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乞丐,卻用畢生積蓄建立了三所學校,被譽為“千古奇丐”

他是一名普通的乞丐,沒有武俠片裡洪七公那樣的蓋世武功;他又是一個不平凡的乞丐,他一生無妻無子,省吃儉用,用畢生的積蓄建立了三所義學校,免費提供給窮苦人家的孩子上課;他是中國歷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載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譽為“千古奇丐” ;他叫武訓,又名武七。


他是一名乞丐,卻用畢生積蓄建立了三所學校,被譽為“千古奇丐”

武訓雕像

出身貧寒,排行老七

1838年12月5日日,武訓出生在山東堂邑縣(今屬冠縣)柳林鎮武家莊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在那個貧困的年代,他的降臨並沒有給這個家庭帶來多少喜悅。

為了謀生,父親常年給地主家當長工,家裡那二畝薄田連一家人的溫飽都解決不了,正因為如此,他的降臨給這個赤貧的家庭又增加了很大的負擔。

父親甚至給他取名字的時候都是很隨便,他在叔伯弟兄中排行老七,於是名字就叫做武七。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父母對這個孩子不是很上心。

武訓小時候聰明好學,對讀書表現出了強烈的渴望,無奈家裡實在是太貧困,無力提供給他上學的條件。

他是一名乞丐,卻用畢生積蓄建立了三所學校,被譽為“千古奇丐”

沒有文化,受盡欺辱

在武訓七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他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為了謀生他和母親走上了行乞之路,武訓自小就非常孝順,每次乞到吃食總是先給母親來吃,自己倒是經常餓肚子。

14歲以後,武訓離家去給別人當長工,儘管他幹起活來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但是因為是個文盲,大字不識一個,屢屢受到別人的欺侮。

這年的年底,武訓來找僱主要工錢回家過年,自己來這裡已經整整三年了,這三年間自己還沒有領到過工錢。

令他憤怒的是,那個僱主欺負武訓沒有文化,就做了一份假賬,聲稱這三年的工錢都已經給他結清了。武訓急忙向他爭辯,沒想到反而被對方說成是“訛賴”,還遭到人家一頓毒打!

他是一名乞丐,卻用畢生積蓄建立了三所學校,被譽為“千古奇丐”

武訓被打後百口莫辯,氣得自己口吐白沫,整整病了三天,這三天他沒有吃一口飯也沒有說一句話。要怪只怪自己是個文盲,從這時候起他就決心行乞興學。

行乞,為辦學校籌款

病好後,武訓走出家門,他成了一名名副其實的乞丐,這一年他20歲。

1859年,武訓21歲,為了自己辦學的夢想,他開始四處行乞集資。這時候,大街上一個頭髮髒亂,面目汙黑,爛衣遮體,看起來卻非常快樂的乞丐出現了,他一邊走一邊唱著自己編的歌謠,幾年下來,這個苦並快樂著的乞丐,足跡所至,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

他是一名乞丐,卻用畢生積蓄建立了三所學校,被譽為“千古奇丐”

武訓劇照

每次討得較好的衣物和飯食,他就設法賣掉換錢。而自己則像一個苦行僧一樣,只吃最粗劣的食物,邊吃還邊唱:“吃雜物,能當飯,省錢修個義學院。”他有時還像個江湖雜耍藝人一樣表演錐刺身、刀破頭、扛大鼎等節目,甚至吃毛蟲蛇蠍、吞石頭瓦礫,以取賞錢。他還將自己的辮子剪掉,只在額角上留一小辮,裝扮成戲裡的小丑模樣,以獲得別人的施捨。

武訓白天乞討,晚上紡線,幹些力所能及的活計換取一些錢財,在農忙的時候還經常給富人打短工,並編出各種歌謠唱給眾人聽。另外,他還為人做媒紅,當信史,以獲謝禮和佣錢。

經過多年的辛勞和省吃儉用,武訓積少成多,存了一筆數目可觀的錢。由於他居無定所,錢款無處存放,就打算找一富戶人家來存放。

他打聽到本縣有一位舉人楊樹坊,為人正直,名聲很好。武七覺得這個人值得信賴,於是跑到楊府求見。由於他是乞丐,主人拒而不見,他便在大門口一跪就是兩天,最後終於感動了楊舉人。武七把乞討積錢、興義學之事原原本本敘述一遍,楊舉人大為感嘆。楊舉人不但答應幫他存錢,並且表示要助他辦學。


他是一名乞丐,卻用畢生積蓄建立了三所學校,被譽為“千古奇丐”

武訓劇照

隨著款項的增多,武七開始典買田地,備作學田。同時楊舉人幫他以三分息的利息將存款給貸給需要的富人,以獲得更多的資金。

在他49歲時,武七已置田230畝,積資3800餘吊。這在當時已經是相當的財力了,可是他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乞丐身份而選擇享受,他繼續過著赤貧的生活。這時他覺得時機已經來臨,決定創建義學,於是他向楊舉人提出建義學之事,楊舉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武七應先娶妻生子,武七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個義學才無私。”

興辦義學

1888年,武訓花錢4000餘吊,在堂邑縣柳林鎮東門外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整整三十年,武訓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在這三十年裡,他受盡苦難,但是從來沒有放棄過。學校建成後他請了當地有名的進士和舉人來任教,對於來這裡上學的孩子實行學費全免。

他是一名乞丐,卻用畢生積蓄建立了三所學校,被譽為“千古奇丐”

平時,他常來義塾探視,對勤於任課的老師他非常的尊敬,經常向他們實行跪謝之禮。對於不好好學習的學生,他也經常力勉勸導:“讀書不用功,回家無臉見父兄”。就這樣,義塾老師對他十分敬憚,而學生也不敢有絲毫懈怠,大家都嚴守學規,努力上進,學有所成者甚眾。

1890年,武訓與寺院合作,在館陶縣楊二莊興辦了第二所義學。

1896年,武訓又靠行乞積蓄,並求得臨清官紳資助,用資3000吊在臨清縣御史巷辦起第三所義學。至此,將自己畢生的積蓄全部用於建學校。

他一生不娶妻、不置家。其兄長親友多次求取資助都被他拒絕,他唱道:“不顧親,不顧故,義學我修好幾處。”

山東巡撫張曜聞聽說了武訓的義舉後非常感動,除了免除武訓辦學及置田的稅費,還親自捐了200兩白銀,並賜名武七為武訓。武訓的感人善舉也傳到了朝廷,朝廷授以“義學正”名號,賞賜他黃馬褂,從此武訓聲名大振。

他是一名乞丐,卻用畢生積蓄建立了三所學校,被譽為“千古奇丐”

含笑九泉

1896年4月23日,武訓病逝於御史巷義塾,他在眾學童朗朗讀書聲中含笑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五十九歲。

出殯當日,堂邑、館陶、臨清三縣有臉有面的人物都來了。人們遵照武訓的遺囑,將他埋葬在堂邑縣柳林鎮崇賢義塾的東側,這樣在九泉之下也能聽到孩子們的讀書聲。各縣鄉民主動來參加他的葬禮,人數多達數千,沿途來觀者人山人海,一時師生哭聲震天,鄉民紛紛落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