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什么?它承载着什么?

手机用户52516124649


一、诗是什么?

诗,又称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炼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诗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诗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

另外,《诗》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诗经》的本名(西汉时期《诗》被命名为《诗经》。

二、诗歌承载着什么?

诗歌承载着诗的感情、形象、思想、意象。

诗歌的内容。诗来源于生活。诗是生活大海的闪光。把诗与生活隔开,就无法认识诗的内容本质。"诗的范围是全部的生活和自然;诗人观照森罗万象,他的观照是如同思想家对这些森罗万象的概念一样多方面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诗的歌唱。诗的领域象生活一样广阔无垠。由于诗不是叙述生活而是歌唱生活,感情就是诗的主要内容,抒情美是诗的内容本质。感情要有所依。形象,使感情具象化、可感化。所以形象也是诗的内容的组成部分。诗是最富于哲理意味的文学样式,它是文学领域中最"讲理"的品种。感情来源于思想。思想同样也是诗的内容的组成部分。情、形、理的统一,构成诗的内容。

(一)诗歌感情

感情的真实性。所谓真实,就是不说假话。诗总是乐于倾吐隐秘在自己胸中的悲欢。圆滑与世故都不应当是诗的品质。感情的真实还有一个广阔领域。诗中除诗人以外的任务形象的感情也必须是真实的。

感情的独立性。真实的感情总是具体的、独特的。它是独立的不是缺乏个性的。感情的独立性是感情的真实性的体现于延伸,是感性的外装和标志。感情的独立性使诗和读者的心灵发生联系,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对读者变得亲近。感情的独立性表现在善于发现"异":能言人之未言;长于发现"异":善言人之难言。

(二)诗歌的形象

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也是艺术的基本规律。诗歌唱生活,也是形象地歌唱生活。在绝大多数诗歌中,主要形象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除了抒情主人公形象,诗歌一般独有景物形象。

(三)诗歌的思想

诗应当富于哲理。诗歌的思想内涵要超出时代"思想的平均分数",要高于时代"朦胧的火星",对人生有更深理解,对时代有更深评价。诗歌的思想富有哲理性,不同于哲学的思想:诗歌的思想是感情晶体。诗歌的思想是形象晶体。诗歌的思想是机智语言的晶体。意象是诗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作为一门语言艺术,诗一般不会通篇以抽象语言直接表达抽象的情思,而要借助意象表达。

(四)诗歌的意象

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融汇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譬如写一首爱情诗,诗人不止会说:"我好想你呀!""我想死你了!""我对你的爱永远都不会改变!""我活一天就会想你一天呀!"而会以饱蕴深情的意象,做委婉的表达,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对你的思念,就像春蚕吐丝,至死不渝呀!因为得不到你的爱,我伤心落泪,就像燃烧的蜡烛,生命一息尚存,泪流就一息不止呢!情丝无尽的蚕,泪流不止的烛,就是诗中借以寄托情思的意象。诗要表现的,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诗人所面对的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一方,诗要表现的主要是情思和美,即诗人对世界和人生的情感体验、思想颖悟以及审美感受。客观世界要求于诗的,则是叙事和状物,叙社会之事,状自然之物。其所状之物、所叙之事,往往也作为意象,借以寄寓主观的情思及美感。

希望大家多了解诗歌的相关知识,掌握诗歌的特点!但愿你的生活不仅只有眼前的苟且,还可以有诗和远方!

祝诗意生活,永远温暖相伴!

[玫瑰][玫瑰][玫瑰][祈祷][祈祷][祈祷]


一康君写作新语


至于这个问题,小编还没思考过。诗是文学?诗是生活?诗是描述?诗是抒发?我想诗表达的东西很多,没有具体的事物来定义它的概念。

诗到现在的发展已经有了两种形式。古诗和现代诗。而我们知道古诗它的发展是从诗经,楚辞,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新诗。

诗的形式在逐渐发生变化,而诗所表达的也越来越多。

至于诗的发展与它本身所承载的有什么关系。我想诗是文学,它代表着精神价值。诗是歌颂,他代表着努力。诗是生活,它代表着酸甜苦辣,月晴圆缺。诗是景物,他代表着欣赏。诗是自然,它代表着呵护包容。

以上是小编的观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也可以来小编主页,阅读更多古诗内容。





每日有料ISEE


首先,诗是什么?

诗,在字义上,“诗”字的本义是“文学的一种体裁(言说心志、抒发情感的押韵文字)”,古籍中特指《诗经》,引申指“作诗(言说心志、抒发情感的押韵文字)”,又引申指“奉持,承继”,又通“邿”,指“春秋时期国名”等。说文解字中写到“诗,志也。从言,寺声。书之切。”

郑康成《六艺论》:“诗,弦歌讽谕之声也。”朱子曰:“风雅颂,声乐部分之名。赋比兴,则所以制作风雅颂之体也。”而《荀子·劝学篇》:“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到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

汉代时乐府诗形成。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歌词。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

另外,在宋代达到顶峰的词也是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词的格式要依从一些固定的词牌,以便于配以乐曲演唱。

其次,诗的承载?

1.情,诗源自生活,平凡且真实,承载了太多生活里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思乡情等等,却唯独没有古希腊神话里的人神之情。

2.志,诗见证了人生、人性、人情,承载了诗人的志向。“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没有一种文学载体较诗更能言志。通过诗可以了解诗人生平,通过诗可以领会诗人志向,亦是通过诗来品味诗人精神。

3.文化,诗是文化的载体。如果说西方诗歌与文学的源头是《圣经》,那么,中国文学的源头就是《诗经》。《诗经》的精神气质,就是中国文学的精神气质。即便身处急躁、浮夸的现在,闲读诗书,亦能感受中华文化的那份恬静。





未有暮色


【诗为心声】诗言志,它承载了岁月

落葉遍山丘,登高望遠洲。

佳時宜酌酒,好景正經秋。

醉弄黃花瘦,斜依綠竹幽。

意逐閑雲去,西風滿閣樓。

一一癸己重陽登閬中滕王閣遠眺2013年作

昔時曾赴劍門遊,年少淸狂詩未留。

山路崎嶇峰作劒,浮雲繚繞險中幽。

小樓月夜松風遞,關閣千年蜀道悠。

擬駐光陰成夢境,今宵把酒問東流。

一一醉憶劒門之游(閬水漁民白溪釣)





白溪釣客


诗是一个民族灵魂深处最美妙的东西,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但是我们的诗和文学现在已经死了……

有史以来,我们中国都是以文明古国的光辉形象被列国所称颂,但是现在呢?除了谈经济地位、谈GDP等,我们还剩下什么呢?

我还记得十几年前的钱学森之问,可是到现在我们恐怕也已经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忘却了吧?

“我们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自己的文学大师?

为什么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

这让人想想都后怕啊!

或许就目前为止我们还能用‘我们肉体跑得太快,灵魂还没跟上’来搪塞和敷衍,但是以后呢?

难道我们若干年后要这样告诉我们的子孙?

‘人活着就是为了钱,还是为了钱?’

去年,就是2019年,山东大学发生了一件特别著名的事件,那就是所谓的‘几陪事件’。

丢人!耻辱!山东那是什么地方?它可是孔夫子的家乡。

这类事件实在是多不胜数,这也算是所谓的盆满钵满罢!

说了这么多,我们该怎样验证中国“文学”已死呢?其实很简单。

中国文学存亡与否,只须看看书店“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一片可怕空白、只须看看“悟空问答”里“读书”、“学习”的一摞弱智提问,怀中那颗拔凉拔凉的心,甚都明白了。

在一个流行灌输说教、口号空话、形式概念的氛围里,文学、文艺、文化甚而文明,正在迅即转身离去。这并非危言耸听,这不过折射出了一个浅显现象 —— 文学永远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总和,而不可能孤立存在。

呜呼!我们可能都生活在梦里……

——小故3761



黄河故人


我觉得诗歌是切近心灵的,一种对生命的任真,对生活的敏锐,为我们揭示了潜藏在寻常生活表象下的幽微真谛,让我们聆听到岁月的细语,让我们看懂世界,看见自己,当我们静下心来体悟诗中的真味时,它承载的就是人生吧。


宋小温


感悟修心性,片语融真情。

内观言出显,性见半边天。



走过来I走过去


我觉得诗的妙处无法传授于人。

我也完全不知道这句诗好的地方到底在哪里,即使被告知这句诗哪里写得好,不明白的地方仍然还是不明白。因为理解诗是感性问题。只有感同身受才会明白。

如同现在疫情影响下,日本的亲中派寄物资时写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很曾是两乡。”感触颇深!“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深感体会!需要自己去共情理解。


做个山神


在我的心中,诗是感情令人敬佩的寄托,它能带来承载着我们的小欢乐和痛苦,带给我们希望和启发!

我的心中湿寒是歌,让人们称在着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带给我们希望和启发。

诗是一盏明灯,为我驱散心中的雾霾,给我指引前行的方向。

是心灵的一种寄托和安慰,为我把一切的不可能回归。

我可以诉说,可以沉淀,通过诗我能读懂我自己。


茉莉a上茶


诗是一种载体,它承载在每一个孤独的灵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