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春秋時期的霸主、一國之君。為何他們兩個這麼不出名?

要是有人問起“春秋五霸”是哪五個人時,相信你會這樣回答道:“齊桓王、晉文公、楚莊王...呃...呃...剩下那兩個人是誰來著?”然後你撓了撓頭,繼續在那想著,可就是想不出。那麼,同樣是春秋時期的霸主、一國之君。為何他們兩個就這麼不出名呢?他們又是誰呢?

這兩位“霸主”分別是秦穆公和宋襄公,其實說起來,秦穆公和宋襄公是否稱得上“霸主”二字還有待商議。歷史上有部分學者認為:“春秋五霸”其實指的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當然,這只是其中一種說法而已,更為人廣知的還是前者。

秦穆公,名嬴任好,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在位期間曾幫助過晉文公奪取國位,後兩國交好,史稱“秦晉之好”。但在晉文公死後,秦穆公打起了晉國的主意,派兵攻打晉國,於是,秦晉聯盟土崩瓦解。兩國在多次交鋒後,秦軍大敗,只得往西逃跑,後因在西打敗戎人所建立的國家,得到周天子的賞賜。這也為秦穆公在西戎稱霸奠定了基礎,在經過開闢國土千餘里後,秦穆公徹底稱霸西戎。

同樣是春秋時期的霸主、一國之君。為何他們兩個這麼不出名?

宋襄公,名宋茲甫,春秋時期宋國第二十任國君。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重大內亂,其五個兒子互相爭奪王位。後來,齊國太子昭在宋襄公的幫助下,成功登位王位,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但宋襄公野心勃勃,並不甘心當一國之主,他想相仿齊桓公,成為一方霸主,並與楚國爭霸。可因為楚兵強大無比,加上他又講究“仁義”,非得等楚兵渡河後再開始打戰。於是,他敗了,也死了。而這也讓宋襄公車成為歷史上的爭議,雖然他被後人稱為“春秋五霸”之一,但實際上他並登上過霸主之位。

同樣是春秋時期的霸主、一國之君。為何他們兩個這麼不出名?

從上面的內容中,我們可以得知為何秦穆公和宋襄公在“春秋五霸”中不出名了。

其一,沒有齊桓公那樣的得力助手。齊桓公為何能在各諸侯國中脫穎而出,且坐上了第一個“春秋五霸”的霸主之位,當中離不開管仲的改革以及制定的國策。在自己國家經濟與軍事實力並存的情況下,實行“尊王攘夷”的國策,使得齊桓公不僅得到了周天子的認同,還在各諸侯國中有了極大的威望。相反,我們可以看看秦穆公和宋襄公,他們雖也得到一些聲望,但其遠遠是不及齊桓公的,因而也難免被人們所遺忘。

其二,沒有楚王的實力和計謀。楚莊王上位時雖面臨著內憂與外患的困境,但他以“一動不動”的政策面對,後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之後,楚莊王認真規劃起了他稱霸之路,甚至打到了周天子的腳下,問出“這九鼎,有多重啊?”的一句話,這足以顯示出楚莊王無所畏懼的霸氣。而這種霸氣是秦穆公和宋襄公所沒有的,秦穆公大敗後,直接往西發展了起來,只能在西邊稱霸西戎。而宋襄公更是在與楚兵交戰中,讓楚兵渡河後再打,這也怪不得他會輸了。

其三,沒有晉文公的“好運氣”。晉文公雖在上位前到處逃亡,好不容易躲過了父親的追殺,弟弟登上位後,還追殺他,就連弟弟的兒子上位後都能威脅他。就在誰都以為晉文公沒有退路時,他卻搖身一變,成為了晉國的國君,還效仿齊桓公“尊王攘夷”的政策,也登上了霸主之位。但秦穆公和宋襄公就沒有這樣的“好運氣”了,他們兩個,一個“拼不過”就跑,一個打了敗仗後,次年就死了。只能說,時不運我啊!

同樣是春秋時期的霸主、一國之君。為何他們兩個這麼不出名?

而就這三點,也足以說明了秦穆公和宋襄公,同樣是春秋時期的霸主、一國之君,為何他們兩個這麼不出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