莫名其妙的房間,去觸碰她從未見過的“致命紡綞”。


很多故事裡都有這樣的情節,不讓主人公去打開某扇門,他就一定要打開,不讓他去做什麼事,他卻偏偏要做。


越禁止,越誘惑。倘若沒有令人信服的說明和解釋,沒有極其恐怖的後果做震攝,單純的禁止只會助長人們的好奇心與探索欲。


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父母禁止與控制激起孩子的不滿與渴望,越不讓他做,他越要做。所以禁果效應在某種程度上表現為逆反心理。

中國式父母:為什麼我的孩子一身“刺”

拿家長們最頭疼的玩手機來說,各種各樣的精彩遊戲大人尚且欲罷不能,何況孩子?一旦他接觸過這個世界,並沉浸其中時,父母強制禁止,孩子想玩手機遊戲的慾望並不會停止,相反會在父母的壓制下,變得越來想玩手機,爭分奪秒地玩,廢寢忘食地玩。


得不到的,總是最迷人的。


3.

孩子真的“犯禁”,還是你只想他服從?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父母常習慣性地抱怨:孩子不聽話,總和自己對著幹。越禁止什麼,他越要做什麼。但是我們仔細想想,其實孩子並沒有犯什麼過分的錯誤,他的“對著幹”,更多的是父母眼中的不合適、不正確。

中國式父母:為什麼我的孩子一身“刺”

孩子很小的時候,他什麼都聽父母的,給人一種很乖的感覺。可漸漸的,孩子有了主見,開始說“不”,這給父母一種感覺,孩子不乖了,不聽話了。


所以,並非孩子故意挑戰禁令涉入雷區,只是他的做法與父母相悖,讓父母潛意識裡覺得孩子在與自己奪權,並對無法掌控的局面感到恐慌。


《小歡喜》中的英子,喜歡天文,想報南京大學。而這些,都是她媽媽嚴令禁止的,所以當她發現女兒揹著自己偷偷去做這些事的時候,又生氣又傷心。


英子並未做錯什麼,她只是想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用自己的想法決定自己的人生。相反,媽媽的那些禁令,體現的是父母的控制慾。

中國式父母:為什麼我的孩子一身“刺”

尹建莉老師曾說,想杜絕孩子叛逆,除非生個機器人,自己控制程序。


孩子不是機器,不可能輸入什麼指令,就得到可預期的結果。孩子有選擇權、嘗試權,想讓孩子聽話的前提,是讓孩子從內心贊同我們的規則,而且真的是正確的規則。


4.

圍追堵截,不如適當放權


那麼,假如父母已經確信這是正確的規則,而孩子還是豎起了一身刺,在不該做的事上對著幹,並屢禁不止。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①不對孩子發脾氣


當孩子不聽話時,有的父母會失望、會憤怒,並強行去管教孩子,對他大發雷霆。但利用父母的權威直接禁止孩子,只能換來暫時的妥協,並不能讓孩子真的養成好習慣,更有可能,會激發他的敵意,造成不可收拾的結果。

中國式父母:為什麼我的孩子一身“刺”

昨天,同事跟我說,因為三年級的兒子聽網課不認真,總想偷偷玩手機,她一氣之下把兒子打了一頓,手機也給沒收了,結果兒子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了。


同事十分後怕:“幸虧小區門衛眼尖,給攔住了,不然不定出什麼事呢!”


當禁果效應出現的時候,父母不要大驚小怪,更不要對孩子發脾氣。我們應該認識到,這種逆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疾言厲色的強制管教,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只會把事情越弄越糟。


②先共情,再選擇   


明星胡可有一個為大家津津樂道的句式:“我知道,但是……”先以平視的角度與孩子共情、安慰,讓他明白父母已聽懂他的需求,並思考了他的需求,然後給出第二種選擇。


“不準看電視!快去寫作業!” 

“我知道你很想看電視,但是現在是學習時間。你是選擇現在關掉還是再看五分鐘後關掉呢?”


這兩種說法,顯然孩子更樂意接受第二種。不僅因為語氣溫和,而且它給孩子提供了選擇的機會。


單純的禁止,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會給孩子一種壓迫感,讓孩子不自在,並激起他的反抗。


③興趣引導,適當放權


熱播劇《安家》中有一個小學渣蘇天培,學習成績很糟糕,卻對電子遊戲之類的東西十分入迷。蘇媽媽的禁止令不僅沒起到效果,反而把母子關係搞得很僵。

中國式父母:為什麼我的孩子一身“刺”

劇中,房似錦建議讓孩子轉學,從孩子的興趣點出發,引導教育。而這個學校的老師也給出了同樣的方案,就從他喜歡的電子競技出發,把他的注意力引回到學習上來。


興趣引導比明令禁止更有效,它用一種迂迴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孩子的好奇心與探索欲得到滿足,擺脫了消極情緒,形成自我控制與自我激勵。


大禹治水的故事眾人熟知。面對滔滔洪水,禹的父親鯀用的方法是“堵”,勞心勞力,卻不能行之有效。到了禹的時代,他改“堵”為“疏”,引水入海,終建奇功。


禁止,禁不住孩子的天性,禁不了問題的根本。


每一個孩子都在迫不及待地成長,父母的支持與理解永遠是孩子的底氣,更是一個家庭的福氣。


作者:玲瓏心,教育學碩士,高中教師,用知識澆灌桃李,用文字滋養心靈


由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口文化發展中心主管主辦的國家級心理行業助推平臺。以“為國民提供優質心理服務,促進人類健康與幸福”為使命,以“政產研學用”為思路,以“心理健康大數據”為基礎,依託國家級專家智庫,通過國民心理產業聯盟、產業基金、慈善基金、產業園等,集聚學術、資金、技術、項目等各方面的優質資源,支持心理機構、產品與項目落地,推動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中國心理行業發展。

國民心理健康網

國家級心理服務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