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劍璏的辨識-下

製作工藝

玉劍璏的辨識-下


玉劍璏的辨識-下


玉劍璏的辨識-下


玉璏下部長方形孔洞內部的痕跡可以作為鑑辨斷代之參考,第一期玉劍璏孔洞內部大多不甚平滑規整,皆留有垂直於邊沿的縱向線痕和臺階狀痕跡,且有的內部會殘存凹弧狀鑽痕。從這些工藝痕跡上可以推測其鏤空原理及流程與明清時期鏤雕玉器的工藝相近,即先用管鑽或桯鑽在坯料上打多個定位圓孔,再以線具帶動溼砂切割搜空成矩形,由於工具的落後以及製作上的偏差便導致了上述痕跡。如(圖11-1)江蘇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玉劍璏,孔洞內有明顯切割痕和凹弧孔痕(圖11-2,漢代玉劍璏孔洞內部特徵)。


魏晉南北朝時期屬玉劍璏製作之低潮期,出土和傳世者甚少,玉劍璏的形制、工藝等方面仍然具有漢代的遺風,當然其數量和質量大都遠遜於漢代玉劍璏。江蘇南京仙鶴山M6出有一件(圖12),長9.1釐米,寬2釐米,高1.6釐米。白玉質,局部受沁呈褐色。整器扁平,呈長條狀,下部雕出一長方形銎,表面高浮雕一對子母螭。

玉劍璏的辨識-下


玉劍璏的辨識-下


玉劍璏的辨識-下


玉劍璏的辨識-下


玉劍璏的辨識-下


玉劍璏的辨識-下


第二期玉劍璏(宋元明清)

宋代社會經濟較為發達,加之重文輕武以及金石學的興起,人們對古董更加重視,導致社會上仿古之風盛行。玉劍璏由於其易於佩玩的形制特點,自宋代始又被大量製作,其逐漸和四件一組的玉具劍脫離,不再用於佩劍裝飾而單獨演變成為一種專供賞玩的玉器,開始被稱作“文帶”或“昭文帶”。因其造型接近墨床,有時甚至被嵌入硬木幾作擱置墨錠之用。 宋代的玉劍璏大抵為仿古之作,造型上基本依照漢代的一式劍璏仿製。其紋飾無外乎獸面勾連雲紋與螭虎紋,用料多選和田青玉。相較第一期而言,此期玉璏線條軟滯、粗深,構圖不講章法,造型不夠生動,整體形制笨拙,邊沿稜角圓潤失之犀利,可謂仿古而不尊古。圖13為一件宋代玉劍璏,相較第一期玉劍璏而言,器表紋飾空泛、凌亂,不夠充實,左右不對稱,勾連雲紋排列不講章法,線條軟弱無力,呆滯無神。器表上下兩端皆飾以變形獸面紋,亦有失生氣和活力。

宋代玉劍璏孔洞的痕跡與第一期者大相徑庭,鏤空工序主要是先以小砣進行上下雙面磨製,再用絲鋸切割玉料而將孔洞修整成矩形(這亦是近古玉劍璏孔洞的主要鏤空方法)。所以孔洞的上下兩面多有放射狀半圓形磨砂砣痕和縱向線切痕,左右兩壁則常殘存砣輪夾磨後又經切割修整的短榫(圖14)。 元明清時期的玉劍璏數量很多,也皆為仿古品,形制與宋代基本相近,但整體水平尚不及之。元代紋飾以螭虎紋居多,明清兩代則主要為獸面勾連雲紋。元明清時期玉璏兩簷之端開始蜷為圓頭狀,兩端向下彎曲的幅度增加,有的較長一端弧曲到與銎在一個平面,更有甚者兩端皆彎曲著地與銎持平。如上海松江西林塔出土的一件元代玉璏(圖15),長6.2釐米,寬2.7釐米。玉質灰白,表面局部有黃褐色沁。形制短粗,兩簷弧曲與銎持平,表面浮雕一蟠螭。元代玉劍璏常選用灰白玉、青玉以及雜色玉琢制。孔洞內部痕跡與宋代接近,只不過更加粗獷豪放,頗見力度,切割痕深峻,角度偏轉隨意。 明、清兩代玉璏多以白玉、青白玉製作而成,雕工較細緻,但精美有餘而古典質樸之味不足。此期孔洞內已不多見到線具切割痕,精雕者鏤空後多擦磨修整以拋掉砣痕,使內部邊角規整,各面光潔平滑(圖16-1、圖16-2);粗工者亦往往用桯鑽磨去砣具留下的榫,在兩壁留下凹弧狀的鑽痕(圖16-3),有的也保留有半圓狀砣痕。 第二期玉劍璏由於時間跨度較短,風格比較接近,進行斷代時則更多需要全面考察玉器造型、紋飾、工藝、玉質、沁蝕等諸多方面的細微特徵變化,這便是一門綜合的學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