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父母的情绪教育,到底影响多大?

冬之小岑


拿破仑曾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拿下一座城池还伟大。可见,不管对伟人还是普通人而言,能控制好情绪,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情绪稳定是一种能力,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取决于我们对于自我情绪的把控能力。同样的一件事,情绪稳定的人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至于跌入情绪的低谷难以自拔,更不会作出极端反应,给自己和别人带来无尽伤害。

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首先就是要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当然,原生家庭给予足够和正常爱的除外),有智慧能够清楚看到父母和自己的问题,有勇气去面对问题,有能力去积极寻求各种途径去修正问题。

追溯到人的婴幼儿时代,父母,尤其是母亲给的充分的爱与安全感,是一个人一生中情绪稳定的基石。

父母之爱,不是自己心里觉得爱就够了,而是必须有合理、正确的表达方式。最常见的,就是有的父母或者祖父母辈的主要照管人,非常喜欢用“爱”去控制和威胁孩子。

比如孩子正在玩得高兴不肯回家,而母亲需要回家做饭,明明是一件可以商量的事儿,有的母亲就会说:快回家,你不回去我就走了,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

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父母的抛弃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儿,因为失去父母的保护和照顾,意味着孩子不能独立生存。

听到这些话,比较内向软弱的孩子会乖乖就范,跟母亲回家。性格强硬抗争的孩子,会顶嘴、吵闹,因为母亲的不讲理和威胁,没有给他一个合理表达情绪和诉求的途径。换句话说,就是他不满、他愤怒,但是因为他身边没有人给他一个正常沟通和表达情绪的榜样,所以他不知道如何正常地跟母亲沟通这件事。

这两种孩子长大之后存在的情绪问题,主要就是不稳定。要么极度依赖、无主见、缺乏安全感,要么就是极端、狂暴,用暴烈的外在行为特征,掩藏内心那个愤怒、恐惧,又不知道如何表达的内在小孩。

认知的救赎

几年前,一个母亲推婴儿车与别人发生争执,婴儿被摔在地上身亡,由此引发不要跟“垃圾人”计较的讨论。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事例:出现交通事故,本可通过合理途径解决,但是一方大吵大闹,不仅耽误时间也影响自己心情,更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工作上出了问题被指责,耿耿于怀并对领导产生怨念,甚至对自己的工作也不再上心……凡此种种,看起来是逞一时之快,其实对伤害的是自己。

在认知上来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最根本的方式。正确的认知可以让一个人在心理上变得更强大,而更强大的人才会变得包容,包容人可以让一个人的情绪更好,更稳定。很多时候,情绪不稳定的人,恰恰是心理不够强大的人,对很多偶发事件,会存在一种“被迫害妄想”,认为别人是针对他、欺负他。

所以,在自我认知过程中,要了解自己,也要了解世界,找准自己的位置,去除“被迫害妄想”。有了这种认知,就不会放纵情绪的“野马”,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

须在事上磨

王阳明说过: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只有在真实的世界,面对真实的场景,经历真实的人和事,从中反复磨砺心性,才能稳定情绪,做到“静亦定,动亦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不躁不乱,真正做到心智成熟强大,情绪平和稳定。

任何事情都是可以训练的,保持情绪稳定的情绪控制能力也是可以训练的。在真实场景中练习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心存善念

老子用水来比喻有高尚品德的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善于从好处看问题,虽然有点阿Q,但只有过滤掉无益的情绪,才能让自己保持愉快的心境,保持稳定的情绪。尤其对于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一定要认真考虑,正视自己的问题,弥补存在的不足,我们的生活才会向更好地方向发展。

除了善于从好处看问题,还要心存善念与人为善。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争论数千年来没有结果,但是心存善意的人,大概率还是会比总是恶意揣测别人的人过得轻松。

不立即回应

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在冲突剧烈的场景中,人的反应往往是不理智的。冲口而出的话,可能只是为了宣泄情绪。过后自己冷静了再看,估计大部分都会后悔。

不立即回应是避免自己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做出不理性反应的有效手段。留出缓冲空间,平静激动的情绪,可以防止情绪失控,保证情绪稳定。

有个顺口溜儿可以谨记心间:急事,慢慢地说;大事,商量着说;小事,幽默地说;没事,不要胡说。

合理饮食锻炼

我自己正在进行,不知道会不会有实际效果。通过膳食和锻炼控制情绪的理论依据是,化学物质多巴胺可以帮助控制情绪。

如何才能产生多巴胺呢?保持愉悦心情、适度锻炼、合理膳食、阅读好书、整理环境。另外,锻炼可以让人释放负面情绪和攻击情绪,也能从另一方面帮助稳定情绪。

除了以上的自我调适外,请记住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的: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即使你知道自己情绪不稳定,也不要嫌弃自己、厌恶自己,要试着了解自己坏情绪的来源,接纳自己坏情绪的表现,引导自己的坏情绪走向正面。

在这个过程中,推荐以下几本书。

愿我们都能通过学习和修炼,保持稳定情绪,过好自己的生活。


恋物笔记


我个人觉得,父母情绪化对孩子的影响真的很大。

1.在我童年的时候,爸妈经常吵架,我曾经一度给弄得崩溃。记忆最深的一次,是我爸妈有次吵架的第二天,我在看电视的时候发出了笑声,我妈当场就把电视给关了,还哭着质问我,你没看见别人心烦吗?你有那么开心吗?我成这样都是因为你们!你有没有良心!我当时人都傻了,因为爸妈经常吵架,我可能都习惯了吧。那天,我妈指着鼻子从我爸说到我身上,又从我说到我弟弟身上,我记忆特别深刻。那年我十岁左右,都过去十几年了,我还是记得很清楚,好像就是昨天的事。从那以后,我爸妈吵架的时候我再也没敢看过电视,发出一声笑,都是等他们和好了才敢说话。

(从那时候开始,我的情绪就变得很压抑,经常头疼,看到爸妈吵架我就头晕想吐,连我弟弟都变得胆小懦弱,可能你们觉得有点过了,可都是真事。不过那时候没那么多讲究,我也就这么长大了,嘿嘿😁)

2.

现在,我已经是一个三岁宝宝的妈妈了,历史却惊人的相似。有次我在宝宝久久不肯午睡的时候和老公发生了争吵,我当时看着宝宝在说话,当场就呵斥他闭嘴。还说他怎么这么多话!要不是他,我怎么会过这样的日子!还在那叽里呱啦,烦不烦!孩子听了,立马顿住,低头连哭都没哭,也就是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了十几年前的一幕。我特别悔恨,恨不得抽自己两个耳光,但怕吓着孩子,我赶紧忍住,好言相劝地哄着孩子。从那以后,我尽量会控制把我的情绪带给孩子,也尽量不在孩子面前与人争吵了。


(也就是我的孩子,让我理解了我的母亲。我知道,我不该怪我的母亲,因为那是时代的悲哀,那个时候家里太穷了,现在,我要尽量不对宝宝情绪化。)

总得来说,情绪化教育对孩子伤害很大,大家一定要尽量克制。我总结了几点,大家可以交流一下。

第一,为人处世方面,非原则性尽量让孩子放手去做。但若遇到有关品格问题,一定要对孩子进行教育,甚至情绪化教育。

第二,孩子要玩沙子,自己吃饭,尝试新事物,这些东西可能你觉得又脏又麻烦,但还是让他去尝试吧,天性难改。但若是遇到危险的事情,例如插座,开水,楼梯等安全问题,一定要严格要求,甚至情绪化教育。

第三,这是细节化事情。作为宝妈的我,知道女人的难处,但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和孩子爸爸吵架了,不要给孩子留下阴影。有什么问题,我们避过孩子解决。这可不是让我们软弱啊!该斗争的还是要斗争的!

最后来说,一千个孩子一千个样,教育没有任何模板,只能因人而异,视情况而定。生孩子不易,育孩子更不易,一起加油吧!


爆笑封封


人生活在世上,需要吃穿开支,需要勤奋努力。有的能达到目标,有的难以实现,产生情绪是很正常的。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要和社会上多种人打交道。有时自己发急了,会对孩子发脾气,这也很正常。人是发展的拓展的前进的。孩子需要上学,房屋需要重建,挣钱需要节约,还要防备灾难。过去上交的也较多。

父母的情绪教育当然对孩子的影响较大。家庭环境可以造就人。父母风流,孩子也在模仿,一般也风流。有的孩子在外偷骗了钱财,回家受父母表扬就易把孩子引到犯罪道路。我见过一起。

父母单亲家庭不好管理孩子。如女单亲,孩子任性,脾气刚强,走到社会思想扭曲极端,很易出大事。男人单亲,缺乏母爱,很难沟通,孩子性格冰冷,很易打孩子。


前20多年在医院见一事例。男主人公35岁,有个12岁男孩,媳妇是个南方人跑了。父子相依为命,小孩在外玩耍,打了别人的孩子,大人来告状。父亲打了孩子,孩子一耳光被打憨。二月后,父亲气不过得了肺病,住院需开刀手术,上午吃了一碗猪头肉,准备手术,精神较好。上手术台十分钟,尸体被推出。唉!

人对孩子应该尊重。有情绪自己承担。夫妻和睦少作难。有了困难自己抗。要教育孩走正路,办好事。


苗万平谈情感


我们常说“老小孩”,但其实,很多人并非是老了以后才变成“小孩”,而是一直都保持“小孩”的状态。

有不少年轻人反映自己的父母非常情绪化,心情好就有求必应,心情不好就严词厉色;也有很多父母非常理智,为子女规划好人生之路,望子成龙……不论是过于情绪化,还是过于理性,其实都是心理不成熟、心理“未成年”的表现。专家指出,父母心理未成年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父母应该尊重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

父母“未成年”或影响子女人际交往

父母未成年有两种极端

网络上将“未成年”父母的行为模式总结为四类:1.情绪型父母,即情绪不稳定,心情好就对孩子好,心情差就粗暴地对待孩子,乃至算旧账;2.驱动型父母,追求完美,同时对孩子也是高要求;3.消极型父母,面对问题会选择逃避,甚至要求孩子帮助自己解决问题;4.拒绝型父母,永远否定孩子,希望通过否定激发孩子潜力。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黄全指出,综合来看,其实“未成年”父母主要有两个问题,要么太情绪化,要么太理智。情绪型和消极型父母都是过于情绪化的典型,一是对别人情绪化,一是过于压抑情绪,这两种行为模式几乎是公认的不成熟。驱动型和否定型父母则过于理性,但此类父母通常会被公众接受,甚至被认为是正确的。但专家提醒,其实过于理性也是不成熟的表现。

父母未成年,孩子受影响

如果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是不成熟的,那么,对孩子的未来一定会产生影响。黄全指出,这一影响不单指孩子成为父母后,有很大可能用同样的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更可能会影响孩子对待周围人、事、物的态度与方法。例如,被情绪型父母教育长大的孩子,很可能在未来也是一个情绪化性格的人,对待事物容易三分钟热度,难以坚持,对待周围人的态度可能忽冷忽热,难以定性。被消极型父母教育长大的孩子,可能对自己过于严格,性格好强,还可能出现自卑心理,遇到挫折容易退缩等。

黄全提醒,父母应慎重选择对待孩子的方式,否则影响深远。很多老年父母在孩子回家时不知道说什么,与孩子说不到几句就会吵起来,其实可能是过去没有成熟地对待孩子留下的隐患,此时亡羊补牢也为时未晚。

互相尊重 共同成长

如何对待孩子才是成熟的呢?首先,父母要在情绪和理性中找到平衡点,避免过于情绪化和过于理性。其次,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尊重,不论孩子年龄是大是小,都要与孩子平等沟通,创造轻松的氛围,让孩子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黄全指出,心理成熟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人们总会有心理不成熟的时刻,没有人敢说自己所有的行为都是成熟的。父母在对待孩子时更要抱着谦虚学习的态度,与孩子共同成长。

指导专家

黄 全

老人报记者 殷鑫 通讯员 孙冰倩


大洋网


是的,我以前也是的,因为自己的问题忍不住对孩子发火,让孩子伤心,伤害了亲子关系,关键是这样做也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坏榜样,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对别人发脾气。这是很不好的。后来就开始注意,开始改变自己。我们都知道给孩子培养情商很重要。当我们学会面对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时,也是在教孩子学会管理情绪,即使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不应该做出错误的行为。


父母也是普通人,有情绪是正常的。如果我因为工作或别的原因,下班回家后还是觉得很烦,我就会跟孩子说,妈妈因为公司的一些原因现在心情很不好,需要一个人安静一会儿。就没事儿了,再来跟你玩。或者说妈妈需要一个你的拥抱给我力量赶走坏情绪。通常儿子都会很配合,自己也就调节过来了。我们不用在孩子面前隐瞒或伪装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不管是对于大人还是孩子都是一样的。这不是问题,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处理最的情绪,不能因为生气或不高兴就做出错误的行为。我们自己是这样对孩子说,也是这样做。言行一致,就是在教孩子。


如果因为哪次没有控制住对孩子发火了,事后要勇敢的承担责任,跟孩子道歉,请孩子理解或者再给我们一次机会,让我们重新选择,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也是再教孩子人都会犯错误,但犯了错误要勇敢的面对,要去改正。同时,也让孩子明白,不管我们多生气,其实都可以选择做出正确的行为。


小晗晗爱阅读


如果有负面的情绪,尽量不要在家里面表现出来,更不能发泄到子女的身上。孩子虽小,也会察言观色。如果夫妻双方传递给孩子的都是正能量,孩子会向好的方面发展,一个家庭如果整天吵吵闹闹,孩子的脾气也会变得喜怒无常,让人难以琢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所以做父母的应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不要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


用户64077389477



诚邀,很高兴可以回答您的问题。我可以很肯定的说,父母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是严重的。

目前我是辞职在家带宝宝,宝宝现在两岁多了,正式进入执拗期,经常不是父母有情绪,而是宝宝在闹情绪,所以这就更要求父母能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不要一时冲动,伤害到孩子。我在实践摸索中,发现了一些规律,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父母自己要调整好心态,不要轻易动怒,孩子很容易模仿。

我家宝宝最近什么事情都可能引起她的情绪大爆发。比如,只要她认为我自作主张帮她把纸尿裤丢进垃圾桶了,我自作主张用钥匙打开了门,我自作主张帮她拿了水杯,都会引起她的强烈不满。爆发的时候,大哭大闹,眼泪一颗一颗往下滚,哭得厉害了,还会引起喉咙痛,剧烈咳嗽。

而且你会发现,孩子闹情绪时,大人怎么劝都没有用,只能等她自己情绪慢慢平缓,然后再趁机讲道理。所以父母一定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如果这时你图方便,用发脾气来压制她的情绪,那么下次孩子的脾气肯定会更大,因为孩子的模仿力是惊人的。


二、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

今天早上宝宝看着爸爸走了,第一次发脾气大哭,要我带她去找爸爸,好不容易哄得不哭了,喂她吃饭又不肯吃,气得我懒得理她咯,直接把贝瓦故事机打开,自己去房间了。结果真神奇,宝宝不哭也不闹了,安安静静地坐在沙发上听故事,秒变天使宝宝了!

比如最让我自豪的一件事:

一天中午,宝宝在沙发边上玩沙发垫,把沙发垫掀起来了,我放在上面的碗随之打翻,一碗汤和剩下的面条直接全部倒在我的衣服和裤子上了。那一瞬间,我的脸色很不好看。聪明的宝宝立马哭起来,我灵机一动:“宝宝不哭,妈妈没有怪你。你看衣服和裤子太贪吃了,它们也想尝尝味道!”宝宝立即破涕为笑。但是她马上又哭起来:“都洒了,都倒在地上了。”在她的小小意识里,所有东西都是有生命的,食物洒了,就是“摔跤”了,宝宝摔跤了会痛,所以她感同身受,食物也会痛的。我忙安慰道:“没关系,妈妈等下会帮助它们的。”这下她才不哭了。接着我再收拾自己。我自豪的是,两句话不仅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还体谅了她的情绪。我相信下次再碰到类似的事情,她一定会乖巧多了,因为她明白父母是理解她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异议,欢迎留言,我会及时回复,感谢!


小语老师宝妈


很多父母会对孩子隐藏自己的情绪,觉得这是保护孩子,但是我给的建议是,父母不要隐藏自己的情绪,这个建议虽然有悖于我们平常的认知,但结果就是如此。


一位妈妈在单位受到排挤,她的一位同事针对她,所以,这位妈妈的心情很糟糕,不可避免地把这种情绪也带回家里来了。如果你是这位妈妈,回到家后,你会怎么对孩子?

我相信,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会把自己的情绪隐藏起来,尽力不影响到孩子,避免孩子遭受不愉快的经历。这也是大多数父母的正常反应,并且很多父母还以此为爱孩子的表现。

但结果却恰恰相反,孩子不但会觉察到父母的情绪,而且还带来另一种危害:孩子会逐渐不相信自己的感觉,并破坏自我意识和情商的发展,因为,即便是年纪再小的孩子,也会意识到父母的情绪变化,所以,当父母告诉孩子:“宝贝,我没事”这种话的时候,就是在制造行为的“不一致性”,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直觉是错误的,这种事情如果经常发生,会让孩子再也难以相信自己的感觉,影响到孩子认知情绪能力的锻炼,让孩子们很难学会管理情绪。

如果父母用恰当的方式,向孩子承认自己的糟糕情绪,就有机会成为孩子培养自我意识和提升情商的榜样。

那么,具体该向孩子怎么具体说明呢?是针对2岁的孩子,案例中的妈妈可以对孩子说:我现在很生气,很伤心,因为工作中出了一些事情,所以,如果我对你不好,这就是原因;如果是针对12岁的孩子,妈妈可以直接说明:我今晚可能会心烦意乱,情绪不好,请给我一些时间。我工作上出了一些问题,我需要静下来想想该怎么解决。

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父母的自我感受表达是无价的,这会成为孩子培养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技能的榜样,并让孩子学会“体会自己的感受,选择自己的行为。”


匀木教育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说说父母的情绪稳定。对幼儿情绪发育的重要性。

社会学家认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尤其是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标杆,是孩子心理发育的指南针;还有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情绪恶劣,吵架斗嘴。这会让幼儿经常处于紧张和恐惧之中,对于孩子的心里发育极为不利。


那么父母怎么培养自己的好情绪呢?

不断学习,培养自己的大爱之心,宽容之心,理解之心。当一个人有了大鲜大胸怀大视野的时候,烦恼痛苦也就随之消失了。父母心态稳定是影响孩子心态稳定的重要因素。同样对孩子说一句话10%是语言35%是表情55%是情绪家长的不同状态,说出来的效果千差万别。

有一个良好的情绪,会让自己所处的环境也变得安逸舒适。会让家庭变得和谐温馨。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才会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发展。也会有助于孩子的人格发展。情绪是一个人犯错的逻辑起点,拥有平和心态和情绪的人是有智慧的人。所以,做有智慧的父母吧,不要再让你的不良情绪影响到了孩子的健康,学会培养自己的良好情绪,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以上来自头条育儿你我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育儿你我说


植物的环境叫气候,鱼的环境叫水质,人的环境叫气场。家庭环境造就家庭气场,家族环境造就家族气场。

一个家庭的环境来自父母的气场,而父母的气场来自双方的内心感受带出来的磁场。是正磁场还是负磁场,由感受带出来的情绪来决定。情绪正面叫正磁场,也可以叫正能量场。情绪负面叫负磁场,也叫负能量场。如果夫妻都是正面情绪,孩子就有好的空气呼吸,建设性信息就多,孩子自然拥有一身正气。

如果夫妻经常处于负面情绪中,孩子自然就吸收很多负面情绪,因此产生出很多破坏性信念,从而衍生出破坏性行为,最后产生破坏性的结果,命运就不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