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戰爭=奧林匹克運動?

導語

有人說春秋是禮崩樂壞的時代,因為這個時期是以周天子為中心的分封制難以為繼時候,新的集權制度亦未建立。還有人說春秋是承前啟後的時代,因為上有齊桓晉文稱雄稱霸,下有狐偃管仲封侯拜相,孔子老子更是影響深遠。可以說這個時代是亂世叢林,英雄偉人輩出。這樣說是沒錯的,因為春秋是古老中國的青春時代,應該說一部春秋史,足以奠定整部中國史的基礎。

《失敗者的春秋》|春秋時期的戰爭=奧林匹克運動?

那為什麼春秋時期出了秦國,都是失敗者呢?今天我們就通過《失敗者的春秋》這本書來看看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貴族走向黃昏的歷史原因。

一、禮崩樂壞:貴族的黃昏

要想了解透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我們就要先看看禮樂沒崩壞的時候,世道是什麼樣的。

1.貴族時代的風度

西周時期,周人用天命、封建、宗法、禮制四條紐帶,把天下維繫成一個整體。《國語·周語》中記載了這樣一段話:“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天下是一個大正方形,天子在正方形的最中央,他直接控制的那個正方形,叫甸服。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它們的領地圍繞著甸服,構成第二個正方形,叫侯服。已經歸順天子,也就是已經綏靖的地區,構成第三個正方形,叫綏服或者賓服。

《失敗者的春秋》|春秋時期的戰爭=奧林匹克運動?

尚未歸順天子,但已經和天子結為同盟的地區,構成第四個正方形,叫要服。這裡的“要”就是指約定或約束的意思。而最邊緣的未開化地區,天子就任由它自生自滅,這些地區構成第五個正方形,荒服。

從這兒我們就能看出,在周代社會等級是非常森嚴的,那個時代,貴族階級即使發生戰爭,打起來也是非常守規矩的,基本上遵循短平快的原則,一次戰爭分出勝負的時間基本上不會超過一天,兩方勢力把大隊人馬拉到陣前溜一溜,亮一亮刀槍,踢一圈正步,誰優誰劣也能看出個大概了。

到了春秋早期,戰爭也是非常講究儀式感的,交戰雙方非常注重戰場上的風度,殺戮時往往也比較剋制。

《左傳》中描繪的戰爭場面,有幾點給人印象特別深刻。其中一點,就是戰爭中始終貫穿著身份等級的意識,這種在戰場上彬彬有禮的特點在鞌之戰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公元前589年,齊頃公率齊軍討伐魯國和衛國,魯國、衛國派使者到晉國求援。晉國在這一戰中打得漂亮,大獲全勝,打得齊頃公慌忙撤兵。

《失敗者的春秋》|春秋時期的戰爭=奧林匹克運動?

在撤兵途中,齊頃公在前面逃,晉國大夫韓厥在後面坐著戰車追。既然有戰車,那坐哪個位置就是有說法的,按當時的規矩,如果不是主帥,那麼車上三個人,地位最高的就要坐左邊。

按照這個規矩,韓厥應該坐左邊,但前一天晚上,韓厥的父親給他拖了個夢,讓他避開車上左右的位置,所以他就坐在中間親自駕車。可是即便架著車,身為貴族的韓厥,舉手投足間展現出的精氣神也不一樣。齊頃公身邊的人一眼就看出來了,立刻提醒國君說,“射其御者,君子也。”

在這裡我們要插一句,在孔子以前,“君子”這個詞主要強調的還是身份而不是道德,含義和“貴族”差不多。齊頃公身邊的這位的意思就是說,把領頭的君子射掉,追兵就退了。

但齊頃公很不滿,他尋思著,你不說他是貴族,我這箭早插他胸口上了,現在你說人家是貴族,又讓我射他,這就於禮不合了。於是,齊頃公嗖嗖兩箭,把韓厥車上左右兩邊的人都射倒了,就剩下韓厥一個,因為是君子,不能射,所以只能任憑人家把自已逼進絕境。

齊頃公這麼講究,韓厥也不差,甚至比齊頃公更有貴族風度。當時齊頃公拉車的馬被樹枝掛住了,韓厥沒費多大力氣就把齊頃公給追上了。

在當時,哪怕抓俘虜,大夫面對國君,即使不是自己國家的國君,那也必須非常注重禮節。首先就要準備禮物,照規矩,要先送一件輕禮,再送一件重禮。韓厥解下自己一匹馬的韁繩,拿這匹馬當輕禮。之後,他又從自己的戰車裡,拿出了酒杯和玉璧。出來打仗還備這麼多東西,韓厥真算是一位暖男了,這下,一馬一玉璧,輕重禮就算湊齊了。

《失敗者的春秋》|春秋時期的戰爭=奧林匹克運動?

《老子》裡提到送禮,說是“拱璧以先駟馬”,馬和玉的組合在當時是很上檔次的禮物標配。於是韓厥給齊頃公敬酒並獻上玉,說道:

“我們國君派我們這些臣下為魯、衛兩國求情,說不要讓軍隊進入齊國的土地。我很不幸,恰巧碰上了您的軍隊,沒有地方逃避和躲藏,而且我也害怕逃跑躲避會讓兩國國君受辱。下臣勉強充當一名戰士,謹向君王報告我的無能,但由於人手缺乏,只好承當這個官職。”

咱們來看看,韓厥這話說得多漂亮,他先是強調晉國的政策,表達晉國對齊國本質上友好的基本立場,把國家放在個人前面,這叫識大體。然後韓厥強調自己英勇作戰也並非惡意,而是對晉國和齊國的榮譽的珍惜,意思就是說,我如果怯懦,那就丟了晉國的面子,而齊國竟然和沒面子的國家作戰,也光彩不到哪去。最後韓厥對本國缺少更合適的工作人員表示歉意,就是說,既然沒有更合適的人抓你,我就只好動手抓你了。

韓厥說這些話時,充分展示了他作為貴族的教養,可見當時的貴族想要出來走動,必須要掌握一套“貫口兒”(也就是口頭語)。我們現在可能對齊頃公和韓厥的行為很不理解,但當時,這確實是一個貴族自尊和尊重他人的體現,從這個小細節上,我們也能體會到當時盛行的“禮樂”什麼樣。

2.禮樂的逐漸崩壞

隨著時間的推移,春秋時期的各路諸侯發生的戰爭越來越頻繁,此時他們發現,貴族文化在戰爭中嚴重缺乏實用性,你和人家客氣,人家不和你客氣,這樣就會導致講風度的吃虧,不講風度的反而能得到實惠,所以,大家索性就拋下風度,想要什麼,自己動手搶就好了。

《失敗者的春秋》|春秋時期的戰爭=奧林匹克運動?

於是,禮崩樂壞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孟子後來說的“春秋無義戰”,就是這個道理。當然,當事人肯定不會承認孟子的說法,他們肯定會說自己發動戰爭是反強扶弱,是幫助落難公子,是幫別的國家主持公道,再“正義”不過了。

《史記·吳太伯世家》中曾經記載了這樣一段話:楚邊邑卑梁氏之處女與吳邊邑之女爭桑,二女家怒相滅,兩國邊邑長聞之,怒而相攻,滅吳之邊邑。吳王怒,故遂伐楚,取兩都而去。

意思就是說,吳楚兩國邊境上,兩個姑娘採桑葉,大約是看中了同一棵桑樹,就鬥氣廝打起來。回家後各自哭訴,於是兩家的男人就開打。吳楚兩國的邊境城市的長官關注到這件事,都覺得起因雖小,卻關乎國家體面,不能示弱,於是就打了一仗。戰況跟國君一彙報,兩大國間的戰爭就爆發了。

這已經是春秋末年的事情了,當時各國發動戰爭已經謹慎得多了,而吳國和楚國又是這個階段的超級大國,還會因為這種小事打起仗來,由此可見,類似的事情會在春秋時期發生很多。

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不僅表現在打仗任性,不講道義,在忠君愛國,嚴守倫理綱常方面也是離譜得沒邊兒,臣下一言不合就弒君的故事竟然也能發生。

就拿宋國的貴族南宮長萬來舉例。南宮長萬是個大力士,被後世評為力氣可比項羽,他力氣之大,在《左傳》中有兩個細節可以證明:一是他母親坐在車上,他拉車一天跑了二百六十里;二是人家把他灌醉包進犀牛皮裡,他硬是穿破犀牛皮,把手腳都伸了出來。

《失敗者的春秋》|春秋時期的戰爭=奧林匹克運動?

可就是這位大力士,在一次宋魯交兵時,被魯莊公用一種叫“金僕姑”的箭射了一箭,然後被魯莊公的部下團團圍住,將他生擒活捉了。在南宮長萬當俘虜的日子裡,魯莊公對他不錯,讓他隨便住在宮裡,幾個月之後就放回去了,這段時間,南宮長萬被魯莊公的風采折服,打心眼裡覺得魯莊公是當世最好的國君。

後來,南宮長萬回到宋國,宋閔公屢次在大庭廣眾之下侮辱、戲弄南宮長萬,直呼他為“囚”,南宮長萬心裡的怒火已到了爆發的臨界點。

又有一次,南宮長萬和宋閔公博戲,玩著玩著談到了魯莊公,南宮長萬一聽談到了自己的偶像,立馬滔滔不絕,就開始歌頌魯莊公:“莊公這個人絕了!莊公這個人長得帥,人還好,天下諸侯裡能算合格國君的,也就只有莊公了!”

這話宋閔公聽了當然很受傷,何況當時他最寵愛的女人還在場,面子上就更掛不住了,他先對女人說:“這是個囚徒! ”意思是你別聽他的,之後宋閔公又轉向南宮長萬,說:“你不就是被他活捉過嗎?他怎麼就帥到這個地步了?”

南宮長萬一聽,你侮辱我不要緊,還侮辱我的偶像,簡直不能忍了,於是就憤怒地抓起宋閔公,“絕其脰”,一下子把宋閔公的脖子擰斷了。

《失敗者的春秋》|春秋時期的戰爭=奧林匹克運動?

這時忠臣仇牧趕到,手持利劍,大聲呵斥。於是南宮長萬反手一擊,就把仇牧的腦袋拍得粉碎。《公羊傳》在描述仇牧的死狀時用了五個字:“齒著乎門闔”,意思是仇牧的牙都被南宮長萬拍得激射出去,嵌進了門框裡。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南宮長萬弒君這件事之前並沒有什麼計劃,成功後也沒有誰是獲益者,可以定性成是“激情殺人”。而這個看似毫無道理,如同兒戲的故事反映出的則是一個深刻的時代問題,那就是被封建社會奉為圭臬的三綱五常和等級制度在春秋時期已經崩壞到了讓人難以想象的程度,這也就道出了為什麼春秋禮崩樂壞,是貴族的黃昏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

二、群雄爭霸:大國的崛起

在瞭解了春秋禮崩樂壞的原因後,我們再來看看春秋時期的群雄爭霸,以及爭霸過程中的大國崛起。

要說春秋霸業哪家強?歷史上幾乎沒什麼爭議,那就是晉、齊、楚、秦。關於這一點,《十二諸侯年表序》說得最言簡意賅:

齊、晉、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晉阻三河,齊負東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興,更為伯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

大意是,齊晉秦楚在西周時都是小國,但地理形勢好,所以輪流興起當了霸主,當年周文王、周武王封的那些大國,都害怕它們的威勢,只能屈服。

《失敗者的春秋》|春秋時期的戰爭=奧林匹克運動?

由此可見,晉、齊、楚、秦四國在春秋時期的霸主地位還是有目共睹的。接下來,我們就通過講述這些國家的稱霸歷程,來分析這些大國得以崛起的背後原因。

1.尊王攘夷

我們先說齊桓公,齊桓公是五霸之首,身上具備著最正宗的春秋“霸主範兒”。“霸主範兒”是什麼樣呢?真正的霸主要具備三個特點:第一,霸主要有犧牲精神;第二,霸主要為諸侯解決困難;第三,霸主是天子意願的執行者。而齊桓公之所以能夠成為“霸主”,成就霸業,最核心的因素就是齊桓公做到了“尊王攘夷”。

所謂“尊王攘夷”可以分為兩層意思,一個是“尊王”,一個是“攘夷”。接下來我們分別說說這兩種策略裡的門道。

“尊王”,就是尊重周天子,齊國打著天子的旗號,這樣大家即使遵從齊國,對外也可以說是遵從天子,這比直接讓人遵從齊國好聽多了,面子上也能過得去。

齊國這種做法太聰明瞭,不知不覺間不知道化解了多少牴觸情緒。齊桓公利用天子的名義行事,表面上給天子恢復了許多榮光。而天子在收穫榮光的同時,齊桓公自己也收穫了偉大。

《失敗者的春秋》|春秋時期的戰爭=奧林匹克運動?

齊桓公“尊王”的思想體現在他非常喜歡主持會盟,他公開主持的最著名的一個會盟就是葵丘大會。

當時周惠王想廢掉太子鄭,立自己愛妃生的兒子王子帶為太子。本來這事和齊桓公沒什麼關係,但是為了證明春秋霸主的影響力和存在感,齊桓公非要插一腳,力保太子鄭。

後來,周惠王死了,太子鄭果然即位,史稱周襄王。周襄王對齊桓公十分感激,派人給他送了祭肉、珍貴的弓箭和車子。齊桓公利用這個機會,在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今河南蘭考、民權境內)會合諸侯,招待周王的使者。

在葵丘之會上,齊桓公代表各諸侯國宣讀了共同遵守的盟約,主要內容包括:不準把水禍引向別國;不準因別國災荒而不賣糧食給受災國;不準更換太子;不準以妾代妻;不準讓婦女參與國家大事。

這些內容,有些是各國在經濟上互相協作的要求,有些是維護宗法統治秩序的需要。最後齊桓公還宣佈,“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這話說了一半,言外之意就是不和我結盟的人,我可就要不客氣了。通過葵丘的盛會,齊桓公這個“中原首霸”的位置算是坐穩了。

除了“尊王”,齊桓公還做了一件相當霸氣的事情,那就是“攘夷”。“攘夷”很好理解,就是討伐蠻夷,這個蠻夷既包括像戎狄這樣的北方遊牧民族,也包括楚國這樣的被中原諸侯國稱為蠻夷的國家。

《失敗者的春秋》|春秋時期的戰爭=奧林匹克運動?

這個行為收穫了無數正面評價,孔子就稱讚齊國尊王攘夷的功績,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就是說,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要披頭散髮穿左衽的衣服了。在當時,漢服是右衽,北方少數民族是左衽,因為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功抵禦了當時北方民族對中原地區的侵擾,保護了中原地區的周王室和諸侯國,所以孔子說這句話是在表揚他。

我們舉個例子來具體看看齊桓公的“攘夷”措施。公元前660年,衛國遭到了戎狄的入侵,衛國是個小國,所以敗得很慘。當時衛國的國君衛懿公在作戰中被殺了,據說他的屍體被戎狄分食,最後只有肝臟是完好的,而衛國所剩居民僅有五千多人,在很短的一段時間裡,衛國就亡國了。

這時齊桓公坐不住了,齊桓公的母親就來自衛國,所以齊國和衛國素來親厚,另外,作為正義的春秋霸主,齊桓公怎麼能眼睜睜地看著衛國被蠻夷欺負呢?於是齊桓公決定救援衛國,掃蕩戎狄。

齊桓公派出軍隊,聯盟各國,展開了一系列激烈的戰爭,把戎狄的勢力驅逐到黃河以北,同時把衛國的難民保護起來,接到曹地,並立新君戴公。此外,齊國還提供了豐富的援助物資,幫助衛國復國。據說在齊桓公的幫助下,“衛國忘亡”,也就是衛國都把亡國之痛都拋在腦後了。

《失敗者的春秋》|春秋時期的戰爭=奧林匹克運動?

自那以後,齊桓公的威望越來越高,眾多諸侯國每有重要的事情都找齊桓公幫忙,齊國無形之中成了各國心中的領導人,齊國霸主的地位也是越坐越穩。

2.集權爭霸

齊桓公之後,晉國成為了第二個稱霸的諸侯國。晉獻公爭霸的做法和齊桓公有很大不同,他不會通過幫助小國,讓小國“依附”他,而是利用暴力,直接吞併,把小國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春秋大事表》的作者顧棟高曾統計,晉國在春秋時期一共吞併了十八個國家,鼎盛時期國土囊括現在的山西省全部、陝西省東部和北部、河北省中部和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東西北部與內蒙一帶的廣大地區。可謂是家大業大,說晉國是一方霸主,絕對是沒有爭議的。

《失敗者的春秋》|春秋時期的戰爭=奧林匹克運動?

晉國的這種侵略擴張、集權爭霸的打法,可以說是毫不留情地撕下了西周宗法最後一層溫情的面紗,甭管同姓不同姓,是不是一家人,你礙我眼了,我就吞併你,絲毫不顧及輿論,最典型的就是假途伐虢]這件事了。

當時,晉獻公要去攻打虢國,跟虞國國君借路。虞國國君想都沒想,就同意了。這時,虞國一個大夫勸阻虞國國君,講了一番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但虞國國君絲毫沒有聽進去,只回了這麼一句:“晉,吾宗也,豈害我哉?”意思就是說,晉國和我們虞國同宗,大家都姓姬,他還能害我嗎?事實證明,虞國想得太美了。晉獻公滅了虢國,回兵途中,又順手滅了虞。

虞國國君的話我們今天聽來無比呆萌,但在當時,可是很正常的思維。因為當時大國吞併小國的事例雖然不少,但確實會挑不同姓的去吞併。這可以說是春秋時期中原諸侯國之間一條不成文的規則了,但是晉獻公確實是個敢於站起來掀桌子的人,全然不顧什麼情分,什麼臉面,這也跟晉國常年和戎狄征戰有很大關係,晉國的思維已經不自覺地向戎狄靠近了。

不過話說回來,晉國也是無奈。因為晉國當時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當初西周封建時,封在晉國旁邊的幾乎都是同姓,除了戎狄,晉國想找異姓國下手,也很難找到。關於晉國這種對內屠宗室、對外滅同姓的作風,顧棟高評價說:“蓋天下之無王,自晉始。”

《失敗者的春秋》|春秋時期的戰爭=奧林匹克運動?

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一個強大的晉國,它才能西拒強秦,南抗勁楚,扮演起華夏文明中流砥柱的角色。

和晉國一個思路的,還有當時的楚國。因為稱霸能讓楚國上下各個階級都獲得直接好處,所以,楚國上下的擴張熱情是高度一致的。春秋時代,絕大多數小國都被消滅了,其中,被楚國滅掉的國家是最多的,比前面我們講過的晉國還要多。

楚國為了爭奪霸主,往往會把別國打到滅亡邊緣,最後關頭再給人留條活路,來展示自己的恩威並舉。比如宋國就被楚國打到了要亡國的地步,不是一個簡單的“慘”字能形容的。

公元前595年,楚莊王派大夫申舟出使齊國。從楚國到齊國,一定要經過宋國,楚國和宋國向來不對付,於是楚莊公就特別要求申舟:“無假道於宋。”意思就是,不許向宋國借路。從人家國土上經過,當然要和人家打招呼,不借路,那就是故意刺激宋國。

《失敗者的春秋》|春秋時期的戰爭=奧林匹克運動?

申舟對楚莊王說:“鄭昭宋聾,晉使不害,我則必死。”意思就是說,鄭國人眼神好,最會看風頭;宋國人耳朵聾,遇事拎不清。您派我去晉國,要是不向鄭國借路,這口氣鄭國人沒準就嚥下去了,但宋國人肯定不會忍,必定會要我的命。

楚莊王的回答倒也乾脆:“殺汝。我伐之。”宋國要是把你殺了,我就攻打他們!話說到這份上,申舟也明白了,大王就是想用自己這條命,換一個伐宋的理由。於是沒再說什麼,就這麼去了。

果然,宋國反應很激烈,直接就把申舟給殺了。雖然這事楚莊王早就預料到了,但是他聽說這件事後的反應,還是氣得要炸裂。

總結

在《失敗者的春秋》這本書裡,作者劉勃以點帶面,不僅為我們講解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貴族走向黃昏的歷史原因,還從發展的角度,為我們展現了齊、晉、楚、秦等大國霸主博弈的精彩故事。

春秋的失敗者,不只是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失敗,也是文化的失敗,甚至是觀念和性格的失敗。春秋的重要歷史角色,是當時的貴族階層,主要的戰爭形式是車佔,有點像競技體育:在開闊地帶用戰車互相往來衝擊,而不是防守戰略要地;守軍是平民的職業,貴族只負責打仗,講究光明磊落的正面決戰,不搞偷襲之類的戰術,還經常逞個人英雄主義,比如在發起總攻之前,先派出一個最傑出的戰士,單獨駕駛一輛車衝向對方的陣地。

春秋歷史的激盪,如今依然能給予我們很多靈感和想象,那些看似是古代中國獨有的問題,實際也是現代世界所面臨的挑戰。希望我們可以以史為鑑,從歷史的衰退中吸取教訓,從歷史的興盛中總結經驗,才能真正讓“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成為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