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事必须据理力争,喜欢说服所有人的人,是什么心理?

小甜甜要穿越


首先,不能以偏概全。

如同内向性格也分为2种类型。

(1)腼腆害羞(2)冷静话少

引申此刻的问题,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类,学术型性格特质

就事论事,是非观念清晰;

知识的碰撞 ,除非你用数据事实或者论点出处证明他是错误的。那么他争得就是正确或者最适宜的答案。

第二类:自大争强好胜性格特质

听不得其他意见或者建议,认为自己的就是真理。

第三类:话痨型百事通

能百通无一精。有理当大王,无理搅三分的话痨输出模式。擅长沟通也局限于沟通的唠嗑专业户。

争得是事,也对应的是人。也许本性也许无意识的辩论爱好者。也许情商不高惹人厌恶。

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分辨。而不是搭附嘲讽,跟进攻击。

去倾听是否正确,去倾听别人无伤大雅的表现欲即可。可争议勿谩骂。


青云伯爵


有一位认识的,每次做什么事情,他总是觉得自己的才是对的,别人必须听他的。就好像随时准备开战的斗鸡,只要一有人和他意见不一致,或是指出他的观点有哪些方面不足,他就立刻辩论、还击,直到你偃旗息鼓为止。如果发现自己说不过你,他就上升到人身攻击。曾经有一次,我拐着弯的表明他的观点有不全面,他找不到更好的理由来反驳我,于是突然来了一句,“你的琴声音太小了。”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任何事情都必须据理力争,喜欢说服所有的人?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来和你说一说。

严重的自卑

一个人之所以据理力争,其实是想证明自己不差,证明自己行,也是一种对自卑的掩盖。一个人严重的自卑,可能有好几种原因。

1.身体缺陷

身体缺陷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会给人带来某种程度上的自卑,尤其当这个人曾经的梦想,需要的是一个健全的身体。例如,一个梦想成为田径运动员的人,如果双腿残疾,对他来说是一种打击,尽管有残奥会,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因此觉得有希望。

2.从小的生存环境过于偏远贫困

这种情况一般是,这个人从小生存的地方比较贫困,后来有机会出来,到了一个相对发达的地方,然后发现自己很多东西都不太明白,和别人有一大截差距,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产生自卑了。如果他一直呆在原来的成长环境到不一定会有这种自卑。这种自卑,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强烈的对比下,产生的对自尊的刺激。

3.成长经历

一个最明显的现象是,在重男轻女思想下成长的女性,成年以后要么变得很胆怯,要么变得很会察言观色,要么变得很强势,要么变得很绿茶。当她变得很强势,那么,什么事都只能她对,甚至她要亲力亲为,不放心别人做,因为这样才能证明自己强。当她变得很绿茶,她可能不会直接说自己对,还是会拐着弯让你觉得无法反驳。绿茶最让人讨厌的地方,就是话说得很好听,心却很黑。

假如是一个多子女家庭,容易被忽视的那一位,或者经常被大家看作是必须以身作则的那一位比较容易产生自卑。比如说,老大。老大的难处在于,一方面要讨好父母,一方面要给弟弟妹妹立榜样,如果弟弟妹妹犯错,有的家长会认为是老大带坏的,如果弟弟妹妹出事,有的家长会认为是老大没看好弟弟妹妹。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就老大自卑加安全感缺失,有的会形成讨好型人格,有的会变得很强势。

而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到大一直被拿来和别人比较,也会造成严重的自卑。成年以后,他会不自觉的用抵触比较的惯性思维来维护自己的自尊。

缺失的安全感

有时候,对于一个人而言,据理力争其实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对,而是因为只有说服别人了,他才会觉得自己是被区别对待的,才会感到自己是安全的。我们说,他是安全感严重缺失。

1.从小经常被忽视

如前面所言的,家庭成长中,老大的需求经常被忽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见到的很多老大是讨好型人格,如果老大是个女孩,在上一代中这种可能性更大。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在一些家庭中,被忽视的可能是夹在中间的孩子,比如老二、老三,也可能是老幺。

一个多子女家庭,经常生病的那一位可能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也可能受到更多的冷落。如果是个重视知识的家庭,成绩比较差的那一位,往往会比较没有存在感。

假如那个孩子是收养的,他可能会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2.从小颠沛流离

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需求,家是一个人的归属感象征,但是如果有的人一直在搬家,加上家庭教育没跟上,尽管和家人在一起成长,心里还是会觉得自己没有归属感,而没有归属感,就会让一个人觉得没有安全感。

3.重要亲人丧失

重要亲人,指的是对一个人成长影响很大的亲人,不一定是养育者。比如说,有的孩子虽然是父母陪伴长大的,但是可能和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更亲近,那么,对他而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就是他的重要亲人,是他感情联系的重要纽带,一旦这位亲人离世,对他的打击是很大的,很可能从此丧失安全感,也可能抑郁。

古怪的虚荣心

这个社会有一个让人诟病的地方,就是虚荣。人一旦虚荣起来,哪怕自己错了,也要证明自己是对的,否则就会觉得自己很没面子。虚荣心是怎么来的

1.成长在一个好攀比、虚荣的环境

这个社会有一种思想叫“别人家的东西都是好的”。最常见的是街坊邻里的攀比,今天比衣服,明天比收入,后天比房子,再后天比孩子……似乎永远没有一个到头。

曾经听过一个广播剧《攀比》,里面的主角因为发小发财了,不服气,给孩子、先生布置各种任务,总之一定要在某一方面超过发小。看到发小家里有一个一米的鱼缸,于是就买了一个一米一的,然后对发小说,“我家也买了一个鱼缸,比你家的大。”

这种攀比,孩子耳濡目染后,就会习得,养成这种不良思想。

好攀比的人往往好胜心也比较重,因此,当遇到任何事情,他一定要说服别人。

偏执型人格障碍

这个世界上最能跟你据理力争的,莫过于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了。其实他也不是据理力争,而是无理取闹,总之,有杠就抬,只能他对,不能是别人。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从小要么一直被人养育者不停的挑剔,从来没有得到过肯定;要么是在学校里总是受到嘲笑、讽刺,养育者却只知道保护得死死的,没有培养他独立的思想和能力,只知道一味的哄,没有教会他明辨是非;要么是从小被养育者牢牢控制住,不让他有自己的思想,这种控制可能是硬控制,也可能是软控制。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个孩子长歪了,成了偏执型人格障碍。

还有一种情况也可能发展成为偏执型人格障碍,不过,这种情况可能很多人没想到,淡缺失存在。那就是,一个人从小丧失双亲,并且双亲是死于非命的,而他的养育者可能无法给他适当的心理抚慰,或者他后来被送进孤儿院,又得不到爱。

但偏执型人格障碍并不是对谁都会据“理”力争,而是看人下菜。如果是和他关系较近的,或者领导权威,或者他自己认为关系不错的,或是他认为侮辱到他的,他就会据“理”力争,但实际却毫无依据,只是钻牛角尖,有的时候甚至想的都和你不在一个频道上,你说东,他说西。

遇上这样的人怎么办

如果遇到的是一位自卑的人,不妨平时多给他点肯定,尽量不要发生争执,尤其强势的,争执起来很麻烦。多一些肯定和鼓励,慢慢的,他会觉得自己在你面前是被肯定的,相对比较不会和你争。

如果遇到的是一位安全感严重缺失的,表现出对他的特别关注,让他感觉到自己在你面前是安全的,也可以减少他想争执的念头。

如果是一位爱慕虚荣的,或是一位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那还是敬而远之吧。爱慕虚荣的人你改变不了;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疯狂起来,你会头疼,除非你有办法让他去精神科进行治疗,但你只要一提,对方毫无疑问会认为你在歧视他。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你还有其他疑问,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


这里是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如果我的回答对您和您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给他们。谢谢!


里外雅堂


你好,凡事据理力争,喜欢说服别人的人,有一股子杠劲,所谓得理不饶人,凡事打破砂锅问到底,遇到分歧穷追猛打辩到底。在我们这个崇尚中庸之道,追求和气生财、喜欢太极混沌的社会文化中,大多数人奉行“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据理力争的人被人认为是锋芒毕露,幼稚浮躁和争胜斗勇,容易被人误会,更有甚者被人所忌惮。其实不仅仅东方,西方文明也不太喜欢善辩之人,苏格拉底就是因喜欢与人辩论之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言爱辩论的人有三种人:

第一种是病态型的善辩。也就是我们网上俗称的喷子、杠精。这些人为辩而辩,善于诡辩,他们并非据理力争,只是为了享受辩论之后压垮对方时快感。他们对真理本身没有兴趣,辩论是发泄情绪,表示自我强大的一种挑衅行为。你说东,他们偏偏说西,你说马是马,他们说鹿是马,振振有词,咄咄逼人。其行为背后是某种攻击性和破坏性力量,他们把说服别人作为胜利的标志,从口头辩论的得利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往往这些人生活不如意,平时过得非常委屈不舒展,以至于情绪堆积起来,不得不通过辩论把压力释放出来,并寻找到生命的价值。


第二种是习惯型善辩。这些人通常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缜密的思维、并且在逻辑思维上得到系统的训练。他们有一种智力上的优越感,喜欢通过语言、文字等头脑风暴碾压知识、智力和思维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从而得到一种满足感。例如最近网络上争议很大,受到媒体批评的某辩论节目的两位专业辩手,她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精英。却在疫情时期曾经通过“逻辑论证”,发表了不当的看法,引发了极大公愤。这些辩手的动机我们无法论断,但是我们可以理解,常年机械的逻辑思维训练,导致了她们习惯性地以专业辩论姿态参与公共讨论,并且仗着“逻辑”为所欲为,当逻辑与事实、正义之间产生冲突时,她们也就而成为被唾弃的众矢之的。这种习惯性辩论来源于智力炫耀,以辩才和逻辑获得价值感,并且成为一种行为方式,有时非常危险。


第三种是积极型的善辩。比如中国儒家中大雄辩家孟子、比如刚才提到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们的辩论目的是为了在形式逻辑的世界中寻找到真理,通过辩论和争鸣而探索世界的本质。通过人的思辨,确实能够在思维层面理解事物规律,达到某种启示,这就是为什么在佛教中会有辩经、在司法实践中会有辩护、论文必须经过答辩,在全世界辩论大赛方兴未艾的原因。积极型的善辩是一件好事,这种辩论让人的思维变得更加严谨和缜密,当然,辩论也会让人的性格变得过分的刻板乃至认真,从而成为异类,但是这恰恰也是辩论者的真正价值所在。



西双版纳的茶花



年纪与说服


生命期表述:态度伴随着大家的成才而慢慢更改。


老人的态度两者之间年青时大部分没有什么两种,但与现如今年青人的态度不一样,隔阂从而造成。


心理学家科学研究发觉,每一代人通常都是坚守自身在青少年儿童阶段和成年人初期所产生的态度。一部分缘故取决于此环节的亲身经历能给人留有刻骨铭心和长久的印像。

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心理学专家教授斯金斯规定大家讲出半世纪至今一两件最关键的英国中国或国际性恶性事件,結果发觉绝大多数人追忆的內容全是自身二十来岁时产生的恶性事件。


慎思与说服


管理中心相对路径说服的重要并不是取决于信息自身,而取决于可否激起说服对象积极主动。人脑并不是海棉,没法接纳全部的信息。假如信息唤起了有益的念头,就能说服;相反,假如激发反过来的见解,就没法说服。


罗金全心理与减肥


这类人是证明的心性模式。

心性模式有三种:证明、逃避、讨好。

据理力争的人是处于证明的模式中。证明的人是有力量的,会通过生活中的事件证明自己是对的。就像题主讲到的,喜欢说服所有的人,就是在证明“我是对的”。很容易让自己来到一个加害者的位置,会伤害到身边的人。

要想解决的话,就要跳出这个牢笼,让自己来到接收者的位置。允许、接纳别人和自己不一样,也允许、接纳自己。


乐培心理张老师


我是张滴滴,一名心理咨询师,欢迎关注,一起用心理学美好生活。

用心理学来说,凡事据理力争,可能是一种控制引起的强迫症状,这个源头可能不是我们常说的喜欢说服别人,而是无法抑制的控制欲在使然。

我们首先来说一下过度控制欲的形成,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讲,人类控制感的萌芽起源于肛欲期(就是我们大约1-3岁这个时间段),这个时候婴幼儿开始尝试对自己的大小便进行控制,简单的说,就是我的排泄我说了算。从此以后,我们需要的控制感开始越来越强,从自我控制,过度到对身边人和环境的控制,再回归到自律、形成个人的道德标准。

而整个控制欲的发展,如果中间受到严重的阻碍,比如:幼儿时期如厕训练得不到自由,童年时期被过度限制好奇心,青春期叛逆得到过于严重的惩罚造成的身心创伤等等。控制欲的正常发展就会造成畸变,这会有两方面的表现。

1、过度退缩,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由于生命力随着控制感同时被压抑的表现,因为从来没有对任何事情有过真正的控制,所以也不能为任何事情负责,包括自我本身。

2、就是问题中提到的,过度控制,说服所有人,任何事情都必须要听自己的。这就是因为过去的创伤,在成年后不断进行补偿的强迫观念和行为。

而强迫观念(我觉得我对)转变为行为(我必须要说服大家证明我是对的),其实本身就需要一个过程,一旦真正形成行为模式,就很难再进行控制和干预,除非自己本身有意识到,有意愿控制行为,改变观念。

如果不是本人,而是身边人发现这种状况,唯一能做的是让当事人意识到这样的状况已经带来困扰,而探索自身的感受,最终自我评估是否需要改变。

对于强迫症状的对方,最糟糕的应对方式就是使用相同的强迫方式要求他改变,这样只会造成完全相反的结果,甚至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


咨询师张滴滴


首先争辩为了什么?

让别人承认他能干,让别人接受他的思想,给别人一个能人的印象,让别人觉得他是对的。

这是什么心理呢?

其实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动机,但总的来说,这样的人比较自我中心,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

自我保护机制

一个自我中心的人有时表现的很强势,但他的内心其实很脆弱,甚至可以说“自卑”,换个说法也叫“高自尊”,这么争辩是为了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思想,保护自己的尊严。因为他害怕一旦输了,自己什么也没有了……


造成的原因呢?

内心敏感而自卑,造成原因往往是因为被人抱以过高的期待,或者曾经被人忽视或受到不公的待遇, 进而自己给自己施加很大压力,凡事都必须赢,不能输,不能接受负面意见或打击,所以要据理力争,甚至没理辩三分。

如何调整?

不争,则人莫能与之争。

关键在于调整自己。一山不能容二虎,如果他虎你也虎,那结果就是两败俱伤。

可犀牛鸟和犀牛,他们为什么可以和睦相处?因为他们没有利益争夺却有利益互补。所以可以考虑借鉴这种自然界的规律来调整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上地一姐


碰到身边有一位对于任何事必须据理力争,喜欢说服所有人的性格比较大概率匹配的是领袖型人格,要是碰到这样的工作伙伴又或是家人朋友应该如何相处呢?我们先从了解他开始!

 

特质

这种类型的朋友通常有豪爽,自视甚高,遇强愈强,公平公正的特质,他们通常比较好胜又有清晰的目的知道自己方向在哪里,于是就勇往直前。而且多数不愿被人控制,反而喜欢拥有支配别的人能力,这一点比较像超人,觉得自己是来拯救地球的,希望有强烈被需要感。

 

日常表现

对应的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会追逐权力,拼搏实力,不喜欢依靠别人,要掌控所有事情,总喜欢做大事,要做领导。对应的表现就是喜欢命令他人,爱battle等。

 

反观

恰恰是这样一位要掌控大局,爱做大事的人却是很负责任的人,有时我们只看到他们霸道的一面难免会觉得有点难相处,甚至咄咄逼人,但是没人会想到他从上一层下放的压力都在自己身上消化了,并没有透露给下面的人或者旁边的人,一旦有状况常常独自承担后果与责任,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很强能保护大家,所以大家并不会看到他委屈和脆弱的一面。

 

小建议

对于这样的朋友,其实直接硬碰硬的怼回去难免大家都伤和气,所以最好是私底下约谈,给他留足面子,你可以先表达他的好处,其实我知道你是想保护大家,带领大家完成好任务的,但是呢有时你没有听从专业人士的意见,可能就没办法把事情的细节做的尽善尽美,当然我们是一个团队肯定站你这边的,也希望你能多听取大家意见接受大家,这样才有利于团队融合效率也更高。



咔斯的故事角


说出来也许你不信,是自卑心里,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讨论一下。

不知道你认不认同一句话,一个人缺什么,就看他努力秀什么,越是要努力争取的东西,就说明是他越缺少的东西。没有哪个人争取的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

让别人服从自己的意愿是每个人都有的心态,谁不喜欢站在山顶的感觉,这样才能满足他的成就感,虚荣感,其实也是满足隐藏在他内心那个自卑感,自信的人从来不需要去向别人证明什么,炫耀什么,生活中那些到处炫耀的人,一定是缺乏安全感,不自我肯定的人,看看那些大有成就的人,他们需要像别人显示自己的实力么,他们不需要,他们的实力已经摆在你的面前,根本不需要炫耀,不喧哗,自有声。

需要在别人的掌声和赞美中找到自信满足的人,当掌声和赞美不在了,那他的自信还在吗,他迟早会失魂落魄,迷失自我。

圣人不争,而天下莫之与能争。多么经典的话啊,看似你争到了什么,可是你丢失的也许比你争的要多的多。争到了面子,丢失了信任,争到了利益,丢失了友谊。

强大的人都是引导,自卑的人才会争取,不是你的争来的迟早会失去。与其说服别人,不如强大自己。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青空598


是充满正义感 受不了看到大众被人骗的人。而且这种人通古今,无所不晓,却不为名利;让大众都能明白看清世事。

就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