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驛:南廂登高處 臨漳一半州

丹霞驛:南廂登高處 臨漳一半州

大地棋枰吸引孩童遊戲其間

丹霞驛:南廂登高處 臨漳一半州

拾級而上,沿途有涼亭。

丹霞驛:南廂登高處 臨漳一半州

本組圖片由 張晗 攝

丹霞驛:南廂登高處 臨漳一半州

▲▼夜幕下的連廊燕脊翼然、燈光璀璨,大紅燈籠高掛其中,精緻不失古韻。

舊時稱漳州,有說薌江,有說丹霞。千年前,漳州因山、水得名,如今薌江流域撲朔難考,卻有丹霞山依舊蔥蘢。那座千年前依丹霞山而建的丹霞驛,就這樣一直藏在漳州百姓共同的記憶深處。

有明一代,朝廷定製一程置一驛,一程為三百里,限一晝夜到達。行走路上風塵僕僕,道長驛疏,山空人寂,不論是傳信者還是趕路人,步履匆匆間莫不盼望小驛翹簷紅燈露於密林之間——瞧見了驛站,方才有了停下來落腳補給的地方。

四通八達的官道是王朝的脈動,驛站是他鄉此處暫息的恬靜。一動一靜,一晝一夜,對比之間,方顯得靜夜休憩時的輕鬆愜意。丹霞山扼守漳州城南,是南驛路必經之地,古代丹霞驛就設在丹霞山下,行人郵馬過漳州府,都要在此休整。

南宋龍溪人林宗臣自城南過漳州城,正是在夜色中下榻丹霞驛,再登丹霞山而北望。緣於城裡城外萬家燈火景象,胸中感慰,遂吟出了“笑憑詩書說丹霞,城郭人民數萬家”的句子,讚頌這片紫陽過化之地、濱海鄒魯之城。

倏忽數百年,王朝更迭,幾度兵燹,丹霞山仍在,丹霞驛卻已湮滅。

再見它,卻是此時。

疫情稍緩,公園解封,已有貪戀芳華的人在朋友圈曬出丹霞驛夜色中的小影。口口相傳著,丹霞驛便成了最近人人嚮往的寶地。從南山文化生態園天鵝湖附近的石板步道上丹霞山,左右不過400米的距離,一路山花簇擁著,高樹沙響著,鳥鳴啁啾著,催著人趕緊上山,去看一看這一處今年1月份才竣工的“新”丹霞驛。

登丹霞山,沿途有五處涼亭,拾級而上,嫋嫋婷婷;抵丹霞驛,看景有百米連廊,燕脊翼然,清風徐來。立於廊下,放眼望去是九龍江北岸新城和三館,近處是南湖周邊亭臺橋樑,有一種“灑然身世出樊籠”的淋漓之感。指大地為枰,動山石為棋子,下一場酣暢淋漓的世間之棋;展天空為紙,點飛鳥為字,寫一封春暖花開的必勝之信。

有什麼比一份記憶從期盼中甦醒並兌為現實更讓人驚喜的呢?況且這份記憶是如此美好——是的,丹霞驛曾經存在過,它見證了漳州古城的暮鼓晨鐘、興衰哀榮,陪伴著漳州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撫慰過遠途奔波的天涯浪子、紅塵過客,傳遞過大江南北或喜或憂的消息。

尊重一座城的歷史,便是尊重生活在其中的人。瞧著眼前的丹霞驛,可以想見設計建設它的人,也曾伏案指讀著漳州的文史、描摹著古城的容貌,撫著歲月的流痕去回溯漳州城千百年前的模樣,再復刻丹霞遺韻,以延綿這座城市的共同記憶和精神血脈。

若再有人提起丹霞二字,漳州人便有了底氣。是的,城南有座丹霞山,山中有處丹霞驛,漳州是一處美得讓流丹飛霞都停下來的地方。不信,一起到丹霞驛瞧瞧吧!

■本報記者 張晗 通訊員 廖玲藝

本文來源:閩南日報2020年3月17日 星期二 第3版 旅遊週刊

版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0596-2595655),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