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老在青岛时 心中有大格局

青岛人都特别怀念俞老在青岛的时候。

俞老1989年到1997年主政青岛,时间不长,但影响深远。

做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从1891年青岛建置,到20世纪90年代,时间过去了100年,青岛的城市格局没有大的变化。

从1.5万人口,到100万人口,90平方公里的狭长老城区里,工厂与住宅交叉密布,人均住宅面积全省倒数第一,工厂要扩产,市民要改善居住条件,这是摆在初来青岛的俞老面前的问题。

那时的东部还荒无人烟,没有人和企业愿意过去。那时还没有哪个城市有搬迁市政府的先例,不但困难、阻力重重,稍有不慎还有可能落个千秋骂名。

俞老在青岛时 心中有大格局

俞老力主把市政府搬到东部。

市政府的搬迁,给了东部信心、人口和繁荣,我想这是作为公务人员的担当,不像现在的新区盖片新楼就算发展好了。

犹记得辛家庄附近挂出“青岛市东部地区开发指挥部”的牌子,犹记得出让老机关大楼支持东部开发,犹记得两年时间就建成了新市政府大楼,这是东部第一个标志性建筑。东部大开发使青岛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时机,空间大了,承载的东西也就多了,经济也就上去了。

市政府搬迁到东部后,1994年青岛又迎来了行政区划大调整,由原市区面积98平方公里,扩大到所辖7区的1315平方公里,成立了城阳区、黄岛区,拉开了青岛的城市框架,为日后的大青岛构筑了基础。

搬迁市政府和调整区划,体现了俞老的超前眼光和魄力,也同样展现了他开阔的胸怀。

每个地方主政官的任期都不会太长,搬迁市政府肯定会惹来老城区市民的怨言,而新区的成果也不会在一个任期内表现出来,颇有点出力不讨好的感觉。但俞老就这么做了,只要是为城市、为人民好的,个人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俞老在青岛时 心中有大格局

就像俞老说的:“多做实事,多解决问题,不求波澜壮阔,但求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

这是俞老作为一个执政者的格局。

二十多年后,俞老当年的辛苦开了花、结了果,青岛市民愈发想念这位开拓者,在2018年俞老回青岛时,市民纷纷留言:“俞书记,青岛父老乡亲想念您!”

做有实心的经济

一个执政者的大格局是什么?

俞老身体力行为我们做了定义,前面说了要有超前的眼光、强大的魄力和开阔的胸怀,下面要说还要有务实之心。

青岛的“五朵金花”传颂至今,“五朵金花”就是在俞老执政青岛时扬名的。

俞老在青岛时 心中有大格局

在青岛时,为掌握一线真实情况,俞老有时半夜来到企业,和夜班工人谈心听建议,足见俞老当时抓经济的决心。

至今,青岛一些企业的老厂长们还感念敬重这位老市长。

正是俞老对工业企业建设的重视,使青岛的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青啤在全国有了响当当的名气,俞老也因此得到了“品牌市长”的美誉。

时至今年,青岛的GDP早已过了万亿,五朵金花却已经老了,无论实力还是名气都被南方企业纷纷超过,第二产业的比例已从俞老时期的52%降到了35.6%,GDP排名逐渐下滑,工业产业空心化形势严峻。

俞老在青岛时 心中有大格局


与此同时,青岛也从一个“品牌创造者”变成了“品牌引进者”。引进大学建研究院,引进三甲医院建分院,引进高新、网络企业建分部,最终却可能引不来什么核心技术,房地产却是搞了一大片。

所以,做实业还是自己培养的香,即使花费的时间长点。

先定一个小目标

26年前,俞老执政时期,青岛提出了“学上海,赶大连”。这其实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学,一个是赶,学习最优秀的,追赶小幅领先的。

当时,大连GDP排全国13名,青岛15名,两名的差距正是青岛赶超的目标。

这个“学上海,赶大连”的口号,现在看来是务实的。

那时在青岛的眼中,“大连功能定位学香港、建筑风格学欧洲、城市管理学新加坡,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极具现代魅力”,这令青岛心仪无比。

俞老在青岛时 心中有大格局

青岛人的拼搏精神还是值得赞许的,仅用7年时间,青岛在关键指标上就赶上了大连,并迎来了一轮高速发展期,2000年后一度挤进全国前十名,城市面貌、管理水平大幅前进,更在2008年举办了奥运会。

这次“学上海,赶大连”无疑是十分成功的。

2006年,俞老已赴任湖北书记,在做客《对话》栏目时,主持人曾给俞老带来一份问候和祝福,主持人到青岛去出差,然后打了一辆车到机场,那个出租车司机知道主持人要到湖北来做节目,而且会邀请俞老参加,特别激动,他说主持人一定要替我问候一下我们的俞市长。

俞老听了之后,说:一个干部在一个地方工作最重要的不是上级的认可,而是群众对你的很多评价,我在很多地方,在外地碰到很多青岛人,见了我都非常非常热情。我觉得呢我心里得到了最大的安慰,所以如果有机会,也替我向青岛的老百姓转达我的问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