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一個 “發明”,讓清朝安穩了百餘年,卻被慈禧抓住了漏洞

雍正的一個 “發明”,讓清朝安穩了百餘年,卻被慈禧抓住了漏洞

歷史上無論哪個朝代,都存在著一個致命傷,這便是皇位的新老交替時期,此刻極易發生問題,亡了國的有秦朝、隋朝等,發生過戰鬥的的有唐朝時玄武門之變、明朝嘉靖的大禮儀事件等。

清朝時期照樣如此,康熙雖牛,但皇位傳承上卻無能為力,最後導致了雍正“不清不楚”的上了臺,不得不無奈,甚至酸楚地一再向天下聲明:其實,我是個皇上……可惜,民間演義依然大行其道,至今依然。

雍正的一個 “發明”,讓清朝安穩了百餘年,卻被慈禧抓住了漏洞

恐怕就是因為深受其害,所以雍正為了子孫計,絞盡腦汁想出來一個堪稱完美的“發明”——把傳位遺照,也就是未來皇上的名字寫好後,放入盒子裡,然後封印落鎖,放在乾清宮的“正大光明”牌匾後。

一面是“正大光明”,另一面卻“暗箱藏後”,雖怎麼看怎麼有點滑稽,但關鍵是還真是實用、有效。

雍正的一個 “發明”,讓清朝安穩了百餘年,卻被慈禧抓住了漏洞

第一個好處便是,新皇帝避免瞭如雍正般的尷尬,一旦老皇上死後,大臣們便當眾取下盒子,然後大庭廣眾之下宣讀誰是新皇上。果真是正大光明!誰也玩不出花樣了。

第二個好處便是,諸位皇子,起碼是表面上站在一個起跑線上。自然都要爭相顯示自己的才德、孝順啊,萬一皇上一高興,命人把盒子取下來,丟掉第一稿,把自己的名字寫進去呢?所以這便形成了一種,合理競爭局面。

雍正的一個 “發明”,讓清朝安穩了百餘年,卻被慈禧抓住了漏洞

第三個好處便是,這一“發明”,有效避免了再上演一回“玄武門之變”,因為誰是太子,除了皇上自己外沒人知道。這便讓各位皇子,都存在了幻想,而極大的減少了鋌而走險的概率。故而未來的皇上,和當今的皇上,都相對安全。

瞅!雍正這個發明,牛不牛?真是即實用,又有效!所以自雍正後,到乾隆,再到嘉慶、道光等,都享受到了雍正的這個發明,所帶來的好處。卻沒有任何人,對雍正的這個發明再進行改進,似乎都認為,已是完美無缺、無懈可擊了,但真是如此嗎?

雍正的一個 “發明”,讓清朝安穩了百餘年,卻被慈禧抓住了漏洞

當清朝來到咸豐皇帝統治時期,發生問題了,咸豐英年早逝,而皇位繼承人同治當時才6歲,遺照雖是肅順等八位大臣輔政,但一場辛酉政變,八位輔政大臣全靠邊,兩宮皇太后來個垂簾聽政。於是其中之一的慈禧,也便名正言順地坐在了皇帝身後。

哪知同治皇帝長大後,年紀輕輕死的那麼奇特,以至於連個皇子都沒有。同樣慈禧嚐到甜頭後,變成了“垂簾聽政狂人”。所以雍正的這個發明出現了漏洞,由於沒有皇位繼承人,變成了“因不可控力量而無法執行”,慈禧便緊緊抓住這一漏洞,開啟了“垂簾聽政狂人”的歷程。

雍正的一個 “發明”,讓清朝安穩了百餘年,卻被慈禧抓住了漏洞

所以慈禧推出了光緒,垂簾聽政了光緒時期,後因光緒不聽話被拿下後,又選了三歲小溥儀過繼給光緒,如此一來慈禧便成了奶奶,又有了理由,仿效“孝莊太后垂簾聽政康熙帝”,繼續玩垂簾聽政……但此刻的慈禧,已再也玩不動,光緒死後沒多久,她也就死去了。

顯然,雍正的這個發明,算毀在了慈禧手中,這怪雍正嗎?自然不能,因為雍正是位解決問題的實幹家,他的這個發明,保證了清朝百餘年來,皇位的安穩有序傳承,是個大功勞!要怪罪,就只能怪罪雍正的後人們了,從乾隆到咸豐,為何就沒有一個皇帝,再對雍正的這個發明,哪怕進行一下修補呢?

雍正的一個 “發明”,讓清朝安穩了百餘年,卻被慈禧抓住了漏洞

所以至今人們都說,清朝閉關鎖國,不思上進,自乾隆後便再無進取之舉,也就不奇怪了——連自家皇位傳承都如此態度,就更不要說其他事了。一切都是:我大清泱泱上國,祖宗之法不可易……一切都完美無缺,是如此嗎?歷史已給出了答案,不思進取,就只能落後捱揍!哪怕最初之時再完美,也照樣白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