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取得了哪些成就和后果?

云胡说历史


文景之治究竟有什么样的成果?其实对于西汉王朝来讲,文景之治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年代,但是这句话可能是废话,毕竟文景之治所做到的成果,但是有目共睹了,起码钱这个东西谁又会视而不见呢?

文景之治经过几十年的治理以后,西汉王朝达到了一种巅峰,此时无论是钱粮储备还是整个国家的凝聚力都达到了一种高度方便以及支持这个国家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作战!

其实要看文景之治对于整个国家的影响,可以去看汉武帝所搞的那些大动作,历史上很多有野心的皇帝都想做到汉武帝那种程度都想乐马封侯,都想分狼居胥,可是都做不到,为什么没办法国家实力不允许,可是时尚时代是不断在进步的,时间也是人民的生产力在不断提高,为什么后来的王朝?没有办法做到像汉武帝那样?说起原因其实跟文景之治有很大的关系!

在文景之治结束以后,当时的西汉王朝堆在谷仓里面的粮食都快烂了,堆在钱库里面的钱,用来穿铜板儿的那个绳子都烂掉了!这些东西支撑着汉武帝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作战战略!如果不是有这些积累,那么接下来汉武帝打仗的时候,每一次他都必须得为钱量进行担忧!那么中华大地会有多少人因此流离失所?又会出现多少的荒年?

不说其他的汉武帝组建一支骑兵部队,其中所消耗的粮食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有些奇兵他使用的战马,(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为了满足爆发力强,战斗力高的特点,它必须得喂人吃的那种细粮!就这些战马,他所使用的粮食就足够1万户人家将近几年的支出!如果不是有文景之治,在那里贴汉武帝挣了足够的家当,恐怕汉武帝末年的时候就会在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里面,最后被人给推翻了!

为文景之治,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给汉武帝带来足够浪的资本!

当然你如果说文景之治有没有其他的作用也是有的,你比如说在文景之治里面对于七国之乱的处理!

七国之乱其实源自于汉景帝,相信了晁错的话打算学帆为什么要学分?就是为了增加中央的公信力度,增加中央对于地方上面的管理讲实话,对于匈奴的作战光靠一个汉中光靠一个观众是没有办法支撑的,需要的是整个国家一起为此出谋,出策出力出钱出粮!没有整个大汉王朝作为霍去病和卫青的后盾,这账根本打不了!

汉景帝所做的就是增加中央对于地方上面的管理,你想如果汉武帝要打仗后方不服从管教,而且还天天造反呐,汉武帝就别想出征了!这样的王朝怎么可能打得赢战争呢?文景之治就为了这件事情做足的准备!可能大家会想到的就是汉武帝的推恩令彻底解决了藩王作乱的问题,但事实上要说真正做到了削藩举重若轻的那一点,那就是汉景帝派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如果没有这一条,汉武帝还得一切从新开始!

而且汉文帝和汉景帝所处的时代,其实对于未来政治的谋划也是做了相当的努力!刘邦在接手整个大汉王朝的时候,其实也是按照秦国的制度做了一部分的修改,然后继承,但是对于整个天下究竟会怎样变化,究竟会发生什么?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在意,毕竟时间并不站在他这一方,这需要后人对于整个大汉王朝的制度进行管理和改善毫无疑问!汉文帝和汉景帝长时间的执政,以及对于整个国家的治理不停的分析和改进,对于整个国家的政治策略,使得到汉武帝时期有一条优秀而且值得经得起战火考验的政治体制诞生了!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够得到的一个结论!


漩涡鸣人yy


汉朝建立初期,由于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纷争,社会一片萧条,民生凋敝。所以汉初诸位皇帝基本都遵循无为而治的国策,与民休养生息,特别是经历了汉文帝和汉景帝,国富民足,史称文景之治。具体来看,结果和成就有以下几个方面。

积极因素:文景之治推崇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推行的一系列轻徭薄赋政策迅速恢复了社会生产力,维护了初生政权的稳定。另外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崇尚节俭,抵制浪费,几十年下来,国库充盈,户籍增加。为汉武帝后来对匈奴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消极因素:汉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分封诸王,推行郡国并行制。由于采用无为而治的国策,致使各个封国势力越来越大,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汉景帝时贸然削藩,引发了七王之乱,差点动摇了汉朝的统治根基。对外由于国库空虚,军备孱弱,面对匈奴的挑衅入侵,只能一直采取防守的策略,多年派遣公主与匈奴单于和亲。导致边关不宁,百姓多造劫难。汉初到文景之治,历经四十多年的养精蓄锐,厉兵秣马,终于在汉武帝时期,一举击败匈奴,使汉帝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泠喃


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零,生产破坏严重,国力极度羸弱。开国皇帝刘邦出巡,都配不齐颜色相同的骏马,将相只能乘牛车,老百姓家里没有储存。面对这种残破局面,汉代治国者采取了放权让利,无为而治的国策,作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国民生产的重要手段。

在汉文帝、汉景帝执政的几十年中,中国古代迎来了第一个经济大繁荣时期,史称“文景之治”。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文景之治”取得过哪些成就和后果;

“文景之治”的措施

一、恢复农业

“文景之治”时期,朝廷对农业采取了“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汉文帝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前十三年还全部免去田租,这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次。自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算赋也由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

汉文帝不仅减免田租赋税,还鼓励提高粮食价格,对能够提供粮食者实行奖励。通过这样的政策,促进了农民阶层的发展,提高农民们的收入,减轻他们的负担。

二、促进民间工商业发展

汉文帝时期,政府改变了对资源的管制政策。不仅放松了对山林矿藏资源的专营,还放开过关用传制度。前者把利益最大的资源型产业向民间进行开放,后者减少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物流成本,促进商品流通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史记.货殖列传》

这两项政策,直接导致货物流通的活跃和工商业的繁荣。这个阶段也是古代商人们第一次获得自由发展,和谐稳定的时期。

三、对外走和平路线

汉文帝即位以来,面对北方日渐强盛的匈奴,选择了韬光养晦的策略,尽可能保持外部和平环境,给国内营造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

文景两帝继承了“和亲政策”,对匈奴进行安抚,并且在边境开放贸易市场,尽可能缓解双方之间的争端。虽然匈奴屡犯边境,但汉朝仍选择克制忍让的态度,避免大动干戈。

在国内相对弱小的情况下,汉朝执政者轻易不对外出兵,尽量“委曲求全”,通过和亲来维持和平,以免耗费国力。这种做法给国内的复苏起到了关键作用,也给后来的汉武帝北伐匈奴奠定了基础。

“文景之治”的成就

“文景之治”时期,人民富足,社会安定。经济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国家财政充实,与建国初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京城积聚的钱币千千万万,以致穿钱的绳子朽烂了,无法计数。太仓中的粮食大囤小囤如兵阵相连,有的露积在外,以至腐烂不能食用。

从汉初将相只能乘坐牛车,到了文景时期后,普通街巷中的百姓也有马匹,田野中的马匹更是成群,以至乘年轻母马的人受排斥不许参加聚会。

居住里巷的普通人也吃膏粱肥肉,为吏胥的老死不改任,做官的以官为姓氏名号。因此人人知道自爱,把犯法看得很重,崇尚行义,厌弃做耻辱的事。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後绌耻辱焉。—《史记.平准书》

“文景之治”的后果

一、民间商人集团崛起,控制国家支柱性产业

“文景之治”时期开放的经济政策,促使了民间商人集团崛起,这些商人完全控制着国家支柱性产业,在民间拥有着极强的影响力。

《史记》中记载有八位富人,其中四名是冶铁行业,剩下四位分别是物流、粮食、养殖和金融行业。这些富人在民间受到各地诸侯和官员的厚待,享受着和权贵一样的待遇。

由是观之,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岂所谓“素封”者邪?非也?—《史记.货殖列传》

二、官员和商人互相勾结,谋取私利

商人兼并土地,结交权贵官员,互相勾结,败坏吏治。“文景时期”因为商人的影响力较大,控制着国家支柱性行业,导致各地的官员纷纷与商人交好,为其大开方便之门。商人在获得利润后,也会反馈给当地的权贵官员,双方共同谋取私利。

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秦伐魏,迁孔氏南阳。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史记.货殖列传》

三、“无为政策”导致各地诸侯势力崛起,影响中央统治

汉朝建国后,尤其是“文景时期”采取的“无为政策”导致各地诸侯纷纷凭借各自的优势资源,趁势崛起,形成地方势力与中央旗鼓相当,影响中央政府统治。

其间在景帝时期发生的“七国叛乱”就是地方诸侯势力崛起,威胁中央集权统治。尤其是吴王刘濞,坐拥东海之滨,拥有盐铁矿等优势资源,让他富甲一方,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地方势力。终于在中央决定削藩后,各地诸侯国纷纷联合而起,发动叛乱,最终遭到失败。

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反,发兵西乡。—《孝景本纪》

总结

“文景之治”时期通过将资源和权力下放到民间,使得经济迅速发展,农业得到恢复,地方和国家实现繁荣,开创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盛世”。

随着民间经济不断发展,地方势力也随之坐大。中央政府在鼓励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集权与分权带来的政治困扰。


诧寂说史


文景之治的施行使汉帝国的国力在濒临崩溃的基础上得以迅速恢复,为后来汉武帝打击匈奴奠定了基础。

汉朝初年的背景与恢复国力的措施

西汉初年时,由于秦末以来连年战乱,使社会经济非常贫困。史书上记载当时的情况是:百姓无法在田地上生产,到处是饥荒。


文帝即位后多次下诏劝课农桑,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并给予他们赏赐;减免田租,把原来的十五税一,改为“三十而税一”,有时还“全部免去民田之税”;减轻刑罚,废止不合理的连坐、株连律令;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友好的政策。

景帝继承了父亲文帝的与民休养生息政策,也曾下诏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饿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都不如谷物和丝麻。景帝还广兴办学,实施仁义和礼仪教化,使民风淳朴,崇尚道德。


文景二帝不光注重经济水平的发展,而且倡导节俭

文帝以俭约节欲自持,提出朝廷要顺天而治,以民为本,厉行节约,禁止浪费,决不做扰民、伤民、害民之事。他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为了减免人民税负,他还减少自己的开支,裁减侍卫人马。对国家的财政开支进行节制和缩减。

景帝即位之后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秀举措,亲子下诏不接受地方贡献的锦绣等奢侈物品,并禁止地方官员购圌买黄金珠玉,否则以盗窃论罪。贵圌族官僚因此不敢滥事搜括,奢侈无度。这样百姓的收入有所保障,负担也减轻了。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国力继续得到增强。


文帝深知农业为立国之本,尝尝反思自己是否尽心尽力

文帝效法上古圣王,谦逊克己,广纳谏言,总是担心自己事情做得不好,愧对天下黎民。每遇到农业歉收、发生灾疫等情况首先责己,并要求臣民据实指出社会上存在的问题。

他总是反思自己最近是不是犯了错误,比如文帝常说:“近几年来收成不好,又有水、旱,疾病、瘟疫的灾害,我非常忧虑。想来是我的政令有失误处?还是没有顺应天时地利、有失人和、敬 奉神明不够诚心呢?或许是百官的俸禄太奢靡、无用的事情办得太多了?为什么百姓的粮食如此缺乏呢?凡是能够帮助百姓的建议,大家一定不要隐瞒,要尽职的提出来。” 文帝忧国忧民的精神令人钦佩。


正是因为这两位英明的君主,汉朝才得以在战乱之中迅速发展起来,为日后强盛的汉帝国打下了铺垫。


汤姆猫谈历史


这题太简单了,高中历史就讲过,那我来和大家拓展一下!能学到不少哈!

文景之治是指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41年的汉朝初期,在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 立汉之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之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农业,推崇“以德化民”,以清静不扰民为政策,同时对各民族温和,形成了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局面。

同时文景之治完成的成就非常大:

一、基本建成封建社会制度。

秦朝国期短,使得帝国三大特点:中央集权,官员代理和伦理治国只完成其二。汉承秦制,但又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旧制,建立新制,是文景之治的历史贡献。文景之治前后长达四十年,解除封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处理前代积弊,经过两代皇帝的治理,基本上建成封建社会制度。

二、道家思想登入殿堂。汉朝成立之初,刘邦曾问群臣秦之所以灭之的原因,当时以陆贾代表的黄老新思想家认为秦之于专任刑罚,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被认为以《老子》为理论基础产生的黄老新道家,后来被汉初统治者作为政治指导思想,在文景时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继承和发扬。


三、为汉武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景时期经济发展,国家财政充实,开创了西汉帝国的升平时代,使当时的社会经济稳定的向前发展,为汉武大帝刘彻将西汉推向极盛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后世尊为中国农耕社会的第一个治世,为汉武帝北伐匈奴奠定了基础,同时进一步确立了以汉族为主干的统治基础。

四、废除极刑,推进中国法制、世界法制进步。

汉文帝时期发生的缇萦救父事件引发了中国历史的刑罚革命,中国第一次、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废除肉刑,不仅改变了中国法制的进程,而且扭转了世界法制的方向,是法制史的里程碑。

五、民主政治的初步探索。

恭谨从俭是汉文帝刘恒开明政治思想的闪现,中国古代就有“进善旌”、“诽谤木”的说法,就是把不同意见写在旗上或木头上,反映古人要求言论自由的愿望!

免责声明:回答中有部分出自不同文献,如有侵犯,请联系先启进行调整!感谢!


先启历史


“文景之治”是我国第一个盛世,受到世人的称赞。文景之治时期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国富民强。

一、在经济方面,劝课农桑,政策向农业倾斜。


文帝吸取秦亡教训深知农业的重要性,文帝在位期间,多次颁布诏令劝课农桑,降佃税。景帝在位期间,奉行了文帝的重农的政策,并下诏推迟男子服劳役的年龄。这一系列的重农抑商的举措,大大减少了农民的负担,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恢复,农民的收入得到保障,国库也得到充实,社会经济水平大大提升。

二、政治方面,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汉朝初年,高祖刘邦为了维护统治、拉笼势力分封了一大批异姓诸侯国。而这也给刘氏王朝埋下祸根,但是为了保障刘氏天下的稳定,刘邦大封同姓王并以此来打压取代异性姓王。但是这并未加强中央集权,由于同姓王同样很快形成和中央相抗衡的割据势力。

因此,文景二帝致力于削弱藩国势力,进行制度改革,取消诸侯王在封地内任免官职和赋税的权利。通过这些削弱措施,使得诸侯王同中央丧失挑衅的实力,中央政府的权威空前的强大,为汉武帝以推恩令彻底消除诸侯封国奠定了基础。

三、法律方面,减轻刑罚,减少对农民的压迫。

秦代刑罚严苛,法律规定了触犯法律者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妻子儿女都要连坐,轻则入官为奴,重则处死。这在文帝时则被明令废止。纵观文景时期,政府先后确定了取消肉刑、减轻刑罚等措施,许多官吏在判刑方面也采取了从轻处理。

总结:“文景之治”是我国第一个盛世,受到了后人和今人的称赞。文景之治的核心在于“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同时奉行减轻刑罚,百姓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休养生息。生产得到了快速恢复发展,实现了国富民强,并奠定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基础,一个强大的汉帝国屹立于历史长河之中,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冬十月


周末、秦代政治的弊病,在于法网繁密,政令严苛,但奸邪盗寇却防不胜防。汉朝建国以后,废除繁苛的法令,让民众休养生息;到孝文帝时,用警慎俭朴的作风治理国家;孝景皇帝遵守大业成规不改。五六十年之间,就达到移风易俗,百姓淳朴敦厚。

说到天下大治的时代,周代有成王和康王时期,汉代有文帝和景帝时期。

事物发展到鼎盛就会走向衰败,这本是变化的规律。从此以后,孝武帝对内穷奢极侈,对外攻打夷狄各族,天下萧条,财富全部耗费完了!


墨者12138


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实行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鼓励生产,发展经济,扩大税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逐步加强中央集权。

在薄税劝农,与民休息的政策指导下,经过文景二帝41年的治理,迎来了西汉前期的太平盛世。首先是农民负担大大减轻。从汉高祖即位(公元前202年)到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前后共62年间,西汉王朝实行的是中国古代堪称典范的轻徭薄赋政策,农民的负担是最轻的。

从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起,又连续免除全国田赋长达11年,在这期间,农民来自农业税的负担没有了,这在封建社会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西汉前期七十余年农民负担一直很轻是历史上公认的。其次是人民富足,社会安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外,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仁义而后绌耻辱焉。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这样的安康和谐社会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

再者,经济发展,国家财政充实。由于经济得到发展和繁荣,国家财政与建国初相比,出现了天壤之别。如文景时,“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至汉武帝即位时,国家财政又上了新台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财政实力如此雄厚,也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少见的。

由此可知,西汉以“文景之治”为标志的太平盛世,是通过轻徭薄赋政策取得的。

汉初“无为而治”的国策,也不是无所事事、放任自流的“无为”,而是积极“有为”的。那就是为农民建立平静稳定的生产环境,努力把对农民生活生产活动的干扰降低到最小,努力保证农民的劳动得到稳定的报酬。

在排除农民生产干扰方面,一是减轻政府对农民的赋役负担,二是打击豪强对农民的侵害;在保证农民收益上,一方面大幅度减免农业税,一方面通过财税政策稳定物价。太平盛世,国家的财政收入多、富人的收入高不是标志,更重要的是看人民的富足程度,尤其要看农民的富足程度。

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 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大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粮仓有余财, 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这是对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


左史右经


“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盛世,由汉文帝刘恒和其子汉景帝刘启开创的盛世。

汉代初年,因多年战乱,民生凋敝,人口数量锐减,社会经济在崩溃的边缘,为了发展农业,恢复生产,缓解社会矛盾,西汉建立后,便才用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推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和“与民休息”的政策,文景之治亦是延续了这些政策,只是在一些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变革和进一步的发展。

在刑罚方面,文帝废止连坐制度,减轻刑罚,废除秦代劓、刖、黥等肉刑,而代之以笞刑。景帝在文帝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轻刑慎罚的政策,减轻刑罚。

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进行削藩,同时强化军权。

在农业上,劝课农桑,减轻农业税负,如文帝将田租减为三十税一。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人民开荒。

在工商业上,开放山林川泽,鼓励农业副业生产和盐铁业的发展。废除过关用传制度,加强国内各地区间商品的流通和经济交往。

当时汉文帝和汉景帝也以身作则,厉行节约,生活简朴,勤俭建国。

正是在文景两帝两代人努力下,汉代初期,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人口稳步增长,社会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稳定的景象,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而且从长远的看,文景之治给后世也形成了深远的影响,为汉武帝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准备了国库和提供了政治准备。

但是,“文景之治”也并非全部是积极作用,它推行的削藩,酿成了七国之乱。减轻刑罚的一些措施在实际中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行。


故人拾遗


Hello,大家好。我是专注于头条历史领域的原创作者历史的尘埃HISTORY。我的父母都是历史方面的学者,所以我从小就喜欢历史,特别喜欢中国的古代史与近现代史,现在也是一线高中历史教师。人们说得好,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希望我的回答您能够喜欢,如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西汉之所以能强盛一时,要多亏西汉这四位精明能干的皇帝,他们分别是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这四人。别看历史上对刘邦的评价那是褒贬不一,但是你发现,对刘邦贬义评价的除了他杀功臣就几乎没有其他的理由了,反观此人对待国民,那还是相当宽容的。不宽容也没办法啊,当时西汉刚刚建立,非常穷,穷到天子出行,连六匹颜色不一样的骏马都凑不齐,官员出行,还要乘牛车……所以国家要从君王坐起,实行轻徭薄赋,于民休养生息的机会啊。

由于在秦末的时候,到处打仗,百姓们都流离失所,吃不饱睡不暖的,在刘邦最初登基的时候,国家还特别穷,但是经过了几十年的文景之治,到文帝的儿子,景帝末年的时候,国家就十分富裕了,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可以吃饱穿暖了,只要不遇到大的水灾或者是旱灾,大家的生活都已经十分优越了,那时候国家的粮仓里都堆满了粮食,国库里呢,钱财也十分丰厚,到处都是一片清明祥和的新气象。可以称得上是“太平盛世”,所以呢,后世的史家们,称汉文帝和景帝统治的时期,叫做“文景之治”啊。

没错!注意一下,文景之治的时候,国家还实行的是分封制,各大王爷诸侯有很大的权利,所以造成了一种“弱杆强枝”的景象,因为国家富有了,但是不是中央富有,而是地方的财政和人民都富有了。这些地方和财政一旦富有了之后,他们就对中央权力开始虎视眈眈,于是当年就爆发了著名的七王之乱。


其实,文景之治并不是大汉王朝最强盛的时期,但没有这个时期的积淀,就不会有汉武帝时期的繁盛。历史事件应一分为二来看,同样,文景之治也不例外。我们不能过分的美化文景之治啊,但也不能妖魔化它,更不能一味的寻找什么所谓的“真相”。

总而言之,古代的帝王也是在改革中成长,汉武帝也是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集权,则国家僵化,不集权,则国家动乱,但是路必须要选一条。汉武帝的选择也是很无奈的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