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王素《農閒平話圖》,對田園美好向往生活,背後蘊藏了怎樣風度

撰文|趙固仁

1863年,清朝正與太平軍的對壘,雙方激戰呈膠著狀態。

而一位叫王素的揚州畫家,畫出了一幅《農閒平話圖》​。這幅畫的整體佈局就是盛夏時節,那些農閒下來的人們在一起納涼消暑,充斥於其中的包括士農工商。他們或是頭戴斗笠,身披蓑衣,有的扛著鋤頭,還要去地裡鋤“二遍草”,既有偶爾的忙碌也有難得的休閒,因此,從選題上,這幅畫屬於典型的描寫江南局部地區的時令畫作。

畫家的這幅描繪農閒的鄉村景象的畫作,與以往的“文人畫”​大有不同,這裡的人物更加生動,充滿閒情逸致,又顯得清新淡雅。這幅畫的畫法顯然也借鑑了歷代畫家的手法,以豆棚、書場,農夫來組成一幅安詳寧靜的鄉村生活的場景。

讀王素《農閒平話圖》,對田園美好向往生活,背後蘊藏了怎樣風度

局部

打開一幅畫,就是回到了那個時代的畫面,我們有理由相信那些都是真實的存在和一種田園的嚮往。

一群人落座,有打著赤膊的大胖子搖著蒲扇坐在長條凳上,看著對面的三個小兒,有站著聊天的,也有搬來短凳準備吃一碗茶的,而這裡面的主角就是一位說書的老者,負責整個農村倫理的宣講與教化。這是水岸鄉間的書場,擺在鄰水茅屋的空地上,環境優美。兩顆老樹,在時光的作用下已經婆娑蜿蜒,成了這個場地的主要風景。說書者的年紀儼然不小了,聽書的大部分是老人,小孩子只是來湊熱鬧的,完全在玩著自己的東西。畫面中的另一條長凳上,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者懷中抱著小孩,在桌旁還有一人手捻鬚髯,似乎聽的津津有味。

讀王素《農閒平話圖》,對田園美好向往生活,背後蘊藏了怎樣風度

相關畫作局部

在遠處,有條黑狗和老人帶著孩子急忙趕來聽書,讓這幅畫的場面顯得越來越熱鬧。

從他們的衣著和髮型來看,都是清朝的髮式,額頭剃光,腦後扎辮,說明江南早已被成功的深度浸染了後金的文化風格。認真看在畫作的右側還有個茅草屋,裡面有三位人物,分別是老嫗和一個年輕婦人抱著孩子,他們開著窗子有意無意的湊些熱鬧。總而言之,畫面的總體佈局代表農村生活中,穩定和諧的道德秩序系統。田園歷來是文人嚮往的地方,這對於畫家王素來說也不是例外。從宋代開始,就有“村田樂”的的醉酒狂歡的古老傳承,而王素的描畫就是這種文化風格延續,或是清朝版本的“村田樂”。

讀王素《農閒平話圖》,對田園美好向往生活,背後蘊藏了怎樣風度

相關畫作

而與王素相同的畫家還有一位叫任熊的,他也將這種田園的詩情畫意多次進行創作。

村田樂的人物風格大多舒緩自然,都露著肚皮,顯然這是不受日常規矩束縛的表現。這時可以有家家扶得醉人歸,也有披散上衣,袒露胸腹在村子裡自然舒緩的享受生活的安逸。腆著肚子,在古代叫做“鼓腹”,在許多與農民有關的詩作中多次看到。比如文人郭祥就寫了一首《村田樂圖》的詩作“致我鼓腹鹹熙熙”,酒足飯飽,腆著肚皮悠哉悠哉的一幅得意忘形。任熊也在畫作裡多次對這一現象進行回顧,他的許多作品也出現了袒露半身,手拿蒲扇,一腳脫了鞋子放在板凳上,與王素畫筆下的風格大體相當。

讀王素《農閒平話圖》,對田園美好向往生活,背後蘊藏了怎樣風度

相關畫作

對農民的盛夏休閒生活的表現,很難在宋元時期的視覺藝術中看到。不過,倘若不限定在夏季,早在宋代就有另一種鄉間休閒生活的表現。存世宋畫中,有一類農民醉酒娛樂的圖像,北京故宮所藏的《田睃醉歸圖》是其代表。醉醺醺的簪花老叟,騎在牛背或驢背上,被人護送回村。此畫表現的是新年伊始的春天,放在宋代,有個專門的稱呼村田樂”。 老叟頭巾上簪著花,表明是從春社的熱鬧中剛剛離去。春社和秋社,都是民間的重要節日。社,為土地神。社日,即祭祀土地的節日。春社一般在二月,秋社一般在八月。春社祈禱風調雨順,秋社慶祝五穀豐登,都以醉酒與歌舞為主題。

讀王素《農閒平話圖》,對田園美好向往生活,背後蘊藏了怎樣風度

王素畫作

既然宋代以來“村田樂”的醉酒狂歡有著悠久的歷史,那王素筆下盛夏的納涼,以及聚眾聽書,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還是要回到宋代男人風度上來看。

從北宋中期開始,亡國滅種的威脅如同烏雲樣, 一直籠罩在每一個宋人的心頭,並且終於在南宋末年變成事實。這是分析宋人性格不可忽視的一一個背景。事實上,在大宋王朝的大部分歷史時期,宋人都生活在一種惴惴不安之中。 越到後來,他們對未來的預期,就越灰色和悲觀。

讀王素《農閒平話圖》,對田園美好向往生活,背後蘊藏了怎樣風度

相關畫作

這就是宋人痴迷梅花、蘭花、竹子、菊花這些幽雅冷靜意象的原因。

梅蘭竹菊在宋代以後被稱為“四君子”,成為中國文化中一種代表性的意象組合。分析這四種意象,我們會發現它們有一種共同的精神特點:梅在嚴寒中怒放,展現著嚴酷環境中的不屈;蘭獨處於幽谷之中,代表著寂寞中堅守情操;竹則未曾出土先有節,表達的是士人的自制和節操;菊花傲霜而開,殘敗猶抱霜枝,象徵的同樣是在逆境中的抗爭。總結起來,這四種事物 所表現的,其實都是對即將到來的嚴酷環境所做的一種心理準備,為在死亡、在被征服的威脅面前堅守氣節而進行的自我精神動員。

這是宋代士人獨特的共同文化心理。宋代讀書人普遍意識到,“文明的深秋, 甚至文明的冬天就要到了,霜雪將摧殘中國的士人,於是士人們只好為此做精神上的準備,用梅蘭竹菊的精神來‘武裝自己’”。

讀王素《農閒平話圖》,對田園美好向往生活,背後蘊藏了怎樣風度

相關畫作

因此,宋代士人的性格與唐代完全不同。唐代文人傲岸不遜,豪飲高歌,笑傲王侯,鬥雞走馬,出塞人關,身上充調了充沛的活力和無憂無慮的樂觀。他們是青春、自由和歡樂的。

無疑清代的這種文弱也體現出來,而他們卻更加喜歡迴歸田園。一種大時代背後的往往表達了對傳統生活的嚮往。因此村田樂是一種對生活的嚮往也是期盼,畢竟此時清朝內戰已經發生十年之久,文人們希望迴歸自然安逸的田園生活,或許這也是王素的簡單願望,通過這幅《農閒平話圖》表現出來的那種情感已然溢於言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