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钦二帝手下没有大将吗?为什么会出现靖康之耻?

迷路者2948516


我们总是夸大了名将的作用。这其实是一种聚焦错觉。

聚焦错觉,就是当我们的注意力聚焦在某一点的时候,就会夸大这一点的作用。所以,当我们把注意力聚焦到名将身上的时候,认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那么名将的作用就被大大地高估了。实际上,可能比一将更难得的,是千军。认为只要名将在手,就能大捷在即,这只能是一种天真的妄想。

01.徽钦二帝手下没大将吗?

种师道,荫补文官出身,是大学者张载的学生,后转任武职,长期在西北抵御西夏。可以说,这是一个从基层打上来的大将,要文有文、要武有武,要能力有能力、要忠诚有忠诚。抵御西夏,屡立战功;辅童贯征辽,挽大军于即倒。金人南下,临危受命,担当京畿河北制置使,他是一个标准的职业军人和彻底的抗金派。

金使王汭在廷颉颃,望见师道,拜跪稍如礼。帝顾笑曰:“彼为卿故也。”

金国使者王汭,在大宋朝堂上不知道有多嚣张,摆明了就是要往死欺负大宋,能敲出多少银子就敲出多少银子。但是,一看到种师道入朝,立即就怂了,马上跪拜行礼。这是一个让敌人感觉到恐怖的将军,能说不是大将吗?但是,后来被一伙投降派摆弄来、摆弄去,老将军悲愤交加、一命呜呼了。

李纲虽然是文臣,却成功组织了第一次东京保卫战。虽然没有明朝于谦的北京保卫战精彩,但也结结实实地保住了首都开封。金人见攻城不破,然后开始采用和谈与敲诈的伎俩。于是,李纲被撤职,但是因为开封军民群情激愤,李纲再又复职,继续组织东京保卫战。最后呢?金人撤兵,李纲随即就被撤职,然后被赶出朝廷,先贬到江西、再贬到重庆。

后来,李纲在高宗朝得到了重用。于是,他启用了一大批优秀的将领,如宗泽、张所、傅亮等人。而且,改革军政,颁布新军制二十一条,建议在长江、淮河和黄河沿岸建立置帅府,对金人入侵实施大纵深防御。大纵深防御没啥可牛的,关键是改变了北宋内重外轻的尴尬局面。黄河、淮河与长江等沿岸要地置帅,就是把军事力量放在该放的位置上,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节度使模式。这种手段很管用。虽然会削弱中央力量,但灭国在即,国家还要担心地方造反,那大宋干脆投降算了。

但是,李纲在高宗朝也就当了75天的宰相,要么说“李纲为金人所恶,不宜为相”,要么说“李纲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不可以相”。无论怎么说,李纲就是当不了宰相,即便当了也当不长。

所以,宋朝是败在没有大将吗?在徽钦二帝的时候,除了一个种师道被气死了,其他的主战派大臣和将军都活着呢。而且,后起之秀,如岳飞等,也已经在军中效力了。

02.金人抢劫、但抢过了头儿

金人灭辽后,马上就要揍大宋,这是一个必然趋势。大宋无论老实不老实,金人肯定要揍它。因为金人跟契丹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物种。

契丹的大辽,一手拿着幽云十六州的赋税和大宋的岁币,一手控着草原和草原骑兵。所以,他能够自力更生,能够自己养活自己。虽然一直没有放弃草原,但大辽汉化得比较彻底。简单说,契丹大辽曾经是强盗,除了抢劫中原啥也不会,但现在它已经升级了,也自称皇帝、也建立了国家。所以,大宋与草原的关系,就是大宋与大辽的关系,大辽是草原上的一个稳定的博弈对手。于是,除了战争,大家可以谈判、可以通商、可以搞各种礼尚往来。

但是,新崛起的大金是一个纯粹的草原政权,除了当强盗、去抢劫,啥也不会干。打下了黄河以北,自己也不会治理,甚至连赋税都收不上来。否则,金人也不会打完就抢、抢完就走,跟大宋谈判就是要钱、要女人。大宋放弃黄河以北、放弃开封,把这些地方拱手相让了,金人也无法在这些地区建立统治。岳飞北伐为什么那么顺利?因为金人根本就不怎么留恋大宋的北方土地,打不过我就走,等攒足力量再来抢劫。这就是女真人的行事逻辑。

所以,大金前后两次围攻开封,其目的根本就不是灭国而是抢劫。但是,估计连金人自己也没想到,大宋不仅弱而且怂,抢得过猛,直接把两个皇帝给抢走了。

因此,把没必要各种细节全部忽略,就是一条主线:

草原金人杀入中原来抢劫,中原大宋连抵御都不会、甚至也不敢。然后,金人抢得干干净净、大宋输得彻彻底底。金人本来是想抢鸡蛋,结果连下蛋的老母鸡也给抢回来了。于是,也就有了靖康之耻。

估计金人也很后悔,因为抢得这么彻底,以后还怎么抢?所以,金人在北方先后建立了伪楚和伪齐政权。因为大宋被抢跑了,自己看着大片土地和满是怒火的大宋子民,放牧也没那么多马、杀人又杀不完,只能自己整两只鸡在这下蛋。

03.大宋当真弱得一塌糊涂

唐宋比较接近,所以宋粉们老说大宋不弱,说大宋对外战争的胜率在70%以上,而唐朝连50%都不到。但是,这里有一个统计误区。

一个误区是大宋的胜率主要集中在建国初期,也就是内部搞统一的阶段。这时候的军队,主要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骄兵悍卒。草原骑兵只会抢劫,五代十国的骄兵悍卒除了抢劫啥也不会。所以,这两伙人碰到一起,肯定是谁也不服谁。五代十国这伙职业军人不仅能打,而且武器还好,要钱不要命。所以,草原骑兵就是在嚣张,也不敢随便到中原跋扈,只能看着这伙人自己打来打去。石敬瑭不割幽云十六州,契丹的大辽就是抢不过去,因为草原骑兵打不过这伙人。

另一个误区是大唐战争的难度系数要高得多,跟大宋不是一个级别。揍高句丽,从长安杀到朝鲜、还跟日本干了一仗;揍薛延陀,杀到贝加尔湖,开疆叶尼塞河;经略西域,跨过葱岭杀到中亚;揍高原帝国吐蕃,青海打完、陇右打,陇右打完、西域打。大唐的对手遍布高原、草原和大海,其战争的难度系数,跟北宋都不是同年而语的。

所以,依据胜率统计,毫无意义。大唐即便胜率低,也是强唐;大宋即便胜率高,也是弱宋。

弱到什么程度?

东京汴梁聚集的大宋禁军,甚至连马都不会骑,只能征调西北的野战军。而西北野战军,也就是种师道的军队,其战力也就勉强跟破败的辽军僵持一下。因为童贯联金灭辽的时候,大宋这方面的战绩一塌糊涂。被女真骑兵打得头也不敢回的辽军,一路向南就能把宋朝军队冲垮。这时候,还怎么好意思说大宋的战争胜率如何。

第一次东京保卫战的时候,种师道对宋钦宗说:

女真不知兵,岂有孤军深入人境而能善其归乎?

但是,女真人根本就不用什么知兵。怎么打你怎么合适,打你你死、灭你你亡;打完了就一边抢劫、一边往家走;你也不敢追,追了就回马枪弄死你。即便种师道在世,女真人是怕他一下下,然后就不怕了。因为北宋的军队不堪一击,霍去病、李广在世也没用,直接开干就行。

04.大宋为什么这么弱

从金人的角度说,是抢劫抢过了头儿。大宋呢?大宋,就不是一个准备打仗的政权,也没有准备打仗的军队,弱得一塌糊涂。

大宋为什么这么弱?

不说大宋之前的五代十国,这伙骄兵悍卒谁也惹不起;但是,往前推,中原民族打蛮夷,也是碾压式地痛揍。强秦、大汉、盛唐也不说了,就说汉末到三国,中原打成了十几个大小诸侯,但东胡的乌桓、草原的匈奴却从来不敢嚣张。原因就是这里面有一个文明代差的问题,政权效率、文化凝聚以及技术手段,中原碾压草原。那么,大宋这个中央帝国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大宋之弱是整个国家系统的弱,什么名将领兵也没有用。

一个是社会基础。秦朝统一中国、汉朝整合中国,然后中国内部可以说没问题了。中原大地是统一的市场、统一的政权、统一的意识形态。但是,内部没问题了,外部还有问题,就是中原政权必须面对草原问题。于是,从秦汉到隋唐,根本就没有什么皇权不下县。编户齐民、重农抑商就是例证。老百姓不是怎么自己舒服就怎么生活,而是国家怎么方便管理怎么生活。编户齐民才能数人头征税征兵,重农抑商才能把财力集中到国家手中。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干草原。整个中央帝国,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军国主义管制模式。但是,宋朝因为不用独自面对草原问题,所以汉唐的社会基础已经不存在了。王安石变法就是想扭转这种局面,但王安石失败了。为什么失败?因为北宋根本就没有解决草原问题的必要,所以严格管制的社会模式不需要。

另一是庙堂精神。种师道为什么会被气死?李纲为什么弃而不用?因为整个庙堂不是腐败而是集体无斗志,从皇帝到宰相再到文武百官,根本就不想打仗。从澶渊之盟开始,北宋就形成了用钱解决草原问题的路径依赖,因为这种方式的成本足够低,甚至不需要什么成本,给契丹大辽的岁币,开个边贸就能赚回来,甚至还有盈余。所以,对付女真的大金也是这个套路。但是,这种方式有一个前提,就是草原上得有一个稳定的博弈对手。大金刚刚崛起,正式彪悍无前的姿态,它可不是一个稳定的对手。金人当然要钱,但彪悍起来可能要命,抢劫还要杀人。

再一个就是无能战之兵。西北的陕军能硬干一仗,但是,金人太强所以干得不动、自己人又捣乱所以被干死。除了种师道的这支生力军,大宋还能拿出什么像样的军队。一将功成万骨枯,所以我们把目光全都聚焦到了名将身上,而忽略了战士染疆场、壮士十年归。

唐征吐谷浑汗国,大唐战士沿着河湟谷地猛追不止,沙漠无水就杀军马饮血而战,一直追到今天的新疆,歼其残部。苏定方平西突厥之战,突厥可汗连夜遁逃,胡天八月即飞雪、平地雪厚二尺余,而大唐将士则是雪满弓刀、猛追不止。西突厥可汗所部,与其说是被唐军击溃的,不如说是被唐军追溃的。大唐之强,不止是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还有大唐六百多个折冲府的府兵。这种战士,大宋有吗?大宋没有,而且大宋也不允许有。

所以,大宋就只能一直弱了,弱成了靖康之耻。到了南宋,这种局面有所改观。中央也能放权了、武将也能被高看一眼了、军队也能顽强一下了,因为南宋再不争气,就不用蒙古人动手,女真人就能冲过长江了。


减水书生


导语:

靖康之耻的发生,是人祸,也是北宋制度腐朽到最后的总爆发。这不是说什么大将就可以摆脱这个命运的。靖康之耻是北宋官吏集体腐败的一个凸显。靖康之耻是北宋徴钦二帝昏庸懦弱的体现。靖康之耻是北宋以文抑武为主,兵制,军事制度崩溃的先兆。是百年对武臣,士兵限制和打压的必然结局。靖康之耻把北宋失去燕云十六州,没有骑兵的军事劣势最终转化为国破家亡的悲剧。

一,鼠目寸光,决策失误,联金灭辽,引狼入室。

宋徽宗赵佶登基称帝后,治国无方宠信蔡京,童贯,大兴土木全国收敛花石纲。人民生活水深火热。赵佶沉迷于长生不老崇信道教。没有深刻意识到北宋的内忧外患,反贪图亨乐,一昧盘剥农民。北宋末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方腊起义严重动摇了北宋腐朽统治。

公元1111年,金国在白山黑水中崛起,沉重打击了辽国的统治。在这种战略态势下,金国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决定兴兵灭辽。此时本来应该唇亡齿寒共同对抗强敌,才是北宋正确的战略布局。可惜北宋君臣鼠目寸光,文人掌握军事的敝端凸现。北宋采取了最愚蠢的军事决策,联金灭辽。结果是北宋数十万大军连一个燕京城也攻不下。北宋军队的懦弱无能,终于让灭亡辽国的金国露出了狰狞獠牙。

二,胆小如鼠宋徽宗,懦弱似鸡宋钦宗。人君如此,必然灭亡。

在宋徽宋赵佶道貌岸然的虚伪下,隐藏着自私无能,胆小如鼠的性格。瘦金体的美妙,诗画的无双。在金国铁蹄叩关威吓下,全部成了笑话。一个君主带头逃跑,北宋的军队又有谁愿意卖命呢?公元1125年,金兵第一次攻击到开封城,此时开封城守御良好,金国未必攻得下。可宋徽宗赵佶吓的想逃亡亳州,为了推御责任,匆忙甩锅把皇帝位子传给了儿子赵桓。

可以说宋徽宗赵佶的禅位,彻底动摇了北宋开封守军,文武官员抵抗的决心和意志。好在北宋各地有生力量还在,勤王军队到达开封,才让开封城在金国第一次攻击中,仍然坚持住了。但是军心士气荡然无存。而宋钦宗赵桓面对这种形势,反应是犹豫不决,一会儿听议和派要议和,一会儿又听主战派要主战。结果是金兵围城,被投降派一吓,他懦弱似鸡投降献城了。如此无能,北宋不灭亡没有天理。

最后总结:

靖康之耻的发生,是北宋在政治腐败,军事虚弱,君主昏庸,大臣无能四层打击下的彻底崩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百年的土地兼并,官吏腐败,以文抑武制度的僵化,最终击垮了表面光鲜,实际是外强中干的北宋。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65983954204372920"} --}

红红火火讲历史


靖康之耻发生前,是有一个过程的。辽国尚未灭亡,在童贯的建议下,北宋与金人合谋,一起灭亡了辽国。

可是宋朝的战斗力实在是太差,连当时辽国的南京燕京都打不下来。整场战争,都是在看金国人表演。

原本承诺给宋朝的燕云十六州,其实也成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毕竟仗都是人家打的,而且完颜阿骨打期间还去世了,金太宗不能完全掌握局势。

01对金人态度暧昧,丧失燕云十六州实际控制权。

当时童贯觉得自己的计划十分成熟,宋徽宗得知以后也大为赞赏。这个时候的北宋还是非常牛气的,宋徽宗虽然是文人,却也想要收复故土。

北宋两百年没有收回的燕云十六州,如果能在自己手里被收回来,那宋徽宗在历史上一定会留下文治武功的称号。

所以宋徽宗让童贯放心大胆地去做。这个时候宋金两国签订了一个协议,辽国灭亡以后,燕云十六州归还宋朝,可是宋朝要将原来给辽国的岁币转给金国,这便是海上之盟。

此后宋金合伙对抗辽国,宋朝根本就打不下燕京,可是金国却势如破竹。按照约定,金国将燕京以及下属的九个州中的西部六州都还给了宋朝。

四年春正月丁卯朔,始朝日。降臣郭药师、董才皆赐姓完颜氏。戊辰,宗弼取汤阴,大抃攻下浚州,迪古补取黎阳。己巳,诸军渡河。庚午,取滑州。宗望使吴孝民等入汴,问宋取首谋平山者童贯、谭稹、詹度及张觉等。宋太上皇帝出奔。癸酉,诸军围汴。甲戌,宋使李棁来谢罪,且请修好。宗望许宋修好,约质,割三镇地,增岁币,载书称伯侄。戊寅,宋以康王构、少宰张邦昌为质。---《金史》

可在这之前,这里的百姓大部分都被金国人给抓到了东北做奴隶了,也就是说宋朝得到的,只是一座座空城。

此后完颜阿骨打病逝,彻底归还燕云十六州的计划也被搁置了。虽然金太宗一直强调要按照条约行事,可是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却表示拒绝,并且一直谋划开战事宜。

从宋辽之间的战争中,这两个人看出了宋朝不堪一击的军事实力,所以一味地挑起战争,希望有借口攻打宋朝。

张觉案的爆发,其实就是一个借口。张觉本来是辽国人,后来投降了完颜宗翰,被封为临海军节度使。后来张觉带着人马投降了北宋,结果被金军追杀。

张觉杀退金军以后,逃到了宋将王安中那里。完颜宗望带兵前来强行索要张觉,可是在王安中杀掉张觉送还给金军以后,这件事依旧成了金国伐宋的理由。

02徽钦二宗时期,汉奸太多。

王朝灭亡的时候,其实汉奸也是最多的时候。北宋时期就是这样,金人南下之际,本应该是整个国家的人都要誓死抵抗。

可就是有那么一撮人,他们天生就想着向金人邀宠献媚,所以处处都在做着损害宋朝利益的事情。

  1. 完颜宗望进军开封的时候,种师道的10万西北军已经顺利赶往开封。可这个时候宰相李邦彦却将姚平仲偷袭金军营寨的事情泄露给了奸细邓圭,最终导致姚平仲军全军覆没。这件事也导致李纲、种师道这两位誓死保卫北宋的将领,被撤了军权。
  2. 完颜宗望退军的时候,种师道的弟弟种师中带领三万大军,本来准备尾随金军,等到他们半渡黄河的时候彻底消灭他们。宋钦宗和李纲对此都很赞同,结果吴敏、唐恪、耿南仲等一系列投降派,命人在黄河边树立大旗,不允许任何宋军绕过大旗追赶金军。
  3. 种师道认为可以集合大军驻扎在黄河两岸,防止金军再次南下。宋钦宗表示认可,可是吴敏、唐恪、耿南仲这帮人又跳了出来,表示这么一来,如果金军不来的话,这就是在浪费军费。这些人的存在把种师道给活活气死了,李纲也被贬谪到了外地。

由此可见,其实北宋还是很有优势的。当时金军虽然南下,可是实力上不足以彻底消灭北宋。而且北宋也是有名将的,只是汉奸比名将多,而且皇帝更喜欢听汉奸的建议。

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宋史》

正是因为这么多小人在宋钦宗耳朵边吹风,导致了宋朝一来错失了重创金军的机会,二来失去了防守的时机。而且忠臣要么被这帮人给活活气死了,要么被这帮人进谗言给贬谪了,这哪里是取胜之道呢?

03金军准备充分,宋钦宗指挥失当。

李纲和种师道这两位,无疑是北宋非常强悍的将领,他们被调走以后,汴京城的防守重任,交给了不懂军事的宰相。

靖康元年春正月,金人犯京师,军于城西北,遣使入城,邀亲王、宰臣议和军中。朝廷方遣同知枢密院事李棁等使金,议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遣宰臣授地,亲王送大军过河。钦宗召帝谕指,帝慷慨请行。遂命少宰张邦昌为计议使,与帝俱。金帅斡离不留之军中旬日,帝意气闲暇。---《金史》

与此同时,上次禁军只有完颜宗望的人马杀了进来,可这是完全不同,金军为了这次南征,可以说是筹谋已久。

  1. 首先他们将北宋最为精锐的西军,全都挡在了潼关之内,使得他们失去了南下勤王的机会。又将太原地区的重重围住,最终将其攻破。
  2. 其次,金军分为两路南下,直奔汴京城而来。光完颜宗望这边的人马,就已经增加到了8万人之多。而完颜宗翰这边不断补充兵力,此时也增兵达到了7万人左右。两人合计兵力多达15万人之多。
  3. 再者,宋朝这边在第一次汴京解围以后,军队被四处安放,根本就没有集中力量守卫国都。一部分送到了西北,一部分前往太原,还有一部分则在黄河南岸溃散,完全不成气候。

这个时候的宋朝守军,连金军的一半都达不到。同时汉奸也在充当阻力,唐恪、耿南仲等人严令各地勤王兵马不准入京。

在这种情况下,宋钦宗依旧相信不懂军事的宰相和那帮汉奸,却疏远了贤名的大臣,这一仗不失败才奇怪。

总结:靖康之耻,不是天灾,而是自己作出来的人祸。

北宋和金朝合作,消灭大辽的时候,其实北宋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而金朝因为人口严重缺少,所以没有多少兵马。

可是伴随着大辽的灭亡,金朝不仅继承了他们的地盘,也顺道继承了他们的士兵和百姓。这么一来的话,金朝的实力就大增了。

不过想要消灭北宋并不容易,只要北宋防范得当,一定可化险为夷。可是这个时候的北宋却偏偏选择了不断退缩。

作为中原王朝,最起码挺起胸膛的勇气都没有,这帮汉奸们还没有打仗,就打算向对手示弱,最终造成靖康之难,可见是认为的后果。

《宋史》

《金史》


江湖小晓生


  靖康之耻的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北宋和辽国同时衰落,使得崛起的金国趁虚而入,导致了辽国和北宋的先后灭亡。

 

  在北宋晚期,蔡京、童贯等人专权,政治十分腐败。但是在辽国,也几乎出现了同样的状况。因此金国方面渡海来到北宋,和北宋签订了“海上之盟”,约定了从南北两线夹击辽国的军事协议。北宋方面以为可以轻而易举地击败辽国,因此出兵燕京。不料在燕京城下,被刚刚从和金国作战前线撤退下来的辽国军队击败。最后金国从居庸关出兵,一举攻占了燕京。

  根据海上之盟的约定,在击败辽国后,燕云十六州将归北宋所有。但是在灭辽的战争中,北宋方面实在乏善可陈,因此金国拒绝把燕云十六州归还。此时在金国人的眼中,北宋的羸弱和腐败,已经暴露无遗。最终金国和北宋经过协商,金国归还燕云十六州,但是北宋方面需要将原先赐给辽国的岁币转赐给金国。

  1123年7月,一位名叫张觉的原辽国将领,在投降金国后,又带着金平州来投奔北宋,被北宋接纳。金国得知此事后,就遣使对北宋进行责问,为何私纳金国叛将。迫于压力,北宋不得不处斩了张觉,但金国对此依然不肯罢休。恰好此时,原先一直主张亲宋的金太祖完颜阿古打去世,他的弟弟完颜晟继位,是为金太宗。金太宗是一位军事野心家,他一直主张吞并北宋,因此他以张觉事件为借口,兵分两路,开始了对北宋的战争,并在靖康二年攻克了北宋的首都开封。

  因此,靖康之耻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政策性失误和军事性失误,而张觉事件成为了金国入侵北宋的借口,也成为了靖康之耻的导火索。

靖康之耻的影响首先从当时的情况上,可以说完全击破了宋朝高层统治的信心。后来即位的南宋高宗赵构更是将对金国的政策倾向于求和而不是力图光复中原。金兵破城后的烧杀抢掠及被俘虏的王室大臣遭遇。严重打击了当朝统治者的信心,偏安一隅似乎成为他们的唯一选择。所此影响,北进抗金的岳飞等将士浴血拼杀,刚取得一定战果就立即被“十二道金牌”勒令退兵。使南宋在战略态势上完全陷于被动之中。虽说南宋最终灭亡是有多种原因,多种因素共同引发的结果,但靖康之耻的影响视乎都一直伴随着整个南宋,信心上的溃败负面影响深远、深刻。

  但把靖康之耻的影响放入中国历史长河中,它的影响有时却不完全是负面的。在明朝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明英宗御驾亲征,带领着几乎是当时全国军队主力讨伐瓦刺。结果兵败被俘,大明主力军几乎全军覆灭。当时在制定与瓦刺是战是和的方针也出现了重大分歧。最终主站派以宋朝之事说服当朝皇帝,发起了北京保卫战,最终一战力退瓦刺,取得胜利。

  靖康之耻不但在当时影响深远,且对后世也有较为深刻的影响。在当时一方面打击了当局者反击的信心,但另一方面也为后来的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道中道道史道文


宣和五年,宋金缔结海上之盟,联军灭辽,辽国平州守将张觉先降金国,又投宋朝。

金国统帅完颜宗望非常不爽,当即和北宋宣抚司交涉,命令他们交出张觉。

看到金国大爷找上门来,宣抚司管事的王安中不敢拒绝,就地斩杀张觉,把他的头颅交给了金国。

听闻此事之后,燕云十六州的汉人无不哀叹,张觉麾下的降卒也为之流泪,之前归降的辽将郭药师更是非常愤怒,说:

“金人欲觉即与,若求药师,亦将与之乎?”

金国人要张觉,你们就把他杀了交出去,如果他们要我郭药师,是不是也要把我杀了交出去?

王安中听说这事以后有没有脸红不知道,史书上只说他感到非常害怕,赶紧给朝廷上表参了郭药师一本,想让朝廷罢免他。

于是宣和七年,金国借口张觉事件攻宋的时候,郭药师就势投降了金国。

郭药师的投降对两国来说一影响都十分深远,因为他对宋朝了如指掌。

凡宋事虚实,药师尽知之。

在郭药师的指引下,完颜宗望继续挥兵南下。

金国这次攻打宋朝,宋朝的皇帝还是宋徽宗。

关于宋徽宗,自己人章惇对他的评价是“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外面人脱脱对他的评价是“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就是说,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

所以在听说金军南下,中山府沦陷的时候,宋徽宗直接吓昏了过去,醒来就要把皇位传给他儿子赵桓。

而赵桓也没好到哪里去,听说他爹想让他当皇帝,这厮竟然开始装疯,不肯接“亡国君”这个烫手山芋。只是架不住君命难违和群臣苦劝,他才勉为其难地继承大统,改元靖康。

这就是宋徽宗把皇位禅让给宋钦宗的全过程。

金军这边,完颜宗望听说宋朝换了皇帝,一时拿不定主意。

毕竟不管谁来当皇帝,都不可能比宋徽宗更烂了。

宋朝可能已经做好准备了呀。完颜宗望就打算退军走人。

然后郭药师阻止了他。

因为郭药师深深明白宋朝这帮子人的实力。

郭药师曰南朝未必有备,言汴京富庶及宫禁中事非燕山之比,令太子郎君兵行神速,可乘此破竹之势,急趋大河,将士必破胜,可不战而还。苟闻有备,耀兵河北,虎视南朝,以示国威,归之未晚”

郭药师跟完颜宗望说了汴京有多么富庶,宋朝宫廷里玩的东西有多么高大上。完颜太君你只要兵行神速,就一定可以势如破竹。

而且退一万步讲,就算宋朝真的有了准备,我们“耀兵河北,虎视南朝”,也足以宣示国威了呀。

完颜宗望为之动心,继续挥兵南下,靖康元年才过两天,他就率军渡过了黄河。

面对来势汹汹的金国大军,已经当了太上皇的宋徽宗率先做出表率,那就是——逃跑。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宋徽宗带了几个侍从,借着烧香的名义一溜烟小跑,竟然直接跑出了汴梁,跑到了亳州。

皇上都这么给力了,做臣子的又怎么能含糊呢?

童贯童公公和高俅高太尉当即带了三千人,借着护驾的名义一路追赶宋徽宗,最后竟然后发先至,在泗州境内赶上了。

而蔡京蔡太师就稍微差了那么一点,他带着家眷去护驾竟然护错了方向,一路跑到拱州都没发现。

一时间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文武大臣逃亡者十之三四,汴梁城内民众为之哗然。

宋神宗的时候,文彦博曾经说皇帝应该“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

这句话当然很有道理,但是你们要是这样治理天下,把天下治理成这样,那也太过分了啊。

于是太学生陈东为民请命,上书请求朝廷诛杀“六贼”,一时应者如云,连尚书右丞李纲等人也不顾朝廷颜面,公然上书表示支持。

宋钦宗没奈何,只好处死了误国的奸臣王黼、李彦和梁师成,但仍然舍不得蔡京、童贯、朱勔和蔡攸,只把他们判为流放。

对这种处理情况,朝野上下当然不会满意,继续上书闹事。

宋钦宗万般无奈,才下旨砍了童公公、朱勔和蔡攸三个人的脑袋,而蔡太师就比较机灵了,圣旨还没到他就提前病死了。

恶贯满盈的民贼都被肃清,汴梁城里一片振奋,似乎社稷复安,日月重明,但其实并没什么卵用。

完颜宗望一天就打下了滑州,三天就对汴梁形成了合围。

所幸李纲比较给力,率军守住了最后一条防线,完颜宗望才没五天就打到宋钦宗宫里去。

这时名将种师道的十万大军正在通过潼关,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赶到汴梁城下,兴师勤王。

和完颜宗望一起南下的另一路金军完颜宗翰则被王禀阻挡在太原。只要假以时日,强弱之势即可逆转。

完颜宗望几次率军攻城,又几次都被李纲打退,他感觉继续打下去也不是办法,就给宋钦宗送信,说可以议和。

而宋钦宗,马上就答应了。

李纲对这个决定很无语,但还是决定尊重宋钦宗的意见,就上书说议和可以,让微臣去吧。

然后宋钦宗不许,说你性格太刚了,不合适。

轰走李纲以后,宋钦宗又找了俩人当使臣。在他们出发前,宋钦宗专门秘密召见,说可以答应金国人每年岁币三五百万两,还有这次的犒军银三五百万两。

而在一百二十年前,同样软蛋的宋真宗打算向辽国求和的时候,心理底线也不过一百万银绢。使臣曹利用出发之前,寇准则直接拦住他,放了狠话,顶多三十万,超出来一分老子就砍你脑袋。

就这样,宋钦宗只靠自己的实力,就突完美破了祖宗十八代的底线。

他甚至担心金国人不答应,还让使臣带上一万两黄金,送去给完颜宗望做见面礼。

面对这样的傻逼,完颜宗望要是不狮子大开口,就太对不起给他提议的郭药师了。

完颜宗望一张口就是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牛马等各万匹、绢帛百万匹,此外太原、中山、河间三镇都要割让给金国,宋朝还要派亲王、宰相作为人质。

郭药师之前在汴梁城外打过马球,知道宋朝天驷监里有两万多匹良马,完颜宗望尊重他的意见,连这两万多匹马也要。

这些要求自然远远超出宋钦宗所说的底线,宋朝使臣颤栗不敢言,他们回到汴梁,把金国开出的条件禀报给朝廷。

作为当时地位还算平等的双方,这些条件已经不是骑在脖子上的问题了,而是骑在脖子上拉屎的问题了。

朝廷重臣张邦昌、李邦彦地位尊崇,学识出众,他们在宋钦宗面前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最终得出结论,金国这些条件都能接受。

而李纲就比不上他们了,他是个大老粗,在这一片君臣和谐、其乐融融的氛围里,李纲站出来大声疾呼,说什么赔款太多,天下无力承担,太原三郡是国之屏障,一旦割去将无险可依。

这种当面打脸的行为自然不能姑息,宋钦宗当场就罢免了李纲的职位。

既然金国开出的条件这么有诚意,我大宋GDP又占全世界的60%,那还有什么理由继续打下去呢?

所以金军对汴梁形成合围是在一月底,而不出二月份,康王赵构就和太宰张邦昌就已经来到金营履行承诺,请求金国退兵了。

期间种师道的十万大军已经抵达汴梁,完颜宗望为了避其锋芒,率军后撤数十里。李纲曾和种师道商议,趁金军被议和麻痹的时候派人劫寨,他们甚至说服了怯懦的宋钦宗来支持这个决定。

但是李邦彦惧怕这种行动打破和议,竟派人把种师道和李纲的计划通报给金军,最终前去劫寨的精锐西军落入金国圈套,伤亡惨重。

劫寨之战失败后,金军再次向前,兵临汴梁城下。

宋钦宗吓得魂飞魄散,赶紧罢免了李邦和种师道的军权,跟金国人谢罪说

初不知其事,且将加罪其人

以前我真不知道劫寨这件事啊,现在我已经重罚他们了。

为了避免再节外生枝,宋钦宗干脆下令以后不得招惹金国人,有个炮手一时忍不住朝金军放了一炮,最后竟被枭首处死。

经过这一番折腾,宋钦宗也不可能再有胆量违抗金国提出的条件了。

而完颜宗望捞得盆满钵满以后也打算撤军,因为种师道的弟弟种师中带了三万精锐正在赶来,再不走就可能被合围。

种师道和西夏打仗打了一辈子,当然知道这时候该怎么处理,他跟种师中写信,让他看着金国人,等他们过黄河的时候过到一半的时候,就出面痛打落水狗。

李纲也建议派十万大军跟着金国人,一旦他们形势涣散,就纵兵出击,和种师中的军队汇合,击其首尾于不顾。

然后士大夫们再一次站了出来,他们说love&peace,宋钦宗也深感和平来之不易,就在黄河边上竖了一排大旗,一切行动到此为止,任何人越过大旗追击金军都一律处死。

于是完颜宗望率军安然北撤,返回金国。

完颜宗望这次孤军深入,把宋朝全国军队玩弄于股掌之上,用极小的代价换回无数金银牛马,如此战绩吹成绝世名将也不为过。

他如此辉煌的战绩,宋朝士大夫们自然应该记首功,而郭药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郭药师是辽国渤海郡人,自从保大元年被辽国朝廷招安,他就一直领兵和金国作战,数年间杀获甚多,和金国人说是势不两立也不为过。

在金宋联军攻灭辽国,汉人不再被北辽政权信任的情况下,郭药师又毅然率八千精兵、五百铁骑和一州四县之地投降了宋朝。

这样的一个人,宋朝用张觉之死寒了他的心,绝了他的后路。

即便如此,在金军南下的时候,郭药师仍然镇守燕京,和金国人血战三十里,一度还占据了先机,只是最后援军溃逃,他才落败投降。

再之后就是郭药师一个人的表演了,金军南下他奋勇向前,金军撤军他力排众议,金军围城他千里传音,指引完颜宗望列出和议条件,最大程度上羞辱赵宋朝廷。

所以史书上说

宗望能以悬军深入,驻兵汴城下,约质纳币,割地全胜以归者,药师能测宋人之情,中其肯綮故也。

这样的一个人,不知道对宋朝绝望到什么程度,才会做出这些举动。

郭药师当然不能算是个小人物,但是即便是个大人物,围绕他周围的谜团,历史也不会给出答案。

历史只会推动战争的车轮,继续滚滚前行。

完颜宗望率军北撤以后,人们才发现宋徽宗已经跑到了镇江。

宋徽宗在镇江也没安生,他不仅大兴土木,还对追随者大行封赏,甚至还给东南各州府发了不少圣旨,调动军队。

这是你一个太上皇该干的事情吗?

于是朝野上下都有传闻,说这老东西要在镇江复辟,重登大宝。

宋钦宗自然不乐意了,我冒着生命危险秀了一波操作,最后秀走了金国人,现在你又想回来当皇帝?

宋钦宗马上就跟他爹道君皇帝宋徽宗下了一道圣旨,命令他“依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指挥”,让他好好炼丹吃药,除了教门以外的事情啥都不要管。

“道君意不可测” “朕自道君在外,我食不安!”

这还不算完,宋钦宗又把他爹的亲信宋焕拉到小黑屋里谈心,让他劝说宋徽宗重返汴梁。

宋焕对这次谈心印象深刻,回到镇江没几天就说服宋徽宗一起北上。

处理完内部的心腹大患,宋钦宗才想起来外部的边疆大患。

对于金国随时都能打到黄河边的情况,种师道坐立不安,他对宋钦宗爷俩的智商深有感触,自己要是带着人回了西北,这俩活宝指不定会搞出什么事来。

于是种师道就跟宋钦宗上书,建议在黄河两岸屯集重兵,防止金军南下。

宋钦宗这次难得智商上线,批准了种师道的建议。

但是士大夫们不乐意了,中书侍郎唐恪给朝廷上书,说京城周围养那么多军队要花多少钱啊?要是金军不来,这些钱粮不就浪费了吗?

这个理由的说服力太强了,所以宋钦宗的智商再次下线,又把种师道的建议驳了回去。

种师道听到这个结果以后,气得血管爆裂,没几天竟然病死了。

气死了种师道,宋钦宗还不算完,他要继续作死。

当时金国派了两个使臣来出使宋朝,对宋朝上次的盛情款待表示谢意。

宋钦宗一看,呦,这俩人以前是辽国人啊。

辽国是被金国灭掉的,我们虽然跟金国一起出了兵,但是也没打出来什么战绩,所以从宏观上看,大宋说不上是大辽的敌人。

大宋是大辽的友军啊!

宋钦宗相信自己的魅力足够感召大辽亡国奴,让他们成为大宋安插在金国心脏的钉子,就派人给他们送了一个蜡丸,蜡丸里塞了一封招降书信。

这俩使臣看到书信以后,被宋钦宗的智慧深深折服,马上就回国把书信交给了完颜宗望。

而完颜宗望,正好缺一个二次挥兵南下的借口。

以这封蜡丸书信为契机,完颜宗望在九月五号再次起兵,十二月十号就抵达汴梁城下。

这次重返汴梁,距离他上次率军北返,也不过九个月而已。

宋朝朝廷为之震动,传檄天下,号令各地精锐王师前来保卫汴梁。

只是这一次,他们没有那么幸运——上次迫退金兵的种师道病死了,拱卫汴梁的李纲也被赶出朝廷,远在夔州(重庆),而镇守太原的王禀和千里奔袭的种师中也已经战死了。

宣和七年,金军第一下南下的时候,王禀就在太原抗击金军,前后血战数月,完颜宗翰麾下的数万金军受他所阻,半步不能向前,汴梁也因此免遭两路金军夹击的厄运,种师道的十万大军也得以迅速渡过潼关,直抵汴梁。

但是之后宋金和谈,宋钦宗竟然同意把这座铁血孤城割让给金国,是以兵部尚书路允迪前来宣旨,命令弃城撤军的时候,王禀拒不领旨,继续坚守城池。之后金军对太原围城,自春初至秋末,前后达九月之久,最终城内粮草尽绝,太原陷落,王禀身被数十创,力战殉国。

在这期间,王禀未能等到一兵一卒的援军。

种师中也曾孤军奔袭,意图解太原之围,但终究在太原城外百里处力竭而败,全军覆没。

太原陷落,种师中战死以后,完颜宗翰西趋洛阳,南渡黄河,上次勤王成功的十万西军彻底被隔绝在潼关以外。

十二月十七日,在完颜宗望抵达汴梁七天以后,完颜宗翰率领的金军也抵达汴梁城下。

形势虽然危急,但大宋毕竟号称三百军州,宋钦宗虽然窝囊,但是毕竟仍是天下归心,朝廷一声令下,各地就有无数大军开出九门之外,日夜兼程地向汴梁进发。

但宋朝君臣还是非常惶恐。

之前的中书侍郎唐恪因为怕花钱,不愿意在黄河两岸布置重兵,结果气死了种师道。这一功勋不能说不卓著,于是宋钦宗给他升官当了宰相。

唐恪派人去慰问完颜宗望,说上次金银也给了,牛马也给了,为什么你们又来了?

我不是完颜宗望,我要是完颜宗望,听到这个问题只怕当时就会笑出声。

完颜宗望说太原三镇你们也没痛痛快快给啊。

原来是这样,那太原三镇给你们,你们是不是就不来了?

完颜宗望继续笑,那当然,大家都是体面人。

于是宋钦宗授意,唐恪召集群臣,说了金人南下的理由,然后大家一致认为:

应该把太原三镇给金国人!

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

自古军国大事不成,都是因为君臣同床异梦,现在大宋君臣同心协力,那还何愁大事不成?

宋钦宗很快就给金国答复,太原三镇给你们,我们不要了,也不往回抢了。

为了让金国人感受到大宋君臣的诚意,唐恪还通知了各路勤王的军马,你们不用来了,没啥事,回去吧。

这真不是我瞎编,这是写在《宋史》里头的。

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

当时赵构就任兵马大元帅,在河北一带募兵勤王,宗泽踏冰渡河而来求见,说汴梁被围已久,请赵构尽快起兵。

结果宋钦宗就送了封手谕过来,说和议可成,你们不用来了。

时康王开大元帅府,檄兵会大名。泽履冰渡河见王,谓京城受围日久,入援不可缓。会签书枢密院事曹辅赍蜡封钦宗手诏,至自京师,言和议可成。

你看,连皇帝陛下都发话说没事了。

于是各路勤王的大军就回去了。

于是完颜宗望就开始攻城了。

宋钦宗和士大夫们吓坏了,这金国人咋不守信用呢?

好在汴梁经历代营造,是有名的坚城,宋朝虽然没有援军,也仍可坚持不少时间。

只要皇上意识到自己有多傻逼,或者别人意识到皇上有多傻逼,勤王的军马就会继续赶来,大宋就还有一线生机。

——其实已经有人意识到了,那就是平定水泊梁山、灭了宋江吴用的张叔夜,他也收到了唐恪让他撤军的命令,但是他感觉这个命令实在太傻逼了,就没有加以理会,而是率领两个儿子带着一万多军马继续前进,最后经过一番血战,全军突入汴梁城中。

但是像张叔夜这种二愣子还是太少,宋钦宗和士大夫们就聪明得多,他们感觉凭人力打不过金国人,于是就打算借助天神的力量。

皇上有这个想法,做臣子的自当尽心竭力,为国效忠。

于是兵部尚书孙傅四处打听,最后听说汴梁城里有个士兵叫郭京,身怀佛道秘法,可御六甲天兵,就把他推荐给了宋钦宗。

宋钦宗一听高手在民间,赶紧就把郭京招上金銮殿,问他退敌之策。

面对九五之尊的无上天威,郭京的表现比秦舞阳强得多。他向宋钦宗侃侃而谈,说只要用7777个六甲天兵布阵,使出“毗沙门天王法”,就可以生擒完颜宗望,大破金军。

听到这个,宋钦宗激动地手都颤抖了,当场赏赐给郭京金帛数万,让他招募六甲天兵。

郭京拿到钱以后,也知道军国大事马虎不得,赶紧就去外面找了七千多个市井无赖,然后跟宋钦宗复命,说事情办妥了。

宋钦宗龙颜大悦,想不到爱卿如此给力,那就准备出兵吧。

到了出兵的黄道吉日,宋钦宗君臣前来城楼观礼,看郭大师如何以神兵破敌。

而郭大师毕竟是郭大师,他先挂起一副天王神像,又行了一套六甲秘法,再命令汴梁守军撤去城防,打开城门,七千名混混为后应,三百名混混列前阵,向金国大军发起冲锋。

金国人愣住了,这是闹哪样?

愣完以后,金国人发现这些混混也不过尔尔,就抽刀在手,把他们砍死在当场。

围观的宋朝君臣一片哗然,城楼上一片混乱,宋钦宗君臣互相践踏,争相逃命,郭大师也趁乱溜走了。

而城门却没有关。

金国大军趁势攻城,汴梁守军坚守了一个多月的外城就此沦陷。

外城即破,内城已是瓮中之鳖。

这一次宋徽宗没有充分发挥他的特长,自然就和宋钦宗一起困在城内,当了亡国君。

期间宋钦宗也曾短暂想起李纲,就给李纲下了一道旨,让他赶紧来给大家擦屁股。但是诏书还没到李纲手里,汴梁就已经陷落了。

我大宋亡起国来就是这么快,根本不给人反应机会。

就算你爹是李纲都不行!

再之后,就是大家很熟悉的剧情了。

靖康二年一月,宋钦宗前往金军大营签署了降表,大宋正式对大金俯首称臣。

既然称臣了,那就得任人宰割。

完颜宗望先命令宋朝交出金一千万锭,银二千万锭,帛一千万匹。为了满足金国人的要求,宋钦宗下旨搜刮臣民百姓,连皇后的娘家人都不能幸免。但是民间金银早已被盘剥殆尽,根本不可能凑出金国人所要求的数目。到月底的时候,也只搜刮到金十六万两、银二百万两、衣缎一百万匹,和金国人要求的数目相差甚远。

宋钦宗恐惧之下,先后处死了四个负责搜刮的大臣,然后又到金军大营求情。完颜宗望虽然没有见他,却也大发慈悲,指了条明路——拿其他东西来抵数吧。

比如祭天礼器、天子法驾、图书典籍、大成乐器、百戏服饰,比如诸科医生、教坊乐工、倡优工匠,比如美貌妇女。

美貌妇女一项,完颜宗望开出要求是一千五百人。

吏部尚书王时雍对这种事情最来劲,到处搜刮妇女送给金国人,人称“金人外公”。开封府尹徐秉哲也不甘人后,连蓬头垢面的民女都不放过,找人给她们梳洗打扮然后装车,整车整车地送往金军大营。

为了相应他们的工作热情,宋钦宗甚至拿自己的嫔妃和宫女来凑数,鼓励大家共襄国难。

“选纳妃嫔八十三人,王妃二十四人,帝姬、公主二十二人,人准金一千锭,得金一十三万四千锭,内帝妃五人倍益。嫔御九十八人,王妾二十八人,宗姬五十二人,御女七十八人,近支宗姬一百九十五人,人准金五百锭,得金二十二万五千五百锭。族姬一千二百四十一人,人准金二百锭,得金二十四万八千二百锭。宫女四百七十九人,采女六百单四人,宗妇二千单九十一人,人准银五百锭,得银一百五十八万七千锭。族妇二千单七人,歌女一千三百十四人,人准银二百锭,得银六十六万四千二百锭。贵戚、官民女三千三百十九人,人准银一百锭,得银三十三万一千九百锭。都准金六十万单七千七百锭,银二百五十八万三千一百锭。”

在王时雍、徐秉哲等人的努力下,最后用来抵价的妇女居然有一万一千人之多,远远超出完颜宗望的心理期望。

只是像王时雍、徐秉哲这样的治世能臣毕竟不多,所以金国人要求的的人物钱财还是迟迟凑不够,前去求情的宋钦宗就一直滞留在了金营。

靖康二年二月,金太宗向完颜宗望下旨,废宋钦宗为庶人。

又过了七天,完颜宗望命令宋徽宗前往金营觐见,宋徽宗不敢违抗,只得前往。宋钦宗与他会面,父子二人抱头痛哭。

你哭你麻痹?

靖康二年四月,汴梁周遭已经掠无可掠,完颜宗望决定率军北还。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二人,连同他们各自的皇后,太子、皇孙、亲王、驸马、公主、妃嫔等在内的三千宗室,汴梁周围的十万臣民和工匠,无数汉唐相传和大宋开国的古董文物和图书典籍,都被金国人裹挟北往,消散在北地的万里腥膻中,北宋就此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又称“靖康之耻”。

在金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宋朝并不是没有一战之力,也远未到城破国灭的地步,更不是说没有精兵强将。

但金国两次南下都不费吹灰之力,用不了四个月就能围城,然后用不了一个月,大宋君臣就会放弃抵抗。

他们葬送了所有匡扶社稷的机会,一起陪葬的是中原的大好河山和千万子民。


亲也爱地理爱旅游吗


大家都奇怪一个国家的首都怎么什那么快会陷落呢?宋朝的皇帝大多信奉道教,宋钦宗也不例外,大臣们也都大多被同化了,

1126年11月,

北宋王朝的首都开封被金国大军围困,当时,开封经过一百多年的修建,如钢铁般坚固,而且宋军掌握了火药技术,拥有“轰天雷”、“飞天炮”等最先进的武器,守城士兵也是在国破家亡之际,表现得很爷们儿,玩了命一样,一时间金国大军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可是,面对迟迟不退兵的金国大军,宋钦宗和当时的“国防部长”孙傅有些慌神了。

《宋史·孙傅传》记载,当金国人围城之时,孙傅日夜亲自守城。孙傅非军人,而是文人,进士出身,国家存亡之际,他还读诗,结果看到一首《感事诗》,其中有“郭京、杨适、刘无忌奇人能通天”之语,刚退位不久的宋徽宗当政期间,十分信奉道教,因此,大臣们都被他同化了,对道教那也是深信不疑。

因此孙傅立刻派人去找这些人,最后在龙卫兵中找到了道士郭京。一问郭京有没有退敌的本事?这个道士郭京还真能吹,《三朝北盟会编》记载:郭京言:“可以掷豆为兵,且能隐形,今用六甲正兵七千七百七十七人,可以破敌。临敌正兵不动,神兵为用,所向无前。”

孙傅太高兴了,立刻推荐郭京给宋钦宗,郭京为了让宋钦宗和大臣们开开眼界,看一看自己的能耐,在金殿上进行试验。郭京用白粉在金殿地砖上划了许多个大圈小圈,大圈外侧的左右边各画一道门,左门上写个“生”字,右门上写个“死”字。试验开始,郭京南面而坐,口中念念有词。郭京喝声“住”,身旁一个小童从衣兜内取出一只猫,另一个小童从衣兜内取出一只鼠。郭京喝一声“生”,第一个小童把鼠放在生门,第二个小童把猫放进死门,猫鼠一齐进入大圈,彼此沿着小圈转来转去。

有几次,猫鼠擦身而过,鼠并没有畏怯的样子,猫也像根本没有看见鼠一样。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郭京又喝一声:“死!”猫、鼠交换了进口的门。鼠一进死门就吓得伏在地上不敢动弹,猫跳过去一爪抓住鼠咬死。如此这般神奇的试验,在一旁观看的大臣和宋钦宗彻底被征服了。

宋钦宗立刻任命郭京为武略大夫、光州刺史,并赐金帛数万,让他自主募兵。郭京不问军事技艺能否,只选择年命合六甲者。结果所得都是些市井无赖。有武将要给郭京当副手,他拒绝说:“君虽材勇,然明年正月当死,恐为吾累。”

都招募好了之后,郭京就是不出动这些“六甲兵”,整天花天酒地纵情享乐。这时候,金兵为了速战速决加紧了攻击,孙傅来找郭京让他快点出动“六甲兵”, 郭京给的答复是:“非至危急,吾师不出。”

这天,金兵进攻十分猛烈,眼看守城的士兵损失惨重,孙傅实在等不了了,让郭京必须出动“六甲兵”。郭京看躲不过去了,只好来到城楼上,让守城的士兵都撤离到几里之外,不许看自己做法,士兵们感觉这个事情很悬,不敢离开。

孙傅也有些犹豫,报告给宋钦宗,宋钦宗这次没犹豫,回复说没问题,这下好了,城楼上就剩下郭京一人,下面是打扮得好像鬼的“六甲兵”, 郭京装神弄鬼了一会儿,宝剑一挥,打开宣化门,让“六甲兵”出去迎敌。

这群地痞无赖怎么是金兵的对手,不断败退,跌落于护城河,死尸满河。坐在城楼上的郭京说需要亲自下去作法,然后带领余众跑了。就在此时,由于城墙上已无守兵,并且城门大开,守城的士兵还在几里之外,想关城门已经来不及了,金兵趁虚而入,开封沦陷。至此,这次荒唐的守城行动宣告失败,以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额头都刚刚好防护


“靖康之耻”发生于宋钦宗在位时期,由于当时正好是靖康元年,所以也被称之为“靖康之耻”。著名的爱国将领岳飞在自己的诗句当中也曾对“靖康之耻”有过相关描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靖康之耻”是中原汉人王朝最屈辱的一段时期,北宋钦、徽二帝皆被俘虏,王公贵族、朝中大臣更是不计其数,诺大的北宋王朝也因此灭亡。那么,“靖康之耻”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为何金人能够摧枯拉朽、以一敌百,宋朝军队真就那么不堪一击吗?


这一切,还要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说起。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为了避免后世也出现自己这样的情况,于是就在酒席上委婉的向众位将领表达了他的想法,一番威逼利诱之下,众将领虽不甘心,但也只得交出了手中的兵权,自此开启了宋人“重文轻武”的序幕,更为“靖康之耻”埋下了伏笔。

另一方面,很多人认为“王安石变法”也是导致“靖康之耻”的一大诱因。有的人会说,王安石的变法不是失败了吗?


是啊,变法是失败了,但由变法引发的朝堂纷争可是一直都没有结束,白白空耗了国力不说,最致命的地方在于,王安石之后,再也没人敢提变法,连救亡图存的勇气都已经丧失了,诺大的北宋王朝已然在苟延残喘之中,“靖康之耻”的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个原因,那便是统治阶级的过失了。发生了那么耻辱的事件,总得有人出来背锅吧,倘若朝政清明,天下归心,也不至于落到这样的下场。偏偏钦、徽二帝都是只顾享乐的草包,再加上朝中投降派的从中作梗,两个软蛋皇帝,早已弃自己的臣民于不顾了。


古今嘚吧嘚


靖康之耻的发生,根本原因在于宋朝中央集团的昏庸无能和作死,跟麾下将领的领军能力关系不大。

金军第二次围困汴京(靖康元年闰十一月),距离第一次(靖康元年一月到二月)隔了半年多的时间,但宋廷的反应竟然比第一次还混乱还失当。半年多的时间里,北宋中枢仅仅为该不该割地议和就反复争论数次,一会儿下诏割地一会儿不准一会儿又商量还是割了吧;以至于一直到金军再次南下时,宋廷居然还在不停的派使节和金国谈议和,结果被金人嘲笑说等你们议论定了我们大军已经过黄河了。

同时,这种战略上的犹疑,又和宋钦宗宋徽宗之间错综复杂的父子关系、争位矛盾、宋钦宗和李纲的矛盾、宋钦宗近臣耿南仲和李纲的矛盾等等,各种私人恩怨搅合在一起,最终把半年里的北宋政治搅成了一锅粥。等到金军又打到城下了,宋钦宗才最终明白还是得打,才想起来要再次召集勤王军,但这时候金军已经围城,而且是东西两路合兵,兵力比第一次围城翻了一倍不止,勤王命令要送出去已经很困难了。虽然最终还是送了出去。

我们再来看看勤王的将领有哪些。

来自京西、湖北一带的义军,后来和刘錡打出顺昌大捷、写了《守城录》的名臣陈规拉的队伍就在这一拨里。

当时刚刚从山西平定军突围回到相州汤阴老家的岳飞,还有其他一些中兴名将如韩世忠、张俊和杨沂中,也都是此时从的龙。

四路勤王军队号称16万,可战之兵有八万。此时围困汴京的金军有13万,城内宋军守城有8万。看起来情况不算太糟,只要坚守就能等到救援。可事实是城破的飞快。

当时的重臣信了江湖野狐禅,把城上守军全部撤下来,派一个叫郭京的人带着六甲神兵,也就是一帮小混混出宣化门作法,据说是能把金军一扫光。结果是当然没有,郭京也见势不妙偷偷跑了,而金军趁虚而入攻占了东京外城。\r

这也是各路勤王军来不及反应的一个原因——谁能想到东京最后是这样陷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