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素《农闲平话图》,对田园美好向往生活,背后蕴藏了怎样风度

撰文|赵固仁

1863年,清朝正与太平军的对垒,双方激战呈胶着状态。

而一位叫王素的扬州画家,画出了一幅《农闲平话图》​。这幅画的整体布局就是盛夏时节,那些农闲下来的人们在一起纳凉消暑,充斥于其中的包括士农工商。他们或是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有的扛着锄头,还要去地里锄“二遍草”,既有偶尔的忙碌也有难得的休闲,因此,从选题上,这幅画属于典型的描写江南局部地区的时令画作。

画家的这幅描绘农闲的乡村景象的画作,与以往的“文人画”​大有不同,这里的人物更加生动,充满闲情逸致,又显得清新淡雅。这幅画的画法显然也借鉴了历代画家的手法,以豆棚、书场,农夫来组成一幅安详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场景。

读王素《农闲平话图》,对田园美好向往生活,背后蕴藏了怎样风度

局部

打开一幅画,就是回到了那个时代的画面,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都是真实的存在和一种田园的向往。

一群人落座,有打着赤膊的大胖子摇着蒲扇坐在长条凳上,看着对面的三个小儿,有站着聊天的,也有搬来短凳准备吃一碗茶的,而这里面的主角就是一位说书的老者,负责整个农村伦理的宣讲与教化。这是水岸乡间的书场,摆在邻水茅屋的空地上,环境优美。两颗老树,在时光的作用下已经婆娑蜿蜒,成了这个场地的主要风景。说书者的年纪俨然不小了,听书的大部分是老人,小孩子只是来凑热闹的,完全在玩着自己的东西。画面中的另一条长凳上,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者怀中抱着小孩,在桌旁还有一人手捻须髯,似乎听的津津有味。

读王素《农闲平话图》,对田园美好向往生活,背后蕴藏了怎样风度

相关画作局部

在远处,有条黑狗和老人带着孩子急忙赶来听书,让这幅画的场面显得越来越热闹。

从他们的衣着和发型来看,都是清朝的发式,额头剃光,脑后扎辫,说明江南早已被成功的深度浸染了后金的文化风格。认真看在画作的右侧还有个茅草屋,里面有三位人物,分别是老妪和一个年轻妇人抱着孩子,他们开着窗子有意无意的凑些热闹。总而言之,画面的总体布局代表农村生活中,稳定和谐的道德秩序系统。田园历来是文人向往的地方,这对于画家王素来说也不是例外。从宋代开始,就有“村田乐”的的醉酒狂欢的古老传承,而王素的描画就是这种文化风格延续,或是清朝版本的“村田乐”。

读王素《农闲平话图》,对田园美好向往生活,背后蕴藏了怎样风度

相关画作

而与王素相同的画家还有一位叫任熊的,他也将这种田园的诗情画意多次进行创作。

村田乐的人物风格大多舒缓自然,都露着肚皮,显然这是不受日常规矩束缚的表现。这时可以有家家扶得醉人归,也有披散上衣,袒露胸腹在村子里自然舒缓的享受生活的安逸。腆着肚子,在古代叫做“鼓腹”,在许多与农民有关的诗作中多次看到。比如文人郭祥就写了一首《村田乐图》的诗作“致我鼓腹咸熙熙”,酒足饭饱,腆着肚皮悠哉悠哉的一幅得意忘形。任熊也在画作里多次对这一现象进行回顾,他的许多作品也出现了袒露半身,手拿蒲扇,一脚脱了鞋子放在板凳上,与王素画笔下的风格大体相当。

读王素《农闲平话图》,对田园美好向往生活,背后蕴藏了怎样风度

相关画作

对农民的盛夏休闲生活的表现,很难在宋元时期的视觉艺术中看到。不过,倘若不限定在夏季,早在宋代就有另一种乡间休闲生活的表现。存世宋画中,有一类农民醉酒娱乐的图像,北京故宫所藏的《田睃醉归图》是其代表。醉醺醺的簪花老叟,骑在牛背或驴背上,被人护送回村。此画表现的是新年伊始的春天,放在宋代,有个专门的称呼村田乐”。 老叟头巾上簪着花,表明是从春社的热闹中刚刚离去。春社和秋社,都是民间的重要节日。社,为土地神。社日,即祭祀土地的节日。春社一般在二月,秋社一般在八月。春社祈祷风调雨顺,秋社庆祝五谷丰登,都以醉酒与歌舞为主题。

读王素《农闲平话图》,对田园美好向往生活,背后蕴藏了怎样风度

王素画作

既然宋代以来“村田乐”的醉酒狂欢有着悠久的历史,那王素笔下盛夏的纳凉,以及聚众听书,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还是要回到宋代男人风度上来看。

从北宋中期开始,亡国灭种的威胁如同乌云样, 一直笼罩在每一个宋人的心头,并且终于在南宋末年变成事实。这是分析宋人性格不可忽视的一一个背景。事实上,在大宋王朝的大部分历史时期,宋人都生活在一种惴惴不安之中。 越到后来,他们对未来的预期,就越灰色和悲观。

读王素《农闲平话图》,对田园美好向往生活,背后蕴藏了怎样风度

相关画作

这就是宋人痴迷梅花、兰花、竹子、菊花这些幽雅冷静意象的原因。

梅兰竹菊在宋代以后被称为“四君子”,成为中国文化中一种代表性的意象组合。分析这四种意象,我们会发现它们有一种共同的精神特点:梅在严寒中怒放,展现着严酷环境中的不屈;兰独处于幽谷之中,代表着寂寞中坚守情操;竹则未曾出土先有节,表达的是士人的自制和节操;菊花傲霜而开,残败犹抱霜枝,象征的同样是在逆境中的抗争。总结起来,这四种事物 所表现的,其实都是对即将到来的严酷环境所做的一种心理准备,为在死亡、在被征服的威胁面前坚守气节而进行的自我精神动员。

这是宋代士人独特的共同文化心理。宋代读书人普遍意识到,“文明的深秋, 甚至文明的冬天就要到了,霜雪将摧残中国的士人,于是士人们只好为此做精神上的准备,用梅兰竹菊的精神来‘武装自己’”。

读王素《农闲平话图》,对田园美好向往生活,背后蕴藏了怎样风度

相关画作

因此,宋代士人的性格与唐代完全不同。唐代文人傲岸不逊,豪饮高歌,笑傲王侯,斗鸡走马,出塞人关,身上充调了充沛的活力和无忧无虑的乐观。他们是青春、自由和欢乐的。

无疑清代的这种文弱也体现出来,而他们却更加喜欢回归田园。一种大时代背后的往往表达了对传统生活的向往。因此村田乐是一种对生活的向往也是期盼,毕竟此时清朝内战已经发生十年之久,文人们希望回归自然安逸的田园生活,或许这也是王素的简单愿望,通过这幅《农闲平话图》表现出来的那种情感已然溢于言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