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取得了哪些成就和後果?

雲胡說歷史


文景之治究竟有什麼樣的成果?其實對於西漢王朝來講,文景之治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年代,但是這句話可能是廢話,畢竟文景之治所做到的成果,但是有目共睹了,起碼錢這個東西誰又會視而不見呢?

文景之治經過幾十年的治理以後,西漢王朝達到了一種巔峰,此時無論是錢糧儲備還是整個國家的凝聚力都達到了一種高度方便以及支持這個國家進行一次大規模的作戰!

其實要看文景之治對於整個國家的影響,可以去看漢武帝所搞的那些大動作,歷史上很多有野心的皇帝都想做到漢武帝那種程度都想樂馬封侯,都想分狼居胥,可是都做不到,為什麼沒辦法國家實力不允許,可是時尚時代是不斷在進步的,時間也是人民的生產力在不斷提高,為什麼後來的王朝?沒有辦法做到像漢武帝那樣?說起原因其實跟文景之治有很大的關係!

在文景之治結束以後,當時的西漢王朝堆在穀倉裡面的糧食都快爛了,堆在錢庫裡面的錢,用來穿銅板兒的那個繩子都爛掉了!這些東西支撐著漢武帝進行一次大規模的作戰戰略!如果不是有這些積累,那麼接下來漢武帝打仗的時候,每一次他都必須得為錢量進行擔憂!那麼中華大地會有多少人因此流離失所?又會出現多少的荒年?

不說其他的漢武帝組建一支騎兵部隊,其中所消耗的糧食就是一個天文數字,有些奇兵他使用的戰馬,(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為了滿足爆發力強,戰鬥力高的特點,它必須得喂人吃的那種細糧!就這些戰馬,他所使用的糧食就足夠1萬戶人家將近幾年的支出!如果不是有文景之治,在那裡貼漢武帝掙了足夠的家當,恐怕漢武帝末年的時候就會在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裡面,最後被人給推翻了!

為文景之治,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給漢武帝帶來足夠浪的資本!

當然你如果說文景之治有沒有其他的作用也是有的,你比如說在文景之治裡面對於七國之亂的處理!

七國之亂其實源自於漢景帝,相信了晁錯的話打算學帆為什麼要學分?就是為了增加中央的公信力度,增加中央對於地方上面的管理講實話,對於匈奴的作戰光靠一個漢中光靠一個觀眾是沒有辦法支撐的,需要的是整個國家一起為此出謀,出策出力出錢出糧!沒有整個大漢王朝作為霍去病和衛青的後盾,這賬根本打不了!

漢景帝所做的就是增加中央對於地方上面的管理,你想如果漢武帝要打仗後方不服從管教,而且還天天造反吶,漢武帝就別想出征了!這樣的王朝怎麼可能打得贏戰爭呢?文景之治就為了這件事情做足的準備!可能大家會想到的就是漢武帝的推恩令徹底解決了藩王作亂的問題,但事實上要說真正做到了削藩舉重若輕的那一點,那就是漢景帝派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如果沒有這一條,漢武帝還得一切從新開始!

而且漢文帝和漢景帝所處的時代,其實對於未來政治的謀劃也是做了相當的努力!劉邦在接手整個大漢王朝的時候,其實也是按照秦國的制度做了一部分的修改,然後繼承,但是對於整個天下究竟會怎樣變化,究竟會發生什麼?其實並沒有太多的在意,畢竟時間並不站在他這一方,這需要後人對於整個大漢王朝的制度進行管理和改善毫無疑問!漢文帝和漢景帝長時間的執政,以及對於整個國家的治理不停的分析和改進,對於整個國家的政治策略,使得到漢武帝時期有一條優秀而且值得經得起戰火考驗的政治體制誕生了!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是需要長時間的實踐才能夠得到的一個結論!


漩渦鳴人yy


漢朝建立初期,由於經歷了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紛爭,社會一片蕭條,民生凋敝。所以漢初諸位皇帝基本都遵循無為而治的國策,與民休養生息,特別是經歷了漢文帝和漢景帝,國富民足,史稱文景之治。具體來看,結果和成就有以下幾個方面。

積極因素:文景之治推崇無為而治,與民休息。推行的一系列輕徭薄賦政策迅速恢復了社會生產力,維護了初生政權的穩定。另外統治階級自上而下崇尚節儉,抵制浪費,幾十年下來,國庫充盈,戶籍增加。為漢武帝后來對匈奴的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消極因素:漢初在秦朝郡縣制的基礎上分封諸王,推行郡國並行制。由於採用無為而治的國策,致使各個封國勢力越來越大,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漢景帝時貿然削藩,引發了七王之亂,差點動搖了漢朝的統治根基。對外由於國庫空虛,軍備孱弱,面對匈奴的挑釁入侵,只能一直採取防守的策略,多年派遣公主與匈奴單于和親。導致邊關不寧,百姓多造劫難。漢初到文景之治,歷經四十多年的養精蓄銳,厲兵秣馬,終於在漢武帝時期,一舉擊敗匈奴,使漢帝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泠喃


西漢初年,社會經濟凋零,生產破壞嚴重,國力極度羸弱。開國皇帝劉邦出巡,都配不齊顏色相同的駿馬,將相只能乘牛車,老百姓家裡沒有儲存。面對這種殘破局面,漢代治國者採取了放權讓利,無為而治的國策,作為穩定社會秩序,恢復國民生產的重要手段。

在漢文帝、漢景帝執政的幾十年中,中國古代迎來了第一個經濟大繁榮時期,史稱“文景之治”。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文景之治”取得過哪些成就和後果;

“文景之治”的措施

一、恢復農業

“文景之治”時期,朝廷對農業採取了“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政策。漢文帝曾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減為三十稅一,前十三年還全部免去田租,這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一次。自後,三十稅一遂成為漢代定製。算賦也由每年120錢減至每人每年40錢,徭役則減至每3年服役一次。

漢文帝不僅減免田租賦稅,還鼓勵提高糧食價格,對能夠提供糧食者實行獎勵。通過這樣的政策,促進了農民階層的發展,提高農民們的收入,減輕他們的負擔。

二、促進民間工商業發展

漢文帝時期,政府改變了對資源的管制政策。不僅放鬆了對山林礦藏資源的專營,還放開過關用傳制度。前者把利益最大的資源型產業向民間進行開放,後者減少了不同地區之間的物流成本,促進商品流通和各地區的經濟發展。

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傑諸侯強族於京師。—《史記.貨殖列傳》

這兩項政策,直接導致貨物流通的活躍和工商業的繁榮。這個階段也是古代商人們第一次獲得自由發展,和諧穩定的時期。

三、對外走和平路線

漢文帝即位以來,面對北方日漸強盛的匈奴,選擇了韜光養晦的策略,儘可能保持外部和平環境,給國內營造一個穩定的發展時期。

文景兩帝繼承了“和親政策”,對匈奴進行安撫,並且在邊境開放貿易市場,儘可能緩解雙方之間的爭端。雖然匈奴屢犯邊境,但漢朝仍選擇剋制忍讓的態度,避免大動干戈。

在國內相對弱小的情況下,漢朝執政者輕易不對外出兵,儘量“委曲求全”,通過和親來維持和平,以免耗費國力。這種做法給國內的復甦起到了關鍵作用,也給後來的漢武帝北伐匈奴奠定了基礎。

“文景之治”的成就

“文景之治”時期,人民富足,社會安定。經濟得到了極大地發展,國家財政充實,與建國初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京城積聚的錢幣千千萬萬,以致穿錢的繩子朽爛了,無法計數。太倉中的糧食大囤小囤如兵陣相連,有的露積在外,以至腐爛不能食用。

從漢初將相只能乘坐牛車,到了文景時期後,普通街巷中的百姓也有馬匹,田野中的馬匹更是成群,以至乘年輕母馬的人受排斥不許參加聚會。

居住里巷的普通人也吃膏粱肥肉,為吏胥的老死不改任,做官的以官為姓氏名號。因此人人知道自愛,把犯法看得很重,崇尚行義,厭棄做恥辱的事。

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會。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義而後絀恥辱焉。—《史記.平準書》

“文景之治”的後果

一、民間商人集團崛起,控制國家支柱性產業

“文景之治”時期開放的經濟政策,促使了民間商人集團崛起,這些商人完全控制著國家支柱性產業,在民間擁有著極強的影響力。

《史記》中記載有八位富人,其中四名是冶鐵行業,剩下四位分別是物流、糧食、養殖和金融行業。這些富人在民間受到各地諸侯和官員的厚待,享受著和權貴一樣的待遇。

由是觀之,富無經業,則貨無常主,能者輻湊,不肖者瓦解。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鉅萬者乃與王者同樂。豈所謂“素封”者邪?非也?—《史記.貨殖列傳》

二、官員和商人互相勾結,謀取私利

商人兼併土地,結交權貴官員,互相勾結,敗壞吏治。“文景時期”因為商人的影響力較大,控制著國家支柱性行業,導致各地的官員紛紛與商人交好,為其大開方便之門。商人在獲得利潤後,也會反饋給當地的權貴官員,雙方共同謀取私利。

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鐵冶為業。秦伐魏,遷孔氏南陽。大鼓鑄,規陂池,連車騎,遊諸侯,因通商賈之利,有遊閒公子之賜與名。—《史記.貨殖列傳》

三、“無為政策”導致各地諸侯勢力崛起,影響中央統治

漢朝建國後,尤其是“文景時期”採取的“無為政策”導致各地諸侯紛紛憑藉各自的優勢資源,趁勢崛起,形成地方勢力與中央旗鼓相當,影響中央政府統治。

其間在景帝時期發生的“七國叛亂”就是地方諸侯勢力崛起,威脅中央集權統治。尤其是吳王劉濞,坐擁東海之濱,擁有鹽鐵礦等優勢資源,讓他富甲一方,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地方勢力。終於在中央決定削藩後,各地諸侯國紛紛聯合而起,發動叛亂,最終遭到失敗。

吳王濞、楚王戊、趙王遂、膠西王卬、濟南王闢光、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反,發兵西鄉。—《孝景本紀》

總結

“文景之治”時期通過將資源和權力下放到民間,使得經濟迅速發展,農業得到恢復,地方和國家實現繁榮,開創了中國古代第一個“盛世”。

隨著民間經濟不斷髮展,地方勢力也隨之坐大。中央政府在鼓勵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集權與分權帶來的政治困擾。


詫寂說史


文景之治的施行使漢帝國的國力在瀕臨崩潰的基礎上得以迅速恢復,為後來漢武帝打擊匈奴奠定了基礎。

漢朝初年的背景與恢復國力的措施

西漢初年時,由於秦末以來連年戰亂,使社會經濟非常貧困。史書上記載當時的情況是:百姓無法在田地上生產,到處是饑荒。


文帝即位後多次下詔勸課農桑,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員,並給予他們賞賜;減免田租,把原來的十五稅一,改為“三十而稅一”,有時還“全部免去民田之稅”;減輕刑罰,廢止不合理的連坐、株連律令;對周邊少數民族採取安撫友好的政策。

景帝繼承了父親文帝的與民休養生息政策,也曾下詔說,農業是天下的根本,黃金珠玉,餓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都不如穀物和絲麻。景帝還廣興辦學,實施仁義和禮儀教化,使民風淳樸,崇尚道德。


文景二帝不光注重經濟水平的發展,而且倡導節儉

文帝以儉約節慾自持,提出朝廷要順天而治,以民為本,厲行節約,禁止浪費,決不做擾民、傷民、害民之事。他在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之物都沒有增添。為了減免人民稅負,他還減少自己的開支,裁減侍衛人馬。對國家的財政開支進行節制和縮減。

景帝即位之後繼承了他父親的優秀舉措,親子下詔不接受地方貢獻的錦繡等奢侈物品,並禁止地方官員購圌買黃金珠玉,否則以盜竊論罪。貴圌族官僚因此不敢濫事蒐括,奢侈無度。這樣百姓的收入有所保障,負擔也減輕了。流民還歸田園,戶口迅速繁息,國力繼續得到增強。


文帝深知農業為立國之本,嚐嚐反思自己是否盡心盡力

文帝效法上古聖王,謙遜克己,廣納諫言,總是擔心自己事情做得不好,愧對天下黎民。每遇到農業歉收、發生災疫等情況首先責己,並要求臣民據實指出社會上存在的問題。

他總是反思自己最近是不是犯了錯誤,比如文帝常說:“近幾年來收成不好,又有水、旱,疾病、瘟疫的災害,我非常憂慮。想來是我的政令有失誤處?還是沒有順應天時地利、有失人和、敬 奉神明不夠誠心呢?或許是百官的俸祿太奢靡、無用的事情辦得太多了?為什麼百姓的糧食如此缺乏呢?凡是能夠幫助百姓的建議,大家一定不要隱瞞,要盡職的提出來。” 文帝憂國憂民的精神令人欽佩。


正是因為這兩位英明的君主,漢朝才得以在戰亂之中迅速發展起來,為日後強盛的漢帝國打下了鋪墊。


湯姆貓談歷史


這題太簡單了,高中歷史就講過,那我來和大家拓展一下!能學到不少哈!

文景之治是指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41年的漢朝初期,在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局面。 立漢之初,社會經濟衰弱,朝廷推崇黃老之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重視農業,推崇“以德化民”,以清靜不擾民為政策,同時對各民族溫和,形成了社會安定、百姓富足的局面。

同時文景之治完成的成就非常大:

一、基本建成封建社會制度。

秦朝國期短,使得帝國三大特點:中央集權,官員代理和倫理治國只完成其二。漢承秦制,但又有計劃有步驟的改革舊制,建立新制,是文景之治的歷史貢獻。文景之治前後長達四十年,解除封國對中央政權的威脅,處理前代積弊,經過兩代皇帝的治理,基本上建成封建社會制度。

二、道家思想登入殿堂。漢朝成立之初,劉邦曾問群臣秦之所以滅之的原因,當時以陸賈代表的黃老新思想家認為秦之於專任刑罰,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被認為以《老子》為理論基礎產生的黃老新道家,後來被漢初統治者作為政治指導思想,在文景時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繼承和發揚。


三、為漢武盛世打下堅實的基礎。

文景時期經濟發展,國家財政充實,開創了西漢帝國的昇平時代,使當時的社會經濟穩定的向前發展,為漢武大帝劉徹將西漢推向極盛時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被後世尊為中國農耕社會的第一個治世,為漢武帝北伐匈奴奠定了基礎,同時進一步確立了以漢族為主幹的統治基礎。

四、廢除極刑,推進中國法制、世界法制進步。

漢文帝時期發生的緹縈救父事件引發了中國歷史的刑罰革命,中國第一次、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廢除肉刑,不僅改變了中國法制的進程,而且扭轉了世界法制的方向,是法制史的里程碑。

五、民主政治的初步探索。

恭謹從儉是漢文帝劉恆開明政治思想的閃現,中國古代就有“進善旌”、“誹謗木”的說法,就是把不同意見寫在旗上或木頭上,反映古人要求言論自由的願望!

免責聲明:回答中有部分出自不同文獻,如有侵犯,請聯繫先啟進行調整!感謝!


先啟歷史


“文景之治”是我國第一個盛世,受到世人的稱讚。文景之治時期百姓休養生息,安居樂業,國富民強。

一、在經濟方面,勸課農桑,政策向農業傾斜。


文帝吸取秦亡教訓深知農業的重要性,文帝在位期間,多次頒佈詔令勸課農桑,降佃稅。景帝在位期間,奉行了文帝的重農的政策,並下詔推遲男子服勞役的年齡。這一系列的重農抑商的舉措,大大減少了農民的負擔,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使得社會經濟得到了快速恢復,農民的收入得到保障,國庫也得到充實,社會經濟水平大大提升。

二、政治方面,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漢朝初年,高祖劉邦為了維護統治、拉籠勢力分封了一大批異姓諸侯國。而這也給劉氏王朝埋下禍根,但是為了保障劉氏天下的穩定,劉邦大封同姓王並以此來打壓取代異性姓王。但是這並未加強中央集權,由於同姓王同樣很快形成和中央相抗衡的割據勢力。

因此,文景二帝致力於削弱藩國勢力,進行制度改革,取消諸侯王在封地內任免官職和賦稅的權利。通過這些削弱措施,使得諸侯王同中央喪失挑釁的實力,中央政府的權威空前的強大,為漢武帝以推恩令徹底消除諸侯封國奠定了基礎。

三、法律方面,減輕刑罰,減少對農民的壓迫。

秦代刑罰嚴苛,法律規定了觸犯法律者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妻子兒女都要連坐,輕則入官為奴,重則處死。這在文帝時則被明令廢止。縱觀文景時期,政府先後確定了取消肉刑、減輕刑罰等措施,許多官吏在判刑方面也採取了從輕處理。

總結:“文景之治”是我國第一個盛世,受到了後人和今人的稱讚。文景之治的核心在於“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同時奉行減輕刑罰,百姓在這一時期得到了休養生息。生產得到了快速恢復發展,實現了國富民強,並奠定了漢武帝時期大一統的基礎,一個強大的漢帝國屹立於歷史長河之中,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孟冬十月


週末、秦代政治的弊病,在於法網繁密,政令嚴苛,但奸邪盜寇卻防不勝防。漢朝建國以後,廢除繁苛的法令,讓民眾休養生息;到孝文帝時,用警慎儉樸的作風治理國家;孝景皇帝遵守大業成規不改。五六十年之間,就達到移風易俗,百姓淳樸敦厚。

說到天下大治的時代,周代有成王和康王時期,漢代有文帝和景帝時期。

事物發展到鼎盛就會走向衰敗,這本是變化的規律。從此以後,孝武帝對內窮奢極侈,對外攻打夷狄各族,天下蕭條,財富全部耗費完了!


墨者12138


百姓無內外之徭,得息肩于田畝,天下殷富、實行輕徭薄賦,減輕人民負擔、鼓勵生產,發展經濟,擴大稅基,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實行集權與分權相結合的管理體制,逐步加強中央集權。

在薄稅勸農,與民休息的政策指導下,經過文景二帝41年的治理,迎來了西漢前期的太平盛世。首先是農民負擔大大減輕。從漢高祖即位(公元前202年)到漢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前後共62年間,西漢王朝實行的是中國古代堪稱典範的輕徭薄賦政策,農民的負擔是最輕的。

從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起,又連續免除全國田賦長達11年,在這期間,農民來自農業稅的負擔沒有了,這在封建社會是絕無僅有的。所以,西漢前期七十餘年農民負擔一直很輕是歷史上公認的。其次是人民富足,社會安定。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外,居官者以為姓號。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仁義而後絀恥辱焉。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這樣的安康和諧社會在中國歷史上是少有的。

再者,經濟發展,國家財政充實。由於經濟得到發展和繁榮,國家財政與建國初相比,出現了天壤之別。如文景時,“太倉有不食之粟,都內有朽貫之錢”。至漢武帝即位時,國家財政又上了新臺階。“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國家財政實力如此雄厚,也是在中國封建社會少見的。

由此可知,西漢以“文景之治”為標誌的太平盛世,是通過輕徭薄賦政策取得的。

漢初“無為而治”的國策,也不是無所事事、放任自流的“無為”,而是積極“有為”的。那就是為農民建立平靜穩定的生產環境,努力把對農民生活生產活動的干擾降低到最小,努力保證農民的勞動得到穩定的報酬。

在排除農民生產干擾方面,一是減輕政府對農民的賦役負擔,二是打擊豪強對農民的侵害;在保證農民收益上,一方面大幅度減免農業稅,一方面通過財稅政策穩定物價。太平盛世,國家的財政收入多、富人的收入高不是標誌,更重要的是看人民的富足程度,尤其要看農民的富足程度。

國內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災,百姓總是人給家足,郡國 的倉廩堆滿了糧食。大倉裡的糧食由於陳陳相因,致腐爛而不可食,政府的糧倉有餘財, 京師的錢財有千百萬,連串錢的繩子都朽斷了。這是對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


左史右經


“文景之治”是我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盛世,由漢文帝劉恆和其子漢景帝劉啟開創的盛世。

漢代初年,因多年戰亂,民生凋敝,人口數量銳減,社會經濟在崩潰的邊緣,為了發展農業,恢復生產,緩解社會矛盾,西漢建立後,便才用黃老之學,無為而治,推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和“與民休息”的政策,文景之治亦是延續了這些政策,只是在一些方面進行了更加深入的變革和進一步的發展。

在刑罰方面,文帝廢止連坐制度,減輕刑罰,廢除秦代劓、刖、黥等肉刑,而代之以笞刑。景帝在文帝的基礎上,進一步實行輕刑慎罰的政策,減輕刑罰。

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進行削藩,同時強化軍權。

在農業上,勸課農桑,減輕農業稅負,如文帝將田租減為三十稅一。採取多種措施鼓勵人民開荒。

在工商業上,開放山林川澤,鼓勵農業副業生產和鹽鐵業的發展。廢除過關用傳制度,加強國內各地區間商品的流通和經濟交往。

當時漢文帝和漢景帝也以身作則,厲行節約,生活簡樸,勤儉建國。

正是在文景兩帝兩代人努力下,漢代初期,社會經濟得到了快速的恢復,農業生產迅速恢復,人口穩步增長,社會呈現出了一派繁榮穩定的景象,形成了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而且從長遠的看,文景之治給後世也形成了深遠的影響,為漢武帝實現大一統奠定了基礎,準備了國庫和提供了政治準備。

但是,“文景之治”也並非全部是積極作用,它推行的削藩,釀成了七國之亂。減輕刑罰的一些措施在實際中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實行。


故人拾遺


Hello,大家好。我是專注於頭條歷史領域的原創作者歷史的塵埃HISTORY。我的父母都是歷史方面的學者,所以我從小就喜歡歷史,特別喜歡中國的古代史與近現代史,現在也是一線高中歷史教師。人們說得好,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希望我的回答您能夠喜歡,如有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西漢之所以能強盛一時,要多虧西漢這四位精明能幹的皇帝,他們分別是漢高祖劉邦,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這四人。別看歷史上對劉邦的評價那是褒貶不一,但是你發現,對劉邦貶義評價的除了他殺功臣就幾乎沒有其他的理由了,反觀此人對待國民,那還是相當寬容的。不寬容也沒辦法啊,當時西漢剛剛建立,非常窮,窮到天子出行,連六匹顏色不一樣的駿馬都湊不齊,官員出行,還要乘牛車……所以國家要從君王坐起,實行輕徭薄賦,於民休養生息的機會啊。

由於在秦末的時候,到處打仗,百姓們都流離失所,吃不飽睡不暖的,在劉邦最初登基的時候,國家還特別窮,但是經過了幾十年的文景之治,到文帝的兒子,景帝末年的時候,國家就十分富裕了,基本上家家戶戶都可以吃飽穿暖了,只要不遇到大的水災或者是旱災,大家的生活都已經十分優越了,那時候國家的糧倉裡都堆滿了糧食,國庫裡呢,錢財也十分豐厚,到處都是一片清明祥和的新氣象。可以稱得上是“太平盛世”,所以呢,後世的史家們,稱漢文帝和景帝統治的時期,叫做“文景之治”啊。

沒錯!注意一下,文景之治的時候,國家還實行的是分封制,各大王爺諸侯有很大的權利,所以造成了一種“弱杆強枝”的景象,因為國家富有了,但是不是中央富有,而是地方的財政和人民都富有了。這些地方和財政一旦富有了之後,他們就對中央權力開始虎視眈眈,於是當年就爆發了著名的七王之亂。


其實,文景之治並不是大漢王朝最強盛的時期,但沒有這個時期的積澱,就不會有漢武帝時期的繁盛。歷史事件應一分為二來看,同樣,文景之治也不例外。我們不能過分的美化文景之治啊,但也不能妖魔化它,更不能一味的尋找什麼所謂的“真相”。

總而言之,古代的帝王也是在改革中成長,漢武帝也是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集權,則國家僵化,不集權,則國家動亂,但是路必須要選一條。漢武帝的選擇也是很無奈的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