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有什么方法?

小谭二哥VLOG


教育孩子有什么方法?\r

第一个建议:每个家庭要分工明确,父母各司其职。\r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要进行分工,如:父亲负责孩子性格、习惯、品格运动等等方面的教育,母亲主要负责家庭生活日常、为人处事等方面的引导沟通。

父母两人的意见要沟通好,尽可能不让老人来带孩子,教育孩子,因为隔代教育,爷爷奶奶可能会比较溺爱孩子。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要插手。\r

第二个建议:不随意打骂孩子。\r

每个孩子都有做错事情的时候,当他是无意犯错的时候,或是故意犯错的时候,作为家长的你是否是偏袒还是及时的纠正?\r

很多时候孩子出现错误行为,家长想都不想一个棍棒打下去,以为这样就能解决问题, 其实不是。随意的打骂孩子,让孩子处在担心受怕的境地,还会刺伤他的自尊心。所以建议家长在这种情况下,要冷处理,及时沟通。\r

第三个建议:告诉孩子习惯的重要性。\r

习惯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不能一蹴而就。好的习惯会让人受益终身。父母要告知孩子习惯的重要性。\r

第四个建议: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r

父母要尝试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做某件事情之前,请先询问孩子的意见,不要用父母的意见来代替孩子的意见。\r

家长要主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他的内在动力,帮助他拥有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样的孩子以后路才能走的更远。





幼师小羊


教育孩子时,我首先保持冷静。

我想知道提问者说的是教育学生还是自家家子?在这里我来回答教育自家孩子吧。

我儿子小时候(三岁以内),我给孩子买了很多识字认物卡片,教他读,认。他特别喜欢。又买了《哪吒传奇》、《葫芦娃》等童话故事书和碟片给他讲故事,给他播放碟片。

我是想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播洒善良、正义、勤劳、向上的种子。

孩子小,喜模仿。有一天,儿子跟我说:“妈妈,我就是哪吒”。看来童话故事对孩子影响挺大。

再大一点,四、五岁时,我把儿子送到学前班。书包是空的,我就是让孩子和小朋友们玩,没让他学文化知识。当时学前班的孩子比我儿子都大两岁多,是准备上新一年的孩子。

  • 和比自己大两岁的儿童玩,孩子学与人交往,学课堂常识。不让孩子写字(书包是空的,不带本子和笔。我和老师特殊交待过,我儿子就是和小朋友来玩的)。

六岁时(虚岁),我把他送去长托幼儿园上学,锻炼孩子自立能力。

在幼儿园期间,孩子进步特别大,开始学文化知识,学的也快,老师说“这孩子教啥会啥,好教”。

接下来七岁(虚岁)上小学一年级,多少有点早,北方都是这个年龄入学。

小学期间,我没有操心孩子学习,只是告诉孩子尊敬老师,和同学和睦相处。没给孩子补过课。

假日里领孩子去游乐场或动植物园让孩子长见识。也带他去旅游,让他见世面。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孩子写作文有话可写,不是凭空编造。

初中阶段孩子贪玩,我也没在意。我的原则是,孩子学习跟上就行。孩子在家自己洗衣服,做简单家务。有时候做饭。升入高中后,孩子也做家务。我儿子懂事,从来没有因为“犯错误”让老师找家长“谈话”。

我教育孩子就是和孩子讲道理,像朋友那样和孩子谈心。我不打孩子,孩子一点都不皮。

现在我儿子上大学了,我只告诉孩子不行挂科。要学真本领。

我教育学生时候多,对自己的孩子只掌握大方向。一些细小的事情,我都忽略。孩子的成长进步是老师培养的。我感恩孩子的老师。


星辰灿烂


光荫如梭,不经意间孩子从咿咿呀呀的小宝宝变成了如今的“小大人”了。孩子是大人的“复印件”,所以我们也要注意什么样的的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相信每个妈妈都有一本育儿经,现在我把我的家庭教育心得分享一下:

\n

我有一个4岁半的女儿,聪明、爱笑、活泼可爱,总之让我觉得很省心,我和爸爸一直注重习惯培养,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好的学习习惯。

\n

首先,孩子在成长的每个阶段发展标准是不一样的,我们要了解孩子每个年龄阶段培养的目标,我每个阶段都会给孩子制定教育计划,比如:2-3岁体育活动目标达到什么程度,语言活动目标达到什么程度,生活潜能、认知活动达到什么标准,社会交往潜能达到什么程度,然后根据每项设定好的目标找方法,提倡孩子玩中学,学中玩,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创造一些机会落实我们设定的目标,这样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n

现在女儿上幼儿园了,我会结合新学期家长会上老师的教学计划,给孩子制定本学期的教育目标,然后分解、实施,定期进行总结,找不足、改善、再总结,我会给孩子制定生活作息时间表,这样孩子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候出门上学,什么时候学习都很清楚,刚开始可能需要大人的督促与提醒,但过一断时间她自己就会养成习惯了。

\n

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个性格,父母是孩子的好老师,做好榜样,带好头,对待孩子的教育要有耐心,有责任心,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走进去会其乐无穷,孩子就像一本书,让我们认认真真的读,让孩子成为我们的珍藏版!


目分135067701


对于教育孩子,也谈不上什么好的经验,就是想把我的经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怀大宝的时候,生活在北京,那时候接受的理念就是要从胎教做起,按照科学的育儿方法,先进的教育理念,把孩子养育成人。我也是这样做的,按时做胎教,怀孕的时候的一切衣食住行都以孩子为重,生下来以后也是按照科学的方法养育。

可是,在孩子2岁多的时候,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们来到了云南的一个小镇上。在这里,我的教育理念完全被颠覆。这里的孩子都是像我们小时候一样放养,自然成长。我教育出来的孩子虽然各方面发展的都很好,可是生存能力,跟这边的孩子比就差远了。

这就让我开始思索教育,是否要全方位的去教育孩子?让孩子长大以后能够适应各种环境。不能把孩子养成温室里的花朵,要能够经受住风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茁壮成长!



育儿之重生


由于孩子思想意识还没成熟,往往很多事情都因自控能力特别差,需要正确引导和适当的督促,孩子渐渐也会懂事,养成各种好习惯。我现在说说我的方法吧。

1,以身作则

我认为无论教育孩子哪些方面事情,父母都要以身作则,树立身教胜于言教的思想。

以前我家孩子放学一回家就要看电视,叫他去做作业,他也无心做,这往往因为孩子一进家,我们大人就在看电视,孩子心里能不想吗?于是我们大人改正,避免在孩子面前看电视,孩子在做作业学习时间不看电视。没有多长时间,孩子就不嚷嚷要看电视了,而且回家做作业都不要大人催了。

家长以身作则,在生活中有许多影响孩子的行为,如大人把自己房间整的井井有条,干干净净,孩子也会学着把自己房间书、被、衣服叠放的整整齐齐;孩子温习功课,做作业,我们大人也在旁也看书学习,孩子看到大人都在学习,自己也更加专心地投入学习了。所以,以身作则不仅是孩子最好的傍样,还让孩子养成了各种好的习惯,为孩子成长开了一个好头!

2,受惩罚让他不再依赖

我们每个家长都会遇到的事情,孩子上学早上要喊,中午要喊,一天不喊就赖床不起。孩子小的时候也是无所谓的,在越来越大的时候,还要你老是喊,孩子已经产生了依赖的毛病。我就跟孩子说,明早晨我就不喊你了,靠你自己起来。结果孩子睡过了点,到学校受到老师惩罚,站教室后面一堂课。孩子回来后说:“太丢人了,站了一堂课,明早晨一定要按时起床。”第二天孩子真的按时起床了,以后每天都是按时起床。所以,有些情况下要适当地让孩子受到惩罚,叫他凡事不要太依赖,养成自觉的习惯。

3,让孩子劳动,体验生活

家长对于孩子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孩子学习不努力,我是工人,我时常叫孩子参加劳动,在劳动中让孩子体会,有知识和无知识的区别,有知识干轻松技术活,无知识干又苦又累的体力活,并且对孩子说,将来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如果没有知识,就是干个普通工人也干不掉了。劳动对孩子学习促进非常大,你家有不好好学习的孩子,请带他到建筑工地抱砖去,一天10个小时,几天一干,他就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了。

以上就是我对教育孩子几点体会,但是我认为最好办法就是身教,身教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存在,不仅仅是我讲这几点,还有很多条理、习惯方面的事情,都需要家长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对任何事认真负责任,以认真负责来影响孩子。只要家长坚持言传身教,反复强化,不断鼓励和引导,你的孩子一定会成为好孩子!




千年古县将相故里


看到了这个问题,我就想到了陶行知“四颗糖”的教育方法。故事是这样的:



某一天,陶行知在放学的时候看到一位男生再拿泥块扔另一位同学;他马上让那位同学住手,并到他的办公室去一趟。于是便有了接下来的对话。陶行知摸出一块糖递给学生,说:“这块糖是奖励给你的,因为我让你到我办公室来,你来了!而我迟到了。”话音刚落,陶行知又摸出了第二块糖递给学生,说:“这块糖同样是奖励给你的,因为我看见你在用泥块扔同学时我让你住手你就住手了,说明你对我表示尊重。”学生有些愕然的看着陶行知。接着陶行知再次又摸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块糖我还要奖励给你,因为刚才我从其他同学那里了解得知你之所以用泥块扔那位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非常有正义感。”这时这位学生掉下了悔过的眼泪,说“校长!我错了!我不应该用泥块扔同学,我保证以后再也不用泥块扔其他同学了!”之后陶行知有摸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块糖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是最后一块糖,我们的谈话到此结束吧!”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不防设想一下——如果是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那我们又会怎么处理呢?



放在家庭教育中,我想也应该是如此吧。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言传身教】

其次,为人父母者,不仅要看到自己孩子身上的缺点,也要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思考如何因势利导,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最后,父母要清楚的孩子不是你的附庸,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父母应该做到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人格;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相互尊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是龙枭,爱看书,爱学习,爱生活;也爱和你一起去解决在学习生涯中所遇到的“风风雨雨”,喜欢我就关注我吧!


龙枭学习社


关于教育子女,真的是一件很玄奥的事,有时候成长的动力,未必来自于正面。

我这里有三个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怨念?

昨天来家里帮忙维修电路的装修师傅跟我说了他的故事,期间几次惊掉我下巴,因为确实让我觉得匪夷所思,但是装修师傅老实的相貌和朴实的言语,让我不得不相信他说的是真的。

他和他老婆出来打工离开老家四川已经20多年了,他们有三个孩子,都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帮忙带大。老大北大毕业,如今已经工作好几年了,每个月都给奶奶爷爷寄几千块钱,老二正在北大读书,而老三今年高三,成绩全校第一,目标也是北大。

从装修师傅开始讲述这段故事时,我的嘴巴就没合拢过,什么时候北大学生这么不值钱了,满大街都是的感觉。但是老师傅在讲这个故事时,脸上却没有一丝高兴的笑容,有的只是歉疚和遗憾。

原来他们夫妻在外地做装修,还是赚了很多钱的,老师傅说:“教我装修的师父,现在都在我的装修队里,跟着我干。"说到这里他脸上有掩饰不住的自豪,他说07年的时候,他已经在老家买了两套房子,又在昆明买了两套房。家里不缺钱,孩子读书的费用不用愁,不过现在三个孩子见到他们就像是陌生人,都和奶奶爷爷亲。

实际上讲到孩子的时候,我看到老师傅眼里充满了茫然和陌生,也许他们自己也没想到孩子能够考上北大这样的学校,语气里丝毫没有自豪和骄傲,就像在说别人的事一样。我唐突的问了一句:“孩子们从小没有得到你们的关爱,会不会有些怨恨你们?”他沉默了很久,对我说:“我能看的出来,他们对我们还是有怨气的。”说完以后,老师傅再也没有说过他孩子的事。

原来怨念,也能产生可怕的动力......

贫穷?

这是一档综艺节目,里面介绍了一个刚刚考上清华大学的孩子。

这个节目里,孩子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现在才知道,我家很有钱。”

原来这个学霸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贫穷的生活环境,让孩子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穷人。

父亲是某公司董事长,却谎称在省外打工,缩衣节食给家里寄钱供孩子读书。

母亲也有自己的公司,却在家里教孩子如何在贫穷的生活中活的更有尊严。

孩子励志用学习改变生活。

最后他如愿考上了自己喜欢的学校,却得知自己的家庭并不贫穷,甚至于十分富有,这就像个笑话,以至于就连他自己都忍不住笑场。

后来主持人问了孩子的父母,为什么要这么做?原来孩子的父母坚持认为,贫穷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他们只不过是合理的利用了这个资源而已。

我觉得能把那么聪明的孩子一直忽悠到考上大学,这样的父母真的可以颁给他们一个奥斯卡。

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贫穷确实能让人奋发图强。

报复?

我有一女性朋友,孩子特别有出息,现在人在瑞典工作生活已经很多年了。听说这孩子考试从来都是第一名,对于学习成绩相当的偏执。

我很好奇,就问了我这女性朋友,是怎么培养孩子的,我也取取经。我那女性朋友却笑着说:“他这么偏执于学习成绩,可能是出于报复心理吧。”

听她讲完她的故事,我才知道,原来啊,我这女性朋友的前夫,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选择了离婚,抛弃了全职在家带孩子的她,还有他们的孩子。

当时我这女性朋友在家做全职太太已经很多年了,基本和社会脱节了,为了抚养孩子,竟然自己从新抱起了专业技能的书本开始自学,后来也找到了工作,独自把孩子给拉扯大了。

不知道孩子是从小受到母亲这种独立自强、永不放弃的精神影响,还是出于对那个不负责任,抛妻弃子的混账父亲的报复,孩子一直在证明自己,他可以代替父亲给她母亲更好的生活。

他做到了,如同狠狠打了那个混账父亲一巴掌,现在他和他的母亲都过的非常好。

有谁能想到,原来“报复”也能使人产生巨大的动力,甚至改变人的一生。

还是开头那句话,教育是一件很玄奥的事,孩子成长的激发点,未必来自于正面事件或情绪......


学海壹叶帆


我的孩子还小,三岁多,在这三年多里,我在育儿路上磕磕撞撞,不断的反思和学习,我觉得在教育孩子方面要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孩子感觉好,才能做的好”。

说说我们家的例子吧,我家孩子从2两岁半开始上幼儿园豆不怎么哭闹的,可是今天哭了,一直用各种借口和我纠缠着。其实,我知道今天是因为我有点累再加上时间很赶,没有处理好我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大吼了,孩子没有感觉到足够的爱和安全感,才会如此的焦虑。

再看看我平日,我会掌控好自己的情绪,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处理自己的事情,并表示对他的信心,他总能很快完成他的洗涑和换好衣服。然后,我们就回牵着手说说笑笑的出发,一路上孩子会给我说好多他眼睛里看到的新鲜事,到了幼儿园还能自己背上书包,自己到教室,和我快乐说再见。

可见,再育儿路上,首先要让孩子感觉好,再去处理其他的事情,会轻松很多。


咩咩娃娃


我想谈谈以下两点。

1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我曾经教过这样的一个学生,她是个女生。这个女生喜欢和别的同学吵架,骂人,有次甚至把一位男生都给骂哭了。于是我就把她的家长请了过来,想让家长和学校一起来教育一下孩子,没想到这位学生的妈妈也是一位不讲理,还满嘴脏话的主。看到这,我和其他老师都无奈地摇了摇头。

由此可见,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是多么重要。

青少年尤其是儿童非常喜欢模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

2要多多的陪伴孩子。

孩子还小,需要陪伴。这是每个家长都懂得的道理。可是真正做到的有多少个呢?!

很多孩子都成了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和自己的爷爷奶奶有代沟,没有共同语言,而且老年人也根本理解不了那些孩子们真正的内心需要。

所以很多留守儿童,很多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是空虚的,他们的心情是压抑的。他们往往形成了孤僻的性格,不健康的心里素质。

有一句话说的好。再好的教育也抵不过父母的榜样力量和精心陪伴!


行者看天下


我受益的经验是陪伴孩子读书。

父母读书给孩子听,在孩子享受读书乐趣的时候,讲故事的人是会和语言的乐趣、故事的乐趣一起留在孩子心中的。大家也许都很忙,但是,我希望大家要念书给孩子听。这是最好的亲子连接,它们和快乐的记忆一起留在心中。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时候说教没用,不如绘本效果好。我想对孩子说的话,全都通过念书传达给她了。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更有必要念书给孩子听。

在家里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时光是最快乐的陪伴,我的孩子从半岁以后开始接触绘本,现在三岁,已经习惯了睡前阅读。读的最多的书可以一字不差的背出来。孩子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很快就能说顺序正常的句式,自我需求的表达非常明确,我相信是阅读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