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熙土断,刘裕投在称帝路上的问路石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诗人辛弃疾感慨宋武帝刘裕北伐大胜的诗。那么,宋武帝刘裕作为开启南朝的开国之君,自幼家庭十分贫困,无奈从军后仅是东晋北府军中的小小军司马,之后却大展拳脚,对内打败孙恩、卢循起义,消灭桓楚、谯蜀割据政权,平定刘毅、司马休之等势力,对外灭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两都,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功绩。

随着势力日增,刘裕逐渐控制了东晋朝廷,但距离称帝还有一段距离,东南的地方豪族还很强大,中央政权的权威还不够,所以需要既能立威立信,又能增强凝聚的事情。刚好,北方南渡过来的侨民日益增多,需要重新纳入户籍、分配土地,因此刘裕便组织起东晋王朝第4次土断。


一、土断是晋朝一贯侨民政策

土断故名思义,就是划定土地区域,取消客籍特权,编民入户,统一赋税徭役,主要针对北方大量流民迁入和安置问题。

1、土断历史背景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五胡入侵,北方百姓流离失所,被迫向南迁移。根据葛剑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史》、《中国人口发展史》,考虑门阀可能隐匿的户口,西晋末年实际户口最高时大约有3500万人,其中北方2450万人,南方1050万人。据史学家推理南迁人员大概有100多万。

义熙土断,刘裕投在称帝路上的问路石

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政权后,逐步对南渡移民实施统一管理,先后建立了徐、兖、幽、冀、青、并六个侨州,对应设置十多个侨郡、六十多个侨县,以安置各地侨人。同时,侨人享有特权,不需要负担国家调役。

这个制度对吸引流民、安置管理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也有很大的弊病:一是侨民过于分散,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落脚在各地,十分不方便统一管理;二是侨民拥有不负担国家调役的特权,一方面国家赋税和兵源直接减少,另一方面地方豪强吸引流民成为佃户,势力越来越强,使东晋政权受到挑战;三是侨民思乡情切,而朝廷北伐屡次失败,中原恢复无望,屡屡生事,与土著居民矛盾日深,给形势稳定埋下隐患。

2、前期土断效果逐渐消失

针对这些弊病,东晋朝廷数次组织土断工作,取消部分侨郡、侨县设置,将侨民统一编入户籍,取消赋税特权,统一缴纳,同时严查豪族隐匿人口,从而增加户口人数、赋税收入,增加兵源和军力。东晋自上次于兴宁二年(364)桓温主持的庚戌土断已过去五十年,诸多方面的情况和实施效果都有了很大变化。

义熙土断,刘裕投在称帝路上的问路石

  • 流民仍持续南渡
  • 与东晋王朝对峙的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当时北方政权转换极快,战争频繁,百姓为求安定生活,有条件的也都选择南下,而东晋王朝数次北伐中原,也会携带生民回来,以补充自己实力,这样原先划分的行政区域、分配的资源需要调整。

    • 豪族不断兼并土地流民

    南迁侨民中,一部分是豪族大户,本身带着部曲、佃户等,到南方后在土地分配、政治特权等方面利益会受到优先照顾;而南方本地的豪强占据地利,吸引分散的流民,成为依附人口。随着时间推移,这两类豪族既控制东晋政权,又控制地方经济人口,偏安思想越来越强,已可以干涉朝廷北伐等大政方针。

    3、除权臣外很难成功

    综上分析,土断对南下侨人、地方豪族利益均会造成巨大影响,一方面普通侨民知道自己会负担沉重的赋税徭役,另一方面豪族所吸收的大量佃户将要交税,兼并土地要分发百姓,因此受到这两类人的坚决反对。

    土断工作必须是由绝对把握朝廷的权臣来推行,桓温虽然权倾朝野、有心篡权,但实施的庚戌土断十分严格,效果也非常突出,尤其是杀死反对土断的宗室,这才确保顺利开展。而宋齐梁陈四朝也实施过数次土断,但因为放水严重,偷奸耍滑,最终不了了之,效果很差。

    二、刘裕称帝还缺火候

    1、东晋朝堂暗流涌动

    东晋朝廷作为偏安政权,近百年时间都是由世族大家把持,从王氏、谢氏、庾氏、桓氏四大家族,另有南下的袁、萧等侨姓士族,到土著朱、张、顾、陆等士族;此外,司马氏宗室及皇亲国戚也是东晋朝堂上重要角色。各个士族之间因地域、利益、习俗、文化等不同,之间一直相互排斥、又合作,尤其是面对寒族崛起的刘裕时。

    此外,东晋朝廷处于长江下游,处于中游的荆州一直由大族把控,势力一度超过王朝本身,因此也发生了多次荆州叛乱事件,如王敦、庾亮、桓温等,使东晋政权实力大为受限,时常处于崩溃边缘,皇室被杀、被废数次出现。

    义熙土断,刘裕投在称帝路上的问路石

    2、刘裕虽战功卓著,但缺乏威望

    刘裕出身贫寒,在重视门阀的东晋朝廷,进入官场后屡屡受到歧视和打压,比如曾经拖欠刁逵三万钱,因一时无力偿还,被他抓起来拷打,幸好一位赏识刘裕的琅邪王谧代他求情和偿还,才得以释放。由此可见,刘裕功绩跟他的地位没太大关系,尤其是那些豪族,对他没什么认同,更别提信服。

    所以刘裕部下多是寒门人士,如刘穆之、檀道济、王镇恶、赵伦之等。

    当时,割据荆州的刘毅及继任者宗室司马休之十分忌惮刘裕,称他“布衣匹夫,匡扶社稷”,时刻准备南下攻打健康,而在建康的儿子司马文思竟谋刺刘裕,刘裕把他交给司马休之,愿意是让杀掉他,司马休之只是回了一封道歉信,足见对他的轻视。

    义熙土断,刘裕投在称帝路上的问路石

    三、刘裕借土断实现一举三得

    1、打击震慑江南豪族,避免不轨之心

    刘裕借助土断之法,重新丈量全国各地土地,禁止豪族私自占领山地湖泊,削夺世族、皇室的私有财产,从而缓和了内部矛盾,削弱了豪族势力。对于拒不从命的坚决打击,如会稽大族虞亮私藏人口一千多口,刘裕发现后将其斩杀,起到极大的震慑作用。另外,严格官吏选拔,对于地方推选的不合格的大族子弟拒绝接收,改变了以往由豪族把持官场的局面,同时士族子弟只分配给名气很大、没有实权的职位,避免进一步坐大。

    义熙土断,刘裕投在称帝路上的问路石

    2、壮大自身势力及寒族利益

    刘裕虽然严格推行土断,但还是有所侧重,如他极为重视的嫡系北府军,兵源多是徐州、青州、兖州境内的侨民,因此保留了晋陵境内所设的三州侨郡、侨县,甚至还从周边其他郡县划拨土地给他们,以换取三州侨民的支持,维护自身的统治。这也是刘裕不得已为之的政策,当时豪族拒绝合作,只能依靠寒族,若是无法支持这部分人的支持,在朝堂之上就会更加势单力薄。

    3、为北伐准备人力、物力

    东晋虽然偏安江南,但还是组织数次北伐,成多败少,却成为权臣建立功绩、统一人心、树立威望的必然选择,如殷浩、桓温、谢安等。当时北方是南燕、后秦,势力交战,但势力衰弱,因此确实有可攻打的机会。为了确保北伐成功,刘裕对自己军事指挥能力是很有信心的,但需要在兵力、粮草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刘裕实施土断后,朝廷土地增加,赋税粮草得到保障,而没有土地、不愿赋税的可以当兵,保证了北伐所需兵力。经过三年准备,刘裕于416年、417年先后两次北伐,灭掉南燕、后勤,收复洛阳、长安两都,完成了以往数代人都没有完成的功绩,使疆域范围达到黄河流域,为南朝诸代之最。

    这巨大的军功,使刘裕在朝堂上地位显赫,先后被封相国、宋王,堪比汉末曹操。420年,刘裕接收司马氏禅位,成为宋的开国皇帝。

    义熙土断,刘裕投在称帝路上的问路石


    【结语】刘裕作为武人,要想在豪族林立的东晋朝廷站住脚、说上话,学王导那一套怀柔手段是行不通的,光靠军功也是不够的。通过坚定推行土断,顶住豪族的反击,刘裕才震慑豪族,统一权力,为最终称帝铺垫良好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