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中医诊脉可以开发感应仪器来测脉,提供更精确数据。谁可以研发?

天子门丰


中医:一是用感应仪测脉,二是观察舌苔仪,三是综合分析仪确诊患者体内风寒暑湿燥热火虚实……,重在某个脏腑或部位,四是预计治疗时间,五是用药范围和宜忌,六是保证药源。注:14亿华人在耕地上应该分别划出→粮地、药地、菜地……等。这样确保华人温饱健康问题。中医该发扬光大了,这次疫情世界各国都望着祖先留下的中医术人;关键时刻西医不行。


cyl580818


诊脉的仪器早就发明了,比手工切脉准确得太多太多。

诊脉和西医的听诊是一个道理,诊脉只能感觉手腕动脉的微弱跳动,只能大致了解心脏的情况,如心脏跳动快慢,跳动强弱,是否连续。

听诊器直接贴在心脏上,获取的信息比手指摸脉多得太多了。心脏杂音,诊脉就听不出来。听诊还可以获得肺部、气管的一些病变信息,切脉就不行。

代替手工诊脉及听诊的仪器早就发明出来了。心电图可以清晰反映心脏的情况,比切脉及听诊又好得太多。还有24小时背护的火头,可以显示24小时内任何时段的心脏情况。

诊脉和听诊都不能判断身体除心脏外其他组织和器官的病变。比如腹部疼痛,手指头摸脉能判断吗?究竟是是胃炎、胃穿孔、盲肠炎、肠炎,能通过珍脉分辨出来吗?

其实现代科技已经发明了不少诊断疾病的仪器和设备,中医也完全可以利用来看病,比切脉胡弄人好得太多!


辛福先


我自以为是一个中医高手了,毕竟是峨眉派和天玄派的共同传人,而且我的主业就是自动控制,编写程序的程序员。

题主的想法是好的,实际上很难办到。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最后一个选择,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换句话说,也有它诊断不出来的病(症),它要与望闻问相结合综合判断才行,纯粹的脉诊是不可取的。


观上灵云


提这个问题的人是很有趣,这个仪器能不能开发,我觉得随着科技的发展还是有可能的。首先要弄清楚中医把脉把的是什么?根据中医理论,把脉是三根手指同时接触手腕三根经脉,轻触,加重触两种感应结果三根脉就是6种,左右手就是12种,这还是三根脉在同一种脉象,数学组合多少种我就不说了。左右手对应的五脏六腑。这要开发仪器就得把脉象定义全部弄清楚。


云云为生


不可否认,我们相对于祖先正在变得越来越蠢。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中医黑说脉络穴位解剖学发现不了,所以是假的,但第一个画出经络穴位图并流传后世至今的人,肯定不是通过“唯物”方法得到的,尤其是颞神经附近的穴位,那些地方神经末梢毛细血管淋巴微管丰富且杂乱,穴位完美无缺的避开了这些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管道,古人肯定没有显微镜,画图的人是如何确定这一针之地不伤及神经的?所以,运用唯物论(科学唯物主义)的产物来进行中医诊治,是荒谬的,因为本身风马牛不相及。接触过很多禅修、修道的人(佛让放下执妄,道让抱朴守拙清静无为,实际上理论相同,殊同同归的两种修行方法),他们中的佼佼者能内视,也就是能感受到自己身体内各个脏器、组织是否病变(藏邪,邪染),甚至有人能精准预测到自己何时“遐升”“寂灭”“气竭”,我认为,这已经是当代人在唯物论主导世界的大环境下的极限了。

后来,我给广东一所医院干零活(为了避免广告,不发医院名字,邹旭教授所在,邹教授是火神山里面为数不多的中医高级职称专家。或许有人在那里中医治疗过,可以评论发出来),我发现中医的基础并非如此,它本身是道家的一部分。譬如,中医科有几个很牛的针灸师傅,他们与我想象的皓须老者非常不一样,大多是三十岁上下的青年人,需要很早预约才能预约到他们的号,他们每个班从八点开始,最多到13点,内容就是号脉与针灸。我跟他们那里的导医开玩笑,说专家架子足,想休息休息,真好。

这话传到了一个坐诊的中医针灸师傅那里,他专门跟我说:我不是到了13点就偷懒,针灸非常耗气,每个人的穴位位置并不精准,认穴的本事基本靠“他视”,所以每天至少要练六小时的功。我问他练什么功法,他说练得是“太极功法”。

我当时凌乱了,太极难道不是太极拳,老头老太太的健身操吗?实际上是我的狭隘,街头老太太的太极跟修道的太极完全是两码事,形同而意不同,而道家五术“山之术”的分支“内家拳”,恰恰是重意不重形的,虽然我没见过针灸师傅如何练气,但我觉得我这种人就算照着练,也没啥用,因为我的“意”不行。

再者,何谓“他视”?在“内视”的基础上,通过号脉,建立自己与他人的联系,准确判断出疾病所在的位置,经络不畅的症结,这些症结像水流过弯曲的河道,在狭窄处容易堵塞泥沙一个道理,这些地方即为“穴位”。黄帝内经说:扶正于内,外邪莫干。把堵塞的正气疏通,驱散聚集的邪气,就在一针之运用。

所以,号脉实际上是医生与病人传递某种信号的过程,大概类似于道门五术“医之术”的“灵疗”分支,其中玄妙,普通人不知,庸医曲解,认得关窍为良医,至于道家“修为”(“练气”“修禅”“冥想”“瑜伽”“打坐”“修身”“养徳”???)高深的人,则是青史留名的名医,如孙思邈是道士(医之术一脉),扁鹊是道家(老庄流派)杰出人物,张仲景是儒家名士,葛洪是道士(山之术一脉),皇普谧是古儒(六艺之前)一脉,大抵如此。

究其原因,儒家道家都是以论述“天地人”关系为思想基础的哲学,而“天地人”关系只不过是《易经》(中古易)的一个命题而已,他们本质是同源的,道家的“练气”和儒家的“修身养德”实际上是不用的法门,歧途同归,归于《易》之本初。

所以说,号脉并非大数据下简单的统计归纳学,是属于古智慧的遗产。当代越来越蠢的人,自认机巧的发明来运用唯物论的产物进行“改良”,不是自欺欺人,就是盲人摸象、不识本来面目,沦为庸医。

弄台机器,代替人的切脉,就像是街头老太太耍的太极拳,跟针灸师傅搞得太极练气,完全是两回事。或者说,一个是哲学,一个是架子。


宁霜氏


现有的波动学说,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现在的机械波只解决了速度,波长,频率,与振幅。而且限定(实为假设),具有简谐振动的各质点集合,位于同一平面内,平衡点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这样可以生成波动。不这样也可生成波动。是用充分条件代替充要条件来定义了机械波。当媒质曲线是一条绕度非0的曲线时。原有学说就失效了。这时在不同方向上的波形曲线投影,波长就不相同了,且不再是常数。

音乐里面,同一频率之发音,音色,音质,物理学说就无法进行数学表示。不数字化,电脑就处理不了。

我认为,借用五线谱,也许可以把脉相陈述得更准确。再来数字化。再AI化。


西北大学数53毕业


资深中医可以通过诊脉知道妇女是否怀孕,胎儿是男是女,这个是靠经验和言传身教学来的。当然,现代的仪器也可以。在医学领域,中医有其局限性,这个毋庸置疑。西医一样有局限性的。各有所长,不是说中医西医的关系是对立的,非此即彼的,而是相辅相成,各有千秋。中医可以借助于先进仪器,西医也可以使用中药制剂,这个并不矛盾。中医在人体内环境病变和其他器质性病变乃至心里治疗方便有所长,西医在外科手术,脏器切除替换细菌病理学等方面优于中医。


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中医的诊断分为,望,闻,问,切四诊。其中把诊脉放在四诊最后的切诊上,切诊除了诊脉外还包括对局部的按压触摸。现在有些人把诊脉看的神乎其神,好像一摸脉就对病诊断的一清二楚。其实不然,只因为切脉不是主要的诊断手段,才把它放到最后一诊。事实也是如此,本来人的肉瘦不同,手腕的粗细不同,其动脉血管的深浅也不同,年令也不同,甚至部位也不同(如反关脉),就是一个正常人摸上去也不相同。由其是胖女人,多数是重按筋骨乃得的沉脉。一个骨瘦如柴的老者多数是举手乃得的浮脉。一个心率慢的人是迟脉,心率快的是数脉等等,在人体脏器众多的疾病中,用一个不合实际的诊脉去判断所有的疾病是不可能的事。几千年来中医不被现代科学的认可的原因就在与此。中医有些繁杂而不合实际的东西,应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进。中医的伟大之处是神农尝百草发现了中药。张仲景编著了《伤寒论》,李时珍编著了《本草纲目》而不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创立,没有阴阳五行的理论,中医早被用药如用兵论统治了。所谓的《频胡脉学》的浮沉迟数总归四脉,浮脉为阳表病举,迟风数热紧寒束,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真是如此吗?并那么简单!只能在诊断中做个参考而已。别把它当成一个主要诊断手段。更滑机的是,古代宫中的秀女有病,在手腕上拴上红钱医生在外间摸红线叫走线号脉。都是巫医,术士搞的奇技淫巧。


用户一观六路二听八方


如果中医诊脉学说成立,以现代科技研究出个诊脉仪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并且这种仪器不会受人为干扰和误判,准确率应该比老郎中们高很多,如果再与中医药物相结合,诊断出病因的同时就会形成与病情相对应的药方,到那时什么B超cT磁共振x光统统淘汰,郎中的全部工作就是把诊脉仪放在患者的相应部位和打扫室内外卫生。到那时才真正实现了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中粉梦。


焦尚友村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华夏历史中,始终熠熠生辉,造福炎黄子孙。

在中医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东汉的张仲景写出来著名的《伤寒杂病》,华佗,把外科用于中医治疗,发明了“麻沸散”,更有孙思邈的《千金药方》,提出来辩证治疗,并成为后世中医治病的灵魂,更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研究中草药的扛鼎巨著。这一个个的中医巨匠,在中国中医药史上熠熠生辉。而跟着这些巨匠走过来的无数中医学者,为我们华夏民族健康繁衍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那么,现在中医没落了吗,肯定来说,中医没落了。中国进入近代史,西医涌了进来,不可否认,西医有西医的长处,有些人,看到西医的长处,就用来否定中医,什么穴位啊,经络啊,哪有啊,用西医解剖学看不到啊。从而得出结论,中医就是一个“玄学”。那么,中医是玄学吗,我认为不是,玄学是不存在的东西拿来哄人的,而中医不是,中医是实实在在的科学,只不过有些现象目前的科学水平还无法研究出来罢了。没有人说宇宙是玄学,虽然我们对宇宙的认知还很少。

中医现在没落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损失,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