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为何能封禅泰山?

大秦铁鹰剑士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以下6点:

  1. 封禅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答:自古流传,从三皇五帝开始就有,包括本朝周成王。

  2. 封禅耗费很大,以至于后世武则天选择离京城较近的嵩山封禅。齐国离泰山不远。

  3. 当时的周朝是什么状况:周朝在制度上属于封建制度,所以周王和诸侯王其实是合伙人关系。西周被犬绒灭亡后,周平王迁都洛阳,春秋开始。这时周王已经非常式微,周平王是被诸侯拥立的,并不是继承王位,所以在诸侯中没有权威。他的孙子周桓王无礼郑国,被郑国将军一箭射中肩膀,周天子的权威已经荡然无存了。甚至到后期周襄王死后没钱安葬,儿子周顷王只得向鲁国讨钱。总之,当时的周王在诸侯心中是一个无理诸侯,废长立幼,自顾不暇的无道昏君,当时的天下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4. 春秋五霸是什么概念:霸王在就是王中的老大的意思,齐桓公是五霸中的第一个。

  5. 齐桓公有什么功绩: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是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诸侯。宋国内乱,齐国带头组织各国诸侯帮助平定宋国内乱,后宋国背信弃约,齐桓公以周天子的名义九合诸侯讨伐宋国,宋国投降。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出兵打败山戎,燕庄公为齐桓公送行到齐国境内,齐桓公说,不是天子,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对燕无礼。于是将燕庄公所经过的齐国国土全部割让燕国,这就是“分沟礼燕”。并叮嘱燕君学习召公为政,像在周成王、周康王时那样给周天子纳贡。狄人侵犯卫国,卫国君死国灭,齐桓公在楚丘帮助卫国筑新城,使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等等。齐桓公在当时是当之无愧的众人拥戴的世界老大。

  6. 由于不合理法,耗费巨大,管仲的强烈反对,齐桓公最终放弃了封禅。


北风烈1982


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一,其功业彪炳史册,可谓事业有成。

1、周天子派遣使者赐胙以示褒奖

据《史记》记载:三十五年夏,会诸侯于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无拜。

上述记载是说,齐桓公三十五年夏,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因齐桓公带头支持自己继位,便派宰孔赐给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以及天子车马,这是周天子对于诸侯的最高奖赏。

2、欲封禅泰山,以彰显功业卓著

齐桓公不愧为“春秋五霸”之首,久居霸主之位,齐桓公竟然产生了封禅泰山的想法,可见实力绝非一般。

那时诸侯列国的情况是,晋献公已死,晋国发生内乱,秦穆公立公子夷吾做了晋国国君,齐桓公也派兵参加平定晋国内乱。而周天子实力依旧不强,已经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威严,而齐、晋、楚、秦在众多诸侯国中实力强大。由于晋国内乱,秦国偏居西部路途遥远,楚王忙于收服邻国,且以蛮夷自居,得不到中原诸侯国的拥戴,在此情形下齐桓公成为中原霸主的不二人选。

据《史记》记载: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于是桓公称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寡人。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异於此乎?吾欲封泰山,禅梁父。”

听闻齐桓公要封禅泰山,管仲急忙劝说齐桓公,但是齐桓公已经有了霸主的派头,说一不二,没有听从他的建言。于是管仲就跟齐桓公说,要封禅得到远方的珍奇怪物才能封禅,桓公才不考虑这事。


历史倪说


(公元前651年)夏季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周襄王派宰孔赏赐给齐桓公祭过文王武王的祭肉,并说在接受赏赐的时候不必行跪拜之礼,桓公想要接受,管仲说不可以,于是桓公便按照礼数下拜接受天子的赏赐。秋季齐桓公又在葵丘与诸侯会盟,这时的他愈发带有骄傲的神色,周王室派出宰孔参加了盟会,晋侯生病所以出发迟了,在路上他遇见了宰孔,宰孔对他说“齐侯非常骄傲,你不要去了,晋侯听从了他的话。这一年,晋献公去世,晋国内乱桓公于是征讨晋国的叛乱,兵至高粱,派隰朋立夷吾为晋君后返回。



这时周王室衰微,只有齐国、楚国、秦国、晋国比较强大。晋国的晋献公刚参加完盟会不久就去世了,国内政局混乱,秦穆公地处偏远,不参加中原各国的会盟。楚成王刚刚占据了荆蛮一带,以夷狄之邦自居。只有齐国召集主持中原各国的会盟,而齐桓公也确实牛B能够宣扬德行,所以其他诸侯也都服从齐国,来参加会盟,齐桓公感觉人生已经达到了巅峰。骄傲一下也很正常,必经他也是人吗。于是桓公发表演讲说“我向南征讨至召陵,瞭望熊山,向北讨伐山戎,登上太行山,直至卑耳山才返回,诸侯没有违背我的,


我召集军事盟会有三次,主持和平盟会有六次,会合诸侯九次,安定周王室一次,从前夏商周三代承受天命之时,和我现在有什么区别?我想去泰山祭天,到梁父山祭地,管仲劝阻说“以前封泰山祭天,禅梁父山祭祀的地方共有七十二家,而夷吾我所记起的有十二家,以前伏羲封禅过泰山,禅过叫云山,神农封禅过泰山,禅过叫云山,炎帝封禅过泰山,禅过叫云山,皇帝封禅过泰山,禅过叫亭山……这些人都是听从天命后才可以行封禅大礼的。“桓公并不听从。按道理说“桓公对管仲的话是言听计从的,这次为什么不愿意听了呢?

因为他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虚荣心。自己干了那么多事,想封个禅肿么了肿么了。就不能得瑟一下吗?管仲一看桓公闹情绪一时半会他也不会听自己的,就不说什么了。等到桓公这股豪气过了,管仲又劝桓公说“小白啊您想封禅我是理解的,谁又不想封禅呢?您封禅了我也很光荣对不对?桓公说“那必须滴啊。管仲说以前啊封禅的时候,一定要 鄗 山上的黍,北里的禾,当作地上的荐席。还有东海赠送的比目鱼,西海赠送的比翼鸟,另外,不召而来的东西还有十五种之多,现在的状况却是凤凰,麒麟不愿来,美好的谷子不愿生,那没用的杂草篷蒿,藜莠却很茂盛,那些凶禽恶鸟如鸱,枭等倒是经常飞来。想这样想要封禅您看…桓公曰“奶奶个熊寡人不去了。


365小强读历史


齐桓公凭什么封禅泰山?我认为是凭无知,凭疯狂。

首先,本问题有一个错误。就是说齐桓公为何“能”封禅泰山?“能”这个字就是说已经成功的封禅泰山了,是一个过去式。但齐桓公封禅泰山并没有“能”,仅仅是“想”。

那么,为何齐桓公想要封禅泰山呢?是因为他已经骄傲、疯狂、无知。

什么是骄傲,齐桓公三十五年在“葵丘之会”接受周天子赏赐之后,开始了自大。《齐世家》记载齐桓公说:“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寡人。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异于此乎?吾欲封泰山,禅梁父。”

在这里,夸耀功绩是骄傲,想要封禅泰山是疯狂,没有想清楚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无知。

这件事情,没有成功,是被管仲劝阻了。但管仲的劝阻已经是极为艰难,因为此时齐桓公已经自大。一个自大的人,很难听进别人的劝阻。所以管仲看说服不子齐桓公,就给他出了个难题。《管子》中管仲说:“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这样,才劝住了齐桓公。

那么,由想要封禅泰山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什么呢?是诸侯背叛,这是当时的齐桓公没有想到的。

仍然是在“葵丘之会”,《齐世家》记载“秋,复会诸侯于葵丘,益有骄色。周使宰孔会。诸侯颇有叛者。晋侯病,后,遇宰孔。宰孔曰:‘齐侯骄矣,弟无行’。”《史记-蔡泽传》记载“至癸丘之会,有骄矜之色,畔者九国”《公羊传》“葵丘之会,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国”。这种种记载,都说明了,诸侯在“葵丘之会”后,开始背叛齐桓公。

所以今天,我们再来看这段历史,再来总结这所谓的“封禅泰山”。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就是一次严重的事故,是齐桓公个人和齐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将齐桓公和齐国带向衰弱的,就是骄傲、是疯狂、是无知。更是对力量和影响力判断的严重失误。

这种行为,不仅仅不值得宣扬,还应当进行批判,进行反思。


历史八卦阵


封禅(shan)是古代帝王举行的祭祀天地神灵的宗教仪式。目的是为了庆祝太平盛世,或者感谢天降了祥瑞。

封禅典礼要求在泰山上封土为坛祭天,在下面底一些的小山上祭地。封,是祭天;禅,是祭地。

为什么选择在泰山?古人认为泰山是最高的(西部的大雪山爬不上去,而且感觉很可怕),高的地方就可以接到天了,这样才算是受命于天。

而齐桓公身为一方诸侯,是没有资格封禅的。

但是齐国在他的领导下成了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个,他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历史性突破,周天王都不得不看着他的脸色说话。

而且,泰山那么近,他想去看看。

应该说齐桓公称霸诸侯主要靠的是实力而非武力,是德义而非欺瞒,诸侯愿意追随他基本上是出于自愿。

不过封禅的性质就不一样了。

管仲强力劝阻他,说只有得到凤凰、麒麟这样祥瑞的标志才可以去。现在齐国并没有得到它们,封禅师出无名。

齐桓公这才消停了念想。


原无


要想在泰山封禅,是需要诸多条件为基础的,一般来讲,要么是战胜了敌国统一了国家,要么是治国有方,其中最基础的就是把国家治理的妥妥当当,国泰民安才有在泰山封禅的基础条件,百姓才不会对这件事有异议,否则很容易引起暴乱。

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桓公,是当时的春秋五霸之一,当时的齐国在他的带领下蒸蒸日上,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齐桓公将齐国治理的非常不错,使得齐国称霸春秋时期,让各国对他拥戴,他的地位如同当时的周天子,因此他想去泰山封禅亦无不可。但是他虽说有想法,但是最后并没有完成这个封禅仪式。

在泰山封禅在当时的科技发展条件下也并不是那没容易的,他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对国家也是一份不小的压力,从准备到结束需要的财力也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当时的名相管仲就想阻止齐桓公这个并无太大意义的活动,甚至可能影响齐国以后的发展。

于是管仲绞尽脑汁的想怎么才能既不伤害齐桓公的脸面还能阻止齐桓公去泰山封禅。终于有一天他想到了一个法子。他找到齐桓公说明了来意,齐桓公问他为何不可,管仲说,古人想在泰山封禅,都会伴随异象,一般都有神龙凤凰等异兽出现,但是现在我们这里却什么都没有出现,这是上天不让我们去啊!如果强行违背上天诸神的意思恐怕会使国运衰竭,请您为了国家百姓三思啊。

齐桓公毕竟是一代明君,想了想,觉得为了江山社稷,遂就此作罢不再提起。


设计师空


在东岳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的皇帝都是什么人呀无不是功勋卓著的杰出帝王。比如,秦始皇。汉武帝。只看他们能被毛主席的诗篇点名。就知道他们的丰功伟绩了。至于说齐桓公姜小白吧?他也不是一无是处。九合诸侯,问鼎天下。这是历史上第一个诸侯霸主。但说到底,他只是周王朝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哪怕是周王朝已经没落的成为大家利用的工具。就算是混的再落魄,但老大就是老大,你可以不尊他,也可以欺负利用他。但你不能僭越。所以,齐桓公仗着自己的霸主地位。封禅泰山,个人觉得他的封禅属于闹剧。说白了,他是有些狂妄自大了。因为他的封禅跟秦始皇和汉武帝还不一样。更因为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在那种家天下,朕及一切的社会。他们就是老大。我们再看齐桓公。他虽然是齐国名副其实的老大。泰山也在齐国。可他说到底终是周王朝的臣子。封禅泰山。他有资格吗?所以我说他狂妄自大了。


风雨中的梅云


在那个时代,生产力极不发达,而封禅泰山是劳民伤财的事,也是地动山摇的事。虽然齐桓公为封禅付诸了部分行动,但国情民力上达不到条件,加上丞相管仲的劝说就借坡下驴放弃了。


书华36


齐恒公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泰山封禅背后带来的历史意义是封建每个帝王和诸侯所向往的。最后但是在管仲的劝阻下没有能实现


历史如明镜


齐桓公想封禅泰山,而在管仲的反对下没去封泰山。原因在这不作论述,请想了解者读读《史记》中的封禅一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