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如何調節家庭矛盾


因為疫情而給每個家庭帶來的超長假期,不僅是史無前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和增強了家庭成員在面對重大危機時的信任和依賴情感。

很多網友調侃說道,前天睡醒 假期還有3天;昨天睡醒,假期還有6天;今天睡醒,假期還有14天;不能再睡了,再睡就退休了。在家呆的時間越長,就越被父母嫌棄。網友不禁發出了感嘆: 放假時間越長我就越不是親生的。

疫情期間如何調節家庭矛盾

很多家庭成年後的子女,去外地讀書、生活或者工作,一年只回家幾次,很少有像現在這樣,在家呆兩個月的情況。疫情本身就會觸發我們很多潛意識中的焦慮,比如擔心得病或者是以後會有什麼不好的事情發生。這樣一來,稍微不剋制的話,疫情期間家庭成員之間很容易發生爭吵和產生矛盾,網上有新聞甚至爆料,疫情還沒有結束,民政府就出現了戴口罩排隊辦離婚的情況。

疫情期間如何調節家庭矛盾

疫情期間,家庭成員可以利用這樣調節方法來進行自我調節:

1、設立相對的心理距離,學習自我負責。

情緒具有傳染性,一個人的焦慮也會影響到另外一個人。當面對一個人的焦慮、暴躁,很難讓身邊的人保持耐心和冷靜。這個時候,我們要學習在內心與對方保持適度的距離,試圖去接受對方有情緒,因為情緒本身沒有對錯,同時,這又是屬於對方的情緒,她不需要為對方的情緒負責,這樣可以保證自己不那麼受到對方的影響。比如說,在有限的空間裡,開啟無限的精神上的自我安慰機制,冥想,正念和身體放鬆訓練,或者聽一堂好的微課,看一本好書,追一個好劇,轉移注意力角度,從更積極的角度看問題。

2、建立良好的溝通

當母親(也可能是父親)看到孩子只會打遊戲,不寫作業的時候,老母親的火就會蹭蹭蹭往上躥,會大聲苛責孩子。母親如果沒有覺察到自己的憤怒,她對憤怒的反應方式只有暴怒的批評和指責。而尚未成年,想象力如天馬行空的孩子,只能把母親的大發雷霆及批評解釋為我是個壞小孩,然後引發孩子內在的自卑、防禦,以及不好的感受,這種不好的感受只會讓她對學習有不好的體驗,反而不利於問題的解決。

3. 好的溝通是交流,而不是批評

溝通是清楚的用“我”的信息來表達我的期望,以及對他人未覺察的情緒給予適當的回饋。例如,“當我要跟你說話時,你卻拿起報紙來看,我覺得很挫折,好像被拒絕了一樣。”這樣的溝通更強調眼睛所看到的,少一些對對方的評價,也不帶傷害性的批評或者是人格的侮辱;這樣會避免對方因為自尊受挫而指責回來所造成的衝突進一步升級。

4. 明確夫妻的責任與義務,聯手應對內外的壓力

婚姻的基本任務之一是在丈夫和妻子之間建立“我們”的意識,需要創造屬於夫妻之間的一些領域和空間,與其他關係區分開。丈夫必須讓母親知道:他首先是一個女人的丈夫;其次,才是另一個女人的兒子。採取這個立場會讓人很不愉快,他的母親的感情或許會受傷,但是她最終會適應這個現實,因為這畢竟是她兒子的家。作為婆婆要允許兒子和兒媳婦有小夫妻倆的生活方式,有些方面也許會讓母親很看不慣,但這是屬於他們的生活方式,需要尊重。如果夫妻婚姻美滿。那麼,媳婦也會愛屋及烏,感謝婆婆給了她一個那麼好的兒子,也會以婆婆接受的方式表達對婆婆的感謝。

5. 互相理解,剋制負面情緒

疫情期間,人們都被迫宅在家裡,家庭的功能是提供其成員安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在外界壓力面前大家能夠彼此支持,緩解焦慮,但是很可惜,有些家庭成員反而因為朝夕相處,敏感的情緒相互傳染,以及不良的溝通造成了新的矛盾和摩擦。

疫情期間如何調節家庭矛盾

總體說來,每個人都會有心情起伏低落的時刻。在好的家庭關係中,家庭成員可以彼此支持,相互安慰。但本質上,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行為和快樂負起責任。生命本來就是一個從依賴環境到仰賴自己的過程。所以,對於每個人來說,要照顧好自己,不那麼被伴侶的焦慮所擾動,就不會那麼情緒地反應,使得雙方在情緒爆發和失控之前都可以迴歸到正常狀態。疫情總會過去,生活也將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