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里的秋:晏几道看透秋色、辛弃疾听断秋声、吴文英历尽秋意浓

阅读之前可以先点个关注哦!!

宋词里的秋:晏几道看透秋色、辛弃疾听断秋声、吴文英历尽秋意浓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豪刘禹锡的一首《秋词》成为了秋天童话的另类。那一抹秋色,那一阵秋声,那一撇秋凉,普通人都难免心生唏嘘,更何况是那些充满灵性的诗人。

走过盛唐,在大宋词人们的笔下秋又会是哪般模样!

秋天是晏几道心里的“红叶黄花秋意晚”,将一抹秋色渲染了爱情的无奈;

秋天是辛弃疾耳中的“梦回吹角连营”,将一阵秋声清脆了无边的遥夜;

秋天是吴文英眼里的“渺渺残照红敛”,将一撇秋凉浸透了千年的别离。

看晏几道的秋天,“年年陌上生秋草”

晏几道生于1938年卒于1010年,苏轼生于1937年卒于1101年。两位伟大词人有着几乎重合的生命历程,却几乎没有半点交集。苏轼是出了名的好交朋友,曾经委托黄庭坚转致期望结识之意,晏几道回答说“今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辞气颇为倨傲。这就是真实的晏几道,率性而深情!

宋词里的秋:晏几道看透秋色、辛弃疾听断秋声、吴文英历尽秋意浓

作为家中最小的儿子,晏几道得到了身为宰相的父亲晏殊格外的宠爱。晏殊自幼聪颖过人,继承了父亲优良的文学细胞,7岁就能写文章,14岁就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他的青年时光,珠围翠绕,锦衣玉食,“金鞍美少年,去跃青骢马。牵系玉楼人,绣被春寒夜”,每天的生活就是跌宕歌词,纵横诗酒,斗鸡走马,乐享奢华。那时候的秋色在晏几道的眼中是“歌彻郎君秋草”!

自1055年晏殊去世之后,昔日门庭若市的晏家遭受一些冷遇,也在意料之中。但这个心思纤细敏感的晏殊受不了这种冷遇。他变得狂傲起来,对父亲的旧识们都出言不逊,对官场人事更犀利评议。由于在郑侠家中搜出晏几道写的《与郑介夫》:“小白长红又满枝,筑球场外独支颐。春风自是人间客,主张繁华能几时”,他因此获罪下狱。后因皇帝赏识其有才和经多方搭救才获释。那时候的秋色,在晏几道的眼中是“秋来更觉消魂苦”!

宋词里的秋:晏几道看透秋色、辛弃疾听断秋声、吴文英历尽秋意浓

晏几道一辈子被大多数人记得了他爱情里的浪漫,却很少有人关注他友情中的坚韧。晏几道和黄庭坚初次相逢是在1064年,时年27岁的晏几道认识了比他小一岁的黄庭坚,两人引为好友,经常在一起聚会喝酒,黄庭坚对于晏几道的才华也非常赞赏,觉得他是当世奇才。黄庭坚在给晏几道一生的心血《小山词》作序的时候,提到了晏几道一生的四个痴,可以看出黄庭坚对于晏几道确实是非常的了解。那时候的秋色,在晏几道的眼中是“谁似龙山秋兴浓”!

“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晏几道,看惯了春光无限好,却也最能领悟“年年陌上生秋草”的无奈!

听辛弃疾的秋天,“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辛弃疾因为作词风格豪放,能将军旅生活和爱国情怀融入其中,后世将之与苏轼并称为“苏辛”,各自为北宋和南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

宋词里的秋:晏几道看透秋色、辛弃疾听断秋声、吴文英历尽秋意浓

从少年到将军再到赋闲,稼轩听到的是一滴滴不同的秋声。

那个秋天在辛弃疾听来是“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的飞扬,他驰骋敌营千里斩叛军。21岁的辛弃疾便能聚集2000义士加入起义军。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义军的主将耿京被杀被叛军杀害,辛弃疾亲率50十名勇士昼夜不停、日夜奔袭的赶路,最终追到了叛军所在地,以五十人之力直冲叛军五万人的大营,趁着叛军酣饮之际,以雷霆手段速将叛军活捉,并仅凭五十人之势突出了五万大军的重围,连夜奔袭,一路上过关斩将、闯关南下,最终抵达了当时的南宋杭州,并当众将活捉的叛军斩首。

那个秋天在辛弃疾听来是“一轮秋影转金波”的慷慨,他希冀朝廷还有北伐中原的念想。南归之后,辛弃疾在乾道四年(1168),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论》、《九议》,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建议。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淳熙元年(1174),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迁仓部郎官,出为江西提点刑狱,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五年(1178),召为大理少卿,出为湖北转运副使,改湖南转运副使。又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这一路行来,他的梦里都是军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念着的全是“沙场秋点兵”。

宋词里的秋:晏几道看透秋色、辛弃疾听断秋声、吴文英历尽秋意浓

那个秋天在辛弃疾听来是“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自嘲,他嘲弄自己再无返回山东的可能。淳熙八年(1181)冬,台臣王蔺劾弃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落职,卜居上饶城北之带湖,筑室百楹,以稼名轩,自号稼轩居士,自是投闲置散凡十年。虽然在1206年还有短暂的复用,但是将军白发的悲哀无可逆转。“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再英雄也抵不住岁月,只能识尽愁滋味。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在对无限江山一次次凝望里,少年将军渐渐老去,只剩下稼轩居士年复一年听着“万事到秋来,都摇落”的秋声!

感吴文英的秋天,“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州、杭州、越州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游踪所至,每有题咏。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这样的经历与北宋大词人柳永的经历有一些类似之处,只是没有柳永“奉旨填词”那样张扬!

宋词里的秋:晏几道看透秋色、辛弃疾听断秋声、吴文英历尽秋意浓

长期游历在苏杭一带的吴文英最是能感受到家国临近深秋的凉意。

与友人分别的秋凉是“但醉上吴台,残阳草色归思赊”。曾游访苏杭借寄人家门客,并解结识了好友黄澹翁,两个人接下了深厚的友情,曾一同携手游览许多地方。在哪飘零的年代,终归还是要分离。这次离别恰恰是在秋天,“送人犹未苦,苦送春、随人去天涯”,词人感叹的是春花已去、人也去,送人苦,秋天送人更苦。

与恋人难聚的秋凉是“叹梧桐未秋,露井先觉”。在苏州期间,吴文英与一名歌姬相爱甚深,却因为种种原因以悲剧结束。那些在一起时做过的事情、聊过的神话、承诺过得誓言,谁都不会忘记。记得那次幽会时,她偷偷解下轻薄的绛色绡衣。离别总在深秋,“又惹旧愁,汗香阑角”。

宋词里的秋:晏几道看透秋色、辛弃疾听断秋声、吴文英历尽秋意浓

与亡者永隔的秋凉是“银河万古秋声,但望中、婺星清润”。淳祐五年(1245年),与吴文英长相厮守的小妾苏姬离世,他生命里最后一朵红玫瑰依然凋零。又是一年七夕,秋的凉意染满心头,他在怀念着苏姬:即使是牛郎织女每年也还是见上一面,而我们却阴阳两隔不得见。

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的最怕相思、最怕秋凉,却也最深刻的感受着秋凉,再多的秋凉抵不过这一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来的透彻和决然!

【作者:宋词里的物语,三年导游游走四方、七载公安守望乡邻,如今妥妥的一枚基层乡镇男,微凉却不冷漠。愿为东坡门下一童子,期待着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淡然!】

我是专注读宋词的 ,关注我陪你读最美的宋词,品最甜的爱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