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篤信鬼神之說的美食家竟是清代著名才子

袁枚作為一個真性情之人,文學史上對於有褒有貶,有人認為他率真可敬,也有人認為他不務正業,生活隨意。只有站在高處的人,才會有人敬仰有人鄙棄。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倡導"性靈說",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嘉三大家",又與趙翼、張問陶並稱"性靈派三大家",為"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文筆與大學士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

1官宦之路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浙江錢塘,袁枚呱呱墜地,給家人帶來了無限歡樂和希望。隨著年齡的增長,袁枚逐漸展現出“幼有異稟”的天賦,人生如開掛一般。

乾隆四年(1739年)袁枚參加會試,得到刑部尚書尹繼善的幫助,高中進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1742年)袁枚,相繼擔任沭陽,江寧,上元等地知縣,推行法治,勤政愛民,有良好的政績,很得總督尹繼善的賞識。

乾隆14年(1749年)袁枚父親去世,袁枚以丁憂辭官,在南京置隨氏廢園購改名隨園。

袁枚任沭陽知縣時,正是所謂“乾隆盛世”,但在沭陽民間,卻是萬戶蕭疏、悍吏橫行的現實。一個沭陽縣,竟有“飢口三十萬,餓斃者不計其數”。袁枚到任不久,就開倉賑災,減免賦稅,率民治水,築有名的六塘子堰。採取多種抗災措施,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較快地取得了成效。他還嚴厲管束家屬、下屬、衙役,不準擾民害民。

袁枚離任沭陽時,百姓夾道送行,攀車餞酒,灑淚話別。袁枚在沭陽縣衙手植的一株紫藤,至今仍生機勃勃,其葉蓁蓁,被列為沭陽縣重點保護文物之一。

一個篤信鬼神之說的美食家竟是清代著名才子


2迷信算卦

袁枚四十多歲時,曾請相士算過一卦。相士預言,袁枚63歲得子,76歲壽終。到63歲時,袁枚果真老來得子。他就覺得相士算得準,料想76歲時大劫難逃。於是到了這一年,他深居簡出,坐等人生最後一刻到來。

沒承想,他竟挺過了這年除夕,這一挺,又多活了六年。既然向天借到六年,豈能不好好度過?於是,次年起,袁枚又開始了壯遊。直到去世前一年,他還重遊揚州、蘇州,到無錫,過慈溪。

3喜愛書籍

袁枚自幼喜愛讀書,但是限於自身家庭貧困,很難有書看。他曾寫過一首《對書嘆》:“我年十二三,愛書如愛命;每過書肆中,兩腳先立定。苦無買書錢,夢中猶買歸。”感慨幼年求而不得憤懣之情。

在袁枚做官之後,經濟上得到很大改善,袁枚看到好書就買。儘管他如此愛書,但只要有人來借閱,袁枚必慷慨借予。他的家中藏書多達40萬卷,晚年卻捐掉了十之六七。袁枚身為一代文豪,他覺得隊書最好的方式便是“散”,即看完就捐贈給他人。這樣一來既可敦促自己快速讀完,又惠及別人。

一個篤信鬼神之說的美食家竟是清代著名才子


4遊山玩水

六十五歲以後,袁枚開始喜歡上了遊山玩水,遊遍名山大川,浙江的天台、雁蕩、四明、雪竇等山,安徽遊過黃山,江西廬山,廣東、廣西、湖南、福建等地,寫下了《周孝侯斬蛟臺》《立夏日過天姥寺》等詩作。此外,他還繪製了《遊雁蕩圖》,並裝裱長軸,帶回隨園,懸掛壁間,供人觀賞。同時由於喜愛品茶,所以他嚐遍各地名茶,並且將它一一記載下來,並寫下了許多茶詩。

5《隨園食單》

《隨園食單》是今日中國飲食史上一部重要著作。袁枚自稱“好味”,是一位美食家。正是因為性格隨性,也出於對美食的熱愛,他才能拋開傳統文學家的偏見,總結了當時的飲食文化並加以記錄,由此作出了《隨園食單》這一在中國飲食界有重要地位的美食著作。

袁枚的《隨園食單》不僅記載了許多食譜,還記錄了眾多的飲食文化。他用文學的語言講述“吃喝”,是一部真正能稱得上是“飲食文化”的佳作 。袁枚因此被後世學者譽之為“食聖”。

《隨園食單》的內容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礎理論,包括“須知單”和“戒單”,這部分內容重點體現了作者的食饌審美思想;第二部分是菜譜,包括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等十二個方面,但沒有一般菜譜的枯燥與流水線化,此部分也也得滋味盎然。《隨園食單》是今日中國飲食史上一部重要著作。袁枚自稱“好味”,是一位美食家。正是因為性格隨性,也出於對美食的熱愛,他才能拋開傳統文學家的偏見,總結了當時的飲食文化並加以記錄,由此作出了《隨園食單》這一在中國飲食界有重要地位的美食著作。

一個篤信鬼神之說的美食家竟是清代著名才子


6飲食趣事二則

一次,某蔣姓朋友請袁枚吃了一道色澤美觀、味道不俗的豆腐。袁枚當即索要食譜,朋友卻不願給。袁枚不甘示弱,表示願重金買下,朋友仍不給。袁枚急了,當場給朋友鞠了三個躬。朋友見狀大笑:“子才(袁枚字)不曾折腰事權貴,而今卻折腰為豆腐!”說完,把豆腐食譜贈予了袁枚。

袁家有位大廚,別人重金挖他,他卻不願離開袁家。有人問他原因,大廚答:知己難,知味尤難。正是因為袁枚懂他以及他烹飪的美食,所以大廚覺得袁枚就是自己的伯樂,說什麼也不離開袁家。後來王小余過世,袁枚更是“每食必為之泣”。袁枚晚年,又有一個廚師病死隨園,他賦詩記之,並將其葬於隨園。

一個篤信鬼神之說的美食家竟是清代著名才子


7賺錢之道

袁枚除了是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美食家還是一個合格商人,面對不同境遇有不同牟利手段。

袁枚第一個謀利手段是選擇性受賄。所謂選擇性受賄,就是看人下碟,一些人的錢不收,一些人的錢堅決收下來。對富人而言,袁枚是個貪官。野史記載:袁枚在江寧知縣任上,因為枉斷一宗富家爭產官司獲得鉅額賄賂,這為他日後的辭官而歸提供了最初的物質支撐。

第二個手段就是炒作。首先,他花費許多錢重修隨園,修好了並不將其圈起來供自己一家人欣賞,而是故意拆掉圍牆,讓遊客在園裡隨意遊玩,目的是使人知道江寧城裡有這樣一個山美水秀境幽的地方。園子初具聲名、有了一定數量的遊客,他立馬極力渲染自傢俬園食物的精妙和家廚烹調的高水準,激發那些熱衷口腹之慾的人的興趣。袁枚對飲食氛圍也極有研究,每有客來,他都要叫人將餐桌擺到一些景緻極美的亭榭,還安排自養的美女為之唱歌跳舞,隨園的飲食生意非常火爆。當隨園炒熱,個人知名度急劇上升,袁枚開始擴大經營範圍,在園子裡售賣《隨園全集》、《隨園食單》等著作,他的書果然供不應求,屬國琉球都有人專程來購買。僅賣書一項,袁枚一年即可收入三四千兩白銀。中年以後,各方人士爭相請袁枚寫應酬文章,袁枚來者不拒,墓誌碑記、壽序諛文,只要給足銀子,絕對服務三包,又大賺了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