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善良是人类天生具有的美德”,你觉得对吗?为什么?

王超行侠仗义


我觉得这句话也对也不完全对。圣人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就是说人生下来本性都是善良的,以后在成长过程中,跟环境影响和受到的教育有直接关系。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影响,就成为心地善良,助人为乐,敬老爱幼的正人君子。受到坏人的影响和自私自利,损人利已人的教育,就会走上邪路,甚至是走上犯罪的道路。另外,我认为长大后走什么路,成什么人,跟遗传基因也有些关系。要不怎么有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呢。受家庭影响是非常大的。也有家庭环境並不好,但是从小在校学习,接受良好的教育,也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用户王九苓1561361213


从正面引导的意义上来说,这句话极具真理,是对人性之美的赞叹和张扬,是培养浩然正气、扶正祛邪的有力支撑!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瑰宝!

但若从人性的本质而言,无所谓美恶,所谓的美与恶,都是后天养成的,这就像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一样,尽管有性善与性恶,都不是娘胎带来的,都是后天养成的,“昔孟母,择邻处”,孟母要的是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孔融让梨”是因为他有那样的家教;“和圣”柳下惠和盗跖是同胞兄弟,成长环境不同,从业路径不同,人生境界云壤之别。

人一出生,是无所谓善恶的,就像一张白纸,不红不黑也不花。给它涂上红色,它就是红的,给它涂上黑色,它就是黑的,给它涂上五颜六色,它就是花的。但它的本质无红无黑也五花,红、黑、花,人们的视觉而已,或者说,是人的精神感官造成的,这种感觉是评价者赋予了评价对象以自己的评判标准,是一个人审美价值的平行转移。

所以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娃娃还是一张白纸,可塑性极强,任凭涂色加彩。但是当一个人观念一旦成熟,任凭你怎么洗,却已经不好洗了。那些二进宫三进宫的问题少年,就是身为娃娃阶段,被人乱涂乱抹造成的,其中也不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教育方式的恶例。

环境才是大染缸,再看看贪官,一开始都不错,马列著作背的滚瓜溜熟,却不料免疫能力差,感染了官场“病毒”,还抱有侥幸心理,等病症发作时,已是病入膏肓,没救了!

美德与恶德也是这样,是人们有了某种特定的评判标准后的产物,当人类没有这个标准的时候,人们是不分、也没法区分美恶、是非的。这就是老子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原因。

当我们知道了美之所以为美的时候,丑的观念不就随之产生了吗?当我们知道善之所以为善的时候,那善的对立面“不善”的观念不也就产生了吗?啥样的是恶的,啥样的是丑的,不就是因为有了善和美,才有了区分的标准码?

所以,世上万物无不因对立而存在,“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善与恶就是这么出现在人们视角和观念里的。

同样的话,佛祖也说过“我所知法是树上叶,我所讲法是掌上叶”,啥意思?千人千面千说法,一部道经与佛经,我讲你讲不相同。那又为何?个人价值取向使然。


再说,道与道不同,你说是美德,他说是恶德,又怎么评说?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与谋”,聊不到一块,不跟你玩,就是因为审美标准有差异,有争执,没法定性。

恶人、坏人就一定“无道”吗?不见得,俗话说“盗亦有道”。你看盗跖就是这样回答他的手下小喽啰的。

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 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 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 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 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 下也多。

简单大意就是:你这个蠢货,行行有道,做啥能离开道?无道,咱能闹得这么理直气壮吗?你小子听着:动手之前,先摸肥瘦,这叫灵视灵听,这是圣;行动之时破门而入,冲在前头,这是勇;行动结束,争相断后,先人后己,这是义;见机行事,适可而止,这是智;分赃公平,奖先罚后,基本均分,这是仁。这就是圣人的“五德”教导,都是从业者的优秀品质。若是那品性恶劣,道德败坏,无道小人,也只配做个小偷小摸,咋能与我等大盗相提并论哉!”

所以,你看这江洋大盗也是自己的道道,这个道道在他们就叫“美德”。我们不能说盗跖真的有美德吧?那我们的依据是什么,同样是圣人说的那“五德”,为何就变了味呢?那是我们以为的,在盗跖看来,还是我们变了味了呢!

但是,不管怎么说,人性是向善的,恶人也有向善的一面,只是迫于环境,他善不成,只能恶下去。

如此看来,“善良是人类天生具有的美德”这句话,更多的是人们出于对事物的美好愿景,寄托了人们一心向善的美好祈愿,也反映着人们对社会的公平、正义的真诚祝福和美好向往。


问道黄老


“善良是人类天生具有的美德”这句话我不认可,也许很多人都反感:那“人之初,性本善”怎么说呢?那是三字经里的话,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铁真理。那你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又怎么说呢?我认为后者才是真理,是狗必然会吃屎,因为这是狗的本性,你能改变得了吗?

一个人的本性有善亦有恶,这是人类有生以来所具有的本性,这是先天因素带来的。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是由先天基因来影响的,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虽然可认通过后天的因素来影响和改变,但善良始终不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


覃南朝



开心一刻1050


古往今来,许多哲人对人性都有不同的观点。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的观点是,人一出生下来,人和人之间的素质基本上是相近的,并不因为贫贱富贵而有所区别。但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因为周围环境不同,就有"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的差别。孔子着重说明教育的必要性,并无肯定人性一定是善或一定是恶的意思。

孟子在《孟子.报告上》中说:“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翻译出来: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所以孟子的观点是人性本善。

荀子在《荀子.性恶》中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意思是,人的本性是恶的,他所表现出的善良是装出来的。

性善性恶,这两个理论,纵观整个战国时期,再无人提出第三说,直到西汉,一个叫做杨雄的人发表了另一个见解。

杨雄在《法言.修身》里说:“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翻译过来:人的本性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培养他的善就会成为善人,培养他的恶就会成为恶人。“气”就像一匹马,载着人性通往善或者恶。

自杨雄提出「善恶混」之说,后世的儒家学者再探讨心性之学,不出孟荀扬三说。直到后面出现的两个人,又有了新的看法。

韩愈在《原性》中说:“性之品有三,……上焉整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意思是:人的本性有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在于其善良罢了;中等的,则可以通过不同的引导而分别成为上等和下等;下等的,在于其性恶罢了。

张载认为,人和万物都是由"气"产生和构成的。气有清浊、精粗、明昏、偏全、厚薄的不同,便产生了千差万别的物和人,所以,气的本性就是人和万物的本性。据此,可以肯定人和万物都是有性,而且人和万物的本性,同出于"太虚之气",也就是先天之性。性是永恒存在的,先天之性本源是纯善纯清纯洁的,但人生下来之后,具有不同的身体条件、生理特点、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些外在因素与先天之性结合,交互作用和影响而形成的后天之性,就是"气质之性"。

气质之性中有善有恶,有清有浊,从而决定了人性具有千差万别。天地之性诚明至善,是善的来源,而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是恶的来源,是人欲的体现。至此,对于争论了一千多年的性善与性恶论,张载给了一个总结性的合理解释。

关于性善性恶,没有明确的答案,用一道高中生的考题做个总结吧。

“自孟子言性善,而荀卿言性恶,杨雄言善恶混,韩文公言三品,及至横渠(张载),分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然后诸子之说始定。”这主要说明:

A.儒家关于人性经历了长期争论

B.儒家始终未放弃对真理的探究

C.诸子百家的人性论趋渐于统一

D.儒家人性论由伦理上升到哲理

正确答案是:D

我们再来看看国外情况,由于基督教的影响,在西方性恶论成了主流。《圣经》上说,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禁不住蛇的诱惑,偷吃了智慧过时而犯了“原罪”,因而亚当和夏娃的子子孙孙也有犯罪的内因,也要为自己的祖先承担责任。所以性恶论,来源于基督教的“原罪说。”

柏拉图曾经说过:“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就会像最野蛮的野兽那样坏。人性总是把人拉向贪婪和自私。”

对不起,我也不知道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我看过这么一句话,深有感触。分享给各位。

有一天你会明白,善良比聪明更难。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


真忘言


守住自己的善良吧,那才是你最宝贵的财富


隋秀华111


善良是什么?首先得给善良下个确切的定义,才能确定善良是否人的本性!天地人三才,用六个字即大体概括:生存延续圆满爱情!所以,善良的定义就是以正义劳动并知能保证生存廷续圆满爱情!这是天地人的本命初衷。但在演绎过程中天地人之本性初衷被私性物欲异化,善良被扭曲为满足私性并物欲,弱肉强食趋利避害成为正能良知!

生态圈食物链,始成!人类虽然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但因大势所趋,亦在恶性竟争中沦丧本命初衷!而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未彻底断代的仅存文化古国,就是未彻底被私性物欲异化,而尚存本命初衷,坚定着爱情亲情并友好之古典性情!

善良是天地人之本命初衷,但被私性并物欲异化,金钱权力个人享乐成为幸福之源泉,丧失本命初衷!


阳光明贞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三字经里最前面的一句,古时启萌先生最先教育孩子的也是这句话。小孩子天生就如一张白纸,他们的心灵是空白的,上面什么都没有。所以,他们是最单纯最善良可爱的人。这个时候,大人们教育什么,孩子就学什么,就在一张白纸上写写画画,都会一一记录下来,而且是最清晰的一部分,永远也抹不去。所以,这个时候的启蒙教育,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水幕华


是的!人本性善。先天性的善良,经过生活的历练变的什么样?


千崔青松鑫鑫化怡


说“善良是人类天生具有的美德”既对也不

全对。其实美德的养成还是依赖后天的

培养与教化。如果一个人一生下就在坏人

堆里成长,那他的天性善良就会被眠灭!

或者假设这孩子幼时被狼叼走,在狼群里

被养大,他将连人话都不会说,还谈什么

美德(这样的事,世间已有先例)。

所以,一个人的美德的形成,我认为后天

的环境影响更为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