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起书来究竟是该讲究不求甚解还是该讲究句句精读呢?

潇泊兔


其实那取决于您是想学习并运用到实际中,还是读书来对一些事物只是了解,甚至是消遣,目的不同,做法就不同。

还有就是每个人读书习惯和方式不同,那我自己和我妹两个人来说,我读的书不多,如果只是了解和知道一下,我比较倾向于网络,我觉得高效一些,但是如果我特别有兴趣的或者是我跟工作有关的知识,我能把一本书读十几次,而且随着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每次再回去读同一本书的时候,又会有新的收获和领悟,而且我买的书也都是工作和兴趣方面的书籍,只有关于金融和易经的。而我妹喜欢买很多书,每一本都读,也许读完后一知半解,但是也都有收获,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自己的眼界和体悟更多的东西,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所以,每个人读不同的书的目的和目标不同,每个人个性和方式也不一样,只要适合自己,有所收获,对自己有所帮助就是好的方式。



奕楠聊易经


先粗後细。读书有讲求广的,也有讲求深的。读之前,未知该书如何,可先粗读,不求甚解,过后如认为不错,再回头细读,一些经典著作,往往多次阅读,不同时段重读,收获不同。广泛的阅读,也能多放印证已经读过的,一些原先没读明白的,可能在别的书中叙述清楚了,此时又可以回来细读。

没有什么书是能够一次彻底读明白的,如果卡住,就读不下去,那就不用读书了,所以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不求甚解,通读一片之後,往往能明白原先不解之处。

总之,值得的才细读,而这建立在多读的基础上,只有读多了,才知道什么应该细读。不求甚解,也不是就此放过,记在脑中,读别的时候,经常探索是否对原先不解的有帮助,这叫带着问题阅读,没问题而读书,收获不大,也没什么益处。


TonyDeng


这是看书的两个状态也是方法,具体用哪种方法视情况而定。

不求甚解是对现阶段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此刻没时间细细品读的内容不得已的处理方式,先把内容读熟等到了能达到理解其中内容的阶段会很容易就开窍的,比如小孩子背诵古诗词就是这个道理,不用完全理解可以先把内容熟读或记住,以后长大在某个时间里突然就会明白其中的意境和思想。

句句精读更多得是用于学术研究或者要学习的知识,要完全参透书的知识当然是要非常仔细的逐字逐句研究推敲。

不管是不求甚解还是句句精读都是读书的两个极端,大多时候读书是介于这两种方式之间的状态,就是能读懂也没到句句精读的程度。


慕华清秋


读书最该讲究的是自己的“读书感”,而不是任何人的“读书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个性,甚至有的人一拿起书头就痛,这也是一种读书个性。

人们虽然天天在倡导理性,就是说应该怎么样和不应该怎么样,其实收效甚微,因为人大部分时候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受自己的感性支配,也就是说感觉好就是乐,感觉不好就是苦,自动趋乐避苦。我们最好能先尊重自己的个性,然后再从长计议。

我常常把人从感性的角度再分成“过程感驱动型”和“结果感驱动型”,前者是图个感觉好的过程,并没有很强的目的性,后者是为了某个感觉好的成果,过程煎熬点都没关系。

绕了这么一大圈,我是想说,从你提出问题的方式来看,是属于结果驱动型,想读书更有效率和效果,那么给出建议就容易了:

用不求甚解的方式快速阅读或了解更多的书,发现自己产生强烈价值感的那一本,再句句精读,直至得到让自己心满意足的系统化吸收效果。

祝你成功,欧耶!


说名讲字的老王


这要看读什么类型的书。

读书分精读和泛读。

精读的书,比如中国古典文化类,四书五经,经典古文,诗词歌赋,医学科技类专业书籍,只要学习,就要字斟句酌,记忆理解准确无误。不但要求甚解,而且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样将终身受益。

泛读的书,要求就宽松的多了。各类科幻,神话,小说演义,稗官野史,闲文游记,百科杂谈,趣闻笑话,等等,看书解闷,可快速翻阅,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调节心情,记忆理解都没有那么严格了。


云上无尘


这就是博览与精专的问题,建议泛泛之作就泛泛浏览,精品就精读。没有精磨细研不能领会其神韵,好的书籍是应该用心去读的。本本书都细读无暇顾及其它,必成书呆子,而且时间也不够支配。何况现在是快歺文化,精品有限,因此一般的书大致浏览,感觉的确有帮助的好好去读。

我个人读书,一般的翻一下目录,感到有可学章节再看一下简介和前言,真对味口就认真读一遍,感到帮助大再买回去,置于案头时常翻阅。我这点经验对您是否有用呢?


深圳郑海洲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当依据书籍的类型来选择是采用不求甚解还是句句精度的阅读方式。

首先,我们来说说适合采用不求甚解的阅读方式的书

生活在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我们获取知识的路径日益便捷化,与此同时各类图书出版相较于以往也有了指数式的爆发式增长。同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强度的增加,人们投入于阅读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因此,

想要对所有书籍都句句精度是不现实和不可行的。

具体而言,对于一些文学小说和人物传记类的书籍,推荐采用不求甚解的方法去阅读,观其大略足矣。因为这类题材的书籍最主要的是向人们展示一个故事或事件,只要我们能够把握其中的主要情节,就能够汲取其中主要的养分,不会影响整体的阅读体验。

其次,我们再来谈谈适合采用句句精读的阅读方式的书

即使如今我们花在阅读的时间越来越有限,但是我们也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一些需要句句精读的书籍。具体而言,这类书籍主要表现为哲学类书籍、专业类书籍和言简意赅的古文。

举例来说,哲学类书籍包括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等,这些蕴含人生哲理的书籍需要我们仔细去品读,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去思考,唯有这样才能真正通过阅读哲学类的书籍来帮助我们塑造良好的三观。而专业类书籍需要句句精读的原因,正在于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夯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而这也是今后我们在社会立足的根本。再说言简意赅的古文,诸如老子的《道德经》以及孔子的《论语》等,这些言简意赅的古文,每一句中都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唯有句句精读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奥义。


Love阅读


您好,我是曹镜明

首选读起书来是讲究不求甚解,还是咬文嚼句?

这是一个个人选择问题,就笔者而言,是“咬文嚼字”,譬如说笔者最近在研读由木心讲述,陈丹青记录的《文学回忆录》,对里面部分观点的反驳和延伸,几乎大部分可以整理成文章的作品,都有分享到笔者的“头条号”之中,有兴趣,您可以阅读一番;

至于为何选择“咬文嚼字”的原因,如下:

知名度源自误解

《文学回忆录》里记载一个木心的公式,即:知名度源自误解;

如若一个人的知名度不够高,那么原因就是对他的误解还不够;

同理,当我们选择一本书的时候,必然是存在一个吸引我们的点,如装帧漂亮、作者讲究、简介能引起注意等等,且不管是什么具体原因,这个点便是我们应该吸收的;

任何一个作者、作品而言,以“文字”为载体,都不能完全承担起自身的“思想”,期间的差别,便是误解,又是一个值得我吸收的点;

基于此两点对于我们的视觉吸引和认知吸引,我们完全有必要精读研究文本;

注意,这里的精读研究:

一方面是仔细研究、揣摩作者的所思所想;

一方面是对作者的所思所想进行剖析,自身认同的加以巩固,不认同的找出原因;

譬如说,在《文学回忆录》里,木心就十分推崇“散步学派”,而笔者却更多的认为这是历史的局限性,没必要大书特书;同理,木心对待传统文化的继承上,笔者以为太过消极和公知心态,也曾专门写文字加以反驳等等,这种情况还有很多;作为一名优秀的作者和成熟的作品而言,肯定是自成结构,附和狭义上的“逻辑三恰”。如若只是简单的一带而过,就会很容易被带入作者的思想方式中,丢掉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怎么品读都觉得有道理,有收获,结果看过一段时间就忘记,索然无味;

为何开卷有益

很多人都觉得有些书没必要读,读也是浪费时间;此观点,笔者也是赞同的;故而,我们读书一定要有选择的读,当然这并不是说有一部分真的很差,毫无价值;而是说,有一部分说是针对我们某一个人是没什么作用的,也就是李敖口中的“臭鸡蛋”;

譬如说,有人只能从《金瓶梅》《西厢记》这类读物中,看到色情男女的纵欲享乐,有的人却能从中看到,更为深入的因缘果报思想;写书是一种创作,是对作者而言的人生世相的返照;同样读书也是种创作,是对读者而言的人生世相的返照;从一本书中收获什么,收获多少?

一是基于读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性格特点;(朱光潜)

一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投入付出多少,无投入付出便没有收获(木心)

客观来讲:任何一本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可取性的;而这个可取性,既是基于大众审美标准,又是基于读者个体差异,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囫囵吞枣;

综上所述:读书可以有所选择,读一些适合自己的书,但绝不能浑沦吞枣,对自己选择的作品不求甚解,不然既是对作品和作者的不尊重,又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一旦养成这类习惯,以后恐难在全身心投入书籍之中。


曹镜明


一半一半,有的有的

无论是不甚求解,还是句句精读,我们都无法只遵循其一,那样太极端了。

书中肯定会有需要我们思考的部分,需要我们句句精读,细细品味,可以说是与作者思想上的交流,这样才不会浪费一本好书;

书中也自然会有不需要怎样思考的部分,我们可以不甚求解,一看而过就好,不必做无用功;

不只是一本书内,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像道德经、论语等经典,句句是精华,需要细细品味,否则只是囫囵吞枣,索然无味,并没有什么用处;像休闲类的书籍,就可以不甚求解的阅读,没必要花心思,仅仅是休闲而已;

所以读书,究竟是不甚求解还是句句精读,我认为是不甚求解、句句精读一半一半,有的不甚求解,有的句句精读

其实读书、做人、做事,皆通一理,不要走极端,正所谓:

做人糊里糊涂,不糊涂;

做事马马虎虎,不马虎;

读书含含糊糊,不含糊。


奶茶爱尚咖


这个问题就像道家的太极阴阳鱼儿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道理很好懂,关键是怎么做。推荐比较阅读马南邨先生的《不求甚解》和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或许能有所启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