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的第一個太平盛世"文景之治",為何是在西漢初年到來?

李聰


漢高祖總結秦亡的教訓,實行黃老無為政治,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到了文帝、景帝時期,倡導以農為本,進一步推行“輕徭薄賦”、“約法省禁”的政策,使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文景之治”。

文帝時,提倡以農為本,多次發佈詔令勸農,以發展封建的農業經濟。公元前167年七月,文帝下詔“除田之租稅”;公元前156年六月,景帝“令田半租”,即三十稅一,併成為漢朝的定製。文景時又減少地方的徭役、衛卒,停止郡國歲貢,開放山澤禁苑給貧民耕種;並頒佈了賑貸鰥寡孤獨的法令。這些措施的施行,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文景之世,“流民既歸,戶口亦息”,糧價也大大降低,“谷至石數十錢”。

文景時期,在恢復經濟的同時,“懲惡亡秦之政,倫議務在寬厚”。施行“約法省禁”的政策,廢除了一些嚴刑苛法,如妻孥連坐法、斷殘肢體的肉刑等,並減輕笞刑,以緩和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所以這個時期,許多官吏斷獄從輕,不求細苛,以至有“刑輕於它時而犯法者寡”、“斷獄數百,幾致刑措”之說。這和秦時“斷獄歲以千萬數”的慘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文景時期的“與民休息”政策,對恢復和發展生產起了一定的作用,從而使封建統治進一步鞏固起來。

文景時,“太倉有不食之粟,都內有朽貫之錢”。至漢武帝即位時,國家財政又上了新臺階。“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國家財政實力如此雄厚,也是在中國封建社會少見的。 由此可知,西漢以“文景之治”為標誌的太平盛世,是通過輕徭薄賦政策取得的。經過文景之治的治理,西漢王朝國勢蒸蒸日上,經濟雄厚,為大漢盛世的到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城北


中國歷史上強盛的朝代,基本上都是前期70-100年左右進入強盛頂峰。漢,唐,明,清都是如此。漢武帝時期,唐玄宗時期,朱棣時期,乾隆時期,基本都是所屬朝代的70-100年。而且強盛王朝之前基本都有一個大混亂的時代和短命的王朝陪襯,漢之前有戰國時代,然後有一個短命的秦帝國。唐之前三國,兩晉,南北朝,然後短命的隋朝。明之前南宋混亂,然後元帝國90年的短命統治。文景之治其實就是在劉邦搞完大清洗,動亂結束,進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的時期,漢朝國力富強,為漢武帝打下了基礎。


隨遇而安


由於秦末農民戰爭和四年楚漢之爭,社會動盪不安,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致使西漢初年社會經濟非常貧困。

那時連皇帝也坐不上四匹純一色的馬拉的車子,將相們只能坐牛車。王候將相如此,那百姓有多貧困悽慘就可想而知了。

於是漢高祖及其後的漢文帝、漢景帝等,吸取秦滅的教訓,採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措施,減輕農民的徭役和勞役等負擔,著力於恢復農業生產,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注重發展農業生產。

文帝對周邊少數民族採取安撫友好的政策,不輕易動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係。這也為經濟穩定發展提供了基礎。

文景時期,提倡節儉,因為文帝提倡儉約,所以當時的國家財政開支有所節制和縮減,貴族官僚也不敢濫事蒐括,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是“休養生息”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

經過勞動人民幾十年的辛勤勞動,到景帝末年和武帝初年,社會和國家都已經比較富庶。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記載說:“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由此可見,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確實稱得上是太平盛世。因此史家稱這段統治時期為“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在漢朝統一王權的統治下,統治階級順應歷史發展,採取與時代相應的統治政策,符合當時社會的發展狀況,因而促進了政治的進步和經濟的繁榮,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空前盛世。




史事求是君


太平盛世“文景之治”在漢初的到來與繼承者實行劉邦得到天下後提出的國策有關。

秦始皇統一中國,施行暴政和苛政,從秦始皇后到漢朝的建立期間連年戰爭,百姓流離失所、衣不果腹,天下百姓苦戰爭已久已。故在漢朝建立並平定天下之後劉邦就提出“休養生息,勵精圖治。兵員歸家,豁免徭役,重農抑商,恢復社會經濟,穩定統治秩序。安撫人民生活,對外和親匈奴,開放邊境關市,積極緩和漢匈關係”這一國策。



劉邦在剪除異姓王親征英布的戰爭中受傷後不久離世,之後呂后臨朝稱治,呂后繼承劉邦的遺志並信奉“黃老之術”的“無為而治”,國家政策同時以“無為而治”為指導,恢復生產力和國力。呂后過世,眾臣迎立代王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漢文帝也繼承高祖劉邦提出的這一基本國策,並避免對外戰爭。恆帝過世後,景帝劉啟繼位,信奉“黃老之術”的竇太后臨朝稱治,竇太后不僅本人信“黃老之術”,而且也逼迫兒子和外家侄兒也看“黃老之術”的書籍,對其執政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在漢文帝和漢景帝執政時期均通過“無為而治”,朝廷輕賦稅,採取和親政策而避免對外戰爭,百姓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百姓安居樂業、人口快速增長、經濟得到快速的復甦、文化高速發展,史稱文景之治。在國家經過幾十年“無為而治”的理念穩定發展之後,具有一定的國家實力,也為漢武帝時期的徵匈奴滅突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因此,“文景之治”的出現是因為國家政策的原因,在那個特殊的時期也只有經過實行劉邦提出的這一休養生息的國家政策,漢朝才會朝著強大的方向發展。所以,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太平盛世“文景之治”出現在漢初並不是一個意外,而是經過幾任皇帝和整個國家人民的努力才實現的。


打工仔老楊談古論今


西漢建國之後首先要休養生息,秦末的農民起義導致民生凋敝,休養生息符合當時的國情,高祖劉邦之後呂后專政,社會並沒有發展多少,以後到了文帝之後國家才開始發展,到了景帝發展到一個高峰,這才有了文景之治的由來,才能創造出漢武大帝,支持他窮兵黷武


宜信普惠劉慶英


古代的太平盛世離不開兩點:沒有戰爭和沒有飢餓。除過尚且有待考證的夏朝,商周其實都有過為時不短的太平時光,但卻鮮有盛世之稱,其原因就在於後一點。

商周時期勞動人民使用的農具還普遍停留在石制或者青銅製,生產力低下;人民尚處於矇昧的狀態,生產關係落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開始普及,各國也相繼變法,鼓勵開墾荒地,封建制度的逐步建立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各國修建的如鄭國渠和都江堰等水利設施也對農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從春秋戰國到漢初幾百年的戰亂導致勞動人口大量喪失,人們無法正常從事正常的生產生活,這種情況直到漢初才被終結。

漢初從高祖起便奉行無為而治,修養生息。皇帝帶頭崇尚簡樸。對外,面對北方的匈奴採取和親的政策;對內,面對飽受秦朝苛政之苦的百姓約法三章,廢除惡法。經高祖一世人口和經濟就已經有了很大的恢復。

文景二帝延續修養生息的政策,輕徭薄賦,人民安居樂業,國家財富到達頂峰,史稱文景之治。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是科技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完美結合締造了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


汝妻子吾養之


秦朝太短只有三四十年。秦始皇大修水利,長城,陵墓,宮殿。後來秦二世弄得民不聊生,後來群眾崛起,天下大亂。秦朝奠定封建王朝的基礎。

後來漢朝了,經過戰亂。國家決定休養生息,經過漢高祖努力。文帝景帝又是比較勤儉節約的皇帝,產生了文景之治。經過休養國家慢慢恢復人口,經濟,沒有戰亂。就有了文景之治。


dadagou


秦朝壓迫太厲害了,推倒秦朝壓迫減少,施政為民考慮,當然萬物復甦


英語進攻者


西漢初年,經過了秦末苛政,連年打仗,老百姓已經苦不堪言了,最需要休養生息。劉邦為了穩定漢朝的統治,恢復生產,推崇了道家“無為而治”的理念,與民休息。


文帝和景帝也都遵從了高祖的指導思想,繼續減免賦稅、與民休息。對邊疆也採取和親的政策,避免開戰。更大的爭取恢復生產和國力的時間。

人民安居樂業,農業生產和商業都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於是就出現了封建王朝的第一個太平盛世“文景之治”。


向陽花開7290


準確來說“文景之治”不能說是太平盛世。對於盛世的定義是興旺繁盛的時期,它需要滿足幾個條件:一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要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二是把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成就放到整個王朝的發展歷史中來看是處於領先地位的。

“文景之治”是在經過秦末以及楚漢戰爭的動亂之後,修養生息,社會生產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但是遠遠沒有達到“盛世”的程度,漢代真正的盛世應該是漢武帝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