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你的坟,我已经挖好了!”


“大唐,你的坟,我已经挖好了!”


1

黄巢是个作秀大师。

公元880年,他率农民军攻入长安,举行盛大的入城仪式。

数不清的士兵,披头散发,身穿锦袍,腰束红绫。

所有人,不管是什么来路,只要穿上土豪金,都会得到善待。

沿途铺满菊花,因为黄巢喜欢。

真像一场万圣节的大派对。

时称,“满城尽带黄金甲”。

入城式的主角在哪儿呢?

八名健美先生(未穿上衣)抬着镶金包铜的肩舆,上面端坐的人,身披龙鳞金甲,正是山东荷泽人黄巢。

他的神情明显是经过控制的,严肃又自得。

这是他一辈子的颠峰时刻。

甚至他产生了一种错觉。

整个大唐,包括李世民、武则天和唐玄宗们,只不过是在为他的大齐王朝作准备。

你说荒唐不荒唐,可笑不可笑?

2

有些古人,是人生下半场才发力的。

如果只算上半场,至少以下这些人,都不会出现在史册上。

司马懿、高适、哥舒翰、苏辙……

当然,还有黄巢。

安禄山和黄巢,是李唐统治阶级最痛恨的两个人。

一个要了大唐半条命,另一个直接把大唐,送进了火葬场。

黄巢,男,生于820年,死于884年。

印象中的黄巢,与明末清初的张献忠一样,是个杀人魔头。

在正史里,凡是造反的人,都是大魔头。

成功者,满脸是血污,没有一寸肠子是好的,却成了明君和英雄。

这是历史记录最不公平的地方。

……

黄巢的个性里,满是冲动和血腥。

这也是他为什么自称“冲天大将军”的原因。

经他一鼓捣,唐朝国力极大消耗,曾经的帝国,名存实亡。

历史上,也只有黄巢有资格说,

“唐唐,你的坟,我已经挖好了”。

“大唐,你的坟,我已经挖好了!”


3

黄巢一家,祖上都是卖盐的,家里经济条件不错。

这是一个成天乐呵呵的小少爷,只想过好小日子,从来没想过国家、民族、公平、自由那样的宏大主题。

但在学习方面,他抓得很紧,尤其喜欢骑马射箭。

他的口才不是太好,但他后来找到了一个更顺畅的交流方式:写诗。

写诗是唐朝的国粹,估计是个人都能来两句。

不管他是贩夫走卒,还是青楼女子。

在诗人有些泛滥的大唐,虽然黄巢并不专业,但也有三首作品入选《全唐诗》。

也就是说,他的诗,从专业角度看,写得不赖。

俗话说,诗言志。

小时候的志向,从他的作品里,可以一窥端倪。

简而言之,那不是一般的志向,大人听了都要哆嗦。

据说,小黄只有5岁的时候,看到大人现场比赛飙诗。

比赛间隙,他随口吟了一句,

“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

黄巢的爸爸吓坏了,当场就捂住儿子的嘴巴,顺手打了他屁股一巴掌。

黄爸爸实在是害怕,怕别人抓小辫子、打小报告。

一个老头打圆场说,“这孩子写诗有基础,但用词不当,给他个机会,让他再写一首吧!”

小黄又即兴创作,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所有大人面面相觑,呆若木鸡,黄爸爸更是吓得浑身发抖。

这小子,出口就是反诗啊!

两首诗的大意,都是说黄巢要做群龙之首,也就是当皇帝。

后来宋代的张端义评述这段历史,“飞扬拔扈之态,现于孩提时,加以数年,岂不为神器之大资耶?”

古代有诛心之罪,也就是思想罪。

虽然黄巢在玩文字游戏,但如果这事让官府知道了,也就没有后面的黄巢了。

多么凶险的人生啊。

4

多金,有才,似乎黄巢的前途很好。

长大后,他却活不下去了。

首先,虽然他继承了家族的贩盐生意,但国家搞宏观调控,严厉打击私盐贩卖。

青年黄巢失业了。

家道中落,他的生活很艰苦,只得继续写诗,抒发内心的郁闷。

其中一首是这样的。

《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有没有读出他的落寞,和愤懑?

他不甘平庸,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走上了科举之路。

他学习特别认真。

可是很遗憾,他与考试无缘。

考了好几次,复读好几年,红榜上总没有他的名字。

于是继续写诗。

那一年,不知道是第几次落榜了,他满腔悲愤,写了下面这首诗,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是历史上写菊的最佳篇章,也是黄巢一辈子最出名的七言诗,读起来杀气腾腾。

就像一封人生的宣言书。

可惜,长安不会记得一个无名的落榜生。

这个失意者的内心,狂喊着,“总有一天,我要秒杀你们,成为你们的主宰!”

“大唐,你的坟,我已经挖好了!”


5

机会不久就来了。

只是这个机会的成本太高,随时可能被杀头。

这个机会就是造反。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有两个必要条件。

一是人祸——皇帝高官们不管百姓死活,无所作为,残酷剥削百姓。

二是天灾——公元874年,大唐各地发生严重旱灾,最惨的是河南,粮食产量锐减,遍地是灾民。

但在这种情况下,执政的唐懿宗"用兵不息,赋敛愈急" ,基层干部拼命瞒报。

终于逼出了历史上最狠的事件,农民起义。

既然活不下去、忍不下去,那就反了吧!

第一个揭竿而起、后来成为农民起义领袖的,是王仙芝。

王老师是河南濮阳人,也是盐贩子。

卖盐是很赚钱的。

当时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可是,朝廷要收回经营权,大搞垄断。

王仙芝和朋友尚君长密谋后,觉得时机成熟,果断行动。

当时群起响应的农民,达到几千人。

他们用最土的战斗武器——锄头镰刀,毫不费力地攻下了附近几个县。

这里要告别交待一下,大唐帝国自安史之乱后,已经虚有其表,一年不如一年。

各地军阀拥兵自重的现象始终无法解决,朝廷收不到税。

收不到税就没钱足额发放工资,也没有年终奖,各级官员基本上都在醉生梦死,“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当兵的都是为了一份工资,谁也不想拿命来拼,所以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

一般战斗刚打响,就有一半人当了逃兵。

另一半人,只是在战场上意思意思。

所以,不是农民军能打,实在是官兵太惜命。

6

王仙芝找了几个读书人,创作了几篇讨伐檄文,大骂唐朝统治者太腐败,治灾不力,不得民心。

看了王仙芝发布的文章,55岁的黄巢像个小伙子一样,热血沸腾,激动难耐。

他跟几个儿子一商量,立马响应。

彼时离他创作第一首反诗,已经过去整整50年。

乱世造反,很容易一呼百应。

知道黄巢起事的消息后,前来投奔的人络绎不绝,短时间竟然有几千人。

他大概没想到,自己会成为这次大起义中,最出色的领导者。

王仙芝和黄巢,一个在河南,一个在山东,为了集中优势力量,两军开始合并作战。

特别强调一下,虽然这次大型起义很猛,但领导人身上的犹豫和迟疑,一直如影随形。

我的意思是,王仙芝一直想被朝廷招安,追着政府军的屁股后头,想投降。

农民军,只是他手上的筹码。

大家是不是想到一个人,北宋时期的宋江?

是的,两个人实在太像。

一把手奉行投降主义,这是非常恐怖、后果极其严重的一件事。

对王仙芝的做法,黄巢非常生气,两人的矛盾全面爆发。

起义军重新分裂为两支。

“大唐,你的坟,我已经挖好了!”


7

因为分裂,农民军的战斗力急剧下降。

起义的第三年,投降分子王仙芝战死(被乱刀砍死)。

黄巢成了当时天下起义军的唯一领导人,手下士兵数万。

黄巢也许根本没想到,自己能一直打到首都长安,甚至当上皇帝。

他一边作战,一边却特别忧虑。

他深刻体会到了王仙芝的难处,上马容易下马难。

造反,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战斗无休无止,处境时好时坏,黄巢为时势所逼,走上了王仙芝的老路。

不就是投降吗?

我也会。

据统计,黄巢一生中4次投降朝廷,但每次时间不长,就重新造反。

其中一次,他想朝廷封自己做广州节度使,被拒绝。

这哪里是造反?

简直是小孩过家家。

……

在艰苦的作战中,黄巢在业务上有很大收获。

如果说中国战争史上有流派,那黄巢就是游击战的,先驱。

短短几年间,黄巢率领起义军转战十二省,往返15000余里。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总结说,“……黄巢渡过长江四次,黄河两次。”

“这位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流寇,发现唐帝国中有无数的罅隙可供他自由来去。各处地方官员只顾本区的安全,从未构成一种有效的战略将他网罗。”

看来黄巢是个聪明人,特别了解帝国的弱点。

他爱玩钻空子的游戏。

只有游戏赢了,才能活下来。

8

公元880年冬天,60岁的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入长安,第二天便宣布登上皇帝位。

国号没有什么创意,"大齐"。

当时,大唐的皇帝是僖宗,才18岁。

黄巢成了摧毁帝国的走私犯。

在执政上,他并非草包一个,心中自有丘壑。

比如,他确立的官僚制度有一定创新。

在他的要求下,朝廷实行四丞相制度,让核心权力更分散,且互相制衡。

他还杀光了唐朝三品以上的官员,以起义军里有能力者代替,三品以下唐朝官员一律留任。

此后的28个月时间里,他一直呆在长安的深宫里,沉溺酒色,丝毫没有觉察到身边的危险。

这种搞法,大家是不是想起了另一个起义军领袖李自成?

有人说,他急于称帝,使天下军阀有了一个攻击目标。

当皇帝,理所当然是众矢之的。

还有人说,他高估计了自己的控制力,所以没有趁胜追击唐的残余势力。

毕竟自唐朝大将张璘被杀后,朝廷已无抵抗之力。

黄巢打破了一个旧世界,却无法建设一个新世界。

他放过了巩固政权的大好机会。

起义军最高指挥机构宣布,大军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绞索已经悄悄套在黄巢的脖子上。

“大唐,你的坟,我已经挖好了!”


9

公元882年,在过了两年多皇帝瘾后,黄巢和他的小伙伴们,被卷土重来的政府军赶出长安。

撤退前,黄巢命令火烧长安,并大肆屠城。

很漂亮的一个长安城,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由此没落。

历史学家王夫之说,“亡汉者黄巾,而黄巾不能有汉;亡隋者群盗,而群盗不能有隋;亡唐者黄巢,而黄巢不能有唐。”

这是一种学者的叹息,引人深思。

如果黄巢继续打击政府军,可能他的结果就会好得多。

现在要说说他最后的归宿。

有人说,他兵败后当了和尚,这都是后人的幻想。

他人生的最后一幕,与项羽神似。

项羽的卫兵韩信叛变了,黄巢的首席大将朱温反水了。

项羽割下自己的头颅让部下领赏;黄巢自刎,让他的族侄林言去向唐政府献媚。

他是在被政府军和沙陀兵击败(而且是惨败)后,自杀的。

10

他本想一洗这世界的污秽,可是没想到,自己创造了新的肮脏。

在《新唐书》《旧唐书》等“正史”中,他被描述成著名的“杀人魔”。

史料记载,公元879年,黄巢攻占广州,屠杀回教徒、基督教徒、犹太人及平民,计12万人;

有人绘声绘声地诋毁,说他特制几百口巨舂,将百姓“煮而食之”,被吃人数达到30万。

甚至有史料黑他,说他杀了800万人。

从当时整个帝国的人口而言,这并不可信。

文人写史,真是挺狠的。

谁造反,就踩得他永世不得翻身!

一个年少时即有理想的诗人,成了穷苦百姓的代言人,并最终如愿当了皇帝,却难逃历史的宿命。

像项羽一样的宿命。

唯余一声叹息。

……

我总在想一个问题。

如果当初大唐考试院录取了盐商之子黄巢,还会有后来的杀戮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