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才“狂生”李攀龙


高才“狂生”李攀龙

李攀龙在济南的藏书楼

明嘉靖三十二年,这一年是公元1553年,一个京官被放,来了邢台做了顺德府知府。这个人就是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因家近东海,故自号沧溟,人称“沧溟先生”。济南府历城(今济南历城)人。生于明正德九年,卒于隆庆四年,享年五十七岁。李攀龙是“后七子”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坛领袖。来顺德府为知府的这一年,李攀龙年整四十岁,当时有人就称赞他说:“汉朝两司马,吾代一攀龙”。此语是称赞李攀龙的文采,这样一个有文采的官员,为什么会离开京城,来到顺德为官呢?

□ 高才“狂生” 刚直傲吏

李攀龙是山东人,曾祖父时迁移到历城。李攀龙的爷爷名叫李端,当时“贫不能给”但是喜欢博赌,有一次偶然豪赌得数万钱,就弃赌从商,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了当地商贾大户,由于这个原因,街里少年有改赌从业者,李端都拿出钱进行资助;同时他乐善好施,乡里有困难的人家他都去给予钱财让他们度日,“振贫乏,助丧葬”受到了乡里的赞誉。

父亲名叫李宝,他不重金钱,喜与朋友相交和饮酒,在三十岁的时候,通过捐纳成为顺王府(济南)的典膳正,相当现在的厨师长,负责王府内的膳食工作;李宝初娶郭氏,生有二个儿子,郭氏死后,续娶张氏。据传说张氏怀孕后梦到红日入怀,第二天让人解梦说是吉祥的征兆,后来李攀龙就出生了。李攀龙出任顺德知府后,朝廷赠他的父亲为中宪大夫、知府,母亲封太恭人。1522年,这一年,李攀龙九岁,父亲去世了,因张氏为后室受到了祖母歧视,为此就分家居另过。当时李攀龙和二个弟弟与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的很艰难,常常一日一饭,母亲为了供养他学习,日夜操劳,靠着做针线活维持生计,有的时候,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就将自己的首饰拿去典当。

李攀龙读书十分的勤奋,而且很有主见,特别喜欢诗文,在读书时交结了当地的名士经常在一起赋诗联对,别人都热心于功名,对他的行为不理解,讽刺他为“狂生”据王世贞撰写的《李于鳞先生传》中说,李攀龙对此毫不示弱,针锋相对的宣称:“吾而不狂,谁当狂者!”因此落了个“狂生”的口实。此时,著名的文学家王慎中在济南为官,任山东提学佥事,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务,很欣赏李攀龙的才学,不久李攀龙就成为当地的“诸生”。

嘉靖十九年(1540),李攀龙为了生计进行科举仕宦的道路,参加乡试考中了第二名,成为举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入京参加考试,顺利通过后赐进士出身。从此李攀龙就走向了仕途。

李攀龙为官时,正是明朝严嵩专权的时候,他初任吏部文选司为职,后来授刑部主事,他办事认真,成绩显著,很受上级的器重,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个案子,一个边将犯了法,但还至于处于死罪,由于没有给行贿,面临着置于死地的危险,而李攀龙力行本职,四处奔走为这个人据理力争,使之公平判决。所以对李攀龙有这样的评论,“雅不欲以刀笔见长,而其听谳最号公平”。李攀龙由“狂生”而入仕,自号“傲吏”,不会“摧眉折腰事权贵”,在京数年受到压制。


高才“狂生”李攀龙

李攀龙选编唐诗书影


□ 交游文坛 七人结社

1547年,也就是嘉靖二十六年,李攀龙加入了李先芳的诗社。明代的文坛有前七子后七子之说,前七子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成员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他们针对当时的文风进行批判,主张鄙弃西汉以来所有的散文和中唐以下的诗歌,倡导复古,从而形成了明代文学史上的复古运动。到嘉靖二十七年(1548)时,李攀龙与王世贞等人在一起讨论当时文学的出路,决定重揭复古大旗,与徐中行、梁有誉、宗臣结成诗社,后又增谢榛、吴国伦二人,成为七人,为了区别于“前七子”故文坛上称李攀龙等七人为“后七人”,

“后七子社”的前身是“刑部诗社”。嘉靖二十三年(1544),临海(今属浙江)人王宗沐、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袁福徵中了进士,授刑部主事。这时,孝丰(今属浙江)人吴维岳到北京任刑部主事,于是几个人就共结诗社,品评诗文,这也就是“后七子”的前身。

在“后七子”结社后,以谢榛最长,被推为社长。

关于谢榛,与“后七子”之间还有一段故事。

谢榛(1495-1575)明代布衣诗人。字茂秦,号四溟山人、脱屣山人,临清人。谢榛在文坛上成名很早,便长期游走于四方,而在嘉靖二十八年的时候,参加诗社的人由于升迁调任渐渐离去,刑部诗社也就是李攀龙、王世贞等人了,谢榛《诗家直说》卷四记载:“嘉靖壬子(三十一年)春,予游都下,比部李于鳞、王元美、徐子与、梁公实、考功宗子相诸君延入诗社。一日,署中命李画士绘《六子图》,列坐于竹林之间,颜貌风神,皆得虎头之妙。”此时诗社中对谢榛的人品、文采非常推崇,这些在他们之间的诗词中也可以体现,如李攀龙《初春元美席上赠谢茂秦得关字》诗,中有“明时抱病风尘下,短褐论交天地间”的诗句,形容谢榛意气之高,应求之广,生动如见。王世贞送谢榛离京南下诗作《谢生歌七夕送脱屐老人谢榛》中写道:“谢生长河朔,奇笔破万卷。日月纵游遨,乾坤任偃蹇。开元以来八百载,少陵诸公竟安在!精爽虽然付元气,骨格已见沉沧海。”对谢榛的倾倒之情,也溢于了言表。

在七子结社的初期,谢榛的诗学理论对诗社产生了很大的作用,这些在当时的一些著作中也可以看到,如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中说:“七子结社之初,李、王得名未盛,称诗选格,多取定于四溟(谢榛)。”关于这一点在谢榛的《诗家直说》中也有记载:予客京时,李于鳞(李攀龙)、王元美(王世贞)、徐子与(徐中行)、梁公实(梁有誉)、宗子相(宗臣)诸君召余结社赋诗。一日,因谈初唐、盛唐十二家诗集并李、杜二家,孰可专为楷范,或云沈(佺期)、宋(之问),或云李、杜,或云王(维)、孟(浩然)。予默然久之,曰:“历观十四家所作,咸可为法。当选其诸集中之最佳者,录成一帙,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得此三要,则造乎浑沦,不必塑谪仙而画少陵也。夫万物一我也,千古一心也,易驳而为纯,去浊而归清,使李、杜诸公复起,孰以予为可教也。”诸公笑而然之。是夕,梦李、杜二公登堂谓余曰:“子老狂而遽言如此。若能出入十四家之间,俾人莫知所宗,则十四家又添一家矣。子其勉之。”

而谢榛习惯于交游,不久就离开了京城,六子中的李攀龙年龄最长,所以就推崇为诗社的社长。

“七子”中的人大多为性情中人,正直且心高气傲,在政治上不依附严党,王世贞的父亲是一位战功卓著的边将,后被严嵩迫害致死,基于这样,没有多长时间七子大多都遭贬外放。李攀龙也不例外,他由“狂生”入仕,自称“傲吏”,嘉靖三十二年(1553),外放顺德府出任知府,这就有了李攀龙与邢台缘份。


高才“狂生”李攀龙

王世贞


□ 出任顺德 政绩卓著

金虎署中谁大名,我今出守邢州城。

折腰差自强人意,白眼那堪无宦情。

世路悠悠几知己,风尘落落一狂生。

春来病起少吏事,拟草玄经还未成。

这是李攀龙来到顺德府后在自己的官斋书房中所作了《郡斋》诗,诗中流露出作者当时的心情,特别是反映出他不会“摧眉折腰事权贵”那种“傲吏”精神。在上任的路上,他看到“自京畿千里,莩骼蔽野,而御人白日”深感自己来到地方为一方父母官的责任,他在《登邢台》一诗中说“郡斋西北有邢台,落日登临醉眼开。春树万家漳水上,白云千载太行来。孤城自老风尘色,傲吏终惭岳牧才。便觉旧游非浪迹,至今鸿雁蓟门回。”其中的“孤城自老风尘色,傲吏终惭岳牧才。”意思就是说我从京城来到顺德作知府,十分惭愧缺乏治理地方的经验。

据《顺德府志》记载:李攀龙来到顺德府出任知府后,勤于调查和民访,自上任之始,他为民请命,兴利除弊,官清讼息,3年任期中政绩卓著,做了一些既有利于巩固明王朝统治而又给百姓带来一定利益的事。如请求并得黜免种马场赋税;请求并允许原为保证境内自给而后输送京师的永济仓留用;减轻顺德百姓的负担;审理积案,政刑宽简,努力做到民无冤情;增设驿站,以方便交通往来,同时在不同的方面减轻当地百姓的劳役负担等。所以李攀龙在顺德府声誉大振,这个期间,他的诗文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旺盛时期,诗文主要分赠答抒怀、山水纪游、关心时政三大类,这些诗文对仗工稳,用典精切,其代表作如《登黄榆、马陵诸山是太行绝顶处四首》等。

在顺德府期间,他与七子交往不断,特别是王世贞、谢榛、吴国伦来顺德府与李攀龙畅谈诗作,这些也都反映到李攀龙的诗作中,如“于郡楼送茂秦之京”“同张滑县登清风楼”“关张肖甫出计闽广”。在1555年的时候,铜梁张佳胤参加了“七子社”。也是在这个时间,李攀龙等七子成员与谢榛发生了矛盾,后来达到了绝交地步,但从诗文上看在后期有所缓解。

由于他在顺德府的政绩突出,在《明史》李攀龙传中评价他:“稍迁顺德知府,有善政”。嘉靖三十五年(1556)秋冬季,李攀龙升为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


高才“狂生”李攀龙

李攀龙书法


高才“狂生”李攀龙

清风楼


□ 愤然辞官 隐居乡里

李攀龙升任陕西提学副使后,抵任后就下去视察府县,考查当地的教育和学风。在行经陕西各地时,他以诗文纪行,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到任以来,所历西延平庆等处,往还四千余里,考过府卫州县生童六十余处。”他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鼓励考生有感而发,反对人云亦云、没有个人独立见解,因而促进了务实学风的形成。他的想法也反映到他的著作中,在《沧溟集》中还保存着他为生童所拟的试题,如《问西安三学诸生策》《问华渭诸生策》等等,这些试题都是针对当地的教育发展而制订的。而此时发生了一个事情,在升任陕西提学副使不满一年,李攀龙与陕西巡抚殷学发生了矛盾,这个巡抚与李攀龙是同乡,檄令李攀龙为他代写文章,且态度倨傲无礼。李攀龙为之大怒,当即拒绝“副使,而属;视学政,非而属也!且文可檄至耶”同时送去了《乞归公移》,在当年的秋季,在没有得到答复的情况下,李攀龙径自返乡。从此,李攀龙开始了十年的乡居生活,直到严嵩党覆灭。

李攀龙回到家乡后,在济南东郊用自己的积蓄建起一座“白雪楼”并以此为题写了几首诗作,其中有“无奈嵇生成懒散,可知陶令赋归来”的句子,可以看出他以陶渊明为榜样,归稳乡里,以保持高洁情操、维护心灵净土的心态。

田园生活使李攀龙远离政治,避开了严党的迫害,同时他有了时间严于治学,使诗文更加的精细,李攀龙把自己的诗作汇编成册,取名为《白雪楼集》

1567年,严嵩父子伏法,朝廷征召旧臣,李攀龙得到再次起用,出任了浙江按察司副,分管沿海防务,后来又升任浙江布政司。他写诗赞美“戚家军”,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情。

1569年,李攀龙升任河南按察使,但刚刚上任四个月,他的母亲突然病故。李攀龙对母亲的感情是十分的浓厚,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他忍痛扶柩回乡,此时的李攀龙身体欠佳,回到济南后就一病不起,第二年,也就是1570年的农历的八月十九,这个诗坛领袖暴病而亡。

李攀龙死后先葬于历城东郊牛山之原,后迁到历城西五里的药山南麓。

李攀龙在顺德为官时,受到邢台百姓的爱戴,在邢台顺德府衙名宦祠中立有祭祀牌位。这种祭祀一直延续到清代末年。

他的诗文由好友王世贞选刻《沧溟集》三十卷,张佳胤为之作序,于万历三年(1575年)刊刻印行。后历代有翻印本,如明刊万历乙亥本、明刊万历丙午本、明刊张道弘校本、明刊佚名本(残)、清《四库全书》本、清刊道光丁未本、清刊光绪乙未本。

李攀龙的诗文也受到海外人士的喜爱,他的诗作传入日本后有多种版本。李攀龙的诗作还受到毛泽东喜爱,经常读诵,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毛泽东改写李攀龙的诗文《怀明卿》:“豫章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高卧不须窥石镜,秋风怒在叛徒颜。”

高才“狂生”李攀龙

济南白雪楼


高才“狂生”李攀龙

李攀龙研究文集


高才“狂生”李攀龙

(明)李攀龙撰-沧溟先生集


高才“狂生”李攀龙

民国老照片李攀龙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