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劍璏的辨識-中

前言

有漢一朝,是玉劍璏發展的極盛時期,此期製作用料考究,刀法簡約大氣,琢磨拋光細膩,紋飾線條或簡潔自然、粗獷蒼勁,或精準規矩、圓潤婉轉,具有極高的工藝水平。其發現之多,器形、紋飾之豐富,製作之精美為各代玉劍璏之冠,古代玉劍璏的形制至漢已基本定型。為了便於綜合論述漢代玉劍璏的主要種類,現據已發表的考古資料,依其造型的不同,將常見漢代玉劍璏分為五式進行論述。

玉劍璏的辨識-中


玉劍璏的辨識-中


玉劍璏的辨識-中


一式

一式: 長簷璏,劍璏兩端出簷,且皆作弧收,一簷較長。如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一件(圖3),長9.7釐米,寬2.3釐米。玉呈青白色,質地細膩,打磨光亮。體呈長方條狀,兩端出簷,且向下微彎卷。正面高浮雕一螭虎,其頭部似貓,圓凸眼、大鼻、尖耳、長頸,身形修長逶迤,呈“S”形爬行狀,尾部作絞絲式翻卷。劍璏背部琢出一長方形銎。再如廣東廣州象崗南越王墓出土者(圖4),長13.1釐米,寬2.3釐米,厚0.6釐米,玉質呈黃白色,溫潤而有光澤。器形狹長,呈長方形,底部有長方形銎。器表剔地隱起勾連谷紋,紋飾組織繁密準確。璏面剔地雕出邊框。又如安徽馬鞍山寺門口漢墓出土的一件(圖5),長10.7釐米,寬2.53釐米,高1.72釐米。白玉質,表面拋光細緻潤亮。體呈長方形,兩端出簷。表面一端飾變體獸面紋,器表淺浮雕左右對稱的勾連雲紋,間飾網格紋、節紋。器形規整,製作精緻。

一式劍璏器形修長,一般在10釐米左右。表面紋飾主要為高浮雕螭虎紋、子母螭紋,淺浮雕勾連谷紋、獸面勾連雲紋等。少數有淺浮雕螭虎紋、夔龍紋,陰刻谷紋、雲紋等。淺浮雕者通常在器表邊緣以勾徹法剔地起邊雕出邊框,其邊沿十分犀利。

玉劍璏的辨識-中


二式

二式:出廓瑛,即劍璏表面高浮雕圖案部分跳出邊框。此式浮雕圖案的內容迄今所見皆為螭虎紋。如江蘇儀徵龍河菸袋山西漢墓出土的一件(圖6),長5.5釐米,寬3.1釐米,厚1.5釐米。玉質青白,半透明狀,局部有淺褐色沁蝕。體較小,平面接近長方形。表面高浮雕子母螭,身體鏤空,跳出邊框之外。鏤雕與浮雕巧妙結合,構思巧妙,造型特殊。

玉劍璏的辨識-中


玉劍璏的辨識-中


三式

三式:短簷璏,劍璏兩端出簷,兩簷長度沒有明顯差別,璏面中部拱起,呈橋形。湖南衡陽空軍基地M4出有一件(圖7),長4.4釐米,寬2.35釐米。玉質侵蝕呈白色,玉表有鐵鏽沁斑。近長方形,兩端向下略出簷,兩簷長度相近,璏面略拱,表面飾有變體獸面紋及勾連雲紋,下部銎內孔道高且寬。江蘇盱眙東陽西漢墓亦出一件(圖8),長4.6釐米。青玉質,兩端有褐色沁。片狀長條形,上部略拱,兩端出短簷,略下彎。下部雕有一銎,器表線刻如意雲紋。

玉劍璏的辨識-中


四式

四式:無簷璏,呈扁管狀,兩端不出簷。如安徽阜陽趙王莊出土的一件(圖9),長4.95釐米,寬2.2釐米,厚2.25釐米。青白玉,通體褐色沁,表面拋光較好。器形近長方形,兩端平滑未起簷。表面中部飾凸弦紋,其上琢刻短陰線以示獸脊,凸弦兩邊飾以陰刻勾連雲紋,器表一端琢刻獸面紋。兩沿剔地起邊框。

玉劍璏的辨識-中


五式

五式:單簷璏,劍琨僅一端出簷。此式與東周單簷璏造型相近,但較之更加程序化,且寬度加大。如湖南長沙西漢墓出土者(圖10),長4.2釐米,寬2.5釐米。玉質侵蝕呈黃白色,器表有鐵鏽沁斑。平面呈長方形,較寬,一端平整,另一端出簷,下部雕有長方形銎。器表淺浮雕勾連谷紋,佈局規整。


漢代玉劍璏中,一式最為常見,是比較成熟的主流式樣,為此後歷代玉劍璏造型之母本。二式玉劍璏是一式在造型上的發展革新。三式很可能是由四式發展演變而成的。三、四、五式玉璏受東周形制風格影響較大。漢代玉劍璏相較東周時期,兩簷長度增加,整體造型趨於細長,孔洞上壁多厚於下壁。器表之紋飾較前朝開始大量增多,主要為螭虎紋、獸面勾連雲紋、谷紋、蒲紋、弦紋等,其中螭虎紋多以高浮雕、鏤雕形式出現,而其他紋飾則多為淺浮雕。其中螭虎紋特徵比較鮮明,主要表現為兩腮較窄,雙耳下耷,鼻部較大,鼻樑上多有陰刻橫線;在眼框周圍以偏刀法斜碾,以使眼球圓凸;身軀盤旋呈“S”形,四肢以行走狀為多;尾部較長,主要為絞絲狀,皆分岔作一長一短,有的在尾端飾捲雲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